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答案】B
【分析】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因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所以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像这样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详解】A、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都是还原糖,其元素组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A错误;
B、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多糖,B正确;
C、麦芽糖、乳糖都是还原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是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错误;
D、淀粉初步水解产物是麦芽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纤维素初步水解产物是纤维二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2. 真核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膜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高尔基体膜也可以与核膜直接相连,从而加快物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C. 核糖体能形成包裹某种蛋白质或某种酶的小泡,并向内质网方向移动
D. 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可与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答案】D
【分析】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糖蛋白是糖链和膜蛋白结合而成,分布在细胞外侧。
【详解】A、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A错误;
B、内质网向内与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可以加快物质的运输速率,B错误;
C、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小泡有膜结构,核糖体不能形成包裹某种蛋白质或某种酶的小泡,C错误;
D、细胞膜外表面的糖链与膜蛋白质结合可形成糖蛋白,D正确。
故选D。
3. 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孟德尔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完成了一系列的遗传学实验和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根据3:1的分离比来作出假设
B. 豌豆花的紫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C. 豌豆杂交时对父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D. 选择具有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特性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
【答案】C
【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根据子二代中的3∶1的性状分离比来作出相应的假设,A正确;
B、豌豆花的紫色和白色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是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
C、豌豆杂交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C错误;
D、豌豆具有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特性的特性,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4. 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进入分裂期后中心粒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乙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 分子数比例为1:2:2
C. 丙细胞的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
D. 该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
【答案】C
【分析】图甲是有丝分裂前期,图乙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丙是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甲细胞在间期时中心粒倍增,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错误;
B、乙细胞中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 分子数比例为1:0:1,B错误;
C、丙细胞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C正确;
D、该细胞没有细胞壁,是动物细胞,D错误。
故选C。
5. 某同学为验证膜的通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实验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齐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漏斗内液面逐渐升高,且上升的速率先加快后减慢
B. 漏斗内的水分子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
C. 当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半透膜两侧液体的渗透压相同
D. 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漏斗内液面保持稳定
【答案】D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的扩散。膀胱膜是生物材料,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看成半透膜。渗透装置中漏斗中水分上升到一定高度,液面不再上升,达到渗透平衡。
【详解】A、漏斗内液面逐渐升高,升高到一定高度维持稳定,不再升高,由于漏斗内浓度越来越低,故上升的速率一直减慢,A错误;
B、漏斗内的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B错误;
C、当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进出量相等,由于漏斗内液面更高,故漏斗内液体的渗透压更高,C错误;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进出量相等,漏斗内液面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6. 近期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研究。其中,人工设计的新酶——甲醛聚合酶,打通了在生物体外无机碳到有机碳的关键通路。下面有关甲醛聚合酶的推断错误的是( )
A. 甲醛聚合酶因为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有高效性
B. 酶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C. 甲醛聚合酶凭借特殊的空间结构与底物结合
D. 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摸索新酶作用的适宜条件
【答案】A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
【详解】A、甲醛聚合酶能高效催化甲醛的聚合反应,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多,A错误;
B、酶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B正确;
C、酶专一性的原理就是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和底物空间结构的契合,因此,人工设计酶要精确了解酶的空间结构,以保证酶和底物结合的专一性,C正确;
D、通过对照试验,探究pH,温度等条件,D正确。
故选A。
7. 如图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甘油分子进入细胞与该细胞吸收K+的方式不同
C. 该细胞排出Na+涉及载体蛋白空间构象的改变
D. 降低氧气浓度不会影响Mg2+进入该细胞的速率
【答案】D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即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甘油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吸收钾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两者不同,B正确;
C、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故该细胞排出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涉及载体蛋白空间构象的改变,C正确;
D、细胞内的镁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Mg2+进入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降低氧气浓度会影响Mg2+进入该细胞的速率,D错误。
故选D。
8. 下图为人体细胞内葡萄糖代谢过程简图,①〜③是生化反应过程,甲—丁代表相关物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都伴有ATP的生成
B. 甲、乙、丙、丁表示的物质各不相同
C. ①、②过程均有乙生成,但催化①、②过程的酶不同
D. 图示生理过程既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也能发生在原核生物的细胞中
【答案】B
【分析】
【详解】A、①、②、③过程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都伴有ATP的生成,A项正确;
B、甲、乙、丙、丁表示的物质分别为丙酮酸、[H]、H2O、H2O,B项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均有[H]生成,但催化相应过程的酶不同 ,C项正确;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能发生有氧呼吸过程,D项正确。
故选B。
9.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需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厌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需氧呼吸强度与厌氧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需氧呼吸。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较大,即细胞呼吸强度较大,不适应贮藏该植物器官,贮存该植物器官应选择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的点,A错误;
B、由题图知:氧气浓度为b时,细胞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3,产生的二氧化碳是3,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8﹣3=5,根据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5÷2):(3÷6)=5:1,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需氧呼吸的5倍,B正确;
C、氧气浓度为c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细胞进行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于吸收的氧气,说明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故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最弱(为0),C错误;
D、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氧气的量相等,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10.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对某气体的吸收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CO2
B. b点时,该植株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等于消耗量
C. 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b点将向左移
D. d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ABCD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强度不断变强,直到d点,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a点时无光照,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为光补偿点。
【详解】A、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会吸收氧气,释放CO2,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氧气,A错误;
B、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所以叶肉细胞中该气体(氧气)的产生量大于消耗量,B错误;
C、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中b点表示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则需要更大的光照强度,因此b点右移,C错误;
D、d点时气体释放量达到最大并保持平衡,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D错误。
故选ABCD。
11. 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等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高秆和矮秆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C. F1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高秆:矮秆:极矮秆=1:2:1
D. 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答案】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分析题干: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表型即比例为高秆:矮秆:极矮秆=1:2:1,C正确;
D、F2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份,因此占比为1/4,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12. 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
B. 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则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
C. 若后代雌雄各半,狭叶个体占1/4,则亲本基因型XBXb×XBY
D. 若后代性别比例为1:1,雌株全为宽叶,雄株全为狭叶,则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不存在XbXb的雌性个体。
【详解】A、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XBY,则雌性亲本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是XB,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雄性亲本只产生Y的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A正确;
B、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的雄性植株全是宽叶,雌性亲本只产生一种XB的配子,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B正确;
C、若后代性比为1∶1,说明雄性亲本产生Y和X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宽叶与窄叶之比是3∶1,说明雌性亲本含有窄叶基因,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C正确;
D、若后代性比为1∶1,说明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雄株全为狭叶,说明雌性亲本只含有窄叶基因,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但由于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雌性个体中不会出现XbXb个体,D错误。
故选D。
13. 牦牛毛色性状有黑色、黄色、白色三种,由位于18号染色体的M/m和19号染色体的A/a两对等位基因控制。M基因表达产物诱导黑色素合成,其表达量与M的数量无关;A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且抑制效果与A基因的数量有关。让纯合的双显性母本和隐性父本杂交得F1,F1自由交配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色雄性牦牛的基因型有5种B. F1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黄色
C. 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为6:3:7D. F2中白色牦牛中纯合子占3/7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M/m和A/a分别位于18和19号染色体上,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干信息“M基因表达产物诱导黑色素合成,其表达量与M的数量无关;A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且抑制效果与A基因的数量有关”,所以M_ AA为白色,M_ Aa是黄色,M _aa为黑色,mm__为白色。纯合的双显性母本MMAA和隐性父本mmaa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MmAa。
【详解】A、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MmAa,自交得到的白色雄性牦牛有MMAA、MmAA ,mmAA、mmAa和mmaa,共5种基因型,A正确;
B、根据分析F1的基因型是MmAa,所以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黄色,B正确;
C、MmAa自交,F2中黑色M_ aa:黄色M_Aa:白色(M_AA和mm_ ) =(3/4×1/4):(3/4×1/2):(3/4×1/4+1/4) =3: 6:7,C错误;
D、F1的基因型是MmAa,F2中白色牦牛(M_AA和mm_ ) 的比例为3/4×1/4+1/4=7/16,纯合子有MMAA、mmAA和mmaa,比例为3/16 ,所以纯合子的比例为3/7,D正确。
故选C。
14.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植株的绿色与金黄色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绿色对金黄色为完全显性;已知含金黄色基因的花粉粒有60%不能成活。让杂合绿色雌株与金黄色雄株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雄株与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粒比例为10:7
B. 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存活的花粉中X:Y=2:5
C. F1中,雄株比雌株数量多,且绿色植株比金黄色植株数量多
D. F2中,金黄色植株所占比例为9/17
【答案】C
【分析】由“绿色对金黄色为完全显性,已知含金黄色基因的花粉粒有60%不能成活”可知,绿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中X:Y=1:1,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中X:Y=2: 5。
【详解】A、由“绿色对金黄色为完全显性,已知含金黄色基因的花粉粒有60%不能成活”可知,绿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中X:Y=1:1,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中X:Y=2:5,故绿色雄株与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成活的花粉粒比例为10:7,A正确;
B、已知含金黄色基因的花粉粒有60%不能成活,故金黄色雄株产生的能存活的花粉中X:Y=2:5,B正确;
C、据题意可知,杂合绿色雌株(XBXb)与金黄色雄株(XbY)杂交,F1中XBXb:XbXb:XBY: XbY=4:4:10:10,故F1中,雄株比雌株数量多,且绿色植株和金黄色植株比例为1:1,C错误;
D、据题意可知,杂合绿色雌株(XBXb)与金黄色雄株(XbY)杂交,F1中XBXb:XbXb:XBY: XbY=4:4:10:10,卵细胞XB:Xb=1:3,花粉XB:Xb:Y=10:4:20=5:2:10,F1随机传粉,F2中金黄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且含金黄色基因的花粉粒有60%不能成活,因此F2中,XbXb占2/17×3/4=3/34,XbY占10/17×3/4=15/34,故F2中,金黄色植株所占比例为3/34+15/34=9/17,D正确。
故选C。
15. 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①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8
②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③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④丁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图,此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精细胞
A. ①②③④B. ②④C. ②③④D. ②③
【答案】D
【分析】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一对基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图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应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丁图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
【详解】①甲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产生Aadd个体的概率为1/2×1/4=1/8,①正确;
②图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为4条,②错误;
③由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女儿,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错误;
④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能产生4种精细胞,④正确。
故选D。
16. 人群中甲病(基因A/a控制)和乙病(基因B/b控制)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已知人群中每1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如图为某家族的系谱图,Ⅱ3无甲病致病基因。关于甲、乙两病的叙述(排除XY染色体同源区段),错误的是( )
A. 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Ⅱ6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11
C. Ⅲ7和Ⅲ8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为1/48
D. Ⅱ4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大于Ⅱ5
【答案】D
【分析】分析家族系谱图Ⅰ1和Ⅰ2生下患甲病的Ⅱ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表现型正常的Ⅰ1和Ⅰ2生下患乙病的儿子Ⅱ4,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的基因型为AaXBY。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人群中每1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则aa的概率为1/100,a的基因频率为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9/10;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100-81/100=18/100;则正常人中为Aa的概率为:Aa/(AA+Aa)=2/11,正常人中为AA的概率为:AA/(AA+Aa)= 9/11。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又因为表现型正常的Ⅰ1和Ⅰ2生下患乙病的儿子Ⅱ4,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AaXBY,正常人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1,正常人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9/11,则Ⅱ6的基因型为2/11AaXBY或9/11AAXBY,即Ⅱ6与Ⅰ1基因型都为AaXBY的概率为2/11,B正确;
C、Ⅱ3无甲病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AA,Ⅱ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则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Xb、2/3AAXBXb,Ⅲ8的基因型为AaXBY,则他们的后代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3×1/4×1/4=1/48,C正确;
D、Ⅱ4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则Ⅱ4产生同时含甲、乙两致病基因的配子aXb的概率为2/3×1/2×1/2=1/6,Ⅱ5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产生aXb的配子的概率为1/2×1/2=1/4,因此Ⅱ4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小于Ⅱ5,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7. 一日三餐中早餐很重要,早餐不仅要营养均衡,还要健康美味。某学校食堂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早餐: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豆花、蛋烘糕、八宝粥、牛奶、豆浆、鸡蛋、蔬菜沙拉等。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校食堂准备的早餐中含有多种糖类,其中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单糖是______,它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蔬菜中富含人体难以消化的植物多糖是________,它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牛奶中富含钙、铁等元素,其中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这说明无机盐具有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
(2)该学校的厨师在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原因是________。
(3)某同学早餐特别喜欢喝豆浆,为了研究豆浆中可能含有的营养成分,他通过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根据表中结果分析,豆浆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葡萄糖 ②. 纤维素 ③. 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2)①. 不会 ②. 蛋白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在消化道内转变为氨基酸小分子才能被人体吸收,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被破坏,更有利于其转变为小分子
(3)蛋白质、还原糖类物质、脂肪或油脂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详解】(1)“生命的燃料”是指葡萄糖。蔬菜中富含人体难以消化的植物多糖,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指的是纤维素。铁(一种无机盐)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说明无机盐具有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2)蛋白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在消化道内转变为氨基酸小分子才能被人体吸收,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被破坏,更有利于其转变为小分子,因此蛋白质变性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脂肪可用苏丹Ⅳ染液鉴定,呈红色,故根据表中结果分析,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紫色试管)、还原糖类物质(砖红色试管)和脂肪或油脂(红色试管)。
18. 图甲表示O2浓度对某种蔬菜产生CO2的影响,图乙表示当其他条件均适宜时,该种蔬菜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点时,植物细胞产生的CO2场所是______;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
(2)为了有利于贮藏该种蔬菜,贮藏室内的O2浓度应该调节到图甲中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B点之后,CO2释放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3)图乙中,25℃条件下,光照强度为2 klx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由图乙可以判断,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15℃条件下_______(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25℃条件下的量;若降低CO2浓度,则P点向_______(方向)移动。
【答案】(1)①. 细胞质基质 ②. 温度
(2)①. B ②. 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导致CO2释放量增加
(3)①. 线粒体和叶绿体 ②. 小于 ③. 左下方
【分析】乙图纵坐标在横坐标为零时表示呼吸作用;纵坐标为零时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纵坐标小于零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纵坐标大于零时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1)图甲中A点时没有氧气,因此只进行无氧呼吸,植物细胞产生CO2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影响A点位置高低即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2)贮藏室内的O2浓度应该调节到图甲中B点所对应的浓度时,此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最少,有机物消耗最少,最有利于贮藏该种蔬菜。B点之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受抑制程度越强,因此CO2释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氧呼吸速率增大,释放的CO2增加。
(3)25℃条件下,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净光合速率等于零,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图乙中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表示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25℃条件下呼吸速率大于15℃条件下,且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光合速率)15℃条件下小于25℃条件下的量;若降低CO2浓度,植物光合速率降低,可利用的最大光照强度减小,则P点向左下方移动。
19. 下图1为某动物体内5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图2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图3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判断该动物性别是_________ 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①细胞中含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图1中有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填编号),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
(3)图2中表示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是_________(填字母),阶段1I各物质含量变化对应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填编号),阶段1II各物质含量变化表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_________期。
(4)图3中BC段细胞核中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_________;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CD段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_________(填编号):基因重组可发生在_________段。
【答案】(1)①. 雌 ②. 细胞④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③. 4
(2)①. ①②③④ ②. 初级卵母细胞
(3)①. a ②. ⑤ ③. 第二次分裂后
(4)①. DNA的复制 ②. 着丝粒的分裂 ③. ②④⑤ ④. C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图中是某动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1:图①中着丝粒断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②中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③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可以是有丝分裂的间期,也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④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图⑤中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图2: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a是染色体,b染色单体,c是DNA分子。
【详解】(1)因图1中细胞④不均等分裂,属于初级卵母细胞,所以该动物性别是雌性,判断理由是细胞④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加倍,所以①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2)除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以及其子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含有源染色体,所以图1中有同源染色体是①②③④,细胞④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3)据图2可知,a数目在Ⅰ阶段中是b、c的一半,且a数目在Ⅱ阶段中发生减半,所以a表示染色体的数量表变化,阶段Ⅱ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者中期,所以对应图1中的细胞⑤,阶段Ⅲ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此时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分离,由此可知该时期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离后期。
(4)3中BC段DNA分子数增多,染色体数不变,所以细胞核中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DNA的复制;DE段染色体与DNA分子数之比有1:2,转变为1:1,说明染色体数加倍,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CD段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②④⑤;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对应的是图中的CD段。
20.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性状(红花、粉红花和白花)由色素体现,而色素的合成与多对等位基因有关。这些基因只有显性基因才能编码有活性的基因产物,其中有的基因编码色素合成酶,有的基因编码色素合成酶的抑制因子(称为抑制基因,编码的抑制因子可使相应色素合成酶的活性完全丧失)。编码色素合成酶的基因依次用符号 A/a、B/b……表示,抑制基因用符号 H/h 表示。已知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为直链状结构,不存在分支,且每步反应只由一种酶催化。现有三个纯合品系,甲为红色,乙为粉红色,丙为白色,将甲和乙、甲和丙分别进行杂交得 F1 ,F1 自交产生 F2,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注:已知红色色素的颜色可以完全覆盖粉红色色素的颜色。)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该植物的花色受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实验 2 中F2 出现 3种表现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涉及的遗传机制中,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3)据实验可推出基因型甲为_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_、丙为_____________。
(4)将实验 1 的 F2 中红色个体与实验 2 的 F2 的红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①. 三 ②. 基因的自由组合 ③.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④. 酶和抑制因子 ⑤. AABBhh ⑥. AAbbHH ⑦. aabbhh ⑧. 红色:粉红色=8:1
【分析】根据实验1:甲红色和乙粉红色杂交得F1全为粉红花,因红色色素的颜色可以完全覆盖粉红色色素的颜色,说明乙中含有抑制基因H,甲中含有h。F1粉红花自交,F2中各性状系数之和是16,属于9:3:3:1的特殊分离比,故可推知花的颜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实验2:甲红色和丙白色杂交得F1全为红花,说明丙中并无抑制基因H,结合实验1可知,甲中含有h。F1红花自交,F2中各性状系数之和是16,属于9:3:3:1的特殊分离比,故可推知控制花的颜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F1基因型为AaBbhh,F2中红花基因组成A_B_hh,推知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BBhh,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hh,F2中白花基因组成aaB_hh和aabbhh,则F2中粉红花的基因组成为A_bbhh,又结合实验1知乙中含有抑制基因H,推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HH。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植物的花色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 2 中F2 出现 3种表现型的原因是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2)由分析可知,该植物的花色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和抑制因子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3)由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hh,乙的基因型为AAbbHH,丙的基因型为aabbhh。
(4)实验1中F2中红色个体基因组成为AAB_hh,实验 2 的 F2 的红色个体基因组成为A_B_hh,则后代粉红色的基因组成为A_bbhh的比例为2/32/31/4=1/9,则红色个体的比例为1 1/9=8/9,则红色:粉红色=8:1。
21. 已知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昆虫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选取一只正常翅朱红眼雄性个体与一只正常翅红眼雌性个体交配,得到的F1表现型及其比例见下表。
(注:无突变和致死现象)
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其中翅形的显性性状为___。翅形的这种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_____。
(2)为解释上述杂交结果,该同学提出了一种假设: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则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___,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若上述假设成立,则理论上,F1正常翅朱红眼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_。
(4)若上述假设成立,为验证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应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请写出该遗传图解。
【答案】(1)①. 自由组合 ②. 正常翅 ③. 完全显性
(2)①. AaXBXb ②. AaXbY
(3)1/3 (4)残翅朱红眼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该昆虫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子代正常翅∶残翅=3∶1,说明正常翅为显性性状,且为完全显性。
(2)假设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则根据子代正常翅∶残翅=3∶1,可知亲本均为Aa,根据红眼∶朱红眼=1∶1,可知亲本为XBXb、XbY,故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
(3)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F1正常翅朱红眼雌性(A_XbXb)个体中纯合子占1/3。
(4)若上述假设成立,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欲验证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应选择表现型为残翅朱红眼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遗传图解为
所用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苏丹Ⅳ染液
试管中颜色
棕黄色
砖红色
紫色
红色
序号
杂交组合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
实验 1
甲×乙
全为粉红色
红色:粉红色=3:13
实验 2
甲×丙
全为红色
红色:粉红色:白色=9:3:4
表现型
正常翅红眼
正常翅朱红眼
残翅红眼
残翅朱红眼
比例
3/8
3/8
1/8
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