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12414/0-17395788642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12414/0-17395788643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712414/0-17395788644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的迁移备受关注。下图为部分省级行政单位不同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迁入率或迁出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上图中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老年人口迁移( )
A. 2015—2020年广东省迁入量少于上海市
B. 三个时期吉林省的总迁出率大于内蒙古
C. 三个时期的迁入率北京市变化幅度最大
D. 三个时期上海市老年人口迁移为净迁入
2. 推动图中各省级行政单位老年人口迁移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养老服务 ②工资收入 ③气候环境 ④人口增长
A. ①③B. ②③
C. ①④D. ②④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2015—2020年虽然广东省迁入率低于上海市,要确定迁移人数,还需要考虑总人数,广东省人口数量远大于上海市,A错;由图可知,三个时期吉林省总迁出率小于内蒙古,B错;迁入率北京市变化幅度不如海南省大,C错;由图可知,三个时期上海市老年人口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故人口迁移为净迁入,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总体来看,经济发达的京、沪、粤迁入率比较高,主要是养老服务设施丰富,医疗条件发达,便于养老休闲,①正确;气候环境是黑吉等省区的老年人口迁出的主要因素。黑龙江、吉林冬季寒冷,而海南等南方省区的气候温暖,适宜老年人居住,故良好的气候环境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③正确。黑吉等省区的工资收入、人口增长都不高,故老年人口迁移与工资收入、人口增长关系不大,②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其苹果以果形优美、色泽鲜亮、矿物质含量丰富而闻名。近年来,由于苹果市场竞争、粮食安全政策、生产成本、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苹果种植规模和产量出现较大变化。下图示意2011—2021年山西省苹果果园面积、产量及单产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山西省盛产优质苹果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地处亚热带,热量条件丰富B. 多山地丘陵,地表水源丰富
C. 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D. 黄土土质疏松,利于蓄水保肥
4. 推测2018年山西省苹果产量出现明显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影响B. 果园面积减少
C. 市场竞争加剧D. 粮食安全政策
5. 影响2015年后山西省苹果产量总体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退化B. 果园面积
C. 市场需求D. 生产技术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山西省盛产优质苹果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是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且昼夜温差大,A错误,C正确。山地多山地丘陵,适宜种植苹果树的土地广,但降水量有限,因此地表水源不够丰富,B错误。当地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便于栽培,不利于蓄水保肥,易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图可知,相比前后年份,2018年山西苹果产量出现异常降低,故最有可能是突发情况导致减产,自然灾害可能性最高,结合事实可知2018年春寒和洪涝灾害会导致苹果产量大幅减少,A正确。果园面积减少会导致苹果产量减少,但是2018年果园面积减少不是最多,故不是其根本原因,B错误。市场竞争和粮食安全都不会导致2018年这一年突发性的苹果产量减少,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5-2021年,虽然山西苹果果园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但随着单产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自然灾害导致下降),促使山西苹果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提升,D正确,B错误。土地退化不利于山西苹果产量总体保持稳定,A错误。市场需求会影响当地的苹果种植量,但市场需求这一因素并不稳定,因此其并非2015年后山西苹果产量总体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11月22日,甲、乙两城市同时看到日出。甲市昼长14小时,乙市昼长比甲市短4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甲市位于乙市的( )
A. 东南方向B. 西南方向
C. 东北方向D. 西北方向
7. 下列关于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日甲、乙两城市同时看到日落B. 当日甲市5点日出于东北方向
C. 甲、乙两城市的纬度数值相同D. 当日甲市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市小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甲、乙两城市同时看到日出,说明11月22日甲、乙两城市同在晨线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又甲市昼长为14小时,位于南半球,乙市昼长比甲市短4小时即乙市昼长10小时,位于北半球,故甲市位于乙市的西南方向。B对,排除ACD。故选B。
【7题详解】
上题分析可知,当日甲市昼长与乙市夜长相等,可推知,甲、乙两市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相同纬度,C对;结合上题分析,甲市位于乙市的西南方向,而昏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所以当日不能同时看到日落,A错;当日太阳直射南半球,甲市5点日出于东南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市比乙市大,BD错。故选C。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口是鄱阳湖汇入长江的唯一出口,是鄱阳湖流域的侵蚀基准面。研究表明,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植被覆盖的变化影响了湖口段河床高程变化。下图示意1998—2016年长江干流湖口段河床最低点高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1998—2016年长江干流湖口段河床( )
A. 先侵蚀后淤积,淤积为主B. 2001—2006年变化速率大
C. 先淤积后侵蚀,侵蚀为主D. 2006—2016年变化幅度大
9. 湖口段河床高程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植被覆盖变化导致了该河段( )
A. 水量大小变化B. 水量季节变化
C. 泥沙沉积量变化D. 河床坡度变化
10. 该时期长江湖口段河床的总体变化趋势,会导致( )
A. 鄱阳湖的枯水期缩短B. 长江补给鄱阳湖增强
C. 鄱阳湖出湖泥沙减少D. 鄱阳湖补给长江增强
【答案】8. B 9. C 10. D
【解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1998—2016年长江干流湖口段河床先降低后略有升高,说明其先侵蚀后淤积,总体上以侵蚀为主,AC错误;2001—2006年变化速率大,年均下降约0.7~0.8米;2006—2016年变化幅度较小,B正确,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运行,蓄水拦沙明显,以及中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导致下游输沙量明显减少,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强,中下游河床普遍冲刷下降,但河床坡度变化较小,C正确,D错误;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水量和水量季节变化的影响与湖口段河床高程的变化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时期长江湖口段河床的总体下降趋势明显,鄱阳湖补给长江增强,长江补给鄱阳湖减弱,进而导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鄱阳湖出湖泥沙增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台风“普拉桑”于2024年9月15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9月19日,在浙江岱山登陆并逐渐向上海方向移动,给该区域造成较大影响。“普拉桑”在临近浙沪时,赶上环流形势有较大调整,低空有强冷空气南下。9月21日,台风“普拉桑”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随后,再大拐弯出海“复活”为热带风暴并向韩国方向移动。下图示意台风“普拉桑”的移动路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温带气旋相比,热带气旋( )
A. 中心气流下沉向外流出B. 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
C. 多为冷暖气团交汇形成D. 常与冷暖锋结合形成锋面气旋
12. 台风“普拉桑”( )
A. 给安徽省带来强降水和风暴潮B. 卫星云图显示气流顺时针旋转
C. 导致东海海域的鱼类资源增多D. 浙江登陆时上海主要吹偏南风
13. 9月21日台风“普拉桑”从热带低压移入黄海后加强为热带风暴的主要原因是( )
A. 冷空气使其加速旋转B. 地表摩擦力增大
C. 下垫面性质出现变化D. 东南季风势力增强
【答案】11. B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与温带气旋相比,热带气旋主要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具有暖心系统,多为热力原因形成;而温带气旋多形成于中纬地区,可以在海洋和大陆上形成,容易在冷暖气团交汇的情况下形成;两者中心气流都是辐合上升;温带气旋常出现冷暖锋面,中心附近风力一般小于热带气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台风过境主要是给沿海地区带来风暴潮,不会给内陆的安徽带来风暴潮,A错误;北半球台风卫星云图显示应该为逆时针旋转辐合,B错误;台风加强海水搅动,促进营养盐上泛,鱼类资源增多,C正确;台风在浙江登陆时,台风位于上海东南方向,上海吹偏北风,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普拉桑”从热带低压移入黄海后,下垫面的性质发生变化,海洋比热容大,夏季热量充足,持续地给其补充水热,同时水汽凝结释放大量热量,促使气流抬升加剧,使其得到了充足的水热补充,重新加强为热带风暴,C正确;冷空气快速南下,阻挡台风继续北上,可使其偏转方向,但加速旋转需要更多热量,A错误;海洋的地表摩擦力减少,故台风势力增强,B错误;东南季风加强在材料无信息支持,D错误。故选C。
鲸鱼湖(36°19′N,89°26′E)是新疆、西藏和青海三省交界处最大的高海拔封闭型湖泊。该湖泊主要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示意1990—2023年鲸鱼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为准确获取鲸鱼湖面积和流域冰川范围的遥感影像,应选择的理想季节及天气是( )
A. 夏季晴天B. 夏季阴天
C. 冬季晴天D. 冬季阴天
15. 1990—2023年鲸鱼湖流域气候的总体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
A. 暖湿化B. 暖干化
C. 冷湿化D. 冷干化
16. 关于鲸鱼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时期湖水的盐度不断升高B. 该时期湖岸风沙呈增多趋势
C. 夏季蒸发强,湖泊水位下降D. 湖泊东南部的湖盆起伏较小
【答案】14. A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为减少云层和积雪对冰川及湖泊的影响,提高冰川和湖泊提取的精确度,优先选取少云和少积雪影响的遥感影像,该地冬季积雪多,会影响遥感影像,夏季积雪融化,利于拍摄冰川分布范围,所以获取影像的时间主要分布在夏季(7~9月)晴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1990—2023年,鲸鱼湖呈现显著扩张趋势,根据材料,该湖主要补给为降水和冰雪融水,湖内水量增加说明降水增多、温度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故1990—2023年流域气候最可能的变化趋势是暖湿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于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淡水汇入的多,鲸鱼湖面积在1990—2023年持续扩张,扩张范围显著,所以盐度逐渐下降,A错误;根据第二问,这一时期气候暖湿化,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提高,湖岸风沙活动呈减弱趋势,B错误;根据材料“该湖泊主要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知,夏季温度升高使得冰雪融水增多,且降水多,湖泊水位升高,C错误;由图可知,湖泊主要是往西北和东南方向扩张,尤其是东南方向更为明显,说明湖泊东南部湖盆平缓,湖水较浅,D正确;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且集聚程度高的村落。鄂西南指湖北西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民族村寨数量众多,多呈带状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m的起伏和缓的山坡上,海拔600~900m,近60%分布于南坡、东南坡及西南坡。较多村寨被收录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下图示意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分布。
(1)分析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
(2)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多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分析其原因。
(3)从地形角度指出鄂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分布特点的主要益处。
【答案】(1)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较封闭、独立,对外联系少;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小,进而保留更多的民族村寨。
(2)河谷地区地势低,为地表水汇聚地,水源丰富,便于居民取水;山洪暴发常常造成河水暴涨,村寨与河流保持200m以上的距离,可减少洪水的威胁。
(3)海拔适中,水热条件好;布局在河谷,依靠有利地形躲避战乱;依山就势建立村寨,减少耕地的占用;向阳坡光热条件好;坡度平缓,便于发展农业和聚落。
【解析】
【小问1详解】
鄂西南地处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内,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2.6%。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此聚居,且由于少数民族类别众多,因此形成了聚落众多的景象。且由于该地区交通不发达,外来人口少、开发程度低,因而大部分的居所得以保留下来,形成民族村寨众多的格局。本题在答题时需要分成两个以上小点,且必须提及开发程度低、少数民族人口多两点。
【小问2详解】
河流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为了便于取水,减少路途奔波,聚落一般会选择在河流较近的地方发展壮大。鄂西南地区大部分的村寨距离河流较近,但仍然保持200米以上的距离,主要是因为该地夏季降水较为集中,河流容易泛滥,为了避免洪水威胁,因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安全。
【小问3详解】
自然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好的自然条件会使得一个地区发展更加快速、平稳。根据图片可知,鄂西南地区河谷众多,而河谷地区水热条件好,利于聚落农业的发展;聚落多建在河谷周围,一是距离耕地、河流较近,便于农业生产活动,二是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起到一定的躲避战乱的作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本土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地形有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低缓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多样。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下表示意东西岸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对比。
(1)分析美国西部多高山深谷的主要原因。
(2)指出美国西部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并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给出解释。
(3)从地形和洋流角度分析甲、乙两城市冬夏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美国西部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岩层受挤压隆起,地壳不断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
(2)降水差异: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少;由北向南年降水递减。
原因: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自北向南纬度降低,受西风影响时间缩短,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时间增长,雨季缩短,降水量减少。
(3)冬季:西岸有高大山脉阻挡寒冷空气,气温较高;东部为低缓山地,受冷空气影响大。夏季:西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包括流水、风、海浪和冰川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与沉积地貌。美国西部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岩层隆起,地壳不断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地势落差大。深谷应是外力侵蚀的结果;美国西部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美国西部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所以,美国西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可知:美国西部地区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由北向南年递减。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可知, 美国西北部常年受西风带影响,西南部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美国西部为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在山脉的西侧形成迎风坡,降水丰富,东侧为背风坡,降水稀少;山间盆地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来自海洋的西风给大陆西岸带来大量水汽,利于降水形成;副高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由北向南,受西风影响时间缩短,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时间增长,所以由北向南,雨季缩短,降水量减少。
【小问3详解】
解答原因时,应注意题干要求“从地形和洋流角度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冬季,甲城比乙城气温高;夏季,甲城比乙城气温低。甲城位于中低纬大陆西岸,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乙城位于中低纬大陆东岸,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暖流对气候有增温作用、寒流对气候有降温作用,所以,冬季甲城比乙城气温高应是受地形影响。原因是甲城位于科迪勒拉山系西侧,由于高大山脉阻挡,冬季甲城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小,气温较高;乙城所在的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和高原,对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难以形成阻挡,所以,乙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大,气温较低。夏季,甲城比乙城低温主要是受洋流影响,甲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信风的异常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超过一定限值便形成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某种鱼类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其生命周期短,对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表明,当海水表层水温在18℃以下最适宜该鱼类栖息和繁殖。左图示意2007年与2015年11月秘鲁沿海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右图示意秘鲁沿海地区的“沙漠花海”景观。
(1)分析该海域沿岸地区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解释厄尔尼诺年份秘鲁沿海地区常出现“沙漠花海”景观的原因。
(3)判断2007年与2015年该区域对应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并说明理由。
(4)指出与2007年相比,2015年该鱼类资源的主要分布和数量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该海域沿岸地区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降水少;地处低纬热带,地表蒸发强。
(2)厄尔尼诺年份,东南信风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该海域海水水温升高;进而导致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雨水的下渗为沙漠中休眠的种子提供了发芽、生长、开花的水分条件。
(3)2007年:拉尼娜;2015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而拉尼娜则相反;2015年该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偏高,而2007年该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偏低。
(4)向东南方向移动,面积变小,数量减少。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秘鲁沿海适宜该鱼类活动的水温面积缩小,适宜生长范围缩小且向南移动;秘鲁寒流减弱,营养盐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该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数量减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左图为秘鲁沿海,根据纬度范围可知,该海域沿岸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其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该海域沿岸地区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且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降水少;地处低纬热带地区,地表蒸发旺盛。综上原因该海域沿岸地区沙漠广布。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信风的异常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超过一定限值便形成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年份,东南信风减弱,会导致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该海域海水水温升高;海水水温升高,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当然降水增多,沙漠变湿润只是“花海的外部条件”,必然还要有花的种源,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雨水的下渗为沙漠中休眠的种子提供了发芽、生长、开花的水分条件,因此可出现“沙漠花海”奇景。
【小问3详解】
读左图可见,与2015年11月比,2007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范围广,所以发生的是拉尼娜现象;2015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严重收缩,即这一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故发生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理由的表述,也就是以上判断的依据——即两种现象的定义: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而拉尼娜则相反;2015年该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偏高,而2007年该区域海水表层温度偏低。
【小问4详解】
借助材料信息“海水表层水温在18℃以下最适宜该鱼类栖息和繁殖”,所以该鱼类资源的主要分布就得找水温低于18℃的近海区域。读图,与2007年相比,2015年的渔场向东南方向移动,并且面积变小。结合上题分析,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秘鲁沿海适宜该鱼类活动的水温面积缩小,适宜生长范围缩小且向东南移动;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秘鲁寒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该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数量减少。
甲城
乙城
1月气温(℃)
9.3
4.7
7月气温(℃)
17.1
25.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docx、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pdf、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2024年12月高二联考地理试卷docx、地理答案高二12月联考pdf、扫描件_地理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2024年12月高二联考地理试卷pdf、扫描件_地理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