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揭题,总结拓展,引导发现,设计多元活动,重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识字《姓氏歌》(第一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识字 写字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 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识字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儿童心理特点,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识字的乐趣,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而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培养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而奠定基础。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学会用结构的方法、组词的方法、说笔画的方法等不同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相处一学期,有些同学对于班里其他同学的姓名已经能认识,所以在学《姓氏歌》时,认识同学的姓,介绍自己的姓,这样的内容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将习得的方法用于互动交流,不断激发学习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不认识同学的名字,不认识这些姓,也有一些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姓和名,不明白“姓氏”的意思。基于这样的学情,既要保护能力强的学生的成就感,也要照顾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保证他们都学会,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将在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认识汉字,规范书写。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听读、问答的形式,认识“姓、氏”等13个生字。
会写“姓、什、么”等7个生字,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个偏旁。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识更多的姓氏。
学会用独体字作部件合成一个新词。学习合体字。
本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问答的形式,认识“姓、氏”等11个生字。
2、会写“什、么”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个偏旁。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识字。正确朗读课文。
4、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本课时重难点:
1、多种方法识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会写“什、么”。
教学流程示意
导入揭题
随文识字
指导书写
总结延伸
开始
认读字音
多样练读
指导交流
识记字形
书写反馈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介绍姓氏
多形式读
积累词语
观察交流
书写反馈
字词 卡片
认读姓氏
识记字形
说一说读一读
演示 文稿
音 乐
实物 投影
多形式读
介绍姓氏
观察交流
书写反馈
结束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出示学生姓名,生认读。
2、告诉大家,你姓什么?
3、揭题、读题。
4、分别出示“姓”和“氏”,识记。(出示字卡)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同学姓名入手,引入《姓氏歌》的教学,将学习汉字、了解姓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姓氏与我们息息相关。
读儿歌,随文识字
(一)读儿歌第一节,随文识字。
1、指读、思考:《姓氏歌》里都出现了哪些姓氏呢?
2、互相听读,检查指正。指名反馈。
3、指名交流:你认识哪些姓氏?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4、出示“李、张”,识记。(出示字卡)
相机认识“弓字旁”。
5、师问生答,练读第1-4行。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6、出示胡、吴、徐、许:这4个姓认识吗?
可以怎么向别人介绍这些姓呢?
(引导读5、6行)
同桌合作一问一答,练习认读姓氏,强化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合体字。
8、配乐拍手朗读,回读第1节。
9、拓展:认读班里同学的姓氏,指名介绍自己的姓,渗透不同的方法。
你姓什么?我姓 。什么 ? 。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不同的姓氏,加强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通过同伴问答朗读练习、师生合作朗读、生生互动朗读、创编儿歌这些形式,提高识字的趣味性,体现实用性。
(二)读儿歌第二节,随文识字。
1、看,咱们班同学中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姓氏,我们中国的姓氏还有很多很多呢,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个吗?(引出《百家姓》)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2、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姓氏。自读第2节。
3、这些姓中有你没听过的吗?(指名说)
4、相机出示,拼读字卡。(诸葛 东方 上官 欧阳)
5、出示:赵、钱、孙、周、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识记:赵 钱,认读,相机认识:“走字旁”,“金字旁”。
6、回读第2节。再指名读。
7、介绍《百家姓》,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流长,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8、配乐拍手,完整地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儿歌,通过多种方法识记汉字,了解不同的姓氏,渗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
指导写字
观察词语“什么”。
2、交流,师示范书写。
3、生描红,临写。
4、交流评价再临写。
5、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汉字的占格位置,关注关键笔画的书写,培养学生读帖的能力,持续关注写字姿势,重视对书写的评价,指导生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下节课我们再学写其他生字,练习背诵《姓氏歌》。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课堂表现观察:
(1)学生听讲、朗读情况(2)反馈、书写情况(3)同伴互读、互查学习情况
2.激励性语言评价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节课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姓名开展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读为本,根据学情和身心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中开展识字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上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学情,促进自主学习
在指导学生认读姓氏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我既鼓励孩子勇于展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又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了解识字方法,从而正确认读。
在指导书写汉字的环节设计中,我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指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书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激发学习动力。
二、引导发现,设计多元活动
通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地朗读《姓氏歌》,通过结合姓氏自编儿歌,通过配乐有节奏地朗读,避免单调枯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感受识字的重要性,感受介绍姓氏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倾听和朗读的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重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
“提笔即是练字时”。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但他们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仍然需要特别提醒,时时提醒。在两次书写中,都始终关注正确的写字姿势。在朗读、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和展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声音洪亮,姿态大方。
四、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传承,学生只有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才能愿意去学习,去探究,通过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增强学生对姓氏文化的认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2024)2 姓氏歌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立足学情,促进自主学习,引导发现,设计多元活动,重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下册2 姓氏歌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初读课文,识字学词,拓展,指导,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