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10756/0-17395112756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10756/0-173951127575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10756/0-17395112758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能力,综合运用,写作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分)阅读回答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以锐不可dāng①之势,奔腾向前,穿越千年。它博大精深,却也曾历经恶liè②环境的考验,被外族侵略、文化浩劫所禁锢,就连那些流传千年的古典音乐也曾一度让人触目伤怀。然而,这份文化瑰宝从未被鄙视和遗忘:诗词歌赋的韵律、书法绘画的线条、戏曲舞蹈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画卷,zhāng③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禁锢
B.触目伤怀
C.鄙视
D.惟妙惟肖
2.(6分)默写。
①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④它没有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 。
3.(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汉阴”指汉水北岸。
B.《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D.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被称之为“昆虫界的荷马”。
二、阅读能力(29分)
4.(2分)《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及了众多革命伟人,《昆虫记》则描述了众多昆虫种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步甲——神奇麻醉师B.彭德怀——伙夫头
C.蝉——天才建筑师D.贺龙——红色窑工
5.(12分)现代文阅读。
摇啊摇,摇啊摇①
丁子涵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年回外婆家,照常乘船渡过黄浦江,我随着涓涓江水从浦东流淌向浦西。江水挤着船,撵着我,无形地把我的身子晃来晃去,我像是跌入搅拌机一般晕头晕脑,寻不着江水的方向。有过十几年乘船经验的我,如今乘船照样毫无头绪地走马观花。人群争着向前,冲撞着船舱,像滔滔浪花冲击着稍显破烂的悬崖峭壁。我只能模仿江流中
缺少船桨的船只,挤到什么地方全靠运气。他们虽然无序,但是由于大家都在赶着向前,反而在混乱中形成一种没道理的井然有序。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在回家这件事上都是不敢懈怠的。舱门打开后,“终于可以回家”之类直白的话语陆陆续续远离了,只在回神的时候,才意识到船内已经只有我了。
“喵——”在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落,一只橘黄色的猫伸了个懒腰,打了个懒惰的哈欠,眯着黄宝石般的眼睛,抓着自己白花花的胡须。橘猫摆弄着左爪,大概是扮演着领队,正骄傲地招呼着我跟着它。一步,没关系,两步,重心不稳,橘猫呼噜噜瘫倒在地。
我刻意地不走橘猫粉嫩嫩的小爪留下的足迹,一步,没关系,两步,脚稳稳着地。“看来我还是不晕船。”话刚说完,我就依着本能扶着旁边的路障,朝地上呕吐出来。
“囡囡,今早侬(你)吃的是大饼油条啊。”一口浓浓的浦西腔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猪油缸里提炼出来的。外婆怎么知道我今天早上吃的是大饼油条?我看了看眼前犹如泥浆一般丑陋的呕吐物,脸立刻红透了。“看侬爹娘给侬喂的,要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才能长高。走,跟外婆回家吃点好的。”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喵!”一旁被人忽视的橘猫,应该是气还未消,橘黄色的猫毛下透着粉红色,所有的愤怒与不甘都写在肚皮上。“咕噜咕噜。”橘猫饿了。
“来,咪咪,吃点猫粮。”外婆身边总会带着管够的猫粮,我也见怪不怪了,她是猫界“天使”,每只浦西的猫都向往外婆的小屋,那里是猫中“伊甸园”,无忧无虑,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它们自己的身材。被外婆投喂时,它们约定俗成地轻轻“喵呜”一声,表示尊重与感谢。
橘猫的叫声显然如同弄堂里响彻云霄的叫卖声,少了些尊重,看来它还不懂这里的规矩。当然,食物乃生存之本,橘猫还是乖乖地吃了这一地猫粮。后来,每次到外婆家,总能看到这只橘猫在和外婆撒娇,与现在的场景对比鲜明。
风推着我们回家。
袋子里,橘猫对我眨眨眼,挤挤眉,像一盏昏黄的灯散发着渺小的光。风确实单纯,被这只狡猾的猫骗了一手,把它神不知鬼不觉地塞进外婆的袋子,生怕这只橘猫无家可归。
我一路看着它,它倒是一路眯着眼,假装没看我。
结果一到地方,风再一次助它,把它从袋子里像果冻一样吸了出来。它立马精致地计算着自己左右腿的步距,高做地看着“土著”猫们。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敢,它不顾身地跳进其它猫平时喝水的水盆里。盆底染上橘黄色,如果猫界有诗人,我想这橘猫定会强迫诗人把它形容成“日出时的太阳”。“土著”猫们也没什么反应,大不了让外婆再换水,对于像橘猫这般俏皮的猫,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路过的行人,大多是路过后再回头。橘猫听不懂人类的语言,沾沾自喜地认为人们在夸它。可惜它要失望了,人们只会感叹“好多猫啊”,而不是“好高贵的橘猫啊”,有时会有年幼的小孩童言无忌,向着身旁的母亲喊一句“那只橘猫好像沾湿的大拖鞋”。
外婆的小家藏在犄角旮旯处,还没养猫时,这里叫726弄。但有了这一群猫,便被街坊邻居亲切地赐名为“猫弄堂”。“噢呦,李阿姨梯梯(天天)吃‘地三鲜’,要命嘞。”这是外婆与邻居特殊的打招呼方式。老弄堂邻里挨得很紧,因此每到饭点,空气总是挂着油烟,外婆总是能猜出邻居今天吃什么。
“侬晓得伐(你知道吗)?今天搬来个外地人。”
“外地人?外地的怎么了,不都是人吗?”
“但他是外地的,作为我们的邻居总归有点……”我知道李阿姨对外地人有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我肚子里有无数反对李阿姨的话语,可密密麻麻的字眼儿竟然卡在喉咙里怎么都吐不出来。
李阿姨锅里的地三鲜焦了,外婆和猫屋的猫都捂紧了鼻子。乌黑的烟攀上发黄的墙壁,引诱着火焰噬噬作响。外婆翻进李阿姨家里,一瓢水接着一瓢水,直到缸里的清水干涸。这场火终于结束了吗?我只看到那乌烟瘴气染上青天,夜晚的天空无一例外地乌黑。外婆催我回家,在船上我常常想,天上还有没有闪烁的星星了。
有的人生来就带着偏见。李阿姨,有意或无意地像橘猫一样尽显本能,但丑态百出。橘猫不一定藏在犄角旮旯,但一定会在某个拐角处悄悄到来。
我晕船,于是闭上眼,想象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驱赶着傲慢与偏见。幻想着橘猫只是猫,人只是人。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
【注释】①选文摘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1)文中主要内容描述正确一项是 (2分)
A.我乘船时晕船的感受,反映了旅途中的艰难。
B.橘猫很俏皮的跳进水盆,受到了人们的夸赞。
C.与外婆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爱。
D.李阿姨边炒菜边谈论新邻居,表现她的热心。
(2)选文主要回忆了“我”回外婆家的经历,却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橘猫,试分析这样写的意图。(4分)
(3)文章结尾句“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较开头第一句多了“安稳的”一词,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这一变化有何作用。(6分)
6.(8分)古代诗文阅读。
沔水南过邔县东北,其左有骑城,周回二里余,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沔水又东径①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桥之左右,丰②蒿获,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③功,自然通洫④,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名鱼。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⑤。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选自《水经注》,有修改。
【注释】①径:经过。②丰:形容草木茂盛。③假:借助,利用。④通洫xù:流通。⑤会:汇合,聚集。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确的地理方位描述,清晰展现沔水流域及周边的位置关系。
B.融合历史文人信息,例如县的沿革、人物墓葬等,内容丰富。
C.以传说故事为主线,着重渲染了当地的神话传说与奇闻逸事。
D.详细记载水利工程,从起源到走向,体现其在区域中的作用。
(2)沔水流经途中,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之一名为“木里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木里沟的形成过程。(4分)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7.(7分)阅读回答问题。
东流道中
王质〔宋〕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①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注释】①冬青:一种常绿乔木。
(1)下列诗句描述的时间与原诗最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乱”字多用于贬义,意为没有秩序和条理、混乱、杂乱。但在本诗中,诗人用“乱”字来写蜜蜂,却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综合运用(8分)
8.(8分)学校八年级开展“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修文海马明代造纸工艺”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八一班某同学查阅资料,梳理出造纸工艺的流程,以下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内皮晒干再泡软,拌灰入甑来蒸熟
②坡上砍回构树枝,剐皮削去外黑皮
③将春碎的料搅细,加工直至变纸张
④清水浸泡后发酵,此步衔接前后序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活动汇报展示环节,八一班班长准备向大家介绍该造纸工艺,下面是发言稿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①非常高兴能莅临今天的活动,并向大家介绍一个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修文海马明代造纸工艺。②这项工艺源自海马孔村——一个位于乌江上游、背倚悬崖、面朝江水的村落。③海马孔村的手工造纸技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④当时,任氏家族从江西迁至贵州,将这一工艺引入海马孔,并一直传承至今。⑤造纸主要使用构树皮作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制成可用于书写和祭祀活动。⑥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爱护它、宣传它。
A.第 句有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将 修改为 。
B.第 句有成分残缺的现象,在 后加上 。
四、写作能力(40分)
9.(40分)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能是温馨的卧室,也可能是安静的书房,亦或是充满回忆的阁楼……在这个空间里、各种家具、电器及其他物件的布局摆放,可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请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1)抓住“小天地”的特征,介绍其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实用功能、环境氛围等。(2)明确写作顺序和结构,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说明。(3)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4)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14分)
1.(6分)阅读回答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以锐不可dāng①之势,奔腾向前,穿越千年。它博大精深,却也曾历经恶liè②环境的考验,被外族侵略、文化浩劫所禁锢,就连那些流传千年的古典音乐也曾一度让人触目伤怀。然而,这份文化瑰宝从未被鄙视和遗忘:诗词歌赋的韵律、书法绘画的线条、戏曲舞蹈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画卷,zhāng③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禁锢
B.触目伤怀
C.鄙视
D.惟妙惟肖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题目中的汉字分别是:当、劣、彰。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ACD.正确;
B.有误,触目伤怀:意思是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该成语不合语境。
故选:B。
【解答】答案:
(1)当 劣 彰
(2)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6分)默写。
①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④它没有 婆娑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老骥伏枥(重点字:骥)
②采菊东篱下
③惊起一滩鸥鹭(重点字:鹭)
④婆娑
⑤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汉阴”指汉水北岸。
B.《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D.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被称之为“昆虫界的荷马”。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有误,“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岸。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二、阅读能力(29分)
4.(2分)《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及了众多革命伟人,《昆虫记》则描述了众多昆虫种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步甲——神奇麻醉师B.彭德怀——伙夫头
C.蝉——天才建筑师D.贺龙——红色窑工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解答】A.有误,飞蝗泥峰——神奇麻醉师;
B.有误,朱德——伙夫头;
C.有误,圆网蛛——天才建筑师;
D.正确。
故选:D。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12分)现代文阅读。
摇啊摇,摇啊摇①
丁子涵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年回外婆家,照常乘船渡过黄浦江,我随着涓涓江水从浦东流淌向浦西。江水挤着船,撵着我,无形地把我的身子晃来晃去,我像是跌入搅拌机一般晕头晕脑,寻不着江水的方向。有过十几年乘船经验的我,如今乘船照样毫无头绪地走马观花。人群争着向前,冲撞着船舱,像滔滔浪花冲击着稍显破烂的悬崖峭壁。我只能模仿江流中
缺少船桨的船只,挤到什么地方全靠运气。他们虽然无序,但是由于大家都在赶着向前,反而在混乱中形成一种没道理的井然有序。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在回家这件事上都是不敢懈怠的。舱门打开后,“终于可以回家”之类直白的话语陆陆续续远离了,只在回神的时候,才意识到船内已经只有我了。
“喵——”在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落,一只橘黄色的猫伸了个懒腰,打了个懒惰的哈欠,眯着黄宝石般的眼睛,抓着自己白花花的胡须。橘猫摆弄着左爪,大概是扮演着领队,正骄傲地招呼着我跟着它。一步,没关系,两步,重心不稳,橘猫呼噜噜瘫倒在地。
我刻意地不走橘猫粉嫩嫩的小爪留下的足迹,一步,没关系,两步,脚稳稳着地。“看来我还是不晕船。”话刚说完,我就依着本能扶着旁边的路障,朝地上呕吐出来。
“囡囡,今早侬(你)吃的是大饼油条啊。”一口浓浓的浦西腔调,像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猪油缸里提炼出来的。外婆怎么知道我今天早上吃的是大饼油条?我看了看眼前犹如泥浆一般丑陋的呕吐物,脸立刻红透了。“看侬爹娘给侬喂的,要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才能长高。走,跟外婆回家吃点好的。”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喵!”一旁被人忽视的橘猫,应该是气还未消,橘黄色的猫毛下透着粉红色,所有的愤怒与不甘都写在肚皮上。“咕噜咕噜。”橘猫饿了。
“来,咪咪,吃点猫粮。”外婆身边总会带着管够的猫粮,我也见怪不怪了,她是猫界“天使”,每只浦西的猫都向往外婆的小屋,那里是猫中“伊甸园”,无忧无虑,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它们自己的身材。被外婆投喂时,它们约定俗成地轻轻“喵呜”一声,表示尊重与感谢。
橘猫的叫声显然如同弄堂里响彻云霄的叫卖声,少了些尊重,看来它还不懂这里的规矩。当然,食物乃生存之本,橘猫还是乖乖地吃了这一地猫粮。后来,每次到外婆家,总能看到这只橘猫在和外婆撒娇,与现在的场景对比鲜明。
风推着我们回家。
袋子里,橘猫对我眨眨眼,挤挤眉,像一盏昏黄的灯散发着渺小的光。风确实单纯,被这只狡猾的猫骗了一手,把它神不知鬼不觉地塞进外婆的袋子,生怕这只橘猫无家可归。
我一路看着它,它倒是一路眯着眼,假装没看我。
结果一到地方,风再一次助它,把它从袋子里像果冻一样吸了出来。它立马精致地计算着自己左右腿的步距,高做地看着“土著”猫们。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敢,它不顾身地跳进其它猫平时喝水的水盆里。盆底染上橘黄色,如果猫界有诗人,我想这橘猫定会强迫诗人把它形容成“日出时的太阳”。“土著”猫们也没什么反应,大不了让外婆再换水,对于像橘猫这般俏皮的猫,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路过的行人,大多是路过后再回头。橘猫听不懂人类的语言,沾沾自喜地认为人们在夸它。可惜它要失望了,人们只会感叹“好多猫啊”,而不是“好高贵的橘猫啊”,有时会有年幼的小孩童言无忌,向着身旁的母亲喊一句“那只橘猫好像沾湿的大拖鞋”。
外婆的小家藏在犄角旮旯处,还没养猫时,这里叫726弄。但有了这一群猫,便被街坊邻居亲切地赐名为“猫弄堂”。“噢呦,李阿姨梯梯(天天)吃‘地三鲜’,要命嘞。”这是外婆与邻居特殊的打招呼方式。老弄堂邻里挨得很紧,因此每到饭点,空气总是挂着油烟,外婆总是能猜出邻居今天吃什么。
“侬晓得伐(你知道吗)?今天搬来个外地人。”
“外地人?外地的怎么了,不都是人吗?”
“但他是外地的,作为我们的邻居总归有点……”我知道李阿姨对外地人有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我肚子里有无数反对李阿姨的话语,可密密麻麻的字眼儿竟然卡在喉咙里怎么都吐不出来。
李阿姨锅里的地三鲜焦了,外婆和猫屋的猫都捂紧了鼻子。乌黑的烟攀上发黄的墙壁,引诱着火焰噬噬作响。外婆翻进李阿姨家里,一瓢水接着一瓢水,直到缸里的清水干涸。这场火终于结束了吗?我只看到那乌烟瘴气染上青天,夜晚的天空无一例外地乌黑。外婆催我回家,在船上我常常想,天上还有没有闪烁的星星了。
有的人生来就带着偏见。李阿姨,有意或无意地像橘猫一样尽显本能,但丑态百出。橘猫不一定藏在犄角旮旯,但一定会在某个拐角处悄悄到来。
我晕船,于是闭上眼,想象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驱赶着傲慢与偏见。幻想着橘猫只是猫,人只是人。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
【注释】①选文摘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1)文中主要内容描述正确一项是 C
A.我乘船时晕船的感受,反映了旅途中的艰难。
B.橘猫很俏皮的跳进水盆,受到了人们的夸赞。
C.与外婆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爱。
D.李阿姨边炒菜边谈论新邻居,表现她的热心。
(2)选文主要回忆了“我”回外婆家的经历,却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橘猫,试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3)文章结尾句“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较开头第一句多了“安稳的”一词,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这一变化有何作用。
【分析】作者乘船回到外婆家,途中经历了晕船的不适,但在外婆的关怀下得以缓解。在外婆家,作者遇到了一只橘猫,它与外婆之间有着亲密的互动,外婆总是带着猫粮投喂周围的猫咪,被猫咪们视为“天使”。橘猫在外婆家和弄堂里自由穿梭,与“土著”猫们相处融洽,也给弄堂带来了生机和乐趣。外婆的小家因养猫而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猫弄堂”。在与外婆和邻居的交流中,作者听到了关于新搬来的外地人的讨论,感受到了李阿姨对外地人的偏见。最后,作者晕船时闭上眼睛,想象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驱赶着心中的傲慢与偏见,期待着回到安稳的外婆桥。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A.有误,文中虽然描述了“我”乘船时的晕船感受,但这并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是作为背景或情节的一部分出现,用以引出后续的故事。
B.有误,文中确实描述了橘猫跳进水盆的情景,但并未提到橘猫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夸赞。相反,人们只是感叹“好多猫啊”,并没有特别夸赞橘猫。
C.正确。
D.有误,文中虽然提到了李阿姨边炒菜边谈论新邻居的情景,但这并不是为了表现她的热心,而是为了揭示她对外地人的偏见。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
首先,橘猫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它贯穿了“我”回外婆家的整个经历。从“我”在船上遇到橘猫,到外婆投喂橘猫,再到橘猫在弄堂里的俏皮行为,橘猫一直伴随着“我”的回忆。其次,通过描写橘猫的俏皮、可爱以及它与外婆的亲密关系,展现了外婆的爱心和善良。外婆不仅关心“我”,还关心身边的每一只猫咪,这种爱心和善良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此外,橘猫的行为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橘猫对“我”的友好和亲近,与李阿姨对外地人的偏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外婆的包容和善良,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
(3)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和分析。
结构上,结尾句“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安稳的外婆桥”与开头第一句“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结构。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序,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性。内容上,“安稳的”一词在结尾句中的出现,不仅表达了“我”对外婆家的依恋和归属感,还暗示了在外婆的关爱下,“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和稳定。这与文章主题相契合,即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同时,“安稳的”一词也体现了“我”对外婆家的深厚感情和对外婆的感激之情。
答案:
(1)C
(2)橘猫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它贯穿了“我”回外婆家的整个经历。通过描写橘猫的俏皮、可爱以及它与外婆的亲密关系,展现了外婆的爱心和善良,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此外,橘猫的行为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李阿姨对外地人的偏见与外婆的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3)结构上,结尾句与开头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使文章更加紧凑。内容上,“安稳的”一词不仅表达了“我”对外婆家的依恋和归属感,还暗示了在外婆的关爱下,“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和稳定,与文章主题相契合。
【点评】散文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主旨:在开始答题前,要反复阅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要寻找主题句或关键词,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2、分析结构:散文虽然较为自由,但通常有某种结构。在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这种结构,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3、品味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在于其语言的优美和凝练。在答题时,要品味作者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其如何传情达意。4、抓住情感:散文通常包含情感的变化和转折。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些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态度。
6.(8分)古代诗文阅读。
沔水南过邔县东北,其左有骑城,周回二里余,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沔水又东径①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桥之左右,丰②蒿获,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③功,自然通洫④,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名鱼。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⑤。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选自《水经注》,有修改。
【注释】①径:经过。②丰:形容草木茂盛。③假:借助,利用。④通洫xù:流通。⑤会:汇合,聚集。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明确的地理方位描述,清晰展现沔水流域及周边的位置关系。
B.融合历史文人信息,例如县的沿革、人物墓葬等,内容丰富。
C.以传说故事为主线,着重渲染了当地的神话传说与奇闻逸事。
D.详细记载水利工程,从起源到走向,体现其在区域中的作用。
(2)沔水流经途中,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之一名为“木里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木里沟的形成过程。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B
【分析】译文:
沔水向南流过邔县东北,它的左岸有座骑城,周长二里多,高一丈六尺,就是骑亭。邔县,原来是楚国的城邑。秦国把它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一年,把这里封给黄极忠作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两座石阙,雕刻得十分精致,民间称它为黄公阙。黄公名叫黄尚,担任过汉朝的司徒。沔水又向东流经猪兰桥。桥本来名叫木兰桥,桥的左右,蒿草和荻草长得很茂盛,在桥东刘季和大量养猪,襄阳太守说:这里猪屎臭气熏天,桥名可以改为猪兰桥。百姓就用这个名字称呼它了。桥北有习郁的住宅,住宅旁边有个鱼池,鱼池没有借助人工开凿,水自然流通,池长六七十步,宽十丈,常常产出名贵的鱼。沔水又向南流,与木里水汇合。楚国的时候,在宜城东边,开凿水渠,水渠的入口,离城三里。汉朝南郡太守王宠又加以开凿,引来蛮水灌溉农田,叫做木里沟,木里沟流经宜城东边,然后向东北流入沔水,汇流处叫做木里水口。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以传说故事为主线,着重渲染了当地的神话传说与奇闻逸事”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文章主要是对沔水流域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水利工程等进行介绍,并没有以传说故事为主线,着重渲染当地的神话传说与奇闻逸事。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木里沟的形成过程:首先,在楚国的时候,就在宜城东边开凿了水渠,水渠的入口离城三里;然后,汉朝时南郡太守王宠又对其进行了开凿,引蛮水用来灌溉农田,这个时候就把这条水渠叫做木里沟;最后,木里沟流经宜城东边,然后向东北流入沔水,其汇流处叫做木里水口。从文中“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可以明确得出其形成过程。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中“于”是“在”的意思;“告知于帝”中“于”是“向”的意思,二者不同。
B“百姓遂以为名矣”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二者相同。
C“去城三里”中“去”是“距离”的意思;“委而去之”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二者不同。
D“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中“入”是“流入”的意思;“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入”是“在国内”的意思,二者不同。
故选:B。
答案:
(1)C
(2)首先,在楚国的时候,就在宜城东边开凿了水渠,水渠的入口离城三里;然后,汉朝时南郡太守王宠又对其进行了开凿,引蛮水用来灌溉农田,这个时候就把这条水渠叫做木里沟;最后,木里沟流经宜城东边,然后向东北流入沔水,其汇流处叫做木里水口。
(3)B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7分)阅读回答问题。
东流道中
王质〔宋〕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①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注释】①冬青:一种常绿乔木。
(1)下列诗句描述的时间与原诗最相符的一项是 C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乱”字多用于贬义,意为没有秩序和条理、混乱、杂乱。但在本诗中,诗人用“乱”字来写蜜蜂,却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东流道中》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东流一带早晨太阳出来景象;颔联和颈联用对偶句式,刻画道路两旁的风光景物,笔触细腻,画面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尾联为诗人在马上的联想,说他明天早上就要搭船,乘风顺流东下,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流露出一种喜悦之情。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语言朴实,真切细致,风格清新自然,体现出宋诗的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原诗中“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提到了“食时”,“食时”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A.不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
B.不符,“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的是傍晚时分牧人和猎人归来的情景。
C.相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的是早晨的情景,与“食时”相符。
D.不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的是中午时分。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冬青匝路野蜂乱”中的“乱”字在此处并非贬义。这里的“乱”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蜂围绕着冬青树飞舞的热闹场景。因为冬青树“匝路”,也就是环绕着道路,野蜂被冬青的气息吸引,成群地在冬青树周围飞舞,这个“乱”字恰恰表现出了野蜂之多、飞舞之活跃,给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从侧面反映出此地生态环境的良好,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答案:
(1)C
(2)“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冬青树环绕驿路,山蜂成千上百,在路旁花丛中飞来飞去的热闹景象,烘托出东流道中盎然的生机,表现了诗人对东流道中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译文:
山又高树又密太阳出得很迟,早餐时雾和露犹如细雨纷飞。
骑在马上已经走过两座邮舍,路旁人家渐渐打开两扇竹门。
冬青树环绕驿路野蜂乱成阵,荞麦花开田园里山雀不停飞。
明天早上乘船大江送我东去,万里迢迢天风吹动客子之衣。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三、综合运用(8分)
8.(8分)学校八年级开展“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修文海马明代造纸工艺”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八一班某同学查阅资料,梳理出造纸工艺的流程,以下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内皮晒干再泡软,拌灰入甑来蒸熟
②坡上砍回构树枝,剐皮削去外黑皮
③将春碎的料搅细,加工直至变纸张
④清水浸泡后发酵,此步衔接前后序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活动汇报展示环节,八一班班长准备向大家介绍该造纸工艺,下面是发言稿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①非常高兴能莅临今天的活动,并向大家介绍一个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修文海马明代造纸工艺。②这项工艺源自海马孔村——一个位于乌江上游、背倚悬崖、面朝江水的村落。③海马孔村的手工造纸技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④当时,任氏家族从江西迁至贵州,将这一工艺引入海马孔,并一直传承至今。⑤造纸主要使用构树皮作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制成可用于书写和祭祀活动。⑥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爱护它、宣传它。
A.第 ① 句有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将 莅临 修改为 参加 。
B.第 ⑤ 句有成分残缺的现象,在 活动 后加上 纸张 。
【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根据造纸工艺的流程,首先砍回构树根,剐皮削去外黑,所以②放在最前面;然后内皮晒干再泡软,拌灰入甑来蒸熟,所以①放在②的后面;接着清水浸泡后发酵,此步衔接前后,所以④放在①的后面;最后将春碎的料搅细,加工直至变纸张,所以③放在最后面。
故选:A。
(2)本题考查病句。
A.第①句有表达不得体的现象,将“莅临”修改为“参加”。
B.第⑤句有成分残缺的现象,在“活动”后加上“纸张”。
【解答】答案:
(1)A
(2)A.①莅临 参加
B.⑤活动 纸张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能力(40分)
9.(40分)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能是温馨的卧室,也可能是安静的书房,亦或是充满回忆的阁楼……在这个空间里、各种家具、电器及其他物件的布局摆放,可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请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1)抓住“小天地”的特征,介绍其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实用功能、环境氛围等。(2)明确写作顺序和结构,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说明。(3)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4)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一审题。首先要理解“小天地”的意思,“小天地”可以是具体有感的一个空间,如,书房、花园、健身房,或者是自己嬉戏玩乐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抽空的空间,如“追求音乐、欣赏音乐”的精神家园、迷恋手工剪纸的信念追求等。其次要注意“我”这个关键词语,写自己的事,要注意关注自我。最后,根据要求本文要写成说明文,不能写事,重点介绍的是“小天地”的特点。二选材立意。说明文重点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立意上并不需要像记叙文那样明确,可在介绍特点时顺势提及自己的爱好与追求信念等。选材可选取自己的书房,可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其内部陈设,表现自己爱学习有追求的理想信念;也可选材自己的花园,按空间顺序或时间(四季)顺序,介绍花园中的花开花谢各色花卉,表达自己追求美、喜爱美的情感。当然,校园里的设施、做实验的场地也可以作为选材。如果写自己的精神天地的追求,如追求“美术的精神家园”,则可用逻辑顺序,按照“这方精神天地”是什么?为什么追求这一精神天地?给“我”带来哪些变化等方面行文。
【解答】例文:
我这一方小天地
我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漂亮整洁的小天地——我的卧室。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无论是各种玩具,还是课本书籍,都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有童年的天真无邪,更有上学时的辛酸苦辣,还装着妈妈给我的爱。
走进屋时的那一瞬间,你会敢带眼前一亮。在那个并不大的空间里,虽然摆放了很多东西但却井井有条。往四周的墙壁一看,淡淡的蓝色,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阵微风吹进来,好似置身于天地之间。而当你再次睁开眼时,却还在这小小的卧室里。
门的右手边,是一个可爱的棒球棍衣架,可当你仔细往下看时,就会发现它竟然“骨折”过!唉!那还得怪妈妈啊——她不远万里地把衣架买回来,就在离家不到百米远,胜利在望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衣架给摔折了。
在衣架地右下方,小而胖的床头柜,它总是稳稳当当地“蹲”在那里,头上还顶着一盏极富艺术感的台灯。台灯底座由磨砂不锈钢制成,显得独具魅力。灯罩成圆柱体,修长苗条。上面还有一副超级抽象的画!
床头柜旁边依偎着我最喜爱的小床。小床宽1.2米,长2米。有了它,我在冬天的夜晚就不用忍受还冷的煎熬啦!它上面的墙壁上,贴着我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名侦探柯南!床脚旁是我的小衣柜,我所有的衣服全都装在他的“大肚子”里面呢!
紧靠着衣柜的是窗台,这窗台可大呢!我1.8米的身高站上去还顶不到不头哩!真因为它,我的小天地才得以充满阳光。窗台的另一侧是写字桌,文房四宝、字典等学习用品都摆在那里。每天晚上,我都要在这里学习、努力、奋斗。这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了。如今,这里多了台电脑,我学起来就比以前轻松多啦!
写字桌正后方是多功能书柜——下面放书,上面摆放小饰品。小小的书柜储存了下了我无限的回忆。从幼儿园的儿童读物到现在的中学生读物,记录了我的成长经历。上面的架子里,摆放着我游历祖国山川的照片和精美的工艺品。
我的卧室就这么小,是名副其实的“小天地”,它是多么的温馨啊!
A.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
告知于帝(《愚公移山》)
B.百姓遂以为名矣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C.去城三里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号
3
4
答案
A
D
A.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
告知于帝(《愚公移山》)
B.百姓遂以为名矣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C.去城三里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径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