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0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注
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和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
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学家在研究果蝇肠吸收细胞时发现一个储存磷酸盐的全新细胞器—PX 小体。PX 小体包含多层膜结
构,膜上的 PX 蛋白在运输磷酸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磷酸盐进入 PX 小体后会转化为磷脂。当细胞
中磷酸盐不足时,PX 小体可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利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PX 蛋白一定含 C、H、O、N 这几种大量元素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PX 蛋白的加工和运输
C. 当胞内磷酸盐充足时,PX 小体生物膜层数减少
D. 当胞内磷酸盐不足时,溶酶体可参与 PX 小体的降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 蛋白分布在 PX 小体膜上,可将 Pi 转运进入 PX 小
体后,再将 Pi 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当食物中的磷酸盐不足时,PX 小体中的膜成分显著减
少,最终 PX 小体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使用。
【详解】A、PX 蛋白一定含 C、H、O、N 这几种大量元素,A 正确;
B、PX 小体包含多层膜结构,膜上的 PX 蛋白在运输磷酸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参与 PX 蛋白的加工和运输,B 正确;
C、磷酸盐进入 PX 小体后会转化为磷脂,而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当胞内磷酸盐充足时,PX 小体
生物膜层数增多,C 错误;
D、当细胞中磷酸盐不足时,PX 小体可被降解,溶酶体可参与 PX 小体的降解,D 正确。
第 1页/共 29页
故选 C。
2. 植物细胞中的液泡是一种酸性细胞器(pH 约为 5.5),液泡膜上的两种转运蛋白 V-ATPase 和 能
够共同调节液泡内的 pH,作用机制如图所示。V-ATPase 利用 ATP 水解产生的能量,将细胞质基质中(pH
约为 7.0-7.5)的 H⁺转运至液泡内部。 转运蛋白的运输能力受液泡内 浓度调控。液泡酸化的消
失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而使细胞出现衰老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 进出液泡的运输方式均是主动运输
B. 半胱氨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浓度低于液泡中的浓度
C. 液泡内 pH 高于 5.5 时两种转运蛋白的运输能力升高
D. 添加 Cys-H⁺转运蛋白抑制剂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 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
成少量 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 ATP。
2、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与膜内外物质浓度梯度有关,还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
量。
【详解】A、由图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需要载体,同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但是出液泡
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A 错误;
B、由图可知,Cys(半胱氨酸) 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即逆浓度梯度进行,因此 Cys 在细胞
质基质中的浓度低于液泡中的浓度,B 正确;
C、液泡内 pH 高于 5.5 时液泡酸化消失,这会导致蛋白的运输能力降低,C 错误;
D、Cys-H⁺转运蛋白抑制剂会抑制 H+的转运,阻止液泡酸化的消失,所以不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也
不会抑制有氧呼吸,D 错误。
故选 B。
第 2页/共 29页
3. Crabtree 效应也称为葡萄糖效应,具体表现为当酿酒酵母胞外葡萄糖浓度大于 0.15g/L 时,即使氧气供应
充足,酿酒酵母依然会发酵积累乙醇。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脱羧酶可以催化丙酮酸脱羧,进而生成
乙醇;丙酮酸脱氢酶则催化丙酮酸生成二氧化碳和[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脱氢酶起催化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高葡萄糖和富氧的环境下,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 发生 Crabtree 效应的酵母菌的繁殖速率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抑制
D. 酿酒酵母的 Crabtree 效应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 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
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丙酮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生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
体基质,A 正确;
B、题干信息表明高葡萄糖和富氧的环境下,酿酒酵母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乙
醇中,B 错误;
C、发生 Crabtree 效应的酵母菌产生的能量少,繁殖速率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抑制,C 正确;
D、当酿酒酵母胞外葡萄糖浓度大于 0.15g/L 时,即使氧气供应充足,酿酒酵母依然会发酵积累乙醇,酿酒
酵母的 Crabtree 效应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的结果,D 正确。
故选 B。
4. 胰脂肪酶是肠道内脂肪水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科学家研究了两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和萃取剂的种类
第 3页/共 29页
B. 两种萃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但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效果更佳
C. 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 pH 时,先将底物和酶混合后再置于不同 pH 下进行反应
D. 胰脂肪酶通过降低脂肪水解的活化能来催化脂肪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酶活性明显低于加入正丁醇萃取物,说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酶抑制作用更
强。
【详解】A、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和萃取溶剂的种类,因变量是胰脂肪酶的活性,A
正确;
B、两种萃取物都使胰脂肪酶活性减弱,即均有抑制作用,但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下酶活性降低更多,因此
抑制效果更佳,B 正确;
C、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 pH 时,先将底物和酶分别置于一定 pH 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匀,C 错误;
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发挥催化作用,D 正确。
故选 C。
5. 科研人员在观察果蝇(2n=8)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现甲、乙两种异常情况,如图所示。甲表示同源染
色体配对时,有 2 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融合,导致染色体失活(失活的染色体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的功能)
和部分丢失。融合染色体及正常的 2 条相应染色体在之后会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一极至少有 3 条染色体
中的 1 条)。乙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经修复后可以进行
后续的减数分裂。不考虑其它异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4页/共 29页
A. 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乙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情况甲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 3 或 4
C. 只考虑 A/a,情况乙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有 4 种
D. 情况乙发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
目变异。
【详解】 A、乙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乙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 错误;
B、果蝇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发生情况甲时,有 2 对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其余三条染色体随机移动,其中
一极 2 条,另一极 1 条,融合的染色体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的功能,若形成的 2 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
目分别为 2 条正常染色体+1 条融合的染色体、4 条正常染色体,则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 2 条或 3
条或 4 条。若形成的 2 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3 条正常染色体+1 条融合的染色体、3 条正常
染色体,则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 3 条或 4 条。因此情况甲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 2 或 3
或 4,B 错误;
C、结合图乙分析,一对同源染色体结合形成一条染色体,一条单体上的基因是 Aa,另一条单体上的基因
是 a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因此只考虑
A/a,情况乙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有 3 种,一种不含 A、a 基因,一种是 Aa,一种是 aa,C 错误;
D、情况乙中,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乙的形成过程有染色体
片段的断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两条染色体最终形成了一条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正确。
故选 D。
6. 蜜距是某些被子植物花上储存花蜜的结构,依赖长喙昆虫和鸟类传粉。植物蜜距长度在进化中有所变化。
达尔文认为,长喙传粉者能获取更多花蜜,促使蜜距和喙长度共同增长。多种基因与蜜距伸长相关,这些
基因在植物间可能存在结构或表达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传粉者喙长度的变异导致植物蜜距长度的定向变异是适应的结果
B. 蜜距和喙长度均增长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C. 表观遗传导致蜜距长度不同的变异能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基因结构差异导致蜜距由短到长的演变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答案】B
第 5页/共 29页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
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
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
B、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蜜距和喙长度均增长体现了生物与生
物、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B 正确;
C、表观遗传现象中的 DNA 并没有发生改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错误;
D、基因结构差异导致蜜距由短到长的演变增加了遗传多样性,D 错误。
故选 B。
7. 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现用正常眼雌、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绘制部分后代
系谱图,并对其成员进行基因检测。检测过程:①提取待测个体 DNA 进行 PCR 扩增,选用的引物与 A 和
a 基因都能结合,且两者的 PCR 产物片段大小相同;②将 PCR 产物进行变性再复性的处理;③处理后,用
T7E1 酶(能切开 DNA 中没有配对碱基的位点)对这些片段进行切割,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变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正常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眼为显性性状
B. Ⅰ1 电泳结果中 800bp 片段既有 A 基因也有 a 基因
C. Ⅰ1 和Ⅰ2 特有的 500bp、300bp 片段是 a 基因扩增后酶切的产物
D. 若Ⅱ1 与Ⅰ2 交配,子代表型为正常眼的果蝇中杂合子占 3/5
【答案】AB
【解析】
【分析】1、亲本雌雄果蝇均为正常眼,杂交产生了无眼雌果蝇,说明控制正常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
体上,正常眼为显性性状。
2、电泳图示分析,A 基因单链和 a 基因单链互补形成的双链 DNA 可以被酶切,A 基因和 a 基因不能被酶
切, 和 基因型为 Aa, 基因型为 AA, 基因型为 aa。
【详解】A、亲本雌雄果蝇均为正常眼,杂交产生了无眼雌果蝇,说明控制正常眼与无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
第 6页/共 29页
体上,正常眼为显性性状,A 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 和 a 基因片段长度相同,且可以和相同引物结合进行 PCR 扩增,说明 A 和 a 的
区别是部分碱基序列的不同,Ⅰ1 的基因型为 Aa,经过变性和复性后,产生的 DNA 有三种,分别是 A 单链
和 a 单链结合形成的 DNA,A 基因,a 基因,T7E1 酶能切开 DNA 中没有配对碱基的位点,能对这些片段
进行切割,三种 DNA 中只有 A 单链和 a 单链结合形成的 DNA 会被切割,结合电泳图示可知,可被切割成
500bp 和 300bp 两种,而 800bp 的则是 A 基因和 a 基因,B 正确;
C、A 基因和 a 基因的两条单链是能正常互补配对的,不能被酶切, 和 特有的 500bp、300bp 片段是 A
和 a 基因扩增、变性和复性之后形成的 A 基因单链和 a 基因单链结合形成的双链 DNA,C 错误;
D、结合电泳图示可知, 基因型为 AA, 基因型为 Aa,两者交配,子代表型为正常眼的果蝇中杂合子
占 1/2,D 错误。
故选 AB。
8. DNA 复制完成后,DNA 单链 5'端的 RNA 引物被切除后出现“空缺”,端粒酶为蛋白质—RNA(hTR)
复合物,具有填补“空缺”、延伸端粒的功能,端粒酶的每次移动,可使端粒 DNA 延长 6 个碱基对,其工
作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端粒 DNA 中含有大量的遗传信息,其重复序列为 5'TTAGGG3'
B. 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会使端粒酶的活性降低
第 7页/共 29页
C. ③中端粒酶每次移动,hTR 上使端粒 DNA 延长的碱基序列为 3'CCCAAU5'
D. ④中需要 DNA 聚合酶的参与,它与端粒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和氢键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 DNA 重复序列。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
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详解】A、 端粒是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由重复 DNA 序列及保护蛋白构成的复合物,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
增多染色体端粒逐渐缩短,保护着重要的遗传信息,在端粒 DNA 的重复序列中不含有大量遗传信息,A 错
误;
B、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会引起细胞癌变,即细胞表现为恶性增殖,此时端粒酶的活性上
升,B 错误;
C、子链的合成方向是 5'到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hTR 上用作逆转录模板的碱基序列为 3
'-CCCAAU-5',即,hTR 上使端粒 DNA 延长的碱基序列为 3'CCCAAU5',C 正确;
D、④图中,补齐 DNA 与引物间“空缺”时需要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链接上,且将两个 DNA 片段连接,需
要 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它与端粒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 错误。
故选 C。
9. 蚕蛾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蚕蛾的信息素——蚕蛾醇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敏感性,这种信息素由雌蚕
蛾特定的腺体分泌,并通过空气传播到远处,被雄蚕蛾的触角所感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蚕蛾醇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B. 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估算蚕蛾的种群密度
C. 利用蚕蛾醇诱杀雄蛾可以改变性别比例,使种群数量下降
D. 消灭蚕蛾会改变桑田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第 8页/共 29页
【详解】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 正确;
B、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因此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种群
密度,蚕蛾属于趋光性昆虫,B 正确;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蚕蛾,会破坏蛾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因此可以利用此方法控
制蛾的种群数量,使其下降,C 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能量的利用率,D 错误。
故选 D。
10. 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耕作的土地还原为森林或其他自然植被,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
性、调节气候等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还林后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
B. 退耕还林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退耕还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于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
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
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
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
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此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
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详解】A、林冠层的郁闭度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少,光合作用弱,种群密度变小,反之则大,故还林
后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A 正确;
B、退耕还林,使群落的丰富度提高,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B 正确;
C、退耕还林,使群落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 正
确;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故退耕还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 错误。
故选 D
第 9页/共 29页
11. 研究人员预估车前草的灭绝时间,发现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生态环境变化会带来延迟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导致车前草灭绝时间滞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这种现象称为“灭绝债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初始种群规模较小更容易导致灭绝债务的产生
B. 灭绝债务的存在使得物种保护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增加灭绝债务的产生
D. 长期的灭绝债务可能有利于栖息地的恢复,防止物种灭绝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
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
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A、初始种群规模较大更可能使其灭绝时间滞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更容易导致灭绝债务的产生,
A 错误;
B、灭绝债务的存在会使生物灭绝的时间延迟,这种延迟意味着即使我们立即停止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一些
物种也可能因为这种时间滞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因此,灭绝债务的存在使得物种保护变得更加复杂
和困难,B 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能增加灭绝债务的产生,C 正
确;
D、长期的灭绝债务使物质灭绝时间滞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可能有利于栖息地的恢复,以防止物种灭绝,
D 正确。
故选 A。
12. 神经肽 Y(NPY)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在体重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用机制如图 1 所示,其中棕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更易分解产热。为探究 NPY 和胰岛素对 BAT 前体细胞增
殖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 10页/共 29页
A. 交感神经以胞吐方式释放 NE 和 NPY,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
B. 综上分析,施加一定浓度的 NPY,能起到增肥的效果
C. NE 与 BAT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脂肪分解产热增多
D. 胰岛素与 NPY 具有协同作用,且 BAT 前体细胞对 NPY 更敏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需要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过程表现为迅速、作用时间短,作用
范围有限;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并在靶器官、靶细胞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的,其作用特点为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速度慢。反射弧包括五部分,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题意分析:由题干可知,神经肽 Y(NPY)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且棕色
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更易分解产热,同时给出了相关作用机制图(图 1)和探究 NPY 和胰岛素对 BAT 前体细
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结果图(图 2)。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从图 1 可以看出,交感神经释放的 NE 作用于 BAT 细胞,NPY
作用于 BAT 前体细胞,所以交感神经以胞吐方式释放 NE 和 NPY,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A 正确;
B、从图 2 中可以看出,施加一定浓度的 NPY 后,BAT 前体细胞增殖增加,而棕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更易
分解产热,脂肪分解增多应是减肥效果,而不是增肥效果,B 错误;
C、结合题干中棕色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更易分解产热以及图 1 中 NE 与 BAT 细胞的作用关系,可推测 NE 与
BAT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脂肪分解产热增多,C 正确;
D、图 2 中显示胰岛素与 NPY 共同作用时 BAT 前体细胞增殖效果更明显,说明胰岛素与 NPY 具有协同作
用,且对比不同浓度 NPY 对 BAT 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可看出 BAT 前体细胞对 NPY 更敏感,D 正确。
故选 B。
13. 不同减肥药作用机理不同。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可以作用于消化道并抑制摄食行为,
部分过程如下图。PBL-1 是一款益生菌产品,通过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来减少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 11页/共 29页
A. PPG 神经元释放的 GLP-1 属于神经递质
B. 由消化道接受刺激到产生饱腹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GLP-1 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
D. 肠道中类似 PBL-1 菌群数量过多可能是有些人“多吃不胖”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产生。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能促进胰
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使机体产生饱胀感,若其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PPG 神经元释放的 GLP-1 可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进而产生饱腹感,可
见,GLP-1 属于神经递质,A 正确;
B、饱胀感产生于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 错误;
C、GLP-1 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加速胃肠蠕动,C 正确;
D、PBL-1 是一款益生菌产品,通过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来减少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据此推测,若肠
道中类似 PBL-1 菌群数量过多,可能会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进而导致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因而有
些人表现为“多吃不胖”,D 正确。
故选 B。
14. 研究发现,活化的 T 细胞表面的 PD-l 与正常细胞表面的 PD-L1 一旦结合,T 细胞即可“认清”对方,
不触发免疫反应。下图为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与细胞内的 HIPIR 蛋白结合,借助 CMTM6 分子的帮助,
又回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抑制 T 细胞活化,实现免疫逃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12页/共 29页
A. 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B. PD-L1 是一种分泌蛋白,正常细胞表面的量比肿瘤细胞多
C. 肿瘤细胞可借助 LE 囊泡的形成来实现免疫逃逸
D. 注入 PD-1 抗体或 PD-L1 抗体能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保护(抗感染):机体防御病原体的侵害。该功能过强即为过敏,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临床多
表现为反复感染;
②免疫监视:机体发现并处理异常细胞(癌细胞)。该功能弱,易患癌症;
③免疫自稳(维持自身稳定):机体清除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该机能过强,会
清除正常细胞,如带状疱疹、红斑狼疮、荨麻疹;
2、根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PD-L1 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活化 T 细胞表面的 PD-1 (程序
性死亡受体 1)与细胞表面的 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 1)结合,T 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
而活化 T 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反应,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若肿瘤细胞过量表达 PD-L1,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通过与 T 细胞表面的 PD-l 蛋白特异性结合,T 细胞即
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
统的免疫监视功能,而非免疫自稳功能,A 错误;
B、由图可知,PD-L1 是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且文中未提及正常细胞表面 PD-L1 的量与肿瘤细胞的比较,
第 13页/共 29页
B 错误;
C、图中显示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与细胞内的 HIPIR 蛋白结合,借助 CMTM6 分子的帮助,又回到细胞
的表面,从而抑制 T 细胞活化,实现免疫逃逸,并非借助 LE 囊泡的形成来实现免疫逃逸,C 错误;
D、注入 PD-1 抗体或 PD-L1 抗体,能阻止活化的 T 细胞表面的 PD-1 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从而
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D 正确。
故选 D。
15. 将一段编码序列(CDS)插入到一个载体上,将该载体命名为 pVN2024。如图 A 所示,将 CDS 插入到
载体的 SacⅡ位点,该位点位于 lacZ 基因的 MCS 区(含多个酶切位点),CDS 的终止子上游 0.8kb 处有一
个 PstⅠ的酶切位点。为确认 CDS 的大小和插入方向,科研人员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重组质粒并进行电泳,
结果如图 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载体示意图,方框内表示载体中限制酶识别位点;B 不同限制酶切割产物的电泳示意图,M 为标准电泳
条带
A. SpeⅠ酶切可用于判断 CDS 插入的方向
B. 与 lacZ 基因相比,CDS 插入时方向相反
C. CDS 长度为 2.6kb,在距一端 0.5kb 处有一个 EcRI 识别位点
D. 若重组质粒同时用 EcRⅠ和 SpeⅠ酶切,电泳能检测到 4 个不同条带
【答案】A
【解析】
【分析】线性空载体为 3.0kb,MCS 上有两个 EcRI 位点,EcRI 酶切后产生 3.0kb、2.1kb、0.5kb 共 3 个
片段,说明 CDS 长度为 2.6kb。
【详解】A、由题意可知,CDS 的终止子上游 0.8kb 处有一个 PstⅠ的酶切位点,而 SpeⅠ酶切后产生的两个
第 14页/共 29页
片段为 4.3kb 和 1.3kb,由此只能推出 CDS 上有 1 个 SpeⅠ酶切位点,且位于 CDS 的中间位置,但不能判断
CDS 插入的方向,A 错误;
B、CDS 的终止子上游 0.8kb 处有一个 PstⅠ的酶切位点,由图 B 可知,Pst Ⅰ切割后产生了 0.8kb 的片段,
结合图 A 可知,Pst Ⅰ位于 CDS 的终止子位置,则与 lacZ 基因相比,CDS 插入时方向相反,B 正确;
C、线性空载体为 3.0kb,MCS 上有两个 EcRI 位点,EcRI 酶切后产生 3.0kb、2.1kb、0.5kb 共 3 个片段,
说明 CDS 长度为 2.6kb,在距一端 0.5kb 处有一个 EcRI 识别位点,C 正确;
D、由图 B 可知,重组质粒上有 3 个 EcRI 位点,1 个 SpeⅠ位点,该重组质粒为一个环状质粒,若重组质
粒同时用 EcRⅠ和 SpeⅠ酶切,电泳能检测到 4 个不同条带,D 正确。
故选 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可能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
错的得 0 分。
16. 果蝇成体中的神经干细胞(NSC)可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研究证明果蝇胚胎早期发
育时,NSC 中 Trbl 基因的表达会使 NSC 进入暂不增殖的状态,且有相当部分(约 75%)的细胞停滞在了
G2 期。如图表示果蝇胚胎发育早期 NSC 细胞进入或解除停滞状态的分子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SC 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其全能性比胚胎干细胞的低
B. Trbl 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 NSC 细胞停滞在 G2 期
C. 处于停滞期的 NSC 细胞中的核 DNA 为正常体细胞核 DNA 的 2 倍
D. dILPs 通过激活 Akt 来抑制 Trb1 的作用,进而解除细胞的停滞状态
【答案】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NSC 中 Trbl 基因的表达会使 NSC 进入暂不增殖的状态,且有相当部分(约 75%)的细
胞停滞在了 G2 期;停滞期:Trbl 对 Akt 起抑制作用;增殖期 II:dILPs 通过与细胞内的信号激活 Akt,从而
第 15页/共 29页
抑制 Trbl 作用。
【详解】A、成体干细胞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
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神经干细胞可在机体需要时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胶质
细胞等多种细胞,因此神经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其全能性比胚胎干细胞的低,A 正确;
B、Trbl 基因的表达会使 NSC 进入暂时不增殖的状态,且有相当部分的细胞停滞在 G2 期,据此推测,Trbl
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 NSC 细胞停滞在 G2 期,B 正确;
C、停滞期的细胞可能停滞在多个不同阶段,推测停滞期的细胞有些完成 DNA 的复制,有些没有,故处于
停滞期的 NSC 细胞中的核 DNA 未必为正常体细胞核 DNA 的 2 倍,C 错误;
D、激素被受体细胞识别,发挥作用后会灭活,而 dILPs 是蛋白质分子,通过激活 Akt 去抑制 Trbl 作用,所
以 dILPs 不是激素,D 错误。
故选 CD。
17.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单基因遗传病,某地区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p。研究发现,该地区部
分患者还表现出其他异常体征,对其中 6 位患有 DMD 男孩的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如图 1;
对图 1 中的Ⅰ号患者及其部分家庭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结果如图 2。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DMD 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的 1-4 区段或 11-13 区段
B. 图 2 中Ⅱ-2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I-2
C. 图 2 中Ⅱ-3 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p/2(1-p)
D. Ⅵ患者可能表现出与Ⅰ-Ⅴ个体不同的异常特征
【答案】AC
【解析】
【分析】图 2 分析,能与正常序列探针杂交呈现阳性结果,说明存在正常基因,能与突变序列探针杂交呈
现阳性结果,说明存在致病基因,结合图 2 基因检测结果可知,由于 I-1 只有正常基因,Ⅱ-1 只有致病基因,
说明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第 16页/共 29页
【详解】A、6 位患者都含有致病基因,应该含有相同的染色体片段,结合图 1 可知,相同片段在 1 区段和
12-13 区段,A 错误;
B、能与正常序列探针杂交呈现阳性结果,说明存在正常基因,能与突变序列探针杂交呈现阳性结果,说明
存在致病基因,结合图 2 基因检测结果可知,由于 I-1 只有正常基因,Ⅱ-1 只有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 基因型为 XAXa,其致病基因来自于 I-2,B 正确;
C、已知某地区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p,则该地区中 XAXA 的概率为(1-p)2,XAXa 的概率为 2p(1-p)
,XaXa 的概率为 p2,正常女性中杂合子 XAXa 的概率为 2p/(1+p),Ⅱ-3 基因型为 XAY,婚配产生患者 XaY
的概率为 1/4×2p/(1+p)=p/2(p+1),C 错误;
D、题干信息表明该地区部分患者还表现出其他异常体征,即不同患者表现的异常特征不相同,因此Ⅵ患者
可能表现出与Ⅰ-Ⅴ个体不同的异常特征,D 正确。
故选 AC。
18. 研究发现,外侧缰核(LHb)是抑郁症的脑内代表区。在外界压力和恐惧刺激下,胶质细胞膜上 Kir4.1
表达量增多,进而使 LHb 神经元排出更多的 K+,同时促进 内流,引起神经元簇状放电。NMDAR 是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受体,氯胺酮是 NMDAR 的阻断剂,部分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Hb 神经元胞体外周的胶质细胞属于神经元的组成部分
B. 可通过减少细胞膜上 Kir4.1 的表达量来缓解抑郁状态
C. LHb 神经元单个放电时,该部位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氯胺酮降低了 的通透性,使 LHb 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
【答案】BC
【解析】
【分析】1、题意分析:LHb 神经元胞体表面存在 NMDAR 和 T 型钙通道,正常状态下二者均处于关闭状态,
细胞表现为单个放电:当压力、消极刺激后,NMDAR 和 T 型钙通道被激活,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
第 17页/共 29页
增多,细胞表现为簇状放电,进而输出增强,对下游的奖赏中心过度抑制而引起抑郁。用氯胺酮处理,可
抑制 NMDAR,减少钙离子内流,使细胞正常单个放电,解除对下游奖赏中心过度排制,恢复正常状态;
2、神经元细胞内 K+浓度高,细胞外 Na+浓度高,故 K+外流(借助 K+通道)属于协助扩散,Na+内流(借
助 Na+通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细胞,胶质细胞不属于神经元的组成部分,它对神
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等作用,A 错误;
B、在外界压力和恐惧刺激下,胶质细胞膜上 Kir4.1 表达量增多会引发抑郁相关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等情况,
那么减少细胞膜上 Kir4.1 的表达量,就可以减少 K+排出和 Ca2+内流,从而缓解抑郁状态,B 正确;
C、LHb 神经元单个放电时,即产生动作电位,该部位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这是动作电位产生的
基本过程,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变化,C 正确;
D、氯胺酮是 NMDAR 的阻断剂,NMDAR 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受体,氯胺酮阻断 NMDAR 后,是抑制
了谷氨酸与受体结合,进而使 LHb 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而不是降低了 Ca2+的通透性,D 错误。
故选 BC。
19. 在拟南芥中,D 蛋白能调节植株生长,其过程如图 1。在赤霉素(GA)作用下,GA 受体可与 D 蛋白结
合,促进 D 蛋白降解,影响细胞伸长基因表达,进而导致下胚轴伸长。为研究蓝光对这一过程的作用,科
研人员用药物阻断拟南芥的内源 GA 合成并进行实验,部分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1 中的“?作用”应为“促进作用”
B. 由图 2 可知,蓝光照射可以抑制拟南芥植株的增高
第 18页/共 29页
C. 在未接受蓝光照射的条件下,GA 浓度越高,对下胚轴促进作用越强
D. 综上所述,植物的生长同时受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控
【答案】BD
【解析】
【分析】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②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③应用:促进矮生性植株茎秆伸长;接触种子休眠,提高用来播种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 R 蛋白结合并使 R 蛋白降解,
从而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由此判断图 1 中的“?作用”应为“抑制作用”,A 错误;
B、由图 2 可知,蓝光照射组与黑暗对照组相比,下胚轴长度较短,说明蓝光照射可以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
伸长,即蓝光照射可以抑制拟南芥植株的增高,B 正确;
C、图 2 中未接受蓝光照射时,在一定 GA 浓度范围内,GA 浓度越高,植株高度越高,但当 GA 浓度达到
一定值后,植株高度不再增加,说明不是 GA 浓度越高对下胚轴促进作用越强,C 错误;
D、从图 1 可知植物生长受基因(细胞伸长基因表达)、激素(GA)调节,从图 2 可知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
(蓝光照射)影响,所以植物的生长同时受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控,D 正确。
故选 BD。
20. 下图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刻甲乙曲线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的环境阻力较小
B. 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C. 时刻,甲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 时刻,乙种群中部分个体的迁入会使其 K 值增大
【答案】AC
第 19页/共 29页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等于 1 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着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出生率/死亡率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1 时,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由图可知,t1-t2 时刻甲乙曲线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的环境阻力较小,所以其出生率/死亡率较
大,A 正确;
B、由于不知道两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据图不能计算二者的增长率,B 错误;
C、t2-t3 时刻,甲出生率/死亡率先大于 1,随后小于 1,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 正确;
D、K 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是否有迁入或迁出无关,D 错误。
故选 AC。
第Ⅱ卷(共 55 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 5 道小题,共 55 分。
21. 研究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与水分组合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共设置了 4 组实验:正常光
照+水分充足(CK 组)、蓝光+水分充足(EG1 组)、红光+水分充足(EG2 组)、正常光照+适度干旱(EG3
组),结果如图所示(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开放程度)。
光照 光照 植株 黑暗结束时
2h 8h
野生型(WT) 25.29 5.03 32.73
ATP 转运载体突变
5.37 5.56 5.49 体
(1)测定叶绿素含量时,先用______提取叶绿体色素,再通过测定色素对____________光的吸收量来间接
计算叶绿素含量。
第 20页/共 29页
(2)据图 1 分析,适度干旱主要影响拟南芥植株光合作用的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判断
依据是______。
(3)保卫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 ATP 含量不足,需利用其膜上的载体蛋白运入 ATP 以合成淀粉,淀粉水解
后经一系列反应转化为苹果酸进入液泡,以调节气孔状态。为研究淀粉合成与细胞质中 ATP 的关系,研究
人员以拟南芥野生型(WT)和 ATP 转运载体突变体(叶绿体无法运入 ATP)为材料,设计实验并测定保卫
细胞的淀粉粒大小,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该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写出两条)
(4)“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的比值。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为促进根系对水分的
吸收从而缓解干旱胁迫,拟南芥的根冠比会升高,试从光合产物分配角度分析,根冠比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是______。
【答案】(1) ①. 无水乙醇 ②. 红
(2) ①. 光反应 ②. 与 CK 组相比,EG3 细胞间 CO2 浓度较高,暗反应 CO2 供应充足,叶绿素含
量低,光反应减弱。
(3)淀粉大量合成需要呼吸作用提供 ATP;光照诱导 WT 叶绿体中淀粉的水解导致气孔张开;长时间光照
可使 WT 叶绿体积累较多的淀粉
(4)干旱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根部运输
【解析】
【分析】在光反应阶段,光能被叶绿体内类囊体膜上的色素捕获后,将水分解为 O2 和 H+等,形成 ATP 和
NADPH,于是光能转化成 ATP 和 NADPH 中的化学能;ATP 和 NADPH 驱动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
将 CO2 转化为储存化学能的糖类。可见光反应和暗反应紧密联系,能量转化与物质变化密不可分。光合作
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仅供植物体自身利用,还养活了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异养生物。光能通过驱动光合作
用而驱动生命世界的运转。
【小问 1 详解】
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时,可以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又
因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再通过测定色素对红光的吸收量来
间接计算叶绿素含量。
【小问 2 详解】
EG3 组和 CK 组的自变量为水分是否充足,与 CK 组相比,EG3 组细胞间 CO2 浓度较高,说明暗反应 CO2
供应充足,但叶绿素含量低,光反应减弱,从而使得光合速率降低,因此适度干旱主要影响拟南芥植株光
合作用的光反应。
第 21页/共 29页
【小问 3 详解】
由图 2 可知,黑暗结束时以及光照 8 小时,WT 保卫细胞中的淀粉粒远大于 ATP 转运载体突变体;而相对
于光照 2h,光照 8h 时,WT 保卫细胞中的淀粉粒更大。结合题干,该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淀粉大量合成
需要呼吸作用提供 ATP,光照诱导 WT 叶绿体中淀粉的水解导致气孔张开,长时间光照可使 WT 叶绿体积
累较多的淀粉。
【小问 4 详解】
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为促进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从而缓解干旱胁迫,拟南芥的根冠比会升高,试从光合
产物分配角度分析,根冠比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干旱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根部运输。
22. 已知家蚕(ZW 型)蚕茧颜色有黄色和白色,黄色对白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 D/d 控制,但该基因的表
达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H/h)的影响,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为探究 H/h、D/d 两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 D/d 基因的位置,科学家做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 F2
白茧:黄茧 实验一 黄茧×白茧 全为白茧
=13:3
白茧:黄茧
实验二 白茧×白茧 ?
=3:1
①根据实验一可推测 H/h、D/d 两对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实验二中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与实
验一中 的基因型相同,则另一白茧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F1 自由交配,F2 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②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 SSR 也不同,
利用 SSR 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定位。科学家将纯合黄茧蚕与隐性纯合白茧蚕杂交得到 F1,F1 相互交配得到 F2
,扩增出亲本及若干 F2 代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 D 基因的位置,部分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电泳图谱可判断 D/d 基因位于______号染色体上,11 号个体的 7 号染色体 SSR 与其他个体不同的原因
是______。
第 22页/共 29页
(2)研究发现,家蚕的某些性状遗传为延迟遗传,表现为核基因表达晚了一代的现象,在这种遗传方式中
子代的表型受母体基因型的制约而不由自身基因型决定。为探究蚕茧形状的遗传方式,科学家利用稳定遗
传的亲本做了正反交实验。
上述正反交的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蚕茧形状的遗传一定是延迟遗传,理由是______
。若存在延迟遗传,请在下列实验基础上完善实验思路证明椭圆形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基因控
制的。实验思路:用上述正反交实验中的 F1 分别自由交配得 F2,______。实验结果:______。
【答案】(1) ①. 两##2 ②. ddhh ③. 白茧:黄茧=193:63 ④. 7 ⑤. 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
重组
(2) ①. 不能 ②. 也可能是存在细胞质遗传 ③. 观察正反交结果中 F2 的表现型及及其比例
④. 正反交结果中 F2 表现型均为椭圆形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 1 详解】
①实验一 F2 中白茧:黄茧=13:3,比例和为 16,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一 F1 的
基因型为 DdHh,结合题干信息黄色为 D 基因控制,再结合白茧:黄茧=13:3,说明 H 基因会抑制 D 基因的
表达,因此白茧性状对应的基因型有 D_H_、ddH_、ddhh,黄茧对应的基因型有 D_hh。实验二亲本中已有
一个基因型是 DdHh,根据白茧:黄茧=3:1,可知另一个白茧的基因型是 ddhh,实验二 F1 的基因型及比例
为 DdHh:Ddhh:ddHh:ddhh=1:1:1:1,F1 自由交配,采用配子法,其中 Dh 占 3/16,dh 占 9/16,则 F2 中黄茧
所占的比例为 3/16×3/16+2×3/16×9/16=63/256,即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茧:黄茧=193:63。
②由图可知,几乎所有 F2 中的白色个体都没有亲本黄茧中 7 号染色体上的 SSR,由此说明 D/d 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11 号个体出现 7 号染色体 SSR 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小问 2 详解】
上述正反交结果表明子一代的表现型与母本相同,也可能是细胞质遗传,无法直接判断是延迟遗传。若存
第 23页/共 29页
在延迟遗传,且椭圆形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假设用字母 A 表示),说明正交中 F1
椭圆形的基因型是 Aa,反交中 F1 圆形基因型也为 Aa,欲验证是延迟遗传,则需要在上述正反交实验的基
础上,再用 F1 分别自由交配得 F2,则正交和反交的结果都为椭圆形,这就排除了细胞质遗传。
23. 渐冻症(ALS)是一种严重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相关生理变化过程如图所示,其大
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后,肌肉逐渐萎缩无力,直至瘫痪,而大脑始终保持清醒,因此
患者常会焦虑和抑郁。
(1)早期患者无尿意但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原因是______。晚期患者因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
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出现尿不尽现象。
(2)经检测,ALS 患者突触间隙 谷氨酸含量比正常人高,其持续作用能引起______,突触后神经细胞渗
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利鲁唑来缓解 ALS 患者的症状,据上图分析,其作用机
理可能是______。在对患者注射某些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能感觉到疼痛,其原因是______。
(3)研究发现,中药在止痛和抗抑郁方面有显著疗效。为探究五味子对抑郁症模型小鼠社交障碍的影响,
科研人员设计并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可得出结论:______。
第 24页/共 29页
【答案】(1) ①.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②. 副交感
(2) ①. Na+过度内流 ②. 抑制 NMDA 的活性,进而抑制 Na+内流 ③. 患者运动神经元受到损
伤,而感觉神经元没有受到损伤(完好),因此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有感觉
(3)低浓度(5-10 单位)的五味子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模型小鼠的社交障碍,高浓度的五味子(20 单位)不
仅不能缓解,还可能加重社交障碍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
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
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 1 详解】
排尿中枢在脊髓,由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脊髓有调控作用,早期患者基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
尿。晚期患者脊髓通过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出现尿不尽现象。
【小问 2 详解】
ALS 患者突触间隙的谷氨酸含量比正常人高,持续作用引起 Na+过度内流,突触后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
最终水肿破裂,从而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进而表现患病。据图,临床上常用药物利鲁唑来缓解 ALS 患
者的症状,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 NMDA 的活性,进而抑制 Na+内流,来缓解症状。在对患者注射某些神
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之所以能感觉到疼痛,是由于 ALS 运动神经元受损,感觉神经元完好,因此患
者注射某些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能感觉到疼痛。
【小问 3 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五味子对抑郁症模型小鼠社交障碍的影响,自变量是五味子的浓度,因变量是社交偏好率,
第 25页/共 29页
生理盐水组,模型鼠的社交偏好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社交偏好率越高,社交能力越强。模型组中,5 单位五
味子组,社交偏好率升高,10 单位五味子组,社交偏好率也升高,但升高不明显,20 单位五味子组,社交
偏好率下降,说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五味子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模型小鼠的社交障碍,超过
一定范围的(高浓度的)五味子(20 单位)不仅不能缓解,还可能加重社交障碍。
24. 在黄河下游某些地区,洪水泛滥塑造了独特的湿地生态。啮齿类动物会根据洪水情况逃避到高地或洞穴
以躲避洪水。洪水过后,它们的数量常常发生显著变化,有的因适应性强、繁殖快而成为优势种。它们啃
食植被,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产生着影响。狐狸、蛇等常捕食这些啮齿类动物,形成了食物链中的一环。
下表为洪水期啮齿类动物数量百分比及它们在捕食者胃内出现的频率。
啮齿类动物种类 普通田鼠 根田鼠 欧䶄 黑线姬鼠
泛滥期种群数量(%) 46.5 8.0 41.0 4.5
捕食者胃内容物出现频率(%) 63.5 6.7 12 16
(1)调查中发现欧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1.2 倍,假定欧䶄种群的初始数量为 N0,则两年
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河水泛滥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______因素。
(2)据表中数据分析,河水泛滥期______最有可能灭绝,理由是______。
(3)啮齿类动物数量增加后,蛇利用气味加大捕食从而控制其数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
是______。捕食者胃内容物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
(4)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请从正、反两个角度各举一例:______。
【答案】(1) ①. 1.44N0 ②. 非生物
(2) ①. 黑线姬鼠 ②. 泛滥期种群数量百分比最低且在捕食者胃内出现频率较高
(3) ①. 调节生物 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 一部分不能被同化,以粪便形式排出,
另一部分被捕食者同化,成为捕食者的同化量
(4)正面影响: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维持食物链稳定;负面影响:大量啃食植物,导致植被破坏,
影响生态平衡(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普通田鼠、根田鼠、欧䶄和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关系为:普通田鼠>欧䶄>根田鼠>
黑线姬鼠;捕食者胃内容物出现频率,说明捕食量普通田鼠>黑线姬鼠>欧䶄>根田鼠,说明普通田鼠的
死亡率高。
【小问 1 详解】
第 26页/共 29页
已知欧鼬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1.2 倍,初始数量为 N0,一年后数量为 N0×1.2,两年后数量
为 N0×1.2×1.2=1.44N0。河水泛滥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会对种群
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但不是由生物之间的关系导致的。
【小问 2 详解】
从表中数据看,黑线姬鼠在泛滥期种群数量百分比仅为 4.5%,是几种啮齿类动物中数量最少的,同时其在
捕食者胃内出现的频率却达到 16%,相对较高,说明其被捕食的比例较大,在河水泛滥这种环境变化下,
更有可能因数量少且被捕食压力大而灭绝。
【小问 3 详解】
蛇利用啮齿类动物数量增加的信息(气味)加大捕食,从而控制啮齿类动物数量,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捕
食者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不能被同化,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捕食者同化,成为捕食者的同化量。
【小问 4 详解】
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正面角度来看,啮齿类动物繁殖后,其数量增多,
可能会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当地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助于维持生态系
统食物链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增多的鼠类可为鹰、狼等捕食者提供更多食物,
促进这些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从反面角度来看,啮齿类动物繁殖能力较强,若繁殖过快,数量过多,可能
会大量啃食植物,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比如在草原上,大量繁殖的老鼠过度啃食牧草,使草原
植被覆盖率下降,进而引发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25. 维生素 A 在体内转化为顺式视黄醛(M)后,经一系列变化,接受光信号后,M 转变为全反式视黄醛
(N),最终产生视觉。产生视觉后,N 经一系列反应再度转变为 M 重复利用。研究表明,RGR 蛋白参与了
N 转变为 M 的反应,研究人员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基因打靶)实现 RGR 基因的敲除,同源重组发生在一
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区段位于外显子的位置,原理如图 1。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文库中分离
出小鼠 RGR 基因,构建了图 2 的打靶载体,经一系列操作,获得打靶后基因。
第 27页/共 29页
注:ne 是新霉素抗性基因;TK 基因的表达可以使无毒的丙氧鸟苷代谢为毒性物质,导致细胞死亡。
(1)研究人员在构建基因打靶载体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由图 2 构建的打靶后基因结构分析,
ne 基因除插入位点 2 之外,插入的位点还可以选择______(填数字)。
(2)打靶载体测序验证正确后需要通过______技术将打靶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若在培养基中进行筛选,
打靶成功的小鼠细胞的筛选方法是______。
(3)已知打靶载体偶然情况下会整体随机插入 RGR 基因所在染色体以外的非同源染色体上。为了验证图 2
中基因打靶成功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人员根据外显子 1、3 和外显子 1、5 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单独进行 PCR
扩增和电泳检测,出现如图 3 的 4 种情况。能确定基因打靶成功的是______(填编号),原因是______。
(4)得到打靶成功的基因修饰小鼠后,研究者将正常小鼠(+/+)和基因修饰的杂合子(+/-)与纯合子
(-/-)小鼠分别分为两组,一组在黑暗中饲养 12h,另一组在光照下饲养 8h,随后测定视网膜中顺式视黄
醛的总量,结果如图 4,纯合子(-/-)小鼠在光照下顺式视黄醛含量下降,结合 RGR 功能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
第 28页/共 29页
【答案】(1) ①. 限制酶、DNA 连接酶 ②. 1 或 3 或 4
(2) ①. 显微注射 ②. 用含有新霉素的选择培养基来筛选
(3) ①. ② ②. 基因打靶成功时,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 RGR 基因被破坏,另一条染色体上的 RGR
基因正常,用外显子 1、3 和外显子 1、5 序列设计的两对引物进行 PCR 扩增,会得到两条长度不同的 DNA
片段,电泳后会出现两条带
(4)RGR 可促进全反式视黄醛转化为顺式视黄醛,杂合子与纯合子中 RGR 基因表达减弱,全反式视黄醛
转化为顺式视黄醛受阻,顺式视黄醛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PCR 是一项体外扩增 DNA 的技术,利用 PCR 进行扩增 DNA 的前提是已知一段核苷酸序列。将目
的基因导入到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显微注射法。
【小问 1 详解】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
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限
制酶、DNA 连接酶。基因打靶是根据 DNA 同源重组的原理而设计,构建打靶载体时,ne 基因需插在外显
子内部,使 RGR 基因失去功能,ne 基因除插入位点 2 之外,插入的位点还可以选择位点 1 或 3 或 4。
【小问 2 详解】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据图可知,基因表达载体含有新霉素抗性基因,因
此筛选打靶成功的小鼠细胞的筛选方法是用含有新霉素的选择培养基来筛选。
【小问 3 详解】
基因打靶成功时,同源重组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所以该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 RGR 基
因被破坏,另一条染色体上的 RGR 基因正常,用外显子 1、3 和外显子 1、5 序列设计的两对引物进行 PCR
扩增,会得到两条长度不同的 DNA 片段,电泳后会出现两条带,即图 3 中的②。
【小问 4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维生素 A 在体内转化为顺式视黄醛(M)后,经一系列变化,接受光信号后,M 转变
为全反式视黄醛(N),最终产生视觉。产生视觉后,N 经一系列反应再度转变为 M 重复利用;依据图示信
息可知,光照条件下,与正常小鼠相比,杂合子与纯合子的顺式视黄醛量少,由于 RGR 可促进全反式视黄
醛转化为顺式视黄醛,杂合子与纯合子中 RGR 基因表达减弱,全反式视黄醛转化为顺式视黄醛受阻,顺式
视黄醛含量减少。
第 29页/共 29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2024-2025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4-2025学年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