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高三模拟预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高三模拟预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研究组成生物体的成分对揭示生命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DNA和蛋白质可分别用甲紫溶液和双缩脲试剂检测
B. 脂肪、RNA等生物大分子都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
C. 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存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
D. 生物大分子都含有C、H、O、N,且以碳链为骨架
【答案】C
【分析】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中的多糖。
【详解】A、DNA用二苯胺沸水浴检测,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甲紫溶液是对染色体进行观察时所用的染料,A错误;
B、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不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B错误;
C、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含有DNA和蛋白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含有RNA和蛋白质,,故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存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C正确;
D、核酸、蛋白质和多糖都是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多糖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各种细胞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 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都含有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
C. 高尔基体是蛋白质修饰加工、包装的场所
D. 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
【答案】B
【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液泡:单膜,成熟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详解】A、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
B、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都含有色素,但叶绿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花青素只分布在液泡中,B错误;
C、高尔基体是蛋白质修饰加工、包装的场所,与分泌物形成有关,C正确;
D、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D正确。
故选B。
3. 将洋葱细胞放入大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③⑤D. ②④⑤
【答案】B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具体表现为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①如果细胞是死细胞,则细胞膜是全透性的,不具有选择透过性,①符合题意;
②细胞大量吸水,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②不符合题意;
③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③符合题意;
④细胞大量失水时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④不符合题意;
⑤K+和NO3-均是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离子,因此,将细胞放入KNO3溶液后,细胞可能先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再渗透吸水使质壁分离自动复原,⑤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如果改变光合作用反应条件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然中断 CO2供应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 ATP/ADP 比值增加
B. 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 C5/C3比值增加
C. 突然中断 CO2供应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 C5/C3比值减少
D. 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 ATP/ADP 比值减少
【答案】A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而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速率。
【详解】A、突然中断CO2供应使C3减少,因此三碳化合物还原利用的ATP减少,导致ATP积累增多,而ADP含量减少,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ATP/ADP比值增加,A正确;
B、由于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突然将红光改变为绿光,会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这将抑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C5减少,C3增多,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比值减少,B错误;
C、突然中断CO2供应,使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固定减少,而三碳化合物还原仍在进行,因此导致C3减少,C5增多,因此会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C5/C3比值增加,C错误;
D、突然将绿光改变为红光会导致光反应吸收的光能增加,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增加,而ADP相对含量减少,因此暂时引起叶绿体基质中ATP/ADP比值增加,D错误。
故选A。
5. 下图表示爪蟾尾部退化消失过程中,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爪蟾尾部消失与细胞衰老、坏死有关
B. 爪蟾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的浓度与尾部长度呈正相关
C. 爪蟾尾部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只与基因表达有关,与环境无关
D. 与爪蟾尾部消失密切相关的溶酶体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尾部相对长度越小,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浓度越高,说明尾部相对长度与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浓度呈负相关。
【详解】爪蟾尾部消失与细胞衰老、凋亡有关,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爪蟾尾部细胞内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的浓度与尾部长度呈负相关,B错误;爪蟾尾部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主要与基因表达有关,也受环境影响,C错误;与爪蟾尾部消失密切相关的溶酶体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D正确。
6. 兔的相对性状白毛和黑毛分别由基因A、a控制,白毛为显性。将杂合白毛个体杂交得F1,F1中白毛个体随机交配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中无性状分离
B. F2中黑毛个体占1/4
C. F2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4:5
D. 将F2中黑毛个体与白毛个体杂交,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
【答案】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杂合白毛个体(Aa)杂交得F1,F1基因型为AA、Aa、aa,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
B、F1中白毛个体(1/3AA、2/3Aa)随机交配得F2,F2中黑毛个体比例为2/3×2/3×1/4=1/9,B错误;
C、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杂合子Aa比例为2×2/3×1/3=4/9,故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5:4,C错误;
D、将F2中黑毛个体(aa)与白毛个体(AA或Aa)杂交,通过后代表现型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D正确。
故选D。
7. 果蝇(2N=8)的精巢中,处于分裂期的a、b、c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四分体个数和染色单体数如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B. b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C. c细胞可能含有0条、1条或2条Y染色体
D. a、b、c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分裂I: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胞质分裂。
【详解】A、a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末期,A正确;
B、b细胞中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中期,该细胞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
C、c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含四分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c细胞可能含有0条或2条Y染色体,C错误;
D、a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末期;b细胞中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中期;c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含四分体、不含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故a、b、c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都为8个,D正确。
故选C。
8. 图1表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将家族中1、2、3、4号个体中与乙病基因有关的DNA片段用限制酶切割,然后进行DNA电泳分析,所得相关图谱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仅通过图1即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结合电泳图谱可以确定4号个体乙病的基因型为bb
C. 若5号与表现正常仅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生育的男孩两病兼患的概率是1/24
D. 若对6号个体的乙病基因片段进行电泳分析其结果与1号相同
【答案】C
【分析】判断遗传方式时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父子病为伴X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母女病为伴X遗传病。
【详解】A、分析图1可知,1号和2号不患甲病,但3号患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3号为患病女儿,2号正常,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乙病只能判断为隐性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未知,A错误;
B、由电泳条带可知,条带2是患病DNA序列,则条带1是正常DNA序列,那么可推断1号为乙病的杂合体,2号为不患乙病的正常纯合体,因此乙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号个体乙病的基因型为XbY,B错误;
C、表现正常且携带甲病基因的男性为AaXBY,当5号为AaXBXb时才会生育两病兼患孩子,5号为AaXBXb的概率为2/3×1/2=1/3,所以生育男孩两病兼患的概率是1/3×1/4×1/2=1/24,C正确;
D、因为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4号基因型为XbY,可知1和2的基因型为XBXb、XBY,故6号的乙病基因型为XBXB或XBXb,而1号的乙病基因型为XBXb,所以二者电泳结果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9. 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实验都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
B.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每一种物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C. 两个实验的共同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D. 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DNA或RNA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B
【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病毒,A错误;
B、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每一种物质在遗传中的作用,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艾弗里没有使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
故选B。
10. 下图表示某种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其中②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染色体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和②过程所需原料不同
B. ①过程与模板链配对的碱基有A、U、G、C
C. ④过程需要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D. 若该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增殖,则②过程将不能进行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是逆转录过程,②是DNA复制,③是转录过程,④是翻译,据此答题。
【详解】A、①过程为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②过程为DNA复制,所需原料也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①过程为逆转录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所以与模板链配对的碱基有A、T、G、C,B错误;
C、④过程可由多个核糖体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而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C错误;
D、由题意“②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染色体的复制”,所以若该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增殖,则②过程将不能进行,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
C.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倒位、易位和重复。
【详解】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缺失过程中如缺失的部分对应DNA片段上没有基因存在,则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数目的变化,B正确;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的移接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D错误;
故选B。
12. 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 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B. 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 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
D. 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趋同进化是指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趋同只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不会造成基因库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与选择等;这种趋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不同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不会出现相同的基因库,A错误;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会出现相互选择,B错误;
C、生物进化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环境选择生物,推进生物进化,另一方面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所以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生物也会出现相似的形态结构,C正确;
D、不同生物一般不会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C。
13.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 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中
C. 图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D. 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 和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2*10+4*5=40分,非选择题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厦门市高考联考模拟预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
这是一份[生物]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正兴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有解析),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