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1页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2页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获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获奖教案设计,共7页。
    活动内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学习活动一:赏析自然之景,美在意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
    自然之美,同城景致美各异。
    请同学们分组打卡作品中写“景”的“名场面”。
    要求:请从这三篇作品中的第三至五段中选取一个名场面,为游客做简单的介绍。
    介绍参考:
    ①描述:“名画面”的美景。
    ②赏析:这些“名画面”是从哪些角度(形、声、色、味、触)或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去描写这些景物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意境:你读出了哪一种美?
    学习活动二:品味人文之景,美在情怀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物我需两忘,贵在静中得。”也就是自我形成了错位,达到了一种静化的状态。
    请同学们这三篇作品为例,从语体色彩的角度解读作者是如何“错位”的。
    1.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故都的秋》的中心句。而作者对于同样的人却用了完全不同的称呼、动词以及形容词。透过这些字词,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明确:首先,对于南国的人,作者称之为“市民”,而称北国的人为“都市闲人”,就比“市民”这一称谓更多了一层意味。同样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但作者添加了一个形容词“闲”来修饰,这“闲人”便不仅是“没有事情要做的人”,更代表着作者的一种感受,即北国之人是悠闲自在的,带上了个人主观的情感色彩。
    其次,两处动词的使用。在南国,作者是“夹在”行人中“过去”“夹”字很形象地表现出路上行人之多,人流之拥挤,并且人与人是没有交流的,是冷漠的,每个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在路上只想快速“过去”。而北国之人则是路上的北国之人在雨后“咬着”烟管,“立”在桥头树底,“遇见”熟人,便会“微叹”着“互答”着说话。通过与描写南国之人的动词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北国的人在路上是悠闲缓慢的,他们是能够互相交流,有人情味的。
    最后,分别用形容词“混混沌沌”与“缓慢悠闲”描述对南国之人与北国之人的感受。单从词义上来看,“混混沌沌”是指迷糊不清醒,而“缓慢悠闲”则是指清闲自得。这两个形容词的运用,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南国之人与北国之人的不同态度和感受。
    因此,在作者眼中的南国之人是忙碌、拥挤、冷漠的,而北国之人是清闲、自在、健谈的。“清”既是人的状态之清闲自在,也是人们之间关系的清晰互通。如果我们赋予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应的浓度,北国之秋是特别“清”,而南国之秋则只有一点点“清”,甚至谈不上“清”。因为这种“自我错位”,所以作者在最后深情地赞美北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中心句。而作者笔下却引用了两处“不宁静”的景。透过这两处景,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3.《我与地坛》中第二部分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此用了一连串的问句。透过这些问句,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小结:站在语体角度上看这三篇文章,可以总结出“平常的自己”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对抗”。究其原因,是因为“自我”形成了错位,错位于一种静化的状态下,这样的静是一种优美,超越了一种现实折磨之后的平静,这样的静不再是麻木、冷漠,而是生命的自由与悠闲,优雅与美好,成熟与超脱。
    学习活动三:审视生命之美,提升自我
    梁实秋曾说过:“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
    1.心有千千结
    阅读这三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作者的不同情结。
    三位作者在散文里都写了“独处”时刻。请你选择喜欢的作品,联系作家、背景,分析独处原因,写一段有关“情结”的阅读体验文案。
    2.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生命价值的理解还在形成的阶段。校园暴力、自残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于是有孩子抑郁了。
    如果你是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你将如何规劝这些抑郁的孩子?请从原文中选取能表现作者对人生感悟的词语或句子,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告诉青年生命的意义。
    明确:
    郁达夫的内心独白:“悲凉”在我心中是一个“贬义词”吗?不是,无论是秋蝉还是牵牛花,是果子还是槐树蕊,面对生命的凋零,它们仍然展现出最美的姿态。青年人,你要看到只要有所经历就是美的态度。
    朱自清的内心独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虽然现实不堪一击,但我依然能从荷塘、月色中感受到找到淡淡的喜悦。与其纠缠在平日里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不如学会在美景中得到片刻安宁,“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吧。
    史铁生的内心独白:“最该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事情,我也曾迷茫失落,痛不欲生,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地坛虽然荒凉,游客变少,但他却能够包容万物;地坛中的草木昆虫虽普通渺小,但都在坚韧地活着;每一件事物都是独特的,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请你们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活着就是意义。
    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 》三篇课文描写的景物都来自同一城市,且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联合起来,促使人更深入的感悟和思考。
    布置作业
    请从各篇中任选优美的语句,改写为诗歌并配插图。
    示例:
    荷塘月色
    月亮渐渐升高,
    走在曲折的小煤屑路上,
    蓊蓊郁郁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
    今夜的你,
    是否与我一样未眠?
    共赏这一片月色。课题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情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关注不多。故此,可以通过“景物之美”“绘景之法”“写法之由”三个方面的赏析,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鉴赏品位,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思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2.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4.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创作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作家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从语体的角度,把握散文语言的运用,体味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审视生命之美,提升自我。
    画面名称
    描述
    赏析
    意境
    《故都的秋》之秋晨小院
    即使身处破屋,品着浓茶,但依然不会影响你欣赏很高且碧绿的天色,看白色驯鸽扑棱着飞,喇叭似的牵牛花静静开着,秋草疏疏落落,感受的日光斑驳。
    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描写手法,整幅画面有视觉、听觉,有静有动,色彩清冷淡雅,描绘出一幅十分静谧、悠闲的秋日小院图。作者的心境是平和安宁、悠闲惬意却又有些落寞孤寂的。
    静谧、悠闲之美
    《荷塘月色》之月下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
    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的形神、优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视听结合,静中有动,色彩清丽优雅,真是一幅风姿卓绝、美妙绝伦的清丽雅致的月下荷塘图。此时作者的暂得宁静,满怀爱的情感,美的感受。
    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我与地坛》之万物生机图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园子里,有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真实的自然万物,虽然渺小,却在其自己的世界里顽强而洒脱。
    通过视听、动静结合,以及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荒芜之后,生命依然会顽强地存在,缤纷多彩、生机盎然之景,表现出作者顽强、坚定、坦然的心境。
    生机盎然之美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称呼
    市民
    都市闲人
    动词
    咬着、立、遇见、微叹、
    夹在、过去、互答
    形容词
    混混沌沌
    缓慢悠闲
    出自
    句子
    作用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通过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写出了江南采莲的旧俗,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 ,以至于“自我错位”的原因所在。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句子
    情感内容
    表达效果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一连串的反问表现出作者的无奈和懊悔,当自己终于走出来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对他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怀念。
    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让我们从细节中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领悟。从无奈到自我悔悟,这便是 “自我错位”的深刻体现。
    作品
    独处情结
    原因
    文案
    《故都的秋》
    故都
    郁达夫不远千里地赶上北平,为的是租一椽破屋来住,为的是饱尝这故都浓浓的秋味。
    报国无门,考试落榜,儿子夭折,从有到无,从满怀热情到热情熄灭,从家人团聚到儿子离去的由盛转衰的过程,郁达夫在北平留下许多悲伤的回忆。
    《荷塘月色》
    荷、月
    内心颇不宁静的朱自清散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此刻间心情得以暂时的宁静。
    荷清雅脱俗,月皎洁无瑕。那么荷与月交织在一起时,会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月下荷塘所蕴含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让人为之陶然而动容。
    《我与地坛》
    地坛
    残疾的史铁生常到离自己家很近的地坛思考人生。
    北京的小小的一隅,在一个下午,被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叩开大门,“扶轮问路”。一处景,平静地呈在一角,人们来了,度过美好的时光。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便承载了他五味杂陈的记忆,承载着他在失意中掘出的回忆以及对母亲的念想。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