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碳和碳的氧化物 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碳和碳的氧化物 学案第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碳和碳的氧化物 学案第2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碳和碳的氧化物 学案第3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课题2 碳的氧化物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课题2 碳的氧化物导学案,共4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碳和碳的氧化物 高效提升方案
    知识梳理
    一、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2.可燃性
    氧气充足: C + O2 CO2;
    氧气不充足: 2C + O2 2CO;
    3.还原性
    (1)还原金属氧化物氧化铜: C + 2CuO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还原非金属氧化物:
    和CO2反应:C+CO2eq \(=======,\s\up8(高温))2CO
    三、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Cu+CO2 (还原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毒性:煤气中毒即CO中毒,原因是CO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
    3.用途:用于作燃料和冶金工业。
    四、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
    3.用途 :
    ①灭火: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的气体肥料
    ④做碳酸型饮料
    4.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到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2)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利昂等。
    (3)危害: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直击中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东营)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B.焚烧垃圾C.节约用纸D.随手关灯
    2.(2024•广州)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B.人呼吸空气时呼出的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起到防腐作用
    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2024•长沙)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 )
    A.活性炭B.金刚石C.石墨D.C60
    4.(2024•贵州)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随意焚烧废旧纸屑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减少使用化石燃料D.大力倡导节约用电
    5.(2024•扬州)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如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A.氮循环B.硫循环C.碳循环D.水循环
    6.(2024•云南)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可用于冶炼金属
    B.CO和CO2不能相互转化
    C.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
    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7.(2024•内蒙古)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铅笔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作燃料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8.(2024•牡丹江)“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
    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9.(2024•辽宁)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作燃料
    B.参与光合作用
    C.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
    D.制碳酸饮料
    10.(2024•陕西)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
    C.收集气体D.气体验满
    11.(2024•泸州)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12.(2024•宁夏)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13.(2024•黑龙江)化学实验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一氧化碳
    B.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外壁
    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实验室制取氢气,先将锌粒加入锥形瓶中,再滴加稀硫酸
    14.(2024•赤峰)社会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中的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①积极植树种草
    ②乘公交车出行
    ③废弃电池深埋
    ④践行光盘行动
    ⑤随意丢弃垃圾
    ⑥自备购物布袋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②④⑤⑥
    15.(2024•齐齐哈尔)善于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显著升高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24•威海)绿色转化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材料的过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图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部分途径:
    (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化工产业中,常用原子经济百分比来衡量工艺效率,公式是:原子经济百分比=。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 。
    (3)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4)除图中实例外,请列举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指出其应用的性质 (答一条即可)。
    (5)践行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
    D.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17.(2024•长春)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涵盖了茶树栽培、茶具使用、饮茶方法等内容,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茶学专著。
    (1)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用 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测出土壤的酸碱度。
    (2)《茶经》中记载的“漉(1ù)水囊”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该分离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
    (3)明代已存在用木炭除去泡茶用水中异味的方法,此法利用了木炭的 性。
    (4)茶叶含氟,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是指 (填序号)。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18.(2024•湖南)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回答问题。
    围炉煮茶和月下赏梅都是人们喜欢的休闲交友方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三.实验题(共10小题)
    19.(2024•青岛)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追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感受实验之美、实验之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所用除杂试剂均足量。
    (1)实验一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A中控制盐酸滴加速率的仪器名称是 ,装置C中的试剂是 (填名称)。
    (2)小组同学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过程中,先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又可推测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是 。装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
    (3)实验二中,t1时小组同学将注射器E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三颈烧瓶,t2时再将注射器F中的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三颈烧瓶内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像所示。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bc段压强减小的原因: 。
    ②注射器F中可能盛有 溶液(填化学式)。
    ③ab段和de段压强略微增大,都是由于 造成的。
    (4)进行实验三时,小组同学仅将实验二中的三颈烧瓶换成软塑料瓶,试剂及操作均不变,推测出现的现象是 。
    20.(2024•长春)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用该方法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序号)。
    (3)用装置C收集CO2验满的操作为 。
    21.(2024•陕西)根据下面图示的三个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 。
    (2)实验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甲中, (填“能”或“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实验丙中,纸花a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干燥,纸花b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通入CO2气体后,纸花 (填字母)变红。
    22.(2024•北京)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干燥紫色石蕊纸花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该实验还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为验证CO2能与水反应,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是 。
    23.(2024•枣庄)气体制备与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相关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制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经C装置时的入口端为 (填“a”或“b”)。
    (4)在三颈烧瓶D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检验气密性后,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3时快速注入另一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E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三颈烧瓶D中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②t1时注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③t3后发生的只是中和反应
    24.(2024•大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为了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
    (3)如用D装置除去CO2中的水蒸气,D中盛放的试剂为 (填名称);如用D装置收集H2,则气体应从导管 端通入(填“b”或“c”)。
    (4)NH3极易溶于水, 用E装置收集NH3(填“能”或“不能”)。
    25.(2024•深圳)俊宇同学想要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
    (1)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 。
    (2)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序号)
    (3)干燥CO2气体,从E中的 口通入。
    (4)模拟海洋生态系统
    ①绿色植物在生态箱中通过呼吸作用和 作用参与碳循环;
    ②俊宇向生态箱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出现现象为 ;
    ③测得生态箱内pH值下降,原因是 ;
    ④请你列举一条具体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排放量,结合生活实际: 。
    26.(2024•广东)【基础实验和跨学科实践】
    (1)CO2的制取及性质
    ⅰ.制取CO2
    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如图1中的仪器有 (填字母)。
    ⅱ.性质实验
    (2)低碳行动方案
    同学们展示如图2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ⅰ.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 ;b ;c 。
    ⅱ.CO2物理利用 (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
    ⅲ.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吸收CO2。
    27.(2024•苏州)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研究。
    已知:CO2与饱和NaHCO3溶液不发生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连接装置A、B,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稀盐酸。
    ①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装置B内盛放饱和NaHCO3溶液,其作用是 。
    ③若装置B用来干燥CO2,装置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
    (3)将纯净干燥的CO2缓慢通入装置C,观察到现象:
    a.玻璃管内的干燥纸花始终未变色;
    b.塑料瓶内的下方纸花先变红色,上方纸花后变红色。
    ①根据上述现象,得出关于CO2性质的结论是: 、 。
    ②将变红的石蕊纸花取出,加热一段时间,纸花重新变成紫色,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该过程参加反应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28.(2024•盐城)我国向世界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和转化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Ⅰ.了解二氧化碳排放
    (1)CO2排放量增加可能引发的后果有 (选填字母序号,下同)。
    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B.极端天气频发
    C.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
    D.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2)空气中的CO2主要来自于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3)实验室制备CO2。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①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②制取CO2可在A~E中选用装置 ;装置F是在装置B基础上的改进,其优点是 。
    Ⅱ.探究二氧化碳转化
    (4)CO2的吸收是其转化的有效方法。现有三种试剂:水、澄清石灰水、2%NaOH溶液,你认为最佳的CO2吸收剂是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 。
    Ⅲ.研制低碳行动方案
    (5)低碳行动涵盖国际合作、国家工程和个人行为三个层面。请从“个人行为”层面策应“低碳行动”,写出你的一个行动打算: 。
    碳和碳的氧化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东营)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B.焚烧垃圾C.节约用纸D.随手关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理解,以及判断哪些日常行为或做法有助于或不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
    【解答】解:A.绿色出行通常指的是采用低碳或无碳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因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绿色出行是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不符合题意;
    B.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增加了碳的排放,这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相悖,符合题意;
    C.节约用纸可以减少对木材的需求,进而减少因砍伐树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为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减少砍伐就意味着减少了碳的释放,因此,节约用纸是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不符合题意;
    D.随手关灯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而电能的生产往往需要燃烧化石燃料,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减少电能的消耗也就间接减少了碳的排放,所以,随手关灯是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紧贴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理解并践行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具体的行为判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这种题型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2024•广州)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B.人呼吸空气时呼出的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起到防腐作用
    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分析】A、根据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与氧气来分析;
    B、根据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来分析;
    C、根据氮气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低碳”的含义来分析。
    【解答】解: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与氧气,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因此空气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选项说法正确;
    B、人呼吸空气时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选项说法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起到防腐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D、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呼吸作用的原理、氮气的性质与用途等是解题的关键。
    3.(2024•长沙)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 )
    A.活性炭B.金刚石C.石墨D.C60
    【分析】根据碳单质的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而金刚石、石墨和C60无此性质。
    故选:A。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等相关知识。
    4.(2024•贵州)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随意焚烧废旧纸屑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减少使用化石燃料D.大力倡导节约用电
    【分析】根据“绿色低碳”,倡导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随意焚烧废旧纸屑,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不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故选项正确。
    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能净化空气,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C、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能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D、大力倡导节约用电,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绿色低碳理念的含义、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24•扬州)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如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A.氮循环B.硫循环C.碳循环D.水循环
    【分析】根据图示中元素以及物质的循环过程来分析。
    【解答】解: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会转化为化石燃料。此过程涉及到的是碳循环。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原理和全部的过程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分解或酸化”、“物质的燃烧”、“食物、钢铁等的缓慢氧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6.(2024•云南)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可用于冶炼金属
    B.CO和CO2不能相互转化
    C.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
    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转化来分析;
    C、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D、根据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A、CO具有还原性,因此CO可用于冶炼金属,选项说法正确;
    B、CO和CO2能相互转化,如一氧化碳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选项说法错误;
    C、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7.(2024•内蒙古)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铅笔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作燃料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石墨质软,呈深灰色,可在纸上留下痕迹,可用作铅笔芯,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024•牡丹江)“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
    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升华放热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车的电刷,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故选项正确。
    C、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024•辽宁)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作燃料
    B.参与光合作用
    C.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
    D.制碳酸饮料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固态二氧化碳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制碳酸饮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2024•陕西)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
    C.收集气体D.气体验满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试管中的水将长颈漏斗下端浸没起来形成了密闭系统,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处冒出气泡,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示操作正确;
    B、添加药品的顺序是先固后液,图示操作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图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2024•泸州)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分析】根据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说明瓶内压强减小;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说明生成了酸性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故选项说法错误。
    B、玻璃片没有掉下,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不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不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4•宁夏)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分析】A.根据干冰升华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进行分析;
    B.根据活性炭吸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的结构不同决定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干冰升华的过程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能够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此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因此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组成不同,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4•黑龙江)化学实验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一氧化碳
    B.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外壁
    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实验室制取氢气,先将锌粒加入锥形瓶中,再滴加稀硫酸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B.根据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制取氢气的试剂加入顺序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室用CO与氧化铜反应制取铁时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氧化碳,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净后,再给氧化铜加热,以防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受热发生爆炸,故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为了效果明显,要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故B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产生倒吸现象,故C正确;
    D.实验室制取氢气,先将锌粒加入锥形瓶中,再滴加稀硫酸,使反应顺利进行,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4.(2024•赤峰)社会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中的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①积极植树种草
    ②乘公交车出行
    ③废弃电池深埋
    ④践行光盘行动
    ⑤随意丢弃垃圾
    ⑥自备购物布袋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②④⑤⑥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解答】解:①积极植树种草,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符合低碳理念,正确;
    ②乘公交车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
    ③废弃电池深埋,废旧电池含有重金属,填埋能够引起土壤、水体污染,错误;
    ④践行光盘行动,减少浪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正确;
    ⑤不能随意丢弃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够回收处理的垃圾进行处理,错误;
    ⑥自备购物布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5.(2024•齐齐哈尔)善于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显著升高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B、根据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C、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进行分析。
    D、根据电解水实验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A正确;
    B、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B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而“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C错误;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氧气)与负极(氢气)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24•威海)绿色转化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材料的过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图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部分途径:
    (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CO2+6H2OC6H12O6+6O2 。
    (2)化工产业中,常用原子经济百分比来衡量工艺效率,公式是:原子经济百分比=。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6H2C2H5OH+3H2O ,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 46% 。
    (3)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白色污染 。
    (4)除图中实例外,请列举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指出其应用的性质 灭火,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答一条即可)。
    (5)践行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编号)。
    A.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
    D.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分析】(1)根据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进行分析。
    (3)根据由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进行分析。
    (5)根据践行绿色理念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解:(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6CO2+6H2OC6H12O6+6O2;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6H2C2H5OH+3H2O;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46%。
    (3)由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所以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白色污染;
    (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合理即可);
    (5)A、作物收割的秸秆发酵后制沼气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增大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1)6CO2+6H2OC6H12O6+6O2;
    (2)2CO2+6H2C2H5OH+3H2O;46%;
    (3)白色污染;
    (4)灭火;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5)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2024•长春)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涵盖了茶树栽培、茶具使用、饮茶方法等内容,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茶学专著。
    (1)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用 玻璃棒 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测出土壤的酸碱度。
    (2)《茶经》中记载的“漉(1ù)水囊”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该分离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过滤 。
    (3)明代已存在用木炭除去泡茶用水中异味的方法,此法利用了木炭的 吸附 性。
    (4)茶叶含氟,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是指 C (填序号)。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分析】(1)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木炭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4)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1)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测出土壤的酸碱度;故答案为:玻璃棒;
    (2)《茶经》中记载的“漉(1ù)水囊”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该分离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3)明代已存在用木炭除去泡茶用水中异味的方法,此法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
    (4)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氟”是指氟元素;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仪器的用途、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木炭的性质与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18.(2024•湖南)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回答问题。
    围炉煮茶和月下赏梅都是人们喜欢的休闲交友方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C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分析】(1)根据木炭主要成分碳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进行分析。
    【解答】解:(1)木炭主要成分碳,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是C;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是因为梅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梅花的香味。
    故答案为:(1)C;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特性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三.实验题(共10小题)
    19.(2024•青岛)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追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感受实验之美、实验之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所用除杂试剂均足量。
    (1)实验一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装置A中控制盐酸滴加速率的仪器名称是 分液漏斗 ,装置C中的试剂是 浓硫酸 (填名称)。
    (2)小组同学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过程中,先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 碱 (填物质类别)反应,又可推测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是 用于灭火 。装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3)实验二中,t1时小组同学将注射器E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三颈烧瓶,t2时再将注射器F中的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三颈烧瓶内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像所示。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bc段压强减小的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
    ②注射器F中可能盛有 HCl 溶液(填化学式)。
    ③ab段和de段压强略微增大,都是由于 快速推入溶液,气体被压缩 造成的。
    (4)进行实验三时,小组同学仅将实验二中的三颈烧瓶换成软塑料瓶,试剂及操作均不变,推测出现的现象是 软塑料瓶先变瘪后恢复原状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解:(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中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装置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故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故装置C中的试剂是浓硫酸;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分液漏斗;浓硫酸。
    (2)在装置D中,先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碱(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后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因此可推测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是灭火;装置中,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不变红,而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答案为:碱;用于灭火;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①bc段压强减小,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②t2时再将注射器F中的溶液快速推入,压强增大,说明加入的溶液是酸,如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气体增多,故压强增大;故答案为:HCl。
    ③ab段和de段压强略微增大,都是由于注射器中液体快速推入三颈烧瓶时,对瓶内气体产生了短暂的压缩作用,使得气体压强暂时增大;故答案为:快速推入溶液,气体被压缩。
    (4)将实验二中的三颈烧瓶换成软塑料瓶,试剂及操作均不变,先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软塑料瓶变瘪,再推入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又生成了气体,压强增大,故软塑料瓶又恢复原状;故答案为:软塑料瓶先变瘪后恢复原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以及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0.(2024•长春)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用该方法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B (填序号)。
    (3)用装置C收集CO2验满的操作为 把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①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①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装置C收集CO2验满的操作为:把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故答案为:
    (1)试管;
    (2)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B;
    (3)把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2024•陕西)根据下面图示的三个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 水槽 。
    (2)实验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Fe3O4 。
    (3)实验甲中,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实验丙中,纸花a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干燥,纸花b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通入CO2气体后,纸花 b (填字母)变红。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水槽;故答案为:水槽;
    (2)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答案为:3Fe+2O2Fe3O4;
    (3)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不能;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纸花变红色;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
    22.(2024•北京)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干燥紫色石蕊纸花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由该实验还可以得出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为验证CO2能与水反应,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是 先将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将纸花取出喷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 。
    【分析】(1)根据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碳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分子不断地扩散出来,与氢氧化钙溶液接触,因此由该实验还可以得出分子具有不断地运动的性质;
    (2)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先将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将纸花取出喷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
    (1)CO2+Ca(OH)2=CaCO3↓+H2O;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先将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将纸花取出喷水后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2024•枣庄)气体制备与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相关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A (填字母序号);制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3)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经C装置时的入口端为 b (填“a”或“b”)。
    (4)在三颈烧瓶D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检验气密性后,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3时快速注入另一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E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 。
    ①三颈烧瓶D中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②t1时注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③t3后发生的只是中和反应
    【分析】(1)根据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洗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甲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实验室常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满足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条件,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A;制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经C装置时的入口端为b,满足长进短出的条件;
    (4)在三颈烧瓶D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检验气密性后,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3时快速注入另一种溶液,装置内压强减小,应该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钠溶液,使瓶内压强减小,但是由于有杂质气体存在,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没有减少到0;注入第二种溶液后,装置内压强增大,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选①②;
    故答案为:
    (1)分液漏斗;
    (2)A;CaCO3+2HCl═CaCl2+H2O+CO2↑;
    (3)b;
    (4)①②。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4.(2024•大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为了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 C (填字母)。
    (3)如用D装置除去CO2中的水蒸气,D中盛放的试剂为 浓硫酸 (填名称);如用D装置收集H2,则气体应从导管 c 端通入(填“b”或“c”)。
    (4)NH3极易溶于水, 不能 用E装置收集NH3(填“能”或“不能”)。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C装置能通过止水夹的开关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来分析;
    (3)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二氧化碳,以及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来分析;
    (4)根据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来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C装置能通过止水夹的开关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为了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C。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二氧化碳,如用D装置除去CO2中的水蒸气,D中盛放的试剂为浓硫酸;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如用D装置收集H2,则气体应从导管c端通入。
    (4)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E装置收集NH3。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C;
    (3)浓硫酸;c;
    (4)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2024•深圳)俊宇同学想要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
    (1)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2)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BC 。(填序号)
    (3)干燥CO2气体,从E中的 a 口通入。
    (4)模拟海洋生态系统
    ①绿色植物在生态箱中通过呼吸作用和 光合 作用参与碳循环;
    ②俊宇向生态箱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出现现象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③测得生态箱内pH值下降,原因是 CO2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④请你列举一条具体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排放量,结合生活实际: 绿色出行 。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进行分析;
    (3)根据洗气除杂应该是长进短出进行分析;
    (4)①根据绿色植物在生态箱中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进行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③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④根据减少大气中CO2排放量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BC;
    (3)洗气除杂应该是长进短出,所以干燥CO2气体,从E中的a口通入;
    (4)①绿色植物在生态箱中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碳循环;
    ②俊宇向生态箱中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出现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测得生态箱内pH值下降,原因是:CO2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④列举一条具体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排放量,结合生活实际为:绿色出行。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BC;
    (3)a;
    (4)①光合;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④绿色出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6.(2024•广东)【基础实验和跨学科实践】
    (1)CO2的制取及性质
    ⅰ.制取CO2
    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如图1中的仪器有 ade (填字母)。
    ⅱ.性质实验
    (2)低碳行动方案
    同学们展示如图2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ⅰ.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 乘公交出行 ;b 人工降雨 ;c 甲烷 。
    ⅱ.CO2物理利用 不能 (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
    ⅲ.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吸收CO2。
    【分析】(1)ⅰ、根据制取CO2时用长颈漏斗方便添加稀盐酸来分析;
    ⅱ、根据CO2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
    (2)ⅰ、根据CO2的产生途径、以及性质和用途来分析;
    ⅱ、根据CO2物理利用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来分析;
    ⅲ、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来分析。
    【解答】解:(1)ⅰ、制取CO2
    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如图1中的仪器有双孔橡胶塞带导管、锥形瓶、长颈漏斗;故选:ade。
    ⅱ、性质实验
    将二氧化碳通入X溶液中:X为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X为紫色石蕊试液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先沉到烧杯底部;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ⅰ、低碳生活、CO2物理利用、CO2化学利用的一条内容分别是:乘公交出行、人工降雨、甲烷(合理即可)。
    ⅱ、CO2物理利用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
    ⅲ、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
    故答案为:
    (1)ⅰ、ade;
    ⅱ、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2)ⅰ、乘公交出行;人工降雨;甲烷;
    ⅱ、不能;
    ⅲ、光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检验和低碳生活,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7.(2024•苏州)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气体,并进行相关性质研究。
    已知:CO2与饱和NaHCO3溶液不发生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 分液漏斗 。
    (2)连接装置A、B,向锥形瓶内逐滴加入稀盐酸。
    ①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
    ②若装置B内盛放饱和NaHCO3溶液,其作用是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
    ③若装置B用来干燥CO2,装置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硫酸 。
    (3)将纯净干燥的CO2缓慢通入装置C,观察到现象:
    a.玻璃管内的干燥纸花始终未变色;
    b.塑料瓶内的下方纸花先变红色,上方纸花后变红色。
    ①根据上述现象,得出关于CO2性质的结论是: 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
    ②将变红的石蕊纸花取出,加热一段时间,纸花重新变成紫色,原因是 H2CO3CO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该过程参加反应的离子有 Ca2+、OH﹣ (填离子符号)。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除杂的方法、干燥气体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②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装置B内盛放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③若装置B用来干燥CO2,装置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3)①将纯净干燥的CO2缓慢通入装置C,观察到现象:
    a.玻璃管内的干燥纸花始终未变色;
    b.塑料瓶内的下方纸花先变红色,上方纸花后变红色。
    ①根据上述现象,得出关于CO2性质的结论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②碳酸不稳定,受热时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过程参加反应的离子有钙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离子符号分别为Ca2+、OH﹣。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
    (2)①CaCO3+2HCl═CaCl2+CO2↑+H2O;
    ②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③浓硫酸;
    (3)①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H2CO3CO2↑+H2O;
    (4)Ca2+、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8.(2024•盐城)我国向世界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和转化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Ⅰ.了解二氧化碳排放
    (1)CO2排放量增加可能引发的后果有 ABCD (选填字母序号,下同)。
    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B.极端天气频发
    C.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
    D.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2)空气中的CO2主要来自于 AB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3)实验室制备CO2。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①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集气瓶 。
    ②制取CO2可在A~E中选用装置 BC ;装置F是在装置B基础上的改进,其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
    Ⅱ.探究二氧化碳转化
    (4)CO2的吸收是其转化的有效方法。现有三种试剂:水、澄清石灰水、2%NaOH溶液,你认为最佳的CO2吸收剂是 2%NaOH溶液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 用三只相同的塑料瓶收集二氧化碳,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水、澄清石灰水、2%NaOH溶液,盖上瓶盖,充分振荡,若注入2%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程度最大,说明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
    Ⅲ.研制低碳行动方案
    (5)低碳行动涵盖国际合作、国家工程和个人行为三个层面。请从“个人行为”层面策应“低碳行动”,写出你的一个行动打算: 出行乘坐公交车 。
    【分析】(1)根据CO2排放量增加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的CO2主要来源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
    (4)根据水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
    (5)根据低碳行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分析。
    【解答】解:(1)A、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正确;
    B、温室效应会导致气候异常,发生极端天气,正确;C、地球温度升高,会使地球上的水分加速蒸发到大气层中,地面变得干旱,植被退化,进而导致土地沙漠化,正确;
    D、温度升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影响生态系统,导致某些物种灭绝,正确;
    (2)A、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3)①图中可知,仪器a是试管,仪器b是集气瓶;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多孔隔板可以将固体放在试管中部,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固体液体接触和分离,当止水夹打开,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当止水夹夹紧,装置内生成气体导致压强增大,将液体挤回长颈漏斗,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水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但是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溶液浓度较小,吸收效果不好,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和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氢氧化钠,吸收效果好,证明吸收效果需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三种试剂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多少,如可以通过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吸收效果;
    (5)低碳行动可以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角度做起,如出行乘坐公交车等。
    故答案为:(1)ABCD;
    (2)AB;
    (3)①试管;集气瓶;
    ②BC;可以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4)2%NaOH溶液;用三只相同的塑料瓶收集二氧化碳,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水、澄清石灰水、2%NaOH溶液,盖上瓶盖,充分振荡,若注入2%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程度最大,说明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5)出行乘坐公交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金刚石
    石墨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磷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光泽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自然界最硬

    导电性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良好
    用途
    钻探机钻头、刻刀、装饰品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X为 时,现象为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X为 紫色石蕊试液 时,现象为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相关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