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优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优秀教案,共6页。
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种。在插秧农忙时节,我们能够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也能感受到劳动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万里描绘的一幅生活图景,感受《插秧歌》的劳动之美吧!
知人论世: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构思精巧,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称为“诚斋体”。代表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著有《诚斋集》。
活动一:畅读,感受劳动美
播放音频朗读,读准字音。
(1)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①若按节拍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田夫/抛秧/田妇/接。②或“二二一二”,如:唤渠/朝餐/歇/半霎。
(2)诗歌中需重读的音:抛、接、插、拔等动词。
(3)诗歌的情感基调:欢快。诗人用“湿到胛”“低头折腰”等词语写出了农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在朗读时要重视情感的把握。
活动二:品读,感受画面美
请用简洁的四字词语概括你所看到的图景。
提示:首联选取其中的动词将第一句概括为“抛秧接秧图”,请同学们参照这个范例概括出剩下的四幅图景。诗歌的首联包含两幅图景,诗歌后三联可以分别概括为三幅图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抛秧接秧图
小儿拔秧大儿插: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答图
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诗人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讨论: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活动三:艺术手法绘图景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这五幅图景?这些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
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劳动的秩序美)
②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劳动的忙碌美)
③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劳动的勤劳美)
④细节描写。诗歌后两联写农妇唤丈夫休息片刻,而丈夫手里只管继续插秧,让农妇照管好家中的鹅和鸭,提防它们踏坏秧苗。这里可以体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得细致、体会得深刻,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人不辞辛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的奉献美)
⑤语言描写。诗歌尾联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田妇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显现出农家人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劳动的朴实美)
活动四:诗歌风格显真情
小组讨论:《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趣、奇、巧、淳,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趣: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分工明确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活也较轻,田妇干;抛秧和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充满生气,新鲜有趣。
奇:想象新奇,设喻风趣。颔联,以盔比笠,用甲喻蓑,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必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同时暗含赞扬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巧:对话设计,构思精巧。“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
淳:自然淳朴,如山间清泉。“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
总结提炼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崇尚劳动、以劳动为美的文化传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些诗句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
立足于当下,我们当代青年更应该握紧劳动的接力棒,扛起肩上的重任,像千千万万个平凡朴实的劳动人民一样,用劳动、用奋斗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与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对接高考,拓展训练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夫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B【解析】“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秧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插秧歌》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插秧歌》不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紧张的劳动场景,还通过农人之间的呼唤与应答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同时,在农人一问一答之间,诗歌由田间插秧巧妙引入到家务劳动的书写,从单一的田间劳动扩大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田园诗的书写范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4.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获奖教案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句中的动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一等奖教案,共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