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

    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第1页
    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第2页
    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显著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起初差异不大然西洋后续文化以基督教为核心推进,中国则以非宗教性的周孔教化为核心。这致使双方社会构造演变截然不同。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于宗法社会生活渐进变革,以礼文润色提升其内涵,中国由此逐渐转向伦理本位,家族家庭生活得以长久维系。而西洋受基督教影响走向大团体生活,家庭地位渐趋式微,家族渐呈分裂态势。
    西方人在宗教方面有独特表现,“教会”这一庞大组织成为集团生活的良好起始。其宗教信仰蕴含对外抗争与对内团结的精神,教义常具革命性,例如耶稣宣称“贫穷的人有福了”“天国是他们的”,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抗争意识。教会设有诸多教规,从日常生活起居到信仰祈愿等各方面规范教徒,使之形成集体。教徒不仅信奉宗教,更将自身隶属于教会,为教会服务并履行教徒义务,此乃西方社会集团生活的开端。
    反观中国,周孔教化并非宗教范畴,其特性在于重视人伦日用,顺应人情,着重于现实生活里培育道德理性。孔子之教重在启发人内心的自觉,以“仁”为核心观念,诸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诲,皆围绕人际相处之道展开,着眼点聚焦于人自身而非外在神秘力量。其所称的礼,亦非宗教仪式,而是依据人情义理制定的生活规范,目的是使人情达至“和”的境界。正如《论语》所记“礼之用,和为贵”,此礼贯穿于日常洒扫应对、冠婚丧祭等事务之中,维持社会秩序依靠的是情理感召与道德自觉,而非宗教信仰与戒律的强制约束。
    由此,中国社会构建起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格局。家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枢纽,伦理关系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在社会中层层延展。在家族内部,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均有各自的道德准则与相处规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信条,搭建起家族生活秩序与亲情网络。家族不仅是生活共同体,还承载着经济、教育、宗教(如祭祀祖先等具有类宗教意义事务)等多元功能。个人生于家族、长于家族,其生命意义、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皆深受家族伦理的深刻塑造,家族荣辱兴衰与个人紧密相连,个人行为自觉以家族利益与声誉考量为依归。家族伦理向外拓展延伸,影响到邻里乡党、社会交往乃至国家治理。在社会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人际交往注重情谊与信义;于国家治理而言,统治者常以“仁政”为理想,视百姓为子民,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施政理念根基,治理模式类似家族管理的扩大化,伦理道德成为社会凝聚与秩序维系的核心纽带,致使中国社会走上与西方全然不同的伦理本位路径,宗教难以成为统摄生活与塑造文化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梁漱溟提出家族制度是中国文化的关键特质。中国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的传,统说法,在法制层面亦明确认可家为组织单位,故而中国被视作宗法社会。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与西洋人相比尤为突出。
    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普遍主义进步论观点持有异议。他秉持文化多元论,强调家的特殊重要性是中国文化独特个性的一种呈现,并非单纯是生产家庭化的产物,亦非生产家庭化社会的常规范例。他引用雷海宗等人的观点指出,就连反家族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一种维系家庭的宗教形式。严复翻译甄克斯《社会通诠》后相信其学说,试图从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军国社会三个阶段探寻中国社会的定位;近期马克思主义者又企图将中国社会置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这些都是对人类社会进化陷入“单线进化论”错误认知的体现,即陷入一种“阶梯观”的误区。
    在梁漱溟看来,晚近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已否定了此类假说。生物界各类物种在进化历程中如同树木枝干般横向衍生,并非处于一条直线式的各个阶段。纵观人类各族,文化形态丰富多样且深浅高低有别,切不可错误地将文化流派视作进化阶梯,文化的演进是多元性的,并非单线式发展,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体系中,家庭的意义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的家不仅是培育个人德性的道德源泉,而且具备安身立命的宗教功能。中国人将家庭关系予以推广拓展,以伦理构建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与团体组织截然不同,它不存在明确边界,也不会形成对抗性。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相对论智慧,能够消解西方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之间的价值冲突。家族不仅是生活共同体,还承载着经济、教育、宗教(如祭祀祖先等类宗教事务)等多元功能。家族荣辱兴衰与个人紧密相连,个人行为自觉以家族利益与声誉考量为依归。在社会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治理层面,统治者以“仁政”为理想,视百姓为子民,治理模式类似家族管理的扩大化。
    ——摘编自(高力克《中国人的家: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之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督教的影响推动了西方社会结构的转变,使其逐步形成团体本位的社会模式,家庭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弱化。
    B.周孔教化注重人伦日常实践,通过“礼”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人际规范而非依赖宗教戒律或外在仪式的约束。
    C.梁漱溟认为家族制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性,家族伦理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特质决定了家族制度的发展方向。
    D.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家族伦理文化,演变为一种维系家庭的宗教形式,适应了中国以家族为核心的文化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教会设立教规,引导社会从家庭中心转向团体本位,以适应集体生活需求。
    B.基督教的教义如“贫穷的人有福了”具有革命性,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质疑。
    C.家族伦理不仅帮助维护家庭和谐,而且促进家族在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持续传承。
    D.仁政理念将家族管理模式延伸至国家治理,突出了家族伦理安身立命的功能价值。
    3.下列选项适合做材料二中“文化多元论”的核心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流独立发展,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多元化思想的形成。
    B.汉代吸收草原文化,改进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制度,开始重视骑兵和弓箭手。
    C.宋代商贸促进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结合传统观测方法,发展天文学体系。
    D.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在交流中共享技术与文化,推动全球文化整合。
    4.材料一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论证效果。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家族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鞑靼荒漠
    李修文
    每天黄昏,我结束写作,对着窗外喊一声他的名字,他就会欢快地答应着,穿过二十多只孔雀,朝我住的吊脚楼狂奔过来。他怯生生地站在窗口,看着我收拾好桌子上的杂物,最后,看我收拾好了,才带着慌乱和一丝雀跃指着远处说:“你看!”
    有时候我会看,有时候我就不看。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来这荒岛上已经一月,不用抬头我也早已熟知那些事物:无非是野猫追赶着三两只鸟雀奔入丛林;无非是孔雀开屏,豌豆开花。是啊,它们存在,甚至正在发生,但它们不会带领我离开此刻的荒岛,最终我们尚需在各自的世界里痴呆、受苦和癫狂,借我一双翅膀,我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蕾。
    我更愿意和眼前的他散步,在乱石丛中没有目的地往前走。山区之夜星光明亮,他忍不住在星光下歌唱,刚唱了一句,便把余下的歌词硬生生吞了回去,羞涩地偷看了我一眼。
    他是我的小弟兄。尽管他瘦,他胆怯,他只有十五岁。
    他的名字叫莲生。
    奇迹发生在涨水之夜,我们照常散步到了很远,回来的路上,突然,莲生大声唱了起来,中了魔障一般使出全身力气。我被这歌声震动得不知所以,刹那间,我手足无措,忘记了眼前的人又是谁,也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我等了一阵子,莲生终于唱完了,我们继续朝前走,最后,散步结束,在我住的吊脚楼前,看得出来,莲生是想了又想,终了,他还是告诉我:“我其实和那本书中的人也差不多。”
    这是我带到荒岛上来的一本书,意大利作家布扎蒂①所著:一个年轻的军人接到命令,前往与敌国交界的北方荒漠等待伏击敌人,殊不料,终其一生他也没见到自己的敌人是什么样子,他能做些什么呢?他只好迷恋上了枯燥,并且一再告诫自己要相信“等待是必要的”,就这样,年华老去,直至最后被他的同胞如此宣告死亡:“他和我们一样,都没遇到敌人,也没有遇到战争,然而,他却是死在战场上。”
    莲生和小说里的那个年轻人差不多吗?我和他共同栖身的小岛竟然等同布扎蒂笔下的鞑靼荒漠?在许多寂寥的时刻,我已经听他说起过自己的来历:小学毕业之后,他从一个小村庄里跑出来,到此地投奔舅舅。五年前,一帮人突发奇想,要把这荒岛变成孔雀岛,以求游人光顾,结果事与愿违,岛又重新变回荒岛,可是,要有一个人侍候那些不知如何处置的孔雀,于是,莲生上了岛。
    两年里,他没离开过这个岛,每隔半个月,会有人托船家给他捎来吃喝的东西,每隔半年,那些看不见的雇主还会为他捎来微薄的工钱。在我来之前,他的粮草已经断了两个月,据说是雇主们彻底闹翻,不再过问这荒岛。两个月来,他的吃喝全靠过路船家施舍。但是,莲生的一堆问题却不可能指望过路船家给出答案,譬如,粮草断绝之后,他是否应该为自己种上一片菜园?他现在的雇主究竟是谁?还有,他到底会在这里待多长时间?雇主们会有一天重新过问起这座荒岛吗?
    几乎是挣扎着,用了一个月时间,小学毕业的莲生看完了一部繁体竖排的小说,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天知道这对他究竟是坏是好:不是每个人都能认清并且认同自己的处境。可是,小弟兄莲生,却全然不作这等想,下一个黄昏,当我们散步,他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怯生生,看着我,告诉我:“我想过了,我得动起来。”
    于是他就动起来了。他就从种菜园开始,一星期,他终日蹲在防浪堤上求告过路船家,他找他们要来了萝卜籽、红薯籽,甚至还要来了西瓜籽。每当得手,他就赶紧奔向他的菜园,他的小小乌托邦,在他的歌声与日渐奔走中越来越显露出理想国的模样:他拜托船家买来了一群鹅;他还买来了丝线,他说,他要织一张渔网,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嘴巴发愁了;他还和自己打赌,会不会脸红,因为他暗自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我每天教会他认识十个繁体字,脸红怎么能行呢?
    而使我惊骇的,仍然是他的歌唱,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唱完了自己能唱出来的所有的歌,但那还算不上奇迹,奇迹发生在另外一个涨水之夜:这一晚,天降大雨,我再次被莲生的歌声惊醒,打开窗户,借着闪电,看见他正全身上下湿漉漉地守护他的乌托邦——为了菜地里的新芽不被摧毁,他将自己的被褥高悬于树木之上,而他自己,和新芽们坐在一起,放声歌唱,嗓音粗涩,曲调生硬,那些歌词就像是一块块石头般从他的胸腔里迸了出来,但它们又分明像匕首般刺破了夜幕。
    如果我能哭,我就会哭着告诉莲生,其实,我也在漫无边际的鞑靼荒漠中。我为什么就不能告诉你,其实,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即使从荒漠逃到荒岛,我也还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每日的写作,无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呆与痴狂?
    是啊,在我们眼前,或有一片荒漠,或有一座荒岛,我们的肉身与心魄只能任由其包裹与浮沉,即使借我们一双翅膀,我们也飞不进豌豆花的花蕾。我们到底能怎么办?我的小弟兄,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
    ——就是这样,即使在风雨如磐的后半夜,你也可能遭遇自己的定数:它是命定的闪电、歌唱和新芽,它是命定的小弟兄,小弟兄会对你说,我想过了,我要动起来。什么都不要管了,走上去,抱住他,哭出来,因为他是你鞑靼荒漠上的小弟兄。
    (有删改)
    [注]①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创作的战争小说《鞑靼人沙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荒岛上那些孔雀、豌豆等令莲生感到欣喜的自然景物不感兴趣,只是因为“我”早已熟知,认为没有新意。
    B.莲生第一次唱歌是面对断粮和前途未卜困境之时,他渴望走出困境却无能为力,唱歌是他宣泄内心焦虑的方式。
    C.受到小说的影响,莲生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开始行动起来,去改造“小小乌托邦”,并使其迸发勃勃生机。
    D.“我”对莲生的态度,经历了不在意、惊讶、震惊、敬爱的过程,直至最后,“我”认为莲生是自己的知己小兄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豌豆花的花蕾”,它象征着美好却难以触及的事物,既呼应了“我”所处的自然环境,又暗示了其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B.文章叙述莲生的故事时,采用了插叙,插入了他的来历以及岛上的过往情况,使故事更完整,有助于读者理解莲生性格形成的原因。
    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以“我”和莲生在荒岛上的经历为行文线索,情节波澜起伏,充满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结尾处,连续使用“走上去,抱住他,哭出来”这样的语句,短促、有力,强烈地表达了“我”对莲生积极行动的赞美和感动。
    8.文中两次提到“奇迹”,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含义。
    9.文学社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编辑设计了两个文案,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选择·等待·行动”,另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荒漠”。请你选定一个文案,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记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金之子A不死B于盗贼C何者D其身之可爱E而盗贼之F不足以G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故意,与《屈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的“直”意思不同。
    B.微,略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不同。
    C.夷灭,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不同。
    D.特,却,竟,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的“特”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且他们辅佐韩国国君,因此韩国败亡后,张良拿出所有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国报酬。
    B.秦始皇在东部巡游时,张良伺机袭击秦始皇,秦始皇因此在天下进行广泛搜索,想要寻找张良和同行的刺客。
    C.世人以神鬼之说解释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但苏轼并不认可,而是认为可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借此考验张良。
    D.苏轼非常赏识张良的才能,但是不认同张良派荆轲和聂政去行刺秦王的做法,认为张良是因为侥幸才得以不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4.依据材料,黄石公说张良“孺子可教”有何事实依据?苏轼领悟老人“其意不在书”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②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②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③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浓墨重彩地对卢家少妇富丽堂皇的居处进行描绘,暗示女主人公昔日生活幸福美满。
    B.颔联中的“砧”即捣衣砧,其描写角度与《春江花月夜》中“捣衣砧上拂还来”的一致。
    C.“白狼河北”即“辽阳”,“白狼河北”与“丹凤城南”形成了对偶,也避免了行文重复。
    D.本诗语言典雅华美,描写了少妇秋夜思念远戍夫婿的情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16.这首诗从哪些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春江花月夜》“ , ”这两句就是很好的例子,孤月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
    (2)时代日新月异,尤其是AI行业的出现,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的“ , ”发出了对这一现象的感慨。
    (3)诗(词)人情感细腻,观察细致,往往喜欢用斑白的双鬓抒发年事已高之感,例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红楼梦》二创这么难?①改编版本虽然众多,②但几乎每一版《红楼梦》都有遗憾,③甚至连最经典的87版,④在当年播出时就遭到了恶评。
    早期的电影版自不必说,声音、色彩、画质和道具都无法 A 地展现《红楼梦》中的场景之美;TVB版的《红楼梦》,由汪明荃饰演林黛玉,虽然演技过关,但被观众挪揄“年龄偏大”;1999年《秦可卿之谜》被指情节胡编乱造,只在豆瓣上得到了2.1分,创下了国产剧最低分。
    1987版《红楼梦》是各个版本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仅次于9.8分的《大明王朝1566》,是国产电视剧评分第二名。然而,这样一部被观众奉为 B 的作品,在播出时,却也遭到了全方位的吐槽:如“赞美”了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林黛玉的戏份被削弱;原著中没有的秦可卿遭受欺凌的情节被演绎出来,过于低俗;电视剧后半部分采用了高鹗的续作,与红学研究相悖;原著深刻的社会性内涵未被呈现出来,只剩下华丽的场景……彼时的各大媒体好像(甲),就像没赶上潮流一般——《文艺报》甚至专门发表过8篇批判文章!
    而它的彻底“翻身”得益于两年后播出的由陶慧敏、刘晓庆等人主演的6部《红楼梦》系列电影,别看这部系列电影如今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分至8.3分,但宝(夏钦反串饰演)黛(陶慧敏饰演)钗(傅艺伟饰演)的选角大受批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像如今的观众看完胡玫版原谅了李少红版《红楼梦》一样,当年87版《红楼梦》也是靠着“同行衬托”,才最终扭转了风评。
    好像《红楼梦》自带热搜体质,除偏戏曲类的版本外,《红楼梦》的(乙)。
    18.文中最后一段“好像《红楼梦》自带热搜体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请以“这口井”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手法;形象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起过18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扭转了风评”中的“风”,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风”字类似的用法以前就有,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的社会注重交际,独处往往被视为不合群。然而,独处或许会成为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宝贵契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8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8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大湾区部分学校高三(上)12月联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大湾区部分学校高三(上)12月联考语文试卷(无答案),共8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