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将小球藻在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适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多计数几个中方格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B.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水分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
D.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了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3.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遭遇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小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C.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4.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5.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7.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绿色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C.开车与步行相比、吃肉与吃素食相比,后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D.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8.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题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0~a时间段,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a~b段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
C.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减少
D.保护藏羚羊栖息地,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都能更好的保护藏羚羊
9.孟子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B.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C.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
D.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演替速度的快慢
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B.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C.图中e表示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
12.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41×107J/(m2·a)
B.该系统中初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7%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15×106J/(m2·a)
D.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中有6.85×106J/(m2·a)并未被其同化
二、多选题
13.下图表示“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D.青贮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14.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另一种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单位间时内种群数量的变化)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该生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甲图所示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B.甲图所示时间内的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乙图所示时间内的数量增长模型为“S”型
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乙图中的b点
D.若甲图的① 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环境中的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则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15.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杂草S在某种养分生态位上的分布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越大,表明杂草R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程度较大豆与杂草S强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减小,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生态位发生分化
16.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某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浮游动物的存在,能够加快该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养殖过程中,对虾和浮游动物始终存在因食物产生的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及含氮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三、非选择题
17.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优势地下啮齿动物(喜食杂类草植物根茎),每年3~6月进入繁殖期,其采食、挖掘洞道及推土造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科学防控草原鼠害,某科研小组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2)高原鼢鼠挖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一方面造成草地土壤更新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另一方面,当高原鼢鼠种群数量超出 会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因其违背了 原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放养适当的牲畜,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这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能为生物制药提供多种道地药材和为游客提供各种地貌的不同景观以供休闲观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的价值。
18.某地在建设河堤的基础上开展景观生态修复,将防洪工程转变为与自然和公共文化相结合的景观基础设施。该地将从江心到防洪堤的湿地划分为A~D4个区域,如图所示。A区主要长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鱼藻和黑藻等沉水植物,B区主要生长着狗牙根、结缕草等草本植物,C区主要生长着灌木,D区主要生长着乔木等。回答下列问题:
(1)A区除长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鱼藻和黑藻等沉水植物外,还长有浮游藻类,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若要推测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需要统计调查区域中浮游植物的 。
(2)调查发现,某时间段该湿地的某种候鸟种群密度显著增加,影响其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若要研究候鸟甲的生态位,则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用大写字母作答)。
A.甲的栖息地 B.甲的性别比例
C.甲的天敌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区分灌木和草丛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与B区草丛群落相比,C区灌木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19.科研人员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含多种微生物)、引种植物等措施,将污染严重的某湿地建设成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下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图2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丙指的是 ,碳元素在图1的甲、乙、丙之间以 的形式进行传递。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 平衡。
(2)图1中输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是 ;分析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
(3)为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
20.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如下:不施肥(CK)、有机肥(M)、化肥(NP)、麦秸还田(S)、有机肥+化肥(M+NP)、麦秸还田+化肥(S+NP),其中,NP中氮肥为尿素,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施用的肥料属于 。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 。
(2)研究还表明,与CK组相比,S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a分析,其原因是 ;秸秆可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
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
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
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
21.长江口滨海湿地曾经广受互花米草入侵困扰,在清除互花米草后,其原植被恢复效果不佳,科研人员猜测是因为水鸟(多为肉食性)减少的结果,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海岸线上选取样点,在样点处对经过的水鸟进行直接计数,以统计水鸟的数量。样点选取一般采用 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相对于标记重捕法,该方法的优势是 。
(2)科研人员猜想水鸟减少会影响植被恢复效果,其依据是 。
(3)科研人员希望进一步研究水鸟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填写表格: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1.D
【详解】A、小球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溶二氧化碳的量,A错误;
B、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小球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说明培养液中小球藻密度过大,应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错误;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A、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A错误;
B、土壤中的小动物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或者分解者,其中分解者能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B正确;
C、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C错误;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统计丰富度用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A、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所以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优势个体死亡后会为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快速奔跑为草原上动物具有的特点,C错误;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错误。
故选A。
4.A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
5.B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6.B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生物群落从大气中摄取碳的过程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适度提高绿色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A正确;
B、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 CO2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
C、开车与步行相比、吃肉与吃素食相比,后者均缩小生态足迹,实现绿色低碳生活,C错误;
D、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0~a时间段,R逐渐增加,因此种群数量不是“J”型增长,A错误;
B、a~b段R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因此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c~d段R小于1,故藏羚羊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D、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都能更好的保护藏羚羊,D正确。
故选A。
9.D
【详解】A、捕鱼时渔网的疏密程度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而不只是输入和散失,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池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而不是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因果关系错误,C错误;
D、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则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A正确;
B、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物种数目呈正相关性,而与种群密度无关,B错误;
C、种群“J”型(形)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λ是指增长倍数,即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数,C错误;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起始状况,D错误。
故选A。
11.B
【详解】A、由题意可知,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那么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
B、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粪便中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是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错误;
C、图中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正确;
D、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圈养与放养相比,c值增大,可提高c/b的比值,D正确。
故选B。
12.B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96J/(m2·a)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45J/(m2·a),总共1.41×107J/(m2·a),A正确;
B、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
C、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6.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5×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15×106J/(m2·a),C正确;
D、初级消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中有85×105J/(m2·a)-16.5×105J/(m2·a)=6.85×106J/(m2·a)并未被其同化确,D正确。
故选B。
13.BC
2、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A、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且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牛粪是奶牛的排泄物,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因此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奶牛,A错误;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牛粪作为沼气池细菌的原料,遵循了循环原理;将奶牛、龙虾、食用菌、甘薯等组合在一起,使其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如将甘薯藤青贮、利用牛粪产生沼气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正确;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C。
14.ABD
【详解】A、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A正确;
B、图甲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增长率为恒定值,故种群呈“J”型增长,种群密度会增大。根据乙图的增长速率变化,可推测乙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B正确;
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对应着乙图中的c点,C错误;
D、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环境中的增长率,因为①种群的增长率高于②种群,说明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D正确。
故选ABD。
15.ABC
【详解】A、a越小,杂草所能利用的养分资源越少,表明杂草R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A错误;
B、大豆与杂草R的生态位重叠区域c比大豆与杂草S的生态位重叠区域d小,则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程度较大豆与杂草S弱,B错误;
C、环境发生改变,杂草R、大豆、杂草S生态位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都发生改变,C错误;
D、当c减小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逐渐减小,表明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
故选ABC。
16.BCD
【详解】A、浮游动物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该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养殖过程中,对虾和浮游动物生存在相同的水域,则对虾和浮游动物之间始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错误;
D、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故选BCD。
17.(1)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 环境容纳量 协调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直接和间接
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高原鼢鼠挖掘行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一方面造成草地土壤更新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另一方面,当高原鼢鼠种群数量超出环境容纳量(K值)会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态工程遵循原理之一是协调原理,遵循协调原理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其违背了协调原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放养适当的牲畜,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其中畜产品流向人类,因此这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能为生物制药提供多种道地药材和为游客提供各种地貌的不同景观以供休闲观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决定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18.(1) 垂直 种类
(2) 温度 ACD
(3) 物种组成 复杂 灌木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而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分层现象。在森林中,植物从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这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如鸟类有林冠层、中层和林下层,这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这种分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2)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因环境因素如地形、光照和湿度等而有所不同。
【详解】(1)A区除长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鱼藻和黑藻等沉水植物外,还长有浮游藻类,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要推测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需要统计调查区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
(2)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受温度影响。要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B错误,ACD正确。
故选ACD。
(3)要区分群落,首先要分析的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灌木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植物决定的,植物的垂直分层复杂,动物的分层也就复杂,因为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9.(1) 消费者 (含碳)有机物 收支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F+E+G或D-H D/A×100%或(E+F+G+H)/A×100%
(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2、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由此可见,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详解】(1)据图1分析可知,乙可从大气中吸收CO2说明乙是生产者,乙和丙的碳都可以流向甲,说明甲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因此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甲、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2)由题意可知,流经该生态湿地的总能量包括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同化的能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即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此部分能量包括传给下一营养级、传递到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的,故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F+G+E(或D-H)。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A,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D/A×100%或(E+F+G+H)/A×100%。
(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所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20.(1) 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NP
(2) 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3)②③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主要属于分解者;
施用的肥料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图a可知,与CK相比,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效援影响最大的是NP。
(2)已知S组施用的麦秸未经处理,从图a的结果可以看出,与CK组相比,S组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导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
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这种利用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与水域的面积,导致生态足迹降低。
(3)根据图示信息,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脲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①正确;
施肥的方法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也存在差异,麦秸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并可降低脲酶活性,②错误;
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化肥比有机肥更有效,因为使用化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速度和脲酶活性增大的幅度都最大,③错误;
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利于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有机肥的分解利用,④正确。
21.(1) 等距 随机性 操作方便,对水鸟生活影响较小
(2)水鸟捕食植食性动物(减少其对植被的破坏)
(3) 大小相同、土壤、阳光等条件一致 原有的植被 不做任何处理 称重 单子叶植物(多为丛生、蔓生)难以辨别数目 植被生物量C组>B组>A组(或水鸟数量越多,植被生物量越高)
【详解】(1)海岸线较为狭长,在样点处对经过的水鸟进行直接计数,样点选取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量的准确性,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相对于标记重捕法,直接计数的优势是操作方便,对水鸟生活影响较小。
(2)分析题意可知,该水鸟多为肉食性,因此鸟捕食植食性动物可以减少其对植被的破坏,故科研人员猜想水鸟减少影响植被恢复效果。
(3)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水鸟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水鸟的有无,因变量是植被生物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选取样地:选取大小相同、土壤、阳光等条件一致的数块样地均分为三组,去除其中原有的植被,记为A组、B组和C组。
样地处理:在A组、B组和C组样地中种植等量的某种单子叶植物,A组放置拦鸟网阻拦水鸟进入,B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引诱更多水鸟。
数据统计:一段时间后,收获A组、B组、C组各样地所有植物,烘干并称重;该过程中由于单子叶植物(多为丛生、蔓生)难以辨别数目,故不直接用样方法计数。
预期结果:由于该实验预期是水鸟数量越多,植被生物量越高,故结果预期:植被生物量C组>B组>A组。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
能量[105J/(m2·a)]
96
45
85
16.5
5
步骤
操作
选取样地
选取① 的数块样地均分为三组,去除其中② ,记为A组、B组和C组。
样地处理
在A组、B组和C组样地中种植等量的某种单子叶植物,A组放置拦鸟网阻拦水鸟进入,B组③ ,C组引诱更多水鸟。
数据统计
一段时间后,收获A组、B组、C组各样地所有植物,烘干并④ (不直接用样方法计数,原因是⑤ )。
结果预期
若⑥ ,说明水鸟对植被恢复有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B
B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C
ABD
ABC
BC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