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诺贝尔颁奖辞,主要作品,我的提问,我的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活动一:知人论世,走进名家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评价】 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主要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虽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随笔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活动二:绘制导图,概览全文
学校拟向大家推荐的第一个阅读方法,就是绘制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可帮助我们在脑中形成清晰的框架。请你阅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制作课文的思维导图。
活动三:填写表格,梳理读书经历
学校拟向大家推荐的第二个阅读方法,就是表格梳理法。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想法、书籍对他的影响,探寻名家读书印记。
活动四:理解阅读,写提问批注
学校拟向大家推荐的第三个阅读方法,就是提问批注法。请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研读重点语句,对疑难处进行自我提问,从而深入思考,做好批注。
提示:运用提问批注法,学会在矛盾处批注、把握论证方法、理解重要概念、联系当下时代、辩证分析等。
批注法一:学会在矛盾处批注
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我的提问】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我的思考】并不矛盾。“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即抛弃狭隘功利目的;真正修养注重“精神与心灵的自觉完善”,即注重寻找生活意义,享受生活的幸福。阅读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
批注法二:把握论证方法
1.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我的提问】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内容?
【我的思考】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2.第二段:“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我的提问】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内容?
【我的思考】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指出读书的重大意义。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3.请思考本课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批注法三:理解重要概念
第四段:“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人性和人格。”
【我的提问】“可教养的客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我的思考】作者认为真正的读书是以人格追求为前提,是“心的教养”,是“爱的阅读”。“可教养的客体”,要求读者自身要具备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否则未必能获得教养。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需要读者的个性、人格的充分参与,结合自己的情感与生命进行读书,才能读出自己的深刻体会。
批注法四:联系当下时代思考
第2段: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我的提问】中学生到底应该多读网络流行文学还是世界文学呢?
【我的思考】网络流行文学内容刺激,可读性强,注重个性自由表达,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消遣快乐。但世界文学经过时间筛选洗礼,蕴含作家和思想家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是他们艺术、思想的结晶。
读世界文学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其他文明,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正如作者黑塞,一直感恩中国文化对他的滋养。他在书房专设“中国角”,收藏中国图书,称之为“美丽、和平、幸福的角落”。他曾说:“我绝未料想到,竟有如此奇妙的中国文学,如此特殊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和精神避难所。”因此,青少年应当在读书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阅读经典,与先贤对话。我们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第三段: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我的提问】当今社会,太多人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才去读书,太过功利变成一种义务而非真正的爱,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的思考】功利化的读书风气必须纠正,这只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浮躁。我们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去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热爱,成为自然而然的精神需求,成为自己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钟爱的书籍,本身便是很喜悦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将大大鼓励一个孩子独立发现的勇气和兴趣。
批注法五:学会辩证分析
第八段:“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我的提问】开卷有益为何却说“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呢?
【我的思考】北大温儒敏教授一直鼓励“海量阅读”“连滚带爬”地读,这句话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知机械照搬,不思考,不应用,那么就不会获得鲜活智慧,也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是有害的。阅读杰作,要深耕精读,否则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批注法六:理解重要字词
第八段: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我的提问】“自己的价值”指的是什么?“杰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要怎样才算是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呢?
【我的思考】怀敬重之心,端正阅读的态度。“自己的价值”是阅读杰作的态度。“杰作的真正价值”就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小结:读书“四问”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获得真正的修养
读书的前提是什么?个体的个性或人格追求
读什么样的书?读世界文学、读杰作
怎样读书?
1、以兴趣为出发点去读书,从自己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2、读经典不在多,而在于精读,深入探究。怀着敬重的心去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
主旨归纳:
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本文主要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作业布置: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示例: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位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本文主要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随笔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读文章,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提问批注,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感受读书的精神熏陶。
文化传承与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阅读经典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认识阅读经典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难点
学会提问批注,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感受读书带来的精神熏陶。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交流质疑,理清文章思路,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获奖教学设计,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