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受本次太阳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太阳活动增强可能, 图中第十章的标题可能为, 最可能为“将军石”景观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01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两部分,34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了2024年5月5—11日太阳某区域最大磁自由能预报曲线(下图),当该数值超过1033尔格时,太阳活动对地球将产生显著影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受本次太阳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可观测宇宙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地月系
2. 推测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显著影响的开始时间为( )
A. 5月5日 B. 5月8日 C. 5月9日 D. 5月11日
3. 太阳活动增强可能( )
①全球可见极光②导致全球电网瘫痪③扰动地球磁场④干扰卫星导航信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大气层的剧烈变化,其释放的能量和物质主要通过太阳风等形式向外传播。在给出的选项中,地月系距离太阳最近,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影响地球及其卫星月球,D对。可观测宇宙范围极其广阔,太阳活动对其整体影响极小,A错;银河系包含众多恒星和星际物质,太阳只是其中一员,太阳活动对银河系大部分区域影响不大,B错;河外星系距离太阳更加遥远,受本次太阳活动影响微弱,C错。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图中曲线,当太阳某区域最大磁自由能超过 10³³ 尔格时,太阳活动对地球将产生显著影响。观察曲线可知,在 5 月 8 日左右该数值超过了 10³³ 尔格,所以推测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显著影响的开始时间为 5 月 8 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极光主要出现在极地地区,因为极光的产生是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与高层大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光现象,不是全球可见,①错误;太阳活动增强会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导致地球上的电磁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但不会导致全球电网瘫痪,②错误;太阳活动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重要影响之一,所以③正确;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而卫星导航信号要通过电离层传播,所以会干扰卫星导航信号,④正确;故选C。
地球的故事像一本书,从一粒星尘到充满生命的世界,46亿年的地球演化“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下图为地球演化“章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第十章的标题可能为( )
A. 生物圈的崛起 B. 水圈的形成 C. 大气圈的衰落 D. 岩石圈的出现
5. 根据图示地球演化“章节”推断( )
A. 地球地理环境保持稳定不变 B. 地球的形成时间晚于月球
C. 地球上生命存在超过45亿年 D. 各圈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 有研究认为地球环境后50亿年将呈现出与前50亿年的“对称性”,据此推测地球消失在宇宙中的时间可能为( )
A. 距今50亿年后 B. 距今25亿年后 C. 距今2.5亿年后 D. 距今0.5亿年后
【答案】4. A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图示表明,第十章距今5.42亿年以来,为绿地球,可推测标题可能为生物圈的崛起,因为此时间段为前寒武纪至今,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时间段,A正确;在生物出现之前,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已形成,该时段大气圈也没有衰落,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由图可知,地球的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地球形成后月球才形成,AB错误;生命起源时地球已5-10亿年,故地球上生命存在不超过45亿,C错误;图中显示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地球的演化和生物的演化,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地球形成至今已46亿年,接近50亿年,故未来地球消失也大约在50亿年之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岫岩志略》中有关于某地貌景观的记载:“将军石,大孤山西南三十里,潮沟沿之西,海滩一望无际,中有石突起,高数丈,望之昂然人立,仪状雄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以上文字对“将军石”的描述角度有( )
①颜色②规模③位置④成因⑤形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8. 最可能为“将军石”景观的是( )
A. B. C. D.
9. 推测“将军石”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②→④→①
【答案】7. D 8. D 9. D
【解析】
【7题详解】
文中提到 “高数丈”,这是对 “将军石” 高度的描述,属于规模方面的内容,②对;“大孤山西南三十里,潮沟沿之西”清楚地表明了 “将军石” 的地理位置,③对;“望之昂然人立,仪状雄伟” 形象地描绘了“将军石”像人站立一样的形态,⑤对;文中并没有从颜色和成因的角度来描述,①④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据材料“将军石,大孤山西南三十里,潮沟沿之西,海滩一望无际,中有石突起,高数丈,望之昂然人立,仪状雄伟。”可知,“将军石”海蚀地貌,A是一个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A错;B是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B错;C是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C错;D是海蚀柱,是海浪侵蚀形成的,D对。故选D。
【9题详解】
图中海岸地貌是受海水侵蚀作用形成,因此最早的海岸地貌受侵蚀作用较小,整体较为完整,③地貌符合;随着海浪侵蚀作用不断加剧,海岸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穴,②地貌符合;受海浪侵蚀作用时间越来越长,导致海岸岩石被侵蚀形成海蚀拱桥,④地貌符合;随着时间推移,海蚀拱桥的上部被侵蚀,形成海蚀柱,①地貌符合,综上可知,该海岸地貌形成的顺序是③→②→④→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探空气球的主要功能是搭载探测仪器到高空进行大气要素测量,气球一般上升到距地面30—40千米后自行炸裂。图(a)为科研人员放飞某大气成分探测气球,图(b)为探测的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探空气球自行炸裂,主要是因为上升过程中大气层( )
A. 气温逐渐降低 B. 水汽含量减少 C. 气压逐渐降低 D. 固体杂质减少
11. 探测的大气成分( )
A. 浓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可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C. 是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 D.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探空气球自行炸裂,主要是因为气球内外气压差导致的。上升过程中气球外部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C正确;气温降低、水汽减少、固体杂质减少不会直接导致气球破裂,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图b中可看出,浓度随高度的升高大致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在20-25千米处为高值区,结合所学,该高度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推测探测的大气成分为臭氧,臭氧可大量吸收紫外线,B正确;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C错误;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B。
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快速升温,升温幅度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北极放大”效应的作用过程为( )
A. 海冰减少,①减少,③增多,北极升温
B. 海冰减少,②减少,③增多,北极升温
C. 水汽增加,④增多,③减少,北极升温
D. 水汽增加,⑤增多,⑥减少,北极升温
13. “北极放大”效应会导致( )
A. 北极航道通航时间缩短 B. 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减弱
C. 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范围南移 D. 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首先明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各环节的含义:①为大气反射,②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吸收,④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⑤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⑥为大气逆辐射。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减少。海冰减少后,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白色海冰能反射大量太阳辐射),海冰减少意味着②(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③),地面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增多,大气吸收更多能量后,大气温度升高,从而使北极地区升温,这就是 “北极放大” 效应的过程。所以答案是海冰减少,②减少,③⑤增多,北极升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由于北极地区升温加速,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延长,而不是缩短。因为海冰减少后,航道的可通航区域扩大,通航障碍减小,A错;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增强:北极地区升温,海冰减少,开阔水域面积增大,在风力等因素作用下,海浪的作用范围和强度都会增大。北冰洋沿岸暴露在海浪作用下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所以海浪侵蚀会增强,而不是减弱,B错;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范围北移:北极地区升温,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热量条件改善,原本适合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的区域会向北推移,而不是南移。因为温度升高使得更靠北的地区也能够满足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的温度要求,C错;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北极放大” 效应本身就是北极地区升温的过程,温度升高必然会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因为升温使得海冰所处的环境温度升高,超过海冰的熔点,加速海冰向液态水的转变。所以答案是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D对。故选D。
2024年12月1日至3日,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下图为12月1日20:00亚洲部分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时( )
A. 呼和浩特风柔日暖 B. 贵阳风向为偏南风
C. 北京风速大于贵阳 D. 北京气压比呼和浩特高
15. 此次强冷空气( )
①为北京带来降水,引发城市内涝
②导致贵阳大风,阻断城市交通
③使呼和浩特明显降温,居民出行需保暖
④利于北京的污染物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可看出,呼和浩特等压线密集,可推测其风力很大,A错误;贵阳北侧为高压,应吹偏北风,B错误;北京等压线密集,贵阳等压线稀疏,故北京风速大于贵阳,C正确;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北京气压比呼和浩特低,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此次强冷空气会导致北京明显降温,此时为12月,应带来降雪,不会引发城市内涝,①错误;图中可看出贵阳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②错误;呼和浩特风力大,受冷空气影响,明显降温,居民出行需保暖,③正确;北京风力大,利于北京的污染物扩散,改善空气质量,④正确。故选D。
潮沟是淤泥质海滩潮间带上常见的地貌,俯瞰这些潮沟犹如生长在海滩上的参天大树,其主干(“树干”)朝向大海,枝杈(“树梢”)朝向陆地,故被称为“潮汐树”。图(a)为潮汐树景观,(b)为该日黄河入海口潮汐时刻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形成图中“潮汐树”的条件有( )
①沙泥海滩质地松软②滩涂宽广坡度平缓③岩石海岸风急浪高④涨潮落潮作用明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推测“潮汐树”的最佳观赏时间( )
A. 02:00—03:00 B. 08:00—09:00 C. 14:00—15:00 D. 21:00—22:00
18. 以下人类活动,对“潮汐树”规模影响最大的是( )
A. 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B. 远洋航行开辟航海路线
C. 深海钻探进行资源开发 D. 围垦滩涂发展水产养殖
【答案】16. B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质地松软的沙泥海滩容易被潮水冲刷形成潮沟。因为软质的泥沙在水流作用下容易被带走,为潮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是坚硬的岩石则很难被潮水侵蚀形成潮沟,所以①正确;宽广且坡度平缓的滩涂使得潮水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涨落,潮水的流动空间大,有利于潮沟的延伸和分支。而且平缓的坡度让潮水的能量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有利于潮沟逐渐发育成类似树状的形态,所以②正确;岩石海岸比较坚硬,不容易被潮水侵蚀形成潮沟,而且风急浪高主要是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较强,不利于潮沟这种相对复杂且规则的地貌形成,所以③错误;明显的涨潮落潮能够不断地冲刷海滩,带走泥沙,塑造潮沟的形状。涨潮时潮水带来泥沙,落潮时又将部分泥沙带走,在这个过程中潮沟不断加深、拓宽和分支,所以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根据(b)图黄河入海口潮汐时刻表,涨潮时潮水淹没潮沟,无法看到完整的 “潮汐树”;落潮后,潮沟内的水逐渐退去,“潮汐树” 完全露出,此时观赏最佳。从时刻表中可以看出,在08:00—09:00以及21:00—22:00左右是落潮时间,但观赏行为应当发生在白天,所以 “潮汐树” 的最佳观赏时间是08:00—09: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是对海水水质造成污染,可能会影响潮间带生物等,但对 “潮汐树” 地貌的规模影响不大,A错;远洋航行开辟航海路线主要是在海洋上行驶,一般不会直接干扰潮间带的 “潮汐树” 地貌,B错;深海钻探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在深海区域,和潮间带的 “潮汐树” 距离较远,影响较小,C错;围垦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会直接改变滩涂的形态和范围,破坏 “潮汐树” 的生长环境,因为围垦会占据潮沟的空间,使潮沟变窄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减小 “潮汐树” 的规模,D对;故选D。
每年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下图为鄂霍次克海局部海域图,其中①②代表不同性质的洋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萨哈林岛(库页岛)北部海域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洋流流经 B. 河流流入 C. 蒸发旺盛 D. 降水稀少
20. 推动浮冰南下的洋流及其性质可能是( )
A. ①,寒流 B. ①,暖流 C. ②,寒流 D. ②,暖流
21. 受流冰影响,沿海地区( )
A. 气候变暖 B. 发生海啸 C. 航运受阻 D. 海水污染
【答案】19. B 20. A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可看出,萨哈林岛北部海域有阿穆尔河注入,对海水有稀释作用,使盐度降低,B正确;该海域受寒流影响,且纬度高,蒸发较弱,C错误;降水少会导致盐度高,图中可看出洋流不仅影响北部海域,①洋流经过该岛西侧海域,故洋流不是北部海域盐度低的原因,A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推动浮冰南下的洋流应是自北向南流的洋流,即图中①洋流,根据洋流流向可判断,①洋流自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受流冰影响,水温会下降,不会导致气候变暖,A错误;海啸是海底地震、滑坡等引起的,B错误;流冰漂浮在海面,会影响航行,C正确;海冰不是污染物,不会造成海水污染,D错误。故选C。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左图)。为适应潮间带环境,植物演化出多种独特的形态特征(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下列红树林植物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是( )
A. 胎萌——避免被天敌啃食 B. 支柱根——抵御海浪和强风
C. 泌盐——抵御潮汐涨落 D. 呼吸根——吸收淤泥营养物质
23.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是由于红树林( )
A. 可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 B. 可防风固沙,缓解土地荒漠化
C. 可抵御台风,减少风暴潮对海岸侵蚀 D. 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价值低
24. 利于红树林保护的合理措施是( )
A. 推广红树林食用、饲料、建材等利用 B. 在红树林区大量饲养水禽、养殖鱼虾
C. 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D. 修建沿岸防海堤坝,变海湾为水库
【答案】22. B 23. C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海风、海浪大,为防止冲击,从枝干上生出很多支柱根,B正确;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潮水淹没时可以通气,D错误;海水盐度高,生长有可排盐分的腺体,C错误;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防止被潮水冲走,A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能够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水质,生态价值高,D错误;“海岸卫士”主要是指保护海岸,红树林可削减风力,抵御台风,减少风暴潮对海岸的侵蚀,C正确;红树林海岸,非山区和沙漠,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AB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推广红树林食用、饲料、建材等利用会造成红树林被砍伐、破坏;在红树林区大量饲养水禽、养殖鱼虾,会造成水污染;修建沿岸防海堤坝,变海湾为水库会破坏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均不利于红树林保护,ABD错误。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能有效保护红树林,C正确。故选C。
某校地理学习小组为探究土壤的某项性质,设计了简单实验方案,如表所示。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25. 实验目的①是( )
A. 测量不同土壤类型的含水量和密度
B. 比较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C. 探究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渗透速度
D. 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含量差异
26. 推测实验结果②为( )
A. 黏土<壤土<砂土 B. 砂土<壤土<黏土
C. 砂土<黏土<壤土 D. 壤土<砂土<黏土
27. 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和严谨,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 )
①进行多次试验,然后计算平均值②设置无土壤对照组,观察其滴水速度
③使用玻璃棒不停搅拌漏斗中土壤④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修改实验记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25. C 26. A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从实验步骤来看,实验主要是将等质量、等体积的不同土壤(砂土、壤土、黏土)放入漏斗,然后用等体积的水倒入漏斗,观察锥形瓶中滴水速度。这明显是在探究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渗透速度,而不是测量含水量和密度(没有涉及对含水量和密度的测量步骤),也不是比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没有涉及植物相关内容)和养分含量差异(没有关于养分的操作),所以实验目的①是探究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渗透速度,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6题详解】
砂土颗粒较大,孔隙大,水分容易渗透,所以滴水速度最快;黏土颗粒小,孔隙小,水分渗透慢,滴水速度最慢;壤土的质地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其滴水速度也介于两者之间。所以滴水速度应该是黏土<壤土<砂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题详解】
①进行多次试验,然后计算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是科学严谨的做法;②设置无土壤对照组,观察其滴水速度:通过设置对照组,可以更好地对比有土壤情况下水分渗透的情况,也是合理的改进措施;③使用玻璃棒不停搅拌漏斗中土壤:搅拌会破坏土壤的自然结构,影响实验原本要探究的自然渗透情况,不是科学的做法;④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修改实验记录:这是违背科学实验原则的,实验结果应该真实记录,不能随意修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年9月6日,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岛,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下图为台风“摩羯”移动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岛后( )
A. 呈向西北移动的趋势 B. 风速不断降低
C. 沿途地区只吹偏东风 D. 匀速向前移动
29. 受台风“摩羯”影响,海南岛可能( )
A. 沿海出现海啸 B. 山区发生泥石流 C. 城市地面沉降 D. 沿海养殖业增产
30. 遥感技术在台风预警中的作用是( )
A. 监测台风移动路径 B. 精确定位船舶位置
C. 评估灾害经济损失 D. 及时疏散沿岸居民
【答案】28. A 29. B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岛后呈向西北移动的趋势,A对;台风登陆后,受陆地摩擦力等因素影响,风速通常是逐渐降低,但图示中从17时到21时,风速没有发生变化,B错;台风是一个气旋系统,是低压中心,气流是旋转上升的,在其不同位置风向不同,不是沿途地区只吹偏东风,C错;读图可知,台风间隔1小时移动路程并不相同,D错;故选A。
【29题详解】
海啸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引发的,台风一般不会直接引发海啸,A错;台风带来强降雨,海南岛多山地,山区在强降雨冲刷下,容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B对;城市地面沉降主要与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因素有关,与台风 “摩羯” 的影响关系不大,C错;台风会给沿海养殖业带来巨大破坏,如掀翻养殖设施、破坏养殖环境等,导致减产而不是增产,D错;故选B。
【30题详解】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等设备及时地接收到台风中云、雨反射或发射出的电磁波,经过处理就能推演出台风轮廓和形态,对台风的位置、大小、强度、移动方向等进行准确高效的监测,所以能监测台风移动路径,A对;精确定位船舶位置主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遥感技术难以做到,B错;评估灾害经济损失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施,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影像等信息,不能直接评估灾害经济损失,C错;及时疏散沿岸居民是在通过各种监测手段获取信息后,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行动,遥感技术本身不能直接进行人员疏散,D错;故选A。
第二部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9月,有科研团队提出,地球系统可以划分为固体地球系统、表层地球系统和日地空间系统三大部分,它们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上的相互传输与相互影响关系。下图为地球系统结构和组成示意图。
(1)据图说出表层地球系统所包括的地球圈层。
(2)列举固体地球系统能量释放的现象。
(3)据图归纳地球系统结构的特点。
(4)“各地球系统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上的相互传输与相互影响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火山、地震等。 (3)圈层结构;薄厚不一等。
(4)示例1火山活动:固体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是固体地球系统向表层地球系统输送热量和物质(如火山灰、气体和熔岩)的一个典型例子。火山喷发不仅改变了地形地貌,还会影响气候模式,例如通过释放大量二氧化硫到大气中,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示例2太阳辐射驱动天气和气候:日地空间系统中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主要来源,它驱动了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气候系统的变化。例如,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以导致季节变化、长期气候变化(如冰期-间冰期循环),甚至短期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示例3潮汐力的影响: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于地球,造成了海洋潮汐现象。虽然主要影响的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的海洋,但也有研究表明,这种潮汐力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固体地球系统内的板块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频率。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表层地球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紧密,大气圈提供气候环境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生物圈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中岩石圈中的土壤圈则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对生物的生长和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
火山喷发这是固体地球系统能量释放的典型现象。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岩浆在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机械能(推动岩浆和火山灰等物质喷出),同时还会释放出各种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产生的能量积累,当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地震波向外传播能量,造成地面震动,这是固体地球系统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的过程,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可以通过震级来衡量;地热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热能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等方式向地表传递,形成地热资源。例如,在一些地热异常区,会出现温泉、间歇泉等现象。温泉是地下热水涌出地表形成的,间歇泉则是由于地下热水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周期性地喷发热水和蒸汽,这些都是固体地球系统释放热能的表现。
【小问3详解】
地球系统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圈层结构与薄厚不一两个方面:
圈层结构:地球系统由多个圈层有序构成,各圈层界限分明且相互关联。从内到外,固体地球系统包含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为高温高压的金属内核,地幔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地壳则是岩石构成的薄壳。表层地球系统涵盖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的气体圈层,水圈包含各种形态的水体,生物圈囊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岩石圈是固体地球最外层的刚性岩石部分。这些圈层相互嵌套,如大气圈与水圈存在水汽交换,水圈与岩石圈通过径流等相互作用,生物圈则依赖于其他圈层提供的物质和能量。
薄厚不一:各圈层的厚度差异显著。固体地球系统中,地核半径约 3480 千米,地幔厚度约 2865 千米,而地壳平均厚度仅约 17 千米,相对极为单薄。在表层地球系统,大气圈厚度达数千千米,但天气现象集中的对流层厚度约 10 - 12 千米;水圈中海洋平均深度约 3795 米,不同水域深度差异大;生物圈分布跨度从深海底部到高山顶部,但生物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岩石圈厚度在大陆与海洋地区不同,大陆部分平均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约 6 千米。这种薄厚不均的特性,使得各圈层在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小问4详解】
示例 1: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固体地球系统与表层地球系统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显著例证。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岩浆,因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上升至地表,从而引发火山喷发。从物质传输角度看,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火山灰、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以及熔岩被喷射到表层地球系统。火山灰富含矿物质,飘散到周边地区,可改变土壤的成分和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圈)。熔岩流冷却后形成新的岩石,塑造或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岩石圈)。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会影响大气的组成和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则可在大气中经一系列反应形成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不仅能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还可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进而影响气候(大气圈和水圈)。从能量传输角度,火山喷发释放出巨大的热能,这些热量可直接加热周边的大气和水体,使局部地区气温和水温升高。例如,在火山喷发后的一段时间内,周边海域的水温会因岩浆热量的传递而升高,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分布。
示例 2:太阳辐射驱动天气和气候。日地空间系统中的太阳辐射,犹如地球的 “能量引擎”,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深刻影响着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分配和物质运动。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球大气顶层后,约有 30% 被云层、大气分子和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约 20% 被大气吸收,剩余 50% 左右到达地面。这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大气,加热大气,从而驱动大气环流。例如,赤道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由此产生了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又带动了水汽输送,形成了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对气候系统影响深远。在长期尺度上,太阳辐射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与冰期 - 间冰期循环密切相关。当太阳辐射强度较弱时,地球接收的热量减少,全球气温下降,可能导致冰川扩张,进入冰期;反之,太阳辐射强度增强,全球气温升高,冰川退缩,进入间冰期。在短期尺度上,太阳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导致了季节更替,进而引起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季节性变化。此外,太阳辐射强度的异常变化还可能引发短期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热浪等。例如,在某些年份,太阳辐射异常强烈,可能导致地面气温急剧升高,空气对流加剧,从而引发暴雨或干旱等极端天气。
示例 3:潮汐力的影响潮汐力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它主要表现为海洋的潮汐现象,这是表层地球系统内水圈与日地空间系统相互作用的直观体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海洋表面产生周期性的涨落,即潮汐。潮汐的能量巨大,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例如,潮间带生物适应了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周期等都与潮汐节律紧密相关。同时,潮汐能还可用于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这体现了潮汐现象对人类活动(岩石圈 - 人类工程设施)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潮汐力的影响可能不仅局限于海洋。它可能通过对地球内部应力场的改变,间接影响固体地球系统内的板块构造运动。由于潮汐力的周期性作用,地球内部岩石会发生微小的变形,长期积累下来,可能会对板块边界的应力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这种应力的改变还可能与地震活动频率存在一定关联。例如,在一些板块边界地区,潮汐力引发的微小应力变化可能触发地下岩石的破裂,从而增加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在长期地质过程中,其累积效应可能对地球的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某同学暑假前往广西荔江湾旅行,该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下图为旅行中使用户外APP记录的行动轨迹及沿路拍摄的地貌景观照片。
(1)描述图中地上、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征。
“置身其中”观察地下地貌,“一览众山小”观察地上地貌。
(2)说出上述观察方式各自优势。
(3)说出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
(4)简述户外APP在旅行中可发挥的作用。
【答案】(1)地下:溶洞,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上:峰林,地表起伏较大,山体锥状耸立等。
(2)便于细节特征观察;便于整体特征观察等。
(3)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降水多)等。
(4)规划线路、记录行程等。(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图中地上喀斯特地貌为峰林,主要特征为地表起伏较大,山体锥状耸立等。
【小问2详解】
“置身其中”,就近观察,便于细节特征观察;“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处,便于整体特征观察。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是基础条件,气候湿热,降水多,有利于流水的溶蚀和淀积等。
【小问4详解】
在野外考察时,可以利用户外APP规划线路、记录行程、查询景点分布等。
3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理小组对岳阳市局地热力环流进行研究。左图为洞庭湖与岳阳市位置图,右图示意6—8月岳阳市城区和郊区平均逐时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建筑及人类活动引起热量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积聚,导致市区温度显著高于郊区的现象。
(1)读右图判断,岳阳市热岛效应较强的时间为____(白天或晚上)。
岳阳市受湖陆风影响,风向昼夜变化明显。
(2)在下图中完成岳阳市白天热力环流示意图。
(3)研究发现岳阳市湖风风速高于陆风风速,解释原因。
(4)提出有助于缓解岳阳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答案】(1)夜晚 (2)
(3)白天,洞庭湖升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空气由湖区流向陆地,吹湖风;受城市热岛影响,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与湖风叠加,使湖风增强。夜晚吹陆风,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方向相反,削弱了陆风。
(4)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出行等。改善城市规划:规划时应考虑风道设计,确保城市内部有足够的通风走廊,以促进空气流通,带走热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看出,夜晚时间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较大,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故岳阳市热岛效应较强的时间为夜晚。
【小问2详解】
白天,湖泊升温慢,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岳阳市升温快再加上城市热岛效应,盛行上升气流,气压低,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
由于湖水和陆地热力性质不同,白天,洞庭湖升温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空气由湖区流向陆地,吹湖风;湖泊岸边的岳阳市受陆地和城市热岛影响,市区形成低压,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与来自洞庭湖的湖风叠加,使湖风增强;夜晚洞庭湖降温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空气由陆地流向湖区,吹陆风,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方向相反,削弱了陆风。故岳阳市湖风风速高于陆风风速。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中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提出合理措施。如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降低城市中硬化地面的比例,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增加比热容;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出行等,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规划时应考虑风道设计,建设通风走廊,促进空气流通,带走热量等,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34.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的初衷是重塑城市建设区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下图为海绵城市系统示意图。
(1)图中水循环环节为:①____、②____、③____。
(2)从“吸、蓄、渗、净、用”等方面,说明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
(3)某些城市更需建设海绵城市,其考虑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等。
【答案】(1)降水 蒸发 蒸腾 下渗
(2)下雨时,通过湿地公园、湖泊、河流等吸水/吸附雨水;通过树木、草坪、城市小区透水砖、保持土壤面积等促进雨水的渗透/增加下渗;通过河湖、地下空间、管网等蓄水/存储雨水;通过公园、绿地、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吸纳净化雨水;需要时/水资源短缺时将存储的水通过管网输送并加以利用。
(3)暴雨多发、地势低平易发生雨洪/洪涝灾害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利于控制雨洪。 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相对短缺,容易形成旱灾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利于水资源利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①是降水,从云层指向地面的箭头,代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降落到地面的过程。②是蒸发(蒸腾),从水体(如湿地、积水区域等)指向大气的箭头,表示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的过程。③是下渗,雨水通过地面的透水铺装、绿地等下渗到土壤中的过程,图中显示雨水从地面进入地下的箭头符合下渗的概念。
【小问2详解】
吸水:降雨之际,湿地公园、湖泊、河流等宛如巨大的吸水海绵,凭借其广阔的水域面积与丰富的生态系统,有效吸附雨水,减缓雨水落地的冲击力与流速。下渗:树木、草坪等植被,以及城市小区铺设的透水砖,还有刻意保留的土壤区域,均为雨水下渗创造了有利条件。植被根系如同天然通道,引导雨水深入地下,透水砖的多孔结构与土壤的疏松特质,极大地增加了下渗量,使更多雨水得以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蓄水:河湖、地下空间以及管网系统共同构建起城市的蓄水网络。河湖在自然状态下承担着雨水的蓄积功能,地下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可储存大量雨水,管网则在收集雨水后将其输送至蓄水区域,实现雨水的有效存储,以备不时之需。净化:公园、绿地犹如城市的天然净化器,借助植被、土壤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吸纳并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污水处理厂则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对雨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确保净化后的雨水符合不同使用标准。用水:在水资源短缺或有需求时,通过管网系统将储存的雨水输送至各个用水环节,如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洁、工业生产辅助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小问3详解】
暴雨多发且地势低平地区:这类城市每逢暴雨,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极易引发雨洪或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设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减少地表积水,降低洪涝风险,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降水季节变化大且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此类城市降水在时间分配上不均,旱季易形成旱灾。海绵城市可在雨季充分收集、储存雨水,在旱季将储存的水资源合理调配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障能力与利用效率。
土壤性质探究
实验目的
①
实验材料
标准土壤样本:砂土、壤土、黏土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将三份土样风干,并分别取等质量土样;
2.准备三套实验装置,将土样放入图示漏斗内;
3.用量筒分别量取三份适量等体积的纯净水;
4.用玻璃棒引流,缓慢将水倒入三个漏斗中;
5.观察三套装置锥形瓶中滴水速度。
实验结果
滴水速度: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引起大地磁暴的原因是, 地球内部各圈层, 旅游景区用于观光的气球是, 系留气球能够到达的大气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共10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图示过程中,该村, 春熙路商业区, 图示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