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获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获奖教学设计,共7页。
任务情境:旅途中,山光水色,美不胜收;人文风物,丰富灿烂。中央电视台《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准备根据姚鼐的《登泰山记》拍摄一期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登临泰山,开展研学旅行吧!
识作者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3.知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4.看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正字音
活动一:追寻先贤脚步,设计旅游路线
你所在的班级打算近期到泰山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请你依据文本内容,向他们介绍登山路线。
任务一: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
思考1:诗人从什么视角去写泰山?“皆”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俯瞰的视角。写出泰山的雄浑。“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思考2:作者如何介绍泰山地理形势?
任务二:梳理登山路线
思考1:第二段写了什么?
思考2:划出第二段中出现的地点,并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路途遥远漫长,作者仅用寥寥十几字概括。请你读出这些简约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味。
“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充分表现了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
泰山巍巍,天寒路险,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可见作者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
活动二:追寻笔下美景,共赏写景之妙
以本文为蓝本,完成“跟着书本去旅行”主题研学第五站——泰山的视频脚本,并拍摄视频。
1、作者描写了几幅图景?请用原文里的词为这几幅图景命名。
2、试着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对姚鼐所描绘的几幅泰山图景加以鉴赏,感悟各具特色的泰山之美,分析姚鼐的心境变化。
1、苍山负雪图
用词:①“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②“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③“居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④“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修辞:动静结合、拟人、比喻
2.泰山日出图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比喻、拟人手法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赏析: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出前的色彩变化。“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动静有序,有张有弛,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日上,正赤如丹,下游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赏析:红日升起,红日下有一片红光托着,红光动摇着,汹涌澎湃,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作者把东海作为旭日喷薄而出的背景,让日出的气象更加壮观,境界更加雄浑。
“回视日观以西峰,获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赏析:红日升起后,蓦然回视,日观峰以西负雪的诸峰,有红有白,色彩绚丽。向前看,红日高升,无比壮阔,向后看,红白相间,明暗交错,空间广阔而立体。“若偻”,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最高峰日观峰上俯瞰众峰,众峰低矮仿佛在鞠躬的姿态,
小结:
思考问题: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泰山的自然景观有何特点?
作用: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思考: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以景结尾,令人回味。体悟到作者经过艰难跋涉后欣赏壮美景象的心旷神怡和怡然自得。
活动三:追寻先贤心中的泰山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泰山,那么这特殊的登山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感情呢?
1.特殊的时间
作者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来到泰安,在风雪交加的寒冬腊月千里迢迢,来泰安登泰山,他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十二月丁未日,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终祭祀守岁之时。作者选择了一年中最特殊的时间段登山。
2.特殊的环境
登山的道路环境:“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迷雾”,就所见而言,会使游者难辨方向。
“冰滑”就所行而言,使得“几不可登”,攀登之难不难想象。
在这种道路环境下攀登“四十五里”“级七千有余”的石磴,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两天一夜。作者选择了一年中最艰难的环境登山。
3.特殊的泰山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都昭示了泰山与众山不同的文化意义。
“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尚书今古文注疏》)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作者选择攀登的是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
联系背景:乾隆三十九年,在这一年姚鼐告别了十多年的为官生涯。在他看来“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当他认识到道不“可济于众”时,他选择了辞官,他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济众”。刚辞官的姚鼐,不远千里,冒着严寒,特意来到泰山看这与众不同的日出,这日出也是姚鼐人生道路上的辞旧迎新。
南归之后的40年,姚鼐孜孜不倦于文化教育、诗文创作和桐城派的理论阐发,终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成就了“桐城家法,自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的局面,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冒雪登岱,似乎就是姚鼐人生的转折。
追寻先贤心中的泰山
中国的名人文士,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极大地拓展了胸襟抱负和思想境界。司马迁宣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著述,并“藏之名山”,传诸后世。
姚鼐辞官之后登泰山,可以说是调节心情;两天一夜,跨越最难攀登的石磴,是意志的磨炼,更是为了追寻理想。姚鼐把泰山当作自己的精神象征,象征着自己对内心理想的追寻。
在他们眼里,泰山是人生的标尺,人格的高度,精神的超越。
课堂结语:
读《登泰山记》有感
风雪离京路,踽踽向泰山。
冰滑满石磴,艰难缓步行。
两天又一夜,终登日观顶。
苍山负雪厚,晚照来相迎。
只为待日出,静坐日观亭。
红日喷薄起,辞旧亦迎新。
暗夜从此远,心中满光明。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解析】D项,漫:磨灭。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山北水南为阴;阳,山南水北为阳。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是一种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义。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市。
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解析】C里面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理解性默写: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登泰山记》中,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登泰山记》
课 程
新授课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登泰山记》记叙的是姚鼐与友人在除夕清晨冒着风雪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经历,主要描绘了登泰山途中所见以及日出盛景。姚鼐把泰山当作自己的精神象征,象征着自己对内心理想的追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特殊句式以及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想象、品读涵泳,感受泰山的山水文化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品格。
教学重点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品格。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优质教案,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一等奖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诵读经典,理清思路,精读文章,感悟学习之道,绘思路导图,明写作特色,对接高考,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8.2 登高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