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9015/0-17395002909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9015/0-1739500291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09015/0-17395002910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秦岭主脊附近南北坡有“南草北木”的自然奇观。下图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示意及“南草北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秦岭主脊附近南北坡出现“南草北木”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差异B. 降水差异
C. 坡度差异D. 土壤水分差异
2. 下列山脉中,“南草北木”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 天山山脉B. 阴山山脉
C. 小兴安岭D. 南岭
【答案】1. D 2.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秦岭主脊附近两侧热量、降水量差异不大,坡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坡向的不同,秦岭主脊北坡光照条件相对较弱,蒸发量小,土壤层储水量相对较多,可以保证足够的水分来支持高山灌丛及冷杉林的生长;而秦岭主脊南坡光照较强,蒸发量大,土壤层储水量相对较少,只能保证高山草甸群落的生长,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天山山脉、阴山山脉、小兴安岭位于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不足,且天山山脉和阴山山脉是东西走向,小兴安岭是西北—东南走向,三座山脉南北坡光照条件差异较大,紧靠山脊线的两侧山坡都会因蒸发量的差异而出现土壤水分条件的差异,进而出现“南草北木”现象。而南岭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充沛,南北坡降水和光照条件相差不大,“南草北木”现象最不明显,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近地面大气的气温主要受下垫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下图为上海市区不同地表类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a、c两曲线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天气状况B. 建筑物密度
C. 河湖分布D. 工业分布
4. P点和M点数值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A. 灌丛草地的比热容较小
B. 建筑物有利于地面向外发射长波辐射
C. 建筑物会在夜间释放储热
D. 晴朗的夜晚和阴雨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不同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a曲线对应“建筑密集区-晴朗”,c曲线对应“建筑密集区-阴雨”。天气状况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较显著,阴雨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小,平均气温较低;晴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大,平均气温较高,因此a、c两曲线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状况,A正确;建筑物密度、河湖分布、工业分布不随天气而变化,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建筑物在白天升温更快,在夜间释放储热,加上建筑物可以反射部分地面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所以建筑密集区夜间的气温更高,C正确;灌丛草地水分多,比热容较大,A错误;建筑物可以阻挡或反射部分地面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B错误;P点和M点都表示晴朗的夜间,D错误。故选C。
2024年1月1日7时刚过,黑龙江抚远东极广场就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下图)。随后,金色的阳光一路向西,在不同时段拂过中华大地。表示意当日我国不同地点日出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5. 当日,抚远的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情况是( )
A. 东北升、西北落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B. 东北升、西北落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C. 东南升、西南落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D. 东南升、西南落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6. 下列关于P地和M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两地的地方时相差约1分钟
B. 两地的经度差小于1°
C. 两地的白昼时间相差约2分钟
D. 此日两地的日出方位相同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我国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此时是北半球冬季,故抚远昼短夜长,又由于此时已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抚远昼渐长。故选C。
【6题详解】
如图所示,1月1日,由于晨线倾斜明显,虽然P地与M地之间的日出时间仅相差1分钟,但两地的经度相差较大。两地纬度相差约15°,假定两地位于同一条晨线上,可估算出两地经度相差约6°,故A、B、C错误。太阳光线与晨线垂直,两地大致处在同一条晨线上,故两地的日出方位相同,D正确。故选D。
响应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天山北麓发育了四排(I、Ⅱ、Ⅲ、Ⅳ)地质构造,并伴有逆冲断裂。逆冲断裂指褶皱侧倾使一侧的地层颠倒,且内部岩层错动形成的断裂。下图为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关于天山北麓Ⅰ、Ⅱ、Ⅲ、Ⅳ四排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方板块向南部运动、挤压,导致该地区构造变形
B. 构造变形幅度在空间上呈现为自北向南增大
C. 构造变形在时序上表现为阶段性向南迁移
D. Ⅰ、Ⅱ、Ⅲ、Ⅳ四排地质构造同为背斜
8. 下列活动中,不宜在该区域开展的是( )
A. 区域水资源开发与调配
B. 农业发展与规划
C. 公路、铁路线路设计与建设
D.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响应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碰撞亚欧板块,天山地块向北运动,在天山北麓发育了四排地质构造,岩层都是向上凸起,都是背斜,并伴有逆冲断裂,A错误,D正确。从图示可以看出,四排地质构造发生的时序是从南向北发展,C错误。构造变形幅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变形大,南北两边变形小,B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该地水资源短缺,应进行区域水资源开发与调配,A不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天山北麓,适宜发展农业,B不符合题意;该地旅游资源丰富,适宜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D不符合题意;一系列逆冲断裂的出现,导致该区域地质环境不稳定,因此不宜在此区域进行公路、铁路线路的设计与建设,C符合题意。故选C。
海滩喂养是向海滩大量抛沙,使受蚀海滩增宽和稳定的工程行为。海滩喂养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滩肩补沙(干滩补沙),将补给泥沙主要堆积在平均潮位以上,增加干滩宽度;第二种是近岸补沙(水下沙坝补沙),将补给泥沙抛置在近岸平均低潮位以下,形成平行于海岸的若干条水下人工沙坝。下图示意滩肩和水下沙坝。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对海岸沙滩侵蚀影响最小的是( )
A. 海平面上升B. 入海河流水利工程
C. 港口等海岸工程D. 赤潮频率增加
10. 与干滩补沙相比,水下沙坝补沙( )
A. 运沙路程长,抛沙不方便B. 对海滩的养护效果持久
C. 干扰海滩的旅游休闲活动D. 短期内养滩效果明显
11. 下列有关海滩喂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近岸自然形成的水下沙坝取沙补到滩肩是最佳的养滩措施
B. 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景观,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
C. 补沙后还需定期监测,及时重补所缺的沙
D. 选取的抛沙颗粒粒径最好稍小于原海滩沙
【答案】9. D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浪侵蚀沙滩加剧,A错误;入海河流水利工程会导致河水中泥沙被截留,入海泥沙量减少,海岸沙滩补沙量减少,沉积与侵蚀平衡被打破,海岸侵蚀作用相对增强,B错误;港口等海岸工程会阻碍河口的泥沙沿海岸向沙滩输送,同样会影响海岸沙滩的补沙量,C错误;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对海岸沙滩侵蚀影响最小,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水下沙坝补沙可以直接向水中抛沙,不用将泥沙输送上岸,更方便,A错误;水下沙坝补沙不会干扰海滩的旅游休闲活动,C错误;水下沙坝补沙通过海浪和水流向近岸输沙,短期内养滩效果不明显,但对海滩的养护效果持久,B正确,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从近岸自然形成的水下沙坝取沙补到滩肩,得不偿失,A错误;由材料可知,海滩喂养不会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也不会破坏滨海旅游资源,B错误;补沙后还需定期监测,还会受到海水侵蚀,所以及时重补所缺的沙,C正确;选取的抛沙颗粒粒径最好稍大于原海滩沙,以防补的沙被很快地侵蚀掉,D错误。故选C。
修建山区控制性水库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措施,山区控制性水库还可替代部分平原水库。下图示意新疆山区控制性水库和平原水库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平原水库相比,山区控制性水库( )
A. 库区容量小B. 库面蒸发量小
C. 调控区域范围小D. 综合效益低
13. 修建山区控制性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水资源浪费B. 增加山区发电量
C. 增加上游河段的用水量D. 保障山区的生态用水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山区控制性水库一般较深,所以容量大,又由于其位于上游,可以调控整个流域,综合效益高,A、C、D错误;相比于平原,山区温度相对较低,且水面窄,所以山区控制性水库库面蒸发量小,B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因为下游段平原水库蒸发量和下渗量更大,而山区控制性水库的下渗量和蒸发量都很小,所以修建山区控制性水库能减少水资源浪费,A正确;控制型水库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电,B错误;上游河段往往人口较少,其目的并不是增加上游河段的用水和生态用水,CD错误。故选A。
多佛尔白崖位于英国多佛尔海峡沿岸,是一片长达5千米的白色悬崖。多佛尔白崖岩体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由地质时期浮游生物的骨架碎屑演化形成,疏松多孔、柔软脆弱。下图为多佛尔白崖位置示意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多佛尔白崖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
A. 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块板运动—断裂成崖
B. 海相沉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崩塌成崖
C. 湖相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崩塌成崖
D. 风力堆积—地壳下沉—固结成岩—断裂抬升
15. 多佛尔白崖崖面呈白色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质时期沉积环境清洁
②岩表粗糙,散射太阳光明显
③降水丰富,崖面被雨水冲刷频繁
④岩体稳定,崖面被长期风化侵蚀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16. 观察发现,多佛尔白崖崖面上附着的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有( )
①崖面陡峭②岩体成土性差
③海风强劲④人工定时消除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答案】14. B 15. A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多佛尔白崖岩体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由地质时期浮游生物的骨架碎屑演化形成,因此其岩石形成由大量沉积物不断沉积而成,然后通过地壳抬升露出海面,不断遭受海浪侵蚀,底部岩石遭到侵蚀,整体岩面崩塌成崖,因此该地地质作用过程是海相沉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崩塌成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质时期沉积环境清洁,沉积的碳酸钙物质纯度较高,岩石呈白色,①正确;同时,岩体疏松多孔,岩表粗糙,散射太阳光明显,白色岩体更显白,②正确,外力的风化、侵蚀对于多佛尔白崖崖面呈白色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石灰岩的成土性差,加上崖面陡峭,土质和水分无法存在于岩石表层,所以多佛尔白崖崖面上附着的植物很少,①②正确;海风强劲对于植物生长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③错误;崖面陡峭,人工定时消除可能性很小,④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11ka—34ka前的地质时期,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古堰塞湖(经棚古湖)。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暖湿—干冷—暖湿的气候过程。经棚古湖的形成和消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1为西拉木伦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不同历史时期西拉木伦河河床剖面示意图。
(1)该地区在经棚古湖形成之前先有河流,分析其判断理由。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解释该地区早期河流干流呈东西走向的原因。
(3)考察发现经棚古湖为堰塞外流湖,说明其形成过程。
(4)分析经棚古湖消失的原因。
【答案】(1)河床剖面下层沉积物为砂砾岩,颗粒较粗,属于河流环境下的沉积物;上层沉积物为粉砂岩,颗粒较细,为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经棚古湖呈树枝状,说明湖泊是由于堰塞沿河谷蓄水而形成的。
(2)该地区有东西走向的断层发育形成的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带下陷且)断裂构造带上岩石破碎易侵蚀,所以沿断裂构造带发育了东西走向的河流。
(3)流域内河谷陡峭,构造运动活跃,导致河岸岩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这一时期气候湿润,水量大,湖水不断上涨;湖水位超过堰塞体高度,湖水漫过堰塞体外流,形成堰塞外流湖。
(4)构造运动再次进入活跃期,堰塞体松动,加上气候又重新进入湿润期,降水丰富,河流对堰塞体的侵蚀冲刷作用强,最终导致堰塞体崩塌,湖水外泄,经棚古湖消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2可知,河床剖面下层沉积物为砂砾岩,颗粒较粗,砂砾岩属于河流环境下的沉积物;上层沉积物为粉砂岩,颗粒较细,推侧为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在下,湖泊沉积物在上,说明河流比湖泊早形成;经棚古湖呈树枝状,说明湖泊是由于堰塞沿河谷蓄水而形成的,综上所述湖泊形成时间晚于河流。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可知该地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带因为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地势较低,水流积聚易发育河流,所以沿断裂构造带发育了东西走向的河流。
【小问3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流域内地势落差大,构造运动活跃,导致河岸岩体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暖湿—干冷—暖湿的气候变化过程,据此可推测堰塞湖形成时期气候湿润,水量大,湖水不断上涨;湖水位超过堰塞体高度,湖水漫过堰塞体外流,形成堰塞外流湖。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中“经棚古湖的形成和消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可推测该时期构造运动再次进入活跃期,堰塞体松动,加上气候由干冷变为暖湿,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冲刷作用强,最终导致堰塞体崩塌,湖水外泄,经棚古湖消失。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谷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当地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下图为伊犁河谷地区位置及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
(1)分析伊犁河谷地区成为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的原因。
(2)判断①②③三地的年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指出③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1)伊犁河谷为向西开口的喇叭状谷地,湿润的西风进入谷地后被抬升,多地形雨。
(2)年降水量差异:②地小于①地和③地。
原因:从谷地内河流的流向看,①地和②地之间为山丘的顶部,①地和③地属迎风坡,降水较多;而②地属山丘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
(3)年降水量大于400mm,较湿润;光照充足,夏季温度较高;靠近河流,便于灌溉;坡度缓,便于耕种。
【解析】
【小问1详解】
伊犁河谷为向西开口的喇叭状谷地,利于西风深入,湿润的西风进入谷地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形成湿岛。
【小问2详解】
从谷地内河流的流向看,①地和②地之间为河流的源头或者分水岭或者山丘的顶部,①地和③地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而②地属山丘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相对较少,所以 ②地小于①地和③地的降水。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③地年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气候较湿润;光照充足,夏季温度较高,热量丰富;由图可知③地靠近河流,便于灌溉;地势坡度缓,地形较为平坦,便于耕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营养盐是指海水中一些含量较微的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等,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其分布通常和海水盐度关系不大。下图为某海域M处的海底地形剖面及海水营养盐垂直分布示意图。
(1)分析海水表层营养盐密度较低的原因。
(2)P区的浮游植物丰富,请分析原因。
【答案】(1)表层的阳光充足,浮游植物活跃,大量消耗了营养盐;海水分层,上下层交换弱。
(2)自东向西的赤道暖流,遇海底山脉阻挡,形成上升流,将次层(海深150米左右处)丰富的营养盐带到表层,促进了Р区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形成浮游植物富集区。
【解析】
【小问1详解】
营养盐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这说明海洋浮游植物会消耗海中营养盐,表层海水由于阳光充足,水温较高,浮游植物活跃,从而大量消耗了营养盐;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域海水表层处营养盐较少,较深层处营养盐较多,这说明海水发生分层现象,上下层交换弱,较深处的营养盐上泛较少。
【小问2详解】
该海域有明显的海底山脉,流经该海域的洋流是北赤道暖流,当北赤道暖流遇海底山脉阻挡,形成上升流,将海深150米左右处的较深海域的丰富的营养盐带到表层,促进了Р区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形成浮游植物富集区。
日出时间
地点
纬度
7时01分
黑龙江抚远
约47°25′N
7时22分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
约35°45′N
7时31分
P地
约49°12′N
7时32分
M地
约34°48′N
7时36分
湖北十堰武当山琼台
约32°24′N
8时07分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
约27°10′N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多校高三上学期一调高考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P点和M点数值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下列对海岸沙滩侵蚀影响最小的是,与干滩补沙相比,水下沙坝补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答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