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15480/0-17396629667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15480/0-1739662966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715480/0-1739662966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膀胱内的尿液 B. 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C. 肺泡腔内的气体 D.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答案】B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
组织液、血浆、淋巴。
【详解】A、膀胱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内的尿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不符合题意,A 错误;
B、大脑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符合题意,B 正确;
C、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其腔内的气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不符合题意,C 错误;
D、小肠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小肠腔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不符合题意,D 错误。
故选 B。
2.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 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C.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C
【分析】长跑剧烈运动中,机体产生乳酸与 NaHCO3 相互作用,使 pH 依旧维持在 7.35-7.45,失水过多,使
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详解】A、由于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因此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 pH 明显变化,A 错误;
B、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可以补充血糖,所以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稳
定,B 错误;
C、大量失钠,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 正确;
第 1页/共 16页
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D 错误。
故选 C。
3. 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其病因之一是多巴胺过度分泌。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
其分泌过多会引起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在释放前位于突触小泡中
B. 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
C. 多巴胺可以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 多巴胺从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答案】D
【分析】1、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
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
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
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神经递质在释放前都位于突触小泡中,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在释放前也位于突触小泡,A 正
确;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蛋白,B 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多巴
胺可以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C 正确;
D、多巴胺从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属于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
错误。
故选 D。
4. 直接给甲狗喂食,会刺激其初级唾液分泌中枢而使该中枢兴奋,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每次给乙狗喂食
前,先让其听到铃声,然后立即喂食,一段时间后,乙狗一受到铃声刺激就会引起唾液的分泌。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无需训练就具有的
B. 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永久存在的
C. 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形成甲狗所完成反射的基础
D. 甲狗和乙狗所完成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相同
第 2页/共 16页
【答案】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
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甲狗直接喂食刺激,所完成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永久存在的,可以遗传的,
无需训练就具有的,A 正确;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会消失,不可遗传,B 错误;
C、甲狗所完成的非条件反射是形成乙狗所完成条件反射的基础,C 错误;
D、甲狗和乙狗所完成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不相同,甲狗所完成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脊髓,乙狗所完成
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D 错误。
故选 A。
5. 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的生命现象是( )
A. 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但婴幼儿不能
B. 人脑言语区的 S 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C. 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
D. 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
【答案】B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
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
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是受到大脑皮层
的控制,但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因此,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
具有控制作用,A 不符合题意;
B、语言功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言语区的 S 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没有涉及相应的低级中
枢,不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B 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说明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
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即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C 不符合题意;
第 3页/共 16页
D、呼吸中枢在脑干,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能体现高级
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 某研究小组为研究某激素是如何促进猴子生长的,将该激素添加到食物中投喂猴子,且发挥相应的功能,
假设猴子体内与人体内含有的激素种类及作用类似。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会是蛋白质
B. 动物体内不只有该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 该激素可以被定向运输至靶细胞
D. 该激素的靶细胞也可能是垂体细胞
【答案】C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是调
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
【详解】A、该激素可以进行饲喂,则该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A 正确;
B、动物体内促进生长的激素含有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即动物体内不只有该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正确;
C、激素随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猴子的生长发育,且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7. 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
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 出生率下降 B. 死亡率上升 C. 迁入率下降 D. 迁出率上升
【答案】A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
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
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这是出生率下降导致的,A 正确。
第 4页/共 16页
故选 A。
【点睛】
8.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有免疫细胞产生
B. 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 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D. 免疫自稳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答案】C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
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
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比如唾液腺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这种免疫活性物质,A 错误;
B、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第一道防线,B 错误;
C、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
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C 正确;
D、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免疫自稳是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维持内
环境稳态,D 错误。
故选 C。
9. 免疫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的过程,
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被动接受抗体或其他免疫活性物质所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A. 用抗蛇毒血清对蛇咬伤者的治疗是一种主动免疫
B. 我们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是一种主动免疫
C. 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产生的效应快,但持续时间短
D. 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方法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B
第 5页/共 16页
【分析】机体人工获取特异性免疫的方法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通过向机体注射抗原,再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前者用于提前预防,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长,
后者主要用于紧急预防,但维持时间短。
【详解】A、用抗蛇毒血清对蛇咬伤者的治疗是一种被动免疫,A 错误;
B、我们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即接种疫苗,这是一种主动免疫的过程,B 正确;
C、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产生的效应慢,但持续时间长,C 错误;
D、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10.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与某些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有关
B. 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不一定会发生过敏反应
C.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 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答案】D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
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过敏反应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
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
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反应中,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过敏症状,所以过敏反应与某些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有关,A
正确;
B、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只有当该抗原是过敏原且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时才会发生过
敏反应,所以不一定会发生过敏反应,B 正确;
第 6页/共 16页
C、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如有的过敏反应可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有的则可能在数小时后出现;
并且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比如哮喘等过敏反应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C 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而免疫系统异
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D 错误。
故选 D。
11.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
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
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 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 正确,C 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
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 正确。
故选 C。
12. 以下关于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吲哚乙酸由 C、H、O、N 等四种元素组成的
B. 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光敏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C.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因为其诱导了乙烯的合成
第 7页/共 16页
D.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是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答案】B
【分析】1、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
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
→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以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
用。
【详解】A、吲哚乙酸的化学式为 C10H9NO2,确实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A 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 - 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非蓝紫光和红光,B 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的生长素会诱导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
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从而抑制植物生长,C 正确;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
理活动发生变化,D 正确。
故选 B。
13. 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
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A. a 和 b
B. b 和 a
C. b 和 c
D. c 和 b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
第 8页/共 16页
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 点和 b 点所对
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 c 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
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
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b 和 c。
故选 C。
14.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 尖端 尖端 B. 尖端 尖端 尖端下面的一段
C. 尖端 尖端下面的一段 尖端下面的一段 D. 尖端 尖端下面的一段 尖端
【答案】B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
量有机物。
【详解】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能够感受单侧光刺激,将生长素通过尖端横向运输,在背光侧分别较多,
生长素在尖端两侧向下运输,导致尖端以下部位背光侧生长较快,表现为向光生长,B 正确。
故选 B。
15. 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其
原因主要是( )
A. 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
B. 雨水条件下乙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C. 高温条件下赤霉素降解
D. 高温条件下生长素转移到根部
【答案】A
【分析】种子 萌发和休眠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和生长;乙烯主要促进果
实成熟;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保持种子休眠;赤霉素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详解】A、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脱落酸保持种子休眠的作用解除,同时大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所以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A 正确;
B、乙烯主要促进果实成熟,与种子在穗上发芽关系不大,B 错误;
C、赤霉素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降解后其作用将解除,不会导致种子在穗上发芽,C 错
第 9页/共 16页
误;
D、生长素主要作用不是保持种子休眠,种子在穗上发芽与生长素转移到根部关系不大,D 错误。
故选 A。
1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C.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答案】D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所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A 正确;
B、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发挥作用,B
正确;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
成生长素,C 正确;
D、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D 错误。
故选 D。
17. 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的蚯蚓等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 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C. 学生调查活动中,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 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答案】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
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
第 10页/共 16页
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
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A 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B 错误;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 错误;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可以选择 4-5 个中方格取平均数,D 正
确。
故选 D。
18. 在欧洲西北部,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但多数小藤壶成体生活在较高处,而藤壶成体在
较低处(如下图)。尽管有很多小藤壶幼体出现在藤壶成体的分布带,但存活时间很短。研究发现,若将小
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则它们在潮间带各位置都存活很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B. 两种藤壶在同一岩礁型海岸的分布是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体现
C. 小藤壶的分布是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栖息环境等生态位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各自可利用的资源,不利于两种藤壶生存
【答案】D
【分析】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
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
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A、小藤壶幼体出现 藤壶分们区时存活时间短,若保护起来则能正常生活,说明藤壶和小藤壶之
间存在种间竞争,A 正确;
B、两种藤壶的分布相当于潮间带的垂直分层,是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体现,B 正确;
第 11页/共 16页
C、小藤壶在潮问带均可生存是环境因素决定的,小藤壶只能在较高处生存是与藤壶的种间竞争导致的,因
此小藤壶的分布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 正确;
D、栖息地分化减弱了两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有利于两种藤壶生存,D 错误。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四小题,共 46 分。
19. 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d 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由 A 传到 B,而不能由 B 传到 A 的原因是______。
(2)在寒冷环境中,散热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______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体
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处理,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3)人过度紧张时,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分泌______,该激素可以调节垂体合成并分泌______激素,
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激素 d;当激素 d 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______的分泌活动,这种
调节作用称为______调节。
【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冷觉感受器
(3)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促甲状腺 ③. 下丘脑和垂体 ④. (负)反馈
【分析】1、图中性腺细胞分泌的激素 a 是性激素,肾上腺细胞分泌的激素 b 是肾上腺素,胰岛细胞分泌的
激素 c 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d 是甲状腺激素;
2、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
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
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
激素分泌减少。
【 1 详解】
据图可知,A、B 间为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由 A 传到 B,而不能由 B
传到 A 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第 12页/共 16页
【 2 详解】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因为冷觉
感受器能感受外界温度降低的刺激,之后兴奋会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经过下丘脑的分析、综合处
理,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 3 详解】
人过度紧张时,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
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种调节称为(负)反馈调节。
20. 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样例示意图,据图回答。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信息分子存在着______(填“单向”或“双向”)调节作用。
图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和免疫活性
物质,可直接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______结合。
(2)焦虑、紧张等应激刺激使下丘脑分泌的______激素含量升高,最终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浓
度______,使免疫功能受抑制,因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用于以下______(填字母)的治疗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艾滋病 c.类风湿关节炎 d.器官移植 e.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3)三大系统相互配合,通过______构成了______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例如成年人甲状腺
激素分泌过量,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
【答案】(1) ①. 双向 ②. ②④ ③. ①⑦ ④. (特异性)受体(或“糖蛋白”)
(2) ①. 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 ②. 升高 ③. acd
(3) ①. 信息分子 ②. 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参与,说明内环境稳态是通过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的。因此图示过程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1 详解】
第 13页/共 16页
据图可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信息分子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由题图分析可知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产生的信息分子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和乙酰胆碱(④)、甲
状腺激素(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⑦)、免疫活性物质,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都可直接与靶
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糖蛋白”)结合;
【 2 详解】
在焦虑、紧张等状态下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升高,
使免疫功能受抑制,因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a)、类风湿关节炎(c)、器官移
植(d)等。
【 3 详解】
由图可知三大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借助信息分子相互作用,构成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稳态。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
21. 如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HIV 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_细胞,图示①②③中可能发生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
(2)A、B 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
(3)B 细胞受到抗原、辅助性 T 细胞的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B 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______(“具有”或“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4)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包括:免疫自稳、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辅助性 T ②. ②③
(2) ①. 细胞毒性 T 细胞 ②. 抗体
(3)不具有 (4)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分析】1、免疫系统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防御是为了防止外界病原体 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异
常免疫功能过低或缺乏,而引起免疫缺陷病,或者因为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太长,在消除病原体的同时,
第 14页/共 16页
也会导致机体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2)免疫监视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是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自身成分,如肿瘤细胞及衰老死
亡的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以导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3)免疫自稳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机制来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保
证免疫功能的正常的进行。当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
生;
2、题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②表示细胞毒性 T 细胞增殖分化
成记忆 T 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③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④表示记忆 T 细胞
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 T 细胞;⑤表示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⑥表示细胞毒性 T 细胞裂解靶细胞;
⑦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所以 B 为抗体。
【 1 详解】
HIV 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辅助性 T 细胞;图示①表示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③表
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2 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A 是能和靶细胞结合的细胞毒性 T 细胞;B 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蛋白质);
【 3 详解】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 4 详解】
免疫系统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22. 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
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型,
且种群数量为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接种于该培养基中的单细胞菌中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种间竞争。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
(K 值)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
增加前相比,K 值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S” ②. a/2 ③. 不存在
(2) ①. 减小 ②. 不变 ③. 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第 15页/共 16页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研究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率、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
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群研究的核心
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 逻辑斯谛增长 限的,且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 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数量增长通常呈指数增
长。也 就是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 一年的入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λt,
如果绘成坐标图指数 时间 式增长很像英文字母“J”,称之为“J”型增长曲线;
(2)“S”型增长曲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 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也
将加剧,加之天敌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气候条件 等因素必然要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了
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一直到停止增 长。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称之为逻辑斯谛增长,这种增长曲
线很像英文字母 “S”,称之为“S”型增长曲线。
【 1 详解】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 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
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
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以 K 表示)时,种群数量
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曲线呈“S”型。题目中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K 值,所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对于“S”型增长曲线,种
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已知 K = a,那么种群数量为 a/2 时,种群增长最快;种间竞争是不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该实验中只有一种单细胞菌,不存在种间竞争,存在的是种内斗争;
【 2 详解】
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 值大小
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5mL 培养基 M 比 10mL 培养基 M 提供的资源少,空间小,所以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
(K 值)减小。K 值取决于环境条件,而不是接种量。只要环境条件不变,K 值就不变。所以接种量增加
一倍,K 值不变。原因是 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第 16页/共 16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免疫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