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师大版(2024)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关系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2024)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关系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在西师大版 2024 数学四年级下册里,乘除法的关系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学生掌握乘除法基本运算的基础上,对乘除法运算本质的深入探究,为后续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以及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对乘除法关系的学习,学生能构建完整的乘除运算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乘除法运算能力,但对乘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此阶段学生思维正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
人文关怀的融入点: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和疑问;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和简单的推理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乘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探究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掌握乘法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在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分物品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乘除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乘除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练习巩固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图,提出问题:“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他买了 5 支,一共花了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5 = 10(元) 。
接着提问:“小明一共花了 10 元买铅笔,每支铅笔 2 元,他买了几支?” 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0÷2 = 5(支)。
再问:“小明花 10 元买了 5 支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10÷5 = 2(元)。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让学生观察刚才列出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小组内交流讨论它们的特点和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举例说明:4×3 = 12,那么 12÷3 = 4,12÷4 = 3,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乘除法互逆关系的理解。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如 3×5 = 15,6×7 = 42 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总结:因数 × 因数 = 积,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练习,如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同样通过展示除法算式,如 18÷3 = 6,24÷4 = 6 等,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
学生归纳得出:被除数 ÷ 除数 = 商,被除数 = 商 × 除数,除数 = 被除数 ÷ 商。
针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练习,如已知被除数和商,求除数;已知除数和商,求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如 19÷3 = 6……1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除数 = (被除数 - 余数)÷ 商 。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出示一些填空题,如:( )×5 = 30,24÷( ) = 6,17÷3 = ( )……( )等,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给出一些乘法和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验算,加深对乘除法互逆关系的应用。
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组织植树活动,一共要种 120 棵树,每行种 20 棵,可以种几行?如果要种 6 行,每行种多少棵?” 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关系解决问题。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根据 3×8 = 24,你能写出哪些除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乘法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轻松理解乘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在讲解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效果;对于难点内容,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营造更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2024)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乘除法的关系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关系第二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