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3分)
1. 默写古诗文。
(1)______,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李商隐因为思念亲人,通过想象使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写自己回到亲人身边,与亲人秉烛夜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7)《〈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启发同学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答案】 ①. 树木丛生 ②. 枯藤老树昏鸦 ③. 古道西风瘦马 ④. 回乐烽前沙似雪 ⑤.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⑥.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⑧.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⑨.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⑩.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⑪. 学而不思则罔 ⑫.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藤、昏、鸦、瘦、烽、芦、霄、剪、窗、烛、罔、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过去的凄清之地,因春天的到来瞬间成为huā tuán jǐn cù的新世界。春天是所有希望的开始,是照亮生命的光辉。古人拥抱春天,于是发出了“飘如陌上尘”“天地一沙鸥”的感慨。春色静缓,zhù xù着新生力量。无论我们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我们自古就______莫负春日好时光!走到大自然中,温暖的溪流在手中流淌,润湿的空气中yùn hán着生命的气息。这一切都在______着春天的美好。春天本应就是站在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潜游海底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方知宇宙______,自然可畏,生命可敬。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huā tuán jǐ ncù( )(2)zhù xù( )(3)yùn hán(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倡 诠释 不着边际B. 倡导 解释 浩瀚无垠
C. 倡导 诠释 浩瀚无垠D. 提倡 解释 不着边际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我们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还是要抖擞精神,相信自己,继续前行。
B. 尽管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就要相信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C. 尽管我们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D. 无论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答案】2. ①. 花团锦簇 ②. 贮蓄 ③. 蕴含 3. C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1)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常用来描绘繁花盛开、色彩绚烂的场景。
(2)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把必要的东西或物资提前存起来,也可指积存的钱或物等。
(3)蕴含:yùn hán,包含,蕴藏在内,里面含有某种深层的意义、道理、情感等。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提倡”指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强调一般性的建议;“倡导”指带头提倡,更具主动性和引领性,有积极引导众人去做的意味。这里强调对“莫负春日好时光”这种积极行为的引领,所以应选“倡导”。
第二空,“诠释”指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侧重于用具体事物表现、阐释抽象概念;“解释”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侧重于对字词、事理等进行说明。此处是说自然万物展现春天的美好,应选“诠释”。
第三空,“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浩瀚无垠”形容广阔无边,多用来形容宇宙、大海等宏大事物。这里形容宇宙广阔无边,应选“浩瀚无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无论曾经面对怎样的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复累赘,可删去第一个“我们”。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5. 下表是学生搜集到的读书现状调查表,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6. 七年级(1)班正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展开讨论,下列四位同学的发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认为读书要用心。“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就指出了读书用心的意义。
B. 我认为读书要勤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典故便是明证。
C. 我认为读书要惜时。司马光的父亲为了激励司马光学习,经常对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 我认为读书要培养兴趣。《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可见,读书要培养兴趣。
【答案】5. 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6.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从表格数据可知,七年级到九年级每日可供自由阅读时间依次为1.5小时、1.2小时、0.5小时,呈递减趋势;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依次为27.8%、35.8%、45.6%,呈递增趋势,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的是对待知识应有的正确态度,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和读书要培养兴趣并无关联,所以该项发言不恰当;
故选D。
二、阅读(47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
(2)年与时驰( )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险躁则不能治性。
【乙】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①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勉谕儿辈》)
[注]①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9.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由俭入奢易/俭以养德B. 若思得之艰难/未若柳絮因风起
C. 何必图好吃好着/将复何及D. 常将有日思无日/意与日去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11. 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这两篇选文都是书信体,而且都是一封长辈(1)______晚辈的家书。
小文:你说得对,但是两封家书对孩子给予的希望有所不同:(2)______。
【答案】7. ①. 增长 ②. 疾行,指迅速逝去
8. (1)不内心恬淡(不恬淡寡欲或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2)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9. A
10.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11. ①. 告诫(或劝诫、劝勉、规劝、教诲、诫勉) ②. 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或立志、学习、惜时、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博学多才、珍惜时间、勤学惜时)方面,告诫孩子治学与做人的道理;乙文从节俭的角度,教诲孩子要将节俭的美德时常渗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并且要坚持做好,要有危机感。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由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周怡的《勉谕儿辈》两部分组成,均为家书形式,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和期望。《诫子书》侧重于修身养德,强调宁静与学习的重要性,反映君子之道和士大夫的志向。《勉谕儿辈》则注重俭朴生活的价值,劝诫子孙戒奢从俭,反映家族经济观念。通过对比,体现两封家书在教育理念上的共性与差异。选文语言典雅,富有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增加)。
(2)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字词:
(1)淡泊: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
(2)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节俭”;
B.如果/如,像;
C.为什么/怎么;
D.时候/时间;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可办粗饭几日”是对“酒肉一餐”的阐述;“可办粗衣几件”是对“纱绢一匹”的论述;故断句: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比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1)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及乙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可知,两篇文章都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甲文诸葛亮通过阐述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引导晚辈;乙文周怡通过讲述节俭的重要性,教诲晚辈。所以这里填“告诫(或劝诫、劝勉、规劝、教诲、诫勉)”。
(2)根据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强调学习需要静心,要有志向才能学有所成;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提出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所以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等方面,告诫孩子治学与做人的道理。
根据乙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知,重点论述节俭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饮食、穿衣等方面举例说明要懂得节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强调要有危机感,要一直保持节俭的习惯。所以乙文从节俭的角度,教诲孩子要将节俭的美德时常渗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并且要坚持做好,要有危机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吃一顿酒肉的钱,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买一匹纱绢的钱,可以做几件粗布衣服。不饿不冷就足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常常在富有的时候想着贫穷的日子,不要等到贫穷的时候才想起富有的日子,那么子子孙孙就常常能享受温饱了。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
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
12.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B. 它受到冤枉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C. “我”准确判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
D.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13. 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12. C 13. (1)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2)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3)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也不在意;(4)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5)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14. 结构上,首尾呼应,原文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
【解析】
【导语】《猫》通过记叙一只被冤枉和误解的小猫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弱点的反思。文章开篇对小猫的外貌和性格进行了详细描写,使读者对其产生怜悯之心。随着情节发展,小猫因被误认为是害死小鸟的凶手而遭受误解和惩罚,最终孤独死去。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与自责。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了文章主旨,深化了对误解与补救的思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⑮段中的“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可知,鸟并不是第三只猫咬死的,“我”之前认定是它咬死鸟属于妄下断语,并非“准确判断”,所以该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中的“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可知,它来历卑微,是捡来的流浪猫;由“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知,它本性不活泼,不喜欢玩游,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从“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以及“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可知,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根据第②段中的“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可知,它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所以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看,根据原文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原文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可知其有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根据第⑯段中的“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以及第⑲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知,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而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之呼应,可知其有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根据第⑯段中的“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以及第⑲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可知,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①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到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②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个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③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④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上海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⑤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⑥那年孩子两岁,一直照顾他的岳母有事回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儿活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绿茵茵的。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察觉,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⑦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⑧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着的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瓦。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⑨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⑩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⑪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⑫在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我兴冲冲地看望母亲,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她听后自然高兴,娘儿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⑬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选自《文摘报》,有删改)
15. 仿照示例,梳理“我”陪母亲散步时难忘的情形,填写表格。
16. 从文中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时常陪母亲散步?
17. 文中第⑥段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8. 本文与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都讲述了“陪母亲散步”的事情,请从主题和选材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5. ①. 母亲牵挂家中父亲 ②. 母亲刚退休那几年 ③. “我”陪母亲买菜
16. 因为“我”目睹了吴老师的儿子在吴老师去世后陪母亲散步,“我”懂得了陪母亲散步是一种孝顺;因为“我”在陪母亲散步的时候,感受到了散步给“我”、给母亲带来的温暖、幸福,这是一种天伦之乐。
17. 交代了“我”陪母亲散步的时节,突出了树木的浓郁和小草的生机与活力,渲染了温馨明快的氛围,烘托了“我”和母亲一起散步的喜悦心情,为下文写母亲对家中的父亲的牵挂和担忧做铺垫。
18. 主题上:本文侧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散步》侧重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选材上:本文选取不同时期陪母亲散步的场景;《散步》则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散步场景。本文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回忆,而《散步》则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体现了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个时期的回忆,描写了“我”与母亲散步的情形,细腻地展示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家庭的温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使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陪伴和家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题干信息“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⑥段,由“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由此可以概括: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
第二空:根据题干信息“‘我’陪母亲散步,母亲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⑧段,由“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以归纳:母亲刚退休那几年;
第三空:根据题干信息“母亲71岁时……母亲一路上关心‘我’的工作”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⑫段,由“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可以归纳:“我”陪母亲买菜。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③段“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可知,儿时的“我”从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经常陪母亲散步;
根据第⑨段“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可知,作者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可以享受到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和温暖,享受天伦之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写树木的浓郁,“高高兴兴”赋予小草以人的神情,拟人的修辞,烘托了“我”和母亲一起散步的喜悦和温暖,也生动展现出立夏时节植物的蓬勃生长态势,突出了它们的生机与活力。结合第⑥段“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分析,和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的神情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母亲对家中的父亲的牵挂和担忧做铺垫,更凸显出母亲对家人细致入微的关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本文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不同时段的陪母亲散步的情景,展现了作者与母亲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体验。这种选材方式使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儿时到成年、从家庭到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场景,具有广泛性。同时,通过不同时段的散步经历,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以及对来生的期望,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而莫怀戚的《散步》则选取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作为主要内容。这种选材方式典型地展现了家庭亲情的力量和温情,通过一家人的相互关怀和照顾,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和珍贵。同时,莫怀戚的选材也注重在平凡的生活中流淌着亲情,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珍惜家庭的情感纽带。综上所述,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在选材上各有特色。本文以时间为序,选材广泛;而莫怀戚的《散步》则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注重在平凡中流淌亲情。两篇文章都以家庭情感为主题,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四)按要求完成各题。(6分)
19. 下列对《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寿镜吾老先生方正博学,比较开明,虽然回答“我”关于“怪哉”的问题时有些不悦,但是回忆起他,鲁迅先生的内心仍是充满了理解与温情。
B. 《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非常理解小孩子,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她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C. 《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絮叨粗俗,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她对“我”质朴的爱,使成年后的“我”对她充满感激与怀念。
D. 《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回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同情和痛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概括辨析。
B.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人。她教唆孩子们做坏事,如在冬天怂恿孩子们吃冰,还在背后散布流言,说鲁迅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等,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故选B。
20. 仿照示例,研读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完成品析任务。
【答案】示例:这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放”两个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藤野先生上课前的动作,一个认真严谨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所给示例内容是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进行语句赏析的。故画线句也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画线句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挟”字在这里生动地描绘出藤野先生携带书籍的方式。藤野先生不是随意地拿着书,而是“挟”着一叠书,这表明他对待书籍的态度比较随意自然,没有刻意地去整理书本使其整齐划一,反映出他更专注于书籍内容本身而非外在形式,从侧面体现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描写暗示了藤野先生知识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表明他为上一节课作了大题而认真的准备。“一将书放在讲台上”这个动作承接了前面“挟着书”的动作,是一个自然连贯的上课前准备动作。从挟着书到将书放在讲台上,标志着他从进入教室到准备开始授课的过渡,展现出一种简洁而有序的过程,也体现了藤野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熟练与沉稳。“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暗示他在说话时会对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强调,通过语调的起伏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这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在课堂上常见的表现,表现出他在教学方面的用心和专业素养。
三、作文(50分)
21. 请以“那一次,我真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那一次,我真棒
那一次演讲,我真的很棒。它让我勇于挑战自我,昂首挺胸走向远方。
刚进初中时,学校里举行了一场和“理想”有关的演讲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日子在找材料、背稿子、排练中紧张地度过。在稍闲的时间里,我便会忍不住地想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台上应该做什么样的手势呀,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呀,微笑时该露几颗牙齿呀……总之,我惶恐而兴奋,惴惴不安又满怀期待。
在我惶恐而又兴奋的等待中,比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参赛选手都在后台做着准备工作。令人憋闷的空气中满是紧张的气氛,我觉得似乎要窒息了。我想象着自己面对千万双眼睛注视的场景,自己给自己打着气。当轮到我上场时,我顺利地完成了排练多遍的程序化动作。接下来却有些紧张,感到声音似乎有些发抖。我赶忙在心里安慰自己:一定要镇静,刚开始有一点点紧张,这是正常的。我挺直了脊梁,用手潇洒地捋了一下额前的刘海儿,声音变得激昂有力,目光自然地竣巡全场,我以一个演讲家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地讲,激情飞扬,把自己的理想畅谈得淋漓尽致。和我设想的一样,当我最后用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结束了我的演讲时,下面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演讲结束后不久,我所在的学校搞征文活动,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演讲稿。为了这篇稿子,我倾注了太多太多——每天一下课就直奔图书馆,一头扎进书籍纸堆中查找资料;回到家依旧不放弃分分秒秒,苦思冥想反复修改,甚至直至深夜。我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呢?于是,我将稿子毅然投了出去,没想到居然发表了!当自己捧着印有自己名字和心血的报纸时,我由衷地笑了,深深地体会到: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设。
感谢那一次演讲,是它让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它锻炼了我的勇气,积累了我的经验,也让我为了以后每个目标去奋斗。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那一次,我真______”为题目,写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补全题目,补题时,一定要充分把握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随便补题了事。“真”隐含的信息是:“令你难忘”“真正感受到”。也就是说,你要写的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有意义的“那一次”,是值得回忆的“那一次”。值得回忆的可以是“快乐”“感动”“后悔”“失落”,还可以是“伤心”“难忘”“满足”“美敢”“气愤”“委屈”“傻”等等,只要是表示情感或者心理活动的词皆可。
第二,思路选材。文章适合写成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是由题目决定的。内容要围绕“那一次”的经历展开,叙事要完整,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心理感受来。以“那一次,我真快乐”为例:要以叙事为主,详细展开叙述另自己快乐的事,比如日常生活中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是自己快乐,亦或是生活中陌生人的一个帮助使自己快乐,记叙过程中可以多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结合叙事过程,要融入自己在此次难忘的经历中学到的人生感悟,感悟一定要积极向上。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时期
事件情形
小时候
“我”陪母亲去菜场买菜,母亲关心“我”的冷暖。
儿子两岁时
“我”拉母亲在住家附近散步,(1)______。
(2)______
“我”陪母亲散步,母亲讲述正读着的小说的故事和人物。
母亲71岁时
(3)______,母亲一路上关心“我”的工作。
白描手法见神韵
材料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材料二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示例:这是对寿镜吾先生动作描写,“仰”“摇”“拗”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寿镜吾先生读书的动作,一个宿儒形象跃然纸上。
品析: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卷,共13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共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