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第1页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第2页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探究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不同的体液,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于B液、C液来说,A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B. A液可以转化为B液,C液也可以转化为B液
    C. 人体剧烈运动后,B液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D. 若图中细胞为胰岛细胞,则人在饥饿状态下Ⅰ端的胰岛素含量高于Ⅱ端的
    2.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表示相关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 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过程会加强
    C. 给病人输入的NaCl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 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3.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B.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C. 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是传入神经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不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用同种强度的阈下(低于阈电位)刺激分别以单次和连续的方式刺激上一神经元,测得下一神经元的膜电位(突触后膜)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次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电位不发生变化
    B. 上一神经元受到刺激后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C. 连续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并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 两种不同方式的刺激均使突触前膜处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5.骑行是当前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在骑行过程中人体会出现各种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骑行时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
    B. 骑行中产生的CO2可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
    C. 骑行中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 长时间的骑行,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胰岛素分泌增加
    6.优甲乐是一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与甲状腺激素相似,该药品的使用说明书如下:
    【功能主治】甲状腺激素类药物,作用与甲状腺激素相似。临床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预防甲状腺肿切除术后的甲状腺肿复发,还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癌。
    【不良反应】如果过量服药,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优甲乐分子结构与甲状腺激素相似,可采用口服方式进行补充
    B. 补充的优甲乐会遍布全身血液,并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C.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表现出精神不振、身体产热量下降等现象
    D. 优甲乐可治疗甲状腺癌,可能与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代谢有关
    7.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 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
    B. 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C. 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D. 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8.为寻找有效的抗原来研发新冠疫苗,用新冠病毒蛋白(S、N、M、E)分别对小鼠进行免疫,一段时间后提取血清并注射给模型小鼠,然后用等量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小鼠,检测肺部组织中病毒含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注射S蛋白疫苗会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若用灭活的病毒免疫小鼠,则发生特异性免疫后使得血清中含有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
    C. 最好选择S蛋白制备疫苗,因注射S免疫血清组病毒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D. 从感染后1天到3天,对照组小鼠病毒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免疫系统清除一部分病毒
    9.重庆奉节脐橙的前身叫奉节柑桔,栽培始于汉代,历史悠久,产区位于三峡库区,具有“无台风、无冻害、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三大生态优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鱼腹(今奉节)朐忍有桔官”,《汉志》记载“柚通省者皆出,唯夔(今奉节)产者香甜可食”。奉节脐橙,畅销全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促进脐橙果实的生长
    B. 脐橙枝条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脐橙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的含量升高
    D. 脐橙树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光照和温度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但不会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
    B.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原因是水稻合成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导致植株过度增高
    D.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11.科学家研究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发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细胞伸长,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生长调节的机理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可以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和生长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
    C. 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12.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B. 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
    C. 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
    D. 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
    13.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
    B. 社群压力下降时,种群的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
    C. 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 种群内个体间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4.人体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H和温度的稳定,都为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B.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不会引起代谢紊乱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来病原体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5.人的情绪变化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造成影响,例如当处于危险环境,人会产生紧张、恐慌、焦虑等情绪,在对应情绪影响下人的反应速度会加快以应对危险环境,但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焦虑状态,人的免疫力会下降,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危险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长期还紧张、恐慌、焦虑状态会导致免下降,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C. 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控制又不完全自主
    D. 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效应
    16.下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 植物激素是蛋白质物质
    C.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D.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17.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 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C.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 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8.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醛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

    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图乙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
    (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______ 。
    (2)在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 ______ 。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______ (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3)根据图乙可知,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 ______ (填“高于”或“低于”)a批次。t1时,两批次培养的a、b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种内竞争的强度依次是 ______ , ______ 。(填“a>b”、“a=b”或“a≤b”)
    19.为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a、b、c三组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a组实验严谨性不高,请你提出改进措施: ______ 。改进后该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 。
    (2)b组实验的因变量为 ______ ,该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 。
    (3)c组实验中去掉种子的目的是 ______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0.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会导致战栗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低体温还会导致麻醉患者术后复苏时间延长。某医院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温液组(A组)和常温组(B组),研究了加温输液对手术患者的影响,所有患者手术麻醉前体温均正常。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如表所示。
    注:肛温差=输液前肛温-手术后肛温
    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降低时机体发生战栗,同时经由“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系统”促进______的分泌,使机体产热增多。该过程的调节中枢位于______,调节方式是______。
    (2)患者体温过低时,麻药在机体内代谢速率______,从而影响复苏时间。某种麻药可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抑制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到麻醉作用。
    (3)通过实验数据推论:加温输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______。
    五、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21.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像海马的脑区(H区)密切相关。图中的Ⅰ~Ⅲ表示生理过程。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神经上施加单次的强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从突触小体释放到突触间隙,共通过了 ______ 层生物膜,所发生的信息转换是 ______ 。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神经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①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在 ______ 作用下,C酶由无活性状态变成有活性状态。
    ②研究发现,对小鼠H区的传入神经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完成过程Ⅱ的结构基础是 ______ 。
    ③神经递质的作用下,激活的A受体的通道蛋白开放,大量的Na+通过 ______ 方式内流,此时所发生的膜电位的变化是 ______ 。
    (3)据图可知,在突触处神经信息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_____ 。
    22.如图所示为人体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后的相关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______ ,不能识别甲型H3N2病毒的细胞有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2)流感来袭,人体内可通过 ______ 免疫过程阻止甲型H3N2流感病毒在内环境的散播,该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该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______ 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3)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儿抵抗该流感的免疫功能低下,是因为其分化出的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细胞数量太少,释放的 ______ 过少不足以诱导B细胞大量增殖分化。
    (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则人体会短时间内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与图中的 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细胞有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相对于组织液A和淋巴C,血浆B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多,A错误;
    B、A组织液可以回渗到B血浆中,C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可以汇流入B血浆,B正确;
    C、由于B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剧烈运动后,B血浆的pH将会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若图中细胞为胰岛细胞,则人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含量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因此Ⅰ端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低于Ⅱ端的,血糖含量低,胰岛素的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B。
    据图分析:图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Ⅰ是毛细血管动脉端,Ⅱ是毛细血管静脉端。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答案】C
    【解析】解:A、乙、丙、丁依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它们的物质种类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甲为细胞内液,其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乙、丙和丁相差很大,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正确;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即B过程会加强,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
    C、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输入的NaCl大部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C错误;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Ⅳ(循环系统)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由图分析可知,甲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液,Ⅰ是消化系统,Ⅱ是呼吸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循环系统。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A
    【解析】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因为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A正确;
    B、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性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A。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主神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A
    【解析】解:A、据图分析可知,单次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电位发生了变化,A错误;
    B、由图可知,在连续刺激上一神经元的情况下,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所以上一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正确;
    C、由图可知,单次阈下刺激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但连续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并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在单次刺激和多次刺激下,都导致下一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说明两种不同方式的刺激均使突触前膜处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A。
    1、分析题图可知,单次刺激时,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时,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
    2、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距离(差值)成反比关系。两者的距离愈大,细胞的兴奋性愈低;距离愈小,细胞的兴奋性越高。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调节的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
    5.【答案】D
    【解析】解:A、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A正确;
    B、骑行中产生的CO2可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B正确;
    C、骑行中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会使下丘脑释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
    D、长时间骑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和能量,血糖含下降,应该是胰高血糖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D错误。
    故选:D。
    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6.【答案】C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口服不会被分解,优甲乐分子结构与甲状腺激素相似,可采用口服方式进行补充,A正确;
    B、优甲乐是一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补充的优甲乐会遍布全身血液,并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正确;
    C、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表现出精神亢奋、身体产热量升高等现象,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优甲乐作用与甲状腺激素相似,优甲乐可治疗甲状腺癌,可能与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代谢有关,D正确。
    故选: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调节有两种机制: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是指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垂体的分泌活动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负反馈调节是指当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7.【答案】C
    【解析】解: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1)甲组小鼠破坏骨髓后再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不能产生B细胞,但能产生T细胞,因此细胞免疫能力可以恢复;
    (2)对于乙组小鼠来说,破坏胸腺后,注入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免疫能力基本不变。
    故选:C。
    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具体如下: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上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甲和乙小鼠的变化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答案】A
    【解析】解:A、注射S蛋白疫苗会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而不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新冠病毒蛋白(S、N、M、E)均能引其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故若用灭活的病毒免疫小鼠,则血清中含有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B正确;
    C、图中结果显示,与其他组相比,只有用S蛋白免疫小鼠之后获得的血清能使模型小鼠体内的病毒含量明显下降,即S蛋白免疫血清中抗体对病毒的防卫功能最强,因此,应选择S蛋白来制备疫苗,C正确;
    D、从感染后1天到3天,对照组小鼠病毒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免疫系统,主动免疫清除一部分病毒,D正确。
    故选:A。
    为寻找有效的抗原来研发新冠疫苗,用新冠病毒蛋白(S、N、M、E)分别免疫小鼠,一段时间后提取免疫血清并注射给模型小鼠,而后用等量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小鼠,图中结果显示,用S蛋白免疫小鼠之后获得的血清能使模型小鼠体内的病毒含量明显下降,即S蛋白免疫血清中抗体对病毒的防卫功能最强,因此,应选择S蛋白来制备疫苗。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综合进而的出正确的结论,能理清题目中的信息并合理运用,属于考纲中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9.【答案】B
    【解析】解:A、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B、脐橙枝条向光性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脐橙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的含量升高,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B。
    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五类植物激素的分布、功能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血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D
    【解析】解:A、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A错误;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导致植株过度增高,C错误;
    D、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的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功能,掌握植物激素的概念和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答案】D
    【解析】解:A、分析题干示意图可以看出,生长素可以调控细胞的伸长生长,A正确;
    B、乙烯和生长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据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正确;
    C、植物体中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有的部位不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
    D、生长素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乙烯是气体,通过自由扩散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D。
    由图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细胞伸长。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2.【答案】C
    【解析】解:A、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A图中S1种群在竞争中获胜,B图中S2种群在竞争中获胜,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其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正确;
    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B正确;
    C、若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由于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会呈现“S”型增长,C错误;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故选:C。
    由图A、B曲线变化趋势可看出: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被淘汰,故S1与S2之间的关系为竞争.S1与S2生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T1与T2,则在T1、T2交替变化时,他们的种群数量为交叉起伏形式.种群补充量最大,应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别最大时,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应该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C
    【解析】解:A、由题意“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正确;
    B、当社群压力下降时,一方面生长激素增加,生长代谢加快,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殖,出生率升高,B正确;
    C、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故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C。
    在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4.【答案】AC
    【解析】解:A、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因此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A正确;
    B、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错误;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故选:AC。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答案】BCD
    【解析】解:A、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危险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直接调节,A错误;
    B、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所以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控制又不完全自主,C正确;
    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故选:BCD。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人处于恐慌等状态时的调节过程,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6.【答案】AB
    【解析】解:A、植物激素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脱落酸抑制生长,A错误;
    B、植物激素都是有机物,但不是蛋白质,B错误;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正确;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D正确。
    故选:AB。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6、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17.【答案】ACD
    【解析】解:AB、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环境不同,导致K值不同,A错误,B正确;
    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
    D、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环境不同,K值不同,D错误。
    故选:ACD。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大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增大(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资源的数量、质量降低、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增强,种群数量回落;当种群数量小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降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减弱,种群数量回升。通过种群调节,种群数量可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温度、营养物质 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 后 高于 a>b a≤b
    【解析】解:(1)据表格可知,A和B对照,自变量为温度,A和C对照,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培养液,即营养物质(培养时间)。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3)据图乙可知,b批次增长较a快,说明a批次接种可能高于a批次。曲线a、b均为“S”型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正处于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K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竞争强度a≤b。
    故答案为:
    (1)温度、营养物质
    (2)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后
    (3)高于;a>b;a≤b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9.【答案】将一组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观察其生长状况 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 生根的数量和长度 适量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 排除种子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解析】解:(1)a组实验存在三种处理方式:去顶芽;将切掉的顶芽放置在尖端的左侧;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左侧;后两组实验均表现向右弯曲生长,第一组没有生长和弯曲,若要说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还要排除琼脂块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将一组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观察其生长状况,以排除除琼脂块自身因素的影响。若放置空白琼脂块的组实验结果与只去顶芽的第一组相同,可得出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的结论。
    (2)据图可知,b组中一组在形态学下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另一组在形态学下端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琼脂块,因此自变量为生长素的量不同,因变量为形态学下端的生根数量和长度。结果显示(一)中生根数量多于(二)中生根数量,因此可说明(适量)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
    (3)发育的种子也能产生生长素,为排除种子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应去掉种子。
    故答案为:
    (1)将一组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观察其生长状况;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
    (2)生根的数量和长度;适量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
    (3)排除种子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20.【答案】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神经一体液调节 降低 钠离子(Na+)内流 减少发生低体温的概率,减少战栗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缩短手术后复苏时间
    【解析】解:(1)体温降低时,通过体温调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热增加。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该过程首先是刺激信号通过有关神经传导下丘脑,下丘脑综合分析后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系统”,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发挥作用,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当患者体温过低时,代谢缓慢,会使麻药在机体内代谢速率降低,使复苏时间延长。兴奋时形成动作电位,是因为钠离子(Na+)内流形成的,当某种麻药可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可抑制钠离子(Na+)内流,这样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到麻醉作用。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温液组(A组)比常温组(B组)的战栗的人少,术后复苏所需时间少,因此加温输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生低体温的概率,减少战栗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缩短手术后复苏时间。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神经一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降低 钠离子(Na+)内流
    (3)减少发生低体温的概率,减少战栗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缩短手术后复苏时间
    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系统”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上,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甲状腺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1.【答案】0 电信号→化学信号 Ca2+钙调蛋白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协助扩散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只有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解:(1)谷氨酸从突触小体释放到突触间隙是胞吐,因此共通过了0层生物膜;所发生的神经信息的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2)①分析图解可知看出,突触后膜外的Ca2+浓度高,膜内Ca2+的浓度低,并且其运输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N受体,因此运输方式属于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图中显示,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
    ②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A受体细胞内肽段转变成了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因此完成过程Ⅱ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大量的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3)据图可知在突触处,神经信息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只有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故答案为:
    (1)0 电信号→化学信号
    (2)①Ca2+钙调蛋白
    ②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协助扩散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3)只有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2.【答案】吞噬细胞 e 体液 g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h 细胞因子 cf
    【解析】解:(1)图中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e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不能识别甲型H3N2病毒的细胞有e。
    (2)病毒在体内扩散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g)能与病毒结合,阻止甲型H3N2流感病毒在内环境的扩散,该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3)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患者,T细胞(h)的分化受影响,导致其数量太少,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过少,不足以诱导B细胞大量增殖分化。
    (4)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c是记忆T细胞,f是记忆B细胞),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人体会短时间内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所以与图中的c、f细胞有关。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e
    (2)体液;g;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3)h;细胞因子
    (4)cf
    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本题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结合甲型H3N2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过程图,考查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防线的组成以及二次免疫机制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组别
    肛温差≥0.5℃
    肛温差<0.5℃
    战栗
    术后复苏时间(min)
    A组
    3人
    27人
    3人
    9-19
    B组
    21人
    9人
    24人
    18-30

    相关试卷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酒泉市高二下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酒泉市高二下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0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