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复活节选课前预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复活节选课前预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学案,共3页。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对接高考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热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2.“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1.走近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年参军,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斯蒂芬·茨威格的《三作家》都有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记述。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
    2.熟悉作品
    《复活》的内容简介
    《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爱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后来玛丝洛娃被赶出家门。之后,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妓女的生活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她再也不相信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后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他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得到宽恕。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她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地信奉宗教。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等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
    3.了解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念,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4.读准字音
    嫣然一笑(yān) 斜睨(nì)
    衣衫褴褛(lán lǚ) 擤鼻涕(xǐnɡ)
    鬈发(quán) 瞟(piǎ)
    一刹那(chà) 鄙夷不屑(xiè)
    媚笑(mèi)
    5.解释词语
    (1)嫣然一笑:_形容女子笑容美好动人。嫣然,笑容美好的样子。__
    (2)夺眶而出:_眼泪从眼眶中一下子涌出来。__
    (3)斜睨:_斜着眼睛看。__
    (4)衣冠楚楚:_形容穿戴整齐、漂亮。__
    (5)鄙夷不屑:_轻视;看不起。__
    (6)拒人于千里之外: 原指自以为是,不愿听别人意见。后形容人态度傲慢、冷漠,不愿同别人接近或合作。
    6.辨析词义
    (1)工夫/功夫
    相同点:二者都有“占有的时间”的意思。
    不同点:“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功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指本领、造诣。一般来说,在表达“时间”这一意思时,“工夫”和“功夫”可以通用,在专指“精力、本领、造诣”时,只能用“功夫”。
    (2)驱除/祛除
    相同点:二者都有“除去”的意思。
    不同点:“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具体的对象。“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用于抽象的对象。
    (3)迷惑/蛊惑
    相同点:二者都有“使人迷惑而辨不清是非好坏”的意思。
    不同点:“迷惑”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蛊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毒害使迷惑。“蛊惑”比“迷惑”程度更深,并且带有不良意图。
    (4)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相同点:二者都有“差别大,不一样”的意思。
    不同点:“截然不同”有“断然分开”的意思,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说明相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它们的区别自然也就非常大。“迥然不同”则只强调“差别很大”。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