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扬好学之风,行尊师之道——《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4200/0-17396155323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扬好学之风,行尊师之道——《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4200/0-173961553242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扬好学之风,行尊师之道——《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14200/0-173961553244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必修 上册10.2* 师说一等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0.2* 师说一等奖教案设计,共11页。
问题预设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敢向老师请教”
“不听老师讲课,认为自学更重要。”
情境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学习上的难题,汲取书中的精神智慧,高一某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劝学》《师说》这两篇课文为研究对象,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来一场“学习这件事”的思辨会吧!
活动设计:
1.分为“劝学组”和“师说组”;
2.两组围绕所在组的观点进行思辨过程设计;
“劝学组”观点:学不可以已,学习要靠自己的坚持。
“师说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要靠老师的引领。
3.活动结束,派一名同学上台陈述总结。
任务一: “三看”《劝学》,领悟学习之道
我方依据《劝学》,得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学习要靠自己的坚持。
下面是我方的思辨过程。
1.看论证,画导图
梳理《劝学》文章层次,画出思维导图。
2.看比喻,明观点
“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勉学习。阅读《劝学》,我们会发现许多精妙的比喻,它们看似与学习无关,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明确:比喻论证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明白、具体、生动,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3.看金句,解疑惑
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帮助同学们解答学习困惑的句子,并用精炼的话语概括获得的启示。
①为什么要不断学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②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不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下去,磨砺自己
③为什么我的学习效果不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少成多,沉淀自己
④优秀的学习品质是什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心致志,做好自己
总结陈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自有他的规律,成功也是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每一步都算数。不要急于求成,要学会一点一点坚持,而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涓滴之劳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学习亦是如此。
——学不可以已,学习要靠自己的坚持。学习贵在不懈地积累与坚持。
任务二: “四品”《师说》,弘扬从师之风
我方依据《师说》,得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要靠老师的引领。
下面是我方的思辨过程。
1.品意蕴,悟师道
韩愈所说的“师”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何区别?
明确:他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2.产 品论证,科学结构
梳理文章结构,学习借鉴。
3.产 品对比,明确观点
韩愈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 品精神,明人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这样一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赠予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材料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从《师说》和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在韩愈身上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从《师说》和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当时推行从师之风的艰难与险阻。《师说》问世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韩愈被讽刺为“狂人”,被“群怪聚骂”,犯了众人的笑侮,但他依然“不拘于时”,针砭时弊、不惧流俗、奋然前行。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师说》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蓝关之诗,我们可以看出“明知不可为之”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气魄和胆识。
总结陈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予我们知识、智慧、担当。他们教我们方法,即“解惑”;他们教我们学业,即“受业”;他们教我们“为人之道、成才之道”,即“传道”。老师像是一座灯塔,当我们在迷茫的时候,他会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老师像一场春雨,当我们失意时,他会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而老师就是“梦之队”的缔造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要靠老师的引领。学习贵在尊师重道,从师学习。
任务三:对比阅读,思辨小结
《劝学》和《师说》都围绕“学习”表达看法,请对比阅读,思考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做一个思辨小结,完成下面表格。
任务四:经验交流,制作书签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两则材料,按要求制作成智慧书签吧!
材料一: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唯有终身学习”为开头,任选角度写不少于三点的理由。
智慧书签1:终身学习(正面)
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从容应对新情况、新形势。
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更好地把握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唯有终身学习,关键在于保持好奇心,永葆求知欲。
(背面)
材料二: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提倡师道,写下的《师说》一文,言简意赅,说服力强,感人至深。文中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十分新鲜,就是在今天,其与现代教育的观念也不冲突,同样富有启发意义。
智慧书签2:尊师重道(正面)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要获得文明,一个人要得到知识,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自古以来,为了后代的健康成长,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呕心沥血,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他们的地位和学问一向为人们所尊重,他们的事业为历史所传颂。尊敬教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示例2
教师担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教师要负起向学生传授道理、知识和答疑解难的责任。一句话,教师必须是“既教书,又教人”。这是教师职业所赋予教师的崇高的社会责任。
示例3
学习的对象应该是广泛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或“择师”的原则。他认为:只要他有学问,懂得的知识比我早,就可以以他为师,而不用去管他的地位是高还是低,不用去管他的年龄是老还是少。这就是他所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既然“圣人无常师”,何况普通人呢!
示例4
教和学是可以相长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艺和学业各有各的专门研究,知识领域无限宽广,学生是完全可能在某一方面逐渐超过老师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已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平等关系。
布置作业:
精辟的句子不仅会增加文采,而且会启迪我们的智慧。请你引用《劝学》《师说》中类似的句子,写一段带有哲理性的话。
示例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人一生,及时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批判自己而最终成为道德楷模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断地自我省察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善于自我反省》)
示例2
“古之学者必有师”,有良师如孔子,弟子大多成人成才,名扬千古;有天分如仲永,不求师照样泯然。众人一般来说个人成长学习若没有老师教导,成才难矣。尊师重道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不仅是弘扬师者“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更是因为道不孤起,必借师以显之。因此,重道必尊师。
(《尊师重道不只是在今天》)
课题
悟学习之道,扬尊师之风——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是“学习之道”。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学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深刻的道理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劝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师说》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重视门第而忽略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性,提出了学习需要从师的观点。这两篇文章重在说理,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尤其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在初中学过议论文,但是缺少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维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本单元是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整合在一起,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丰富而又鲜明,可以给学生学习之路带来启示。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论证结构,准确理解文意,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两篇课文在论述的侧重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鉴赏说理艺术,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义,学习论说艺术技巧;转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两篇课文在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了解和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理解韩愈所论述的从师学习的跨时代意义。
第
二
段
比喻
本意
观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事物经过加工,能提高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重要性。
①可以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④木受绳则直
⑤金就砺则利
事物经过改造,能发展自己。
第
三
段
①跂而望—博见
②登高而招—见者远
③顺风而呼—闻者彰
④假舆马者—致千里
⑤假舟楫者—绝江河
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重要性。
②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第
四
段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心备
事物积少成多。
学习的方法、态度。
①积累
②坚持
③专心
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事物坚持就能成功。
⑧蚓—用心一
蟹—用心躁
事物专心就能有所获。
《师说》
写作结构借鉴
第一部分
(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一步: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论证观点。
(第3段)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三步:阐明意义。
第三部分
(第4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第四步:总结全文。
对象
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
聚而笑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设计,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获奖教案设计,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