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宜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辨,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他甚至使用胼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遗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韩、柳文在艺术上集前人之成就而又加以融合创新,为散文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
    韩、柳古文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主张创新。他们两人都主张兼收并蓄。他们都不以集众家之所长为满足,而是求自树立。韩愈在答李翊书》该到去陈言的三个阶段,事实上便是由学古到创新的过程。柳宗元强烈反对割贼前作。他们的这些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着一些疑问。魏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区别,注意区分文、笔之别甲。萧统甚至明确地将子、史拼弃于他的《选之外,不列入“文”。这虽然不能认为是对文学特质的一种成熟的认识,但至少是一个开端,是“文学”观念正在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如果能继续下去,“文学”这样一个理论范畴在我国或者能够发展到一种更成熟的形态。可惜的是,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后,这种发展也就中止了。古文家以“笔”为“文”,重新混文、笔为一,从此也就使散文理论一直停留在文章学的水平上。
    (摘编自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注】①“以雅易郑”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意思是用高雅替换俗艳。②古人以有韵为文,无
    韵为笔。
    材料二:
    散文为什么被称做“古文”呢?原来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字”,另一个是指“古代的散文”,这是中唐时候的作家为了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给先秦、两汉时代用散文形式写的各种文章所提的名称,后来把他们自己写的散文也叫作“古丈”。至于“古文运动”,它所要提倡和学习的,则是要求恢复古代的散文,用这来反对六朝的骈文及其末流。
    骈文和古文的不同究竟在哪里,我们且各举一篇具体的作品来比较说明一下。
    先来看一篇骈文,南朝的著名作家庚信为了答谢一位王爷送马给他,写了一封谢滕王赉马启》:
    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未开,翻逢紫燕;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流电争光,浮云连影。张敞画眉之暇,直走章台;王济饮酒之欢,长驱金埒。谨启。
    再来看一篇古文,唐朝韩愈给一个去世的官员王用写了碑文,王用的儿子也遥他一匹马,皇帝准许他接受这个礼物,他写了《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右,今日品官唐国珍到臣宅,奉宣进止,缘臣与王用撰《神道碑文》,令臣领受用男沼所与臣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者。臣才识浅薄,词艺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圣恩弘奖,特令中使宣谕,并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忭之至。谨附状陈谢以闻。谨状。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同是答谢送马的,很便于比较。庾信写的文满是漂亮的词句,每句都使用了关于马的典故,其实只是这样简单的几句:“承你送给我一匹鸟骝马,非常骏美而善走。今后,我可以骑着它出游和赴宴了。”可是读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显然,没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是看不懂写不来这种文章的,它是为少数特殊阶级服务的。韩愈写的古文就完全不同了,他没有用一个典故,只把自己接受这件礼物的谢意表达出来,对方很容易看懂。对照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骈文的空洞和做作,古文就自然、补实得多,而它的读者对象就比较广。
    古文运动除了要求从形式上反对骈文对于文字的拘束限制外,还要求从思想内容上反对骈文的空虚无聊和浮华轻艳。所以古文除了有古代散文的含义,还有“古代道统”的含义,因此古文运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打着“复古”的旗帜。但所说“古道”只是当时运动所需要并且经过他们改造过的儒家的“道”,不可能跟他们口头标榜的所谓古代的“道”一模一样。
    (摘编自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的全新局面出现于中唐时期,而在更早之前,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B.柳宗元的散文虽不及韩愈文章那样能融儒、法、道等各家之长,但他的山水游记常取譬于寓言,更加形象生动、犀利有力。
    C.韩、柳二人能够成功倡导古文运动,既是顺应了时代需求,也与他们自身务实求真的思想、散文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密不可分。
    D.同样是答谢送马,庾信的谢滕王赉马启比韩愈的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短小,可见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对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复古”,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提倡。
    B.曾在历史上盛行的骈文虽然存在着形式僵化、受众不广等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C.如果唐人在倡行古文时能够重视文、笔的文体之别,那么散文的理论或将得到更大发展。
    D.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含义丰富,除指古代文字外,也指古代散文和古代道统。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中“古文运动”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B.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原道》)
    C.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韩愈答李秀才书》)
    D.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4.两则材料都在论述“古文运动”,其论述的内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韩愈和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提倡的写作精神,对我们今天倡导优良文风有哪些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花开
    刘汉俊
    读过一篇英语小散文。大意是,作者幼时随父母从比利时回到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我们在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过这个地方。父亲送他一棵樱桃树,灼灼的花、灿灿的果,结在他童年的记忆树上。若干年过去了,迟暮之年的他考虑再三,决定把家从日内瓦迁往美国纽约的多布斯费里。他和妻子准备到郊区买一处房子。他们举着伞,在雨中踢行了多时,找不到家的感觉,渐感失望。突然,在一处庭院前,他一下子顿住了:院里立着一棵开着密密花儿的樱桃树!老两口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处房子,从此住在了这里。
    我能够理解这位外国老人的心情。他流浪辗转了大半辈子,童年的某个情结一直潜植在他的心底。暮之将至,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那棵树,树上的花,拴住了他。一旦情思被具化,思路被连通,心灵的底片便即刻清晰起来。于是,简单而丰富、曲折而笔直的人生路上,呼啸的高铁就戛然停住,下车。
    外国老人的樱桃树,催生了我心地上那一片的李树、梨树、桃树、枣树、棠棣树,那一树的花开,一片的花香······
    我的老家是鄂东南赤壁市大田畈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的桃花涧山腰上,有一片竹林围着的菜园。园中央一棵梨树,长势雄健茂盛,枝干根根向上。晚春时节,梨树开花,风吹梨花雨,落地一片白。菜园是我家的,梨树当然也是我家的。由于怕孩子们等不及果实成熟就糟蹋它,大人早早地用刺蓬围住了主干。直到阔叶间成熟的梨儿肚皮撑白了,早馋得不行了的孩子们踮起脚,用长竹蒿东一个西一个地敲得差不多了。但每每树顶上总会有三两只硕大的梨儿够不着。胆儿大一点孩子冒着屁股受尖刺之痛,爬上光溜溜的梨树干,起动一摇曳,一不留神一只只肥梨“嗖”地一声从枝叶阔坠下,“嘭”地砸在树底守望的脑门上,来不及哭就笑了。
    枣树是没人爬的。赭色的尖刺坚硬而锋利,扎进肉里,有一种彻心彻骨的痛。因此,枣们在没成熟的时候逃避了许多蹂躏。只有鸽子不怕它,还敢在树冠里做窝,这件神奇的事一直困惑着童年的我。后来有人说,鸽子是为了躲避人的侵犯,才在荆棘丛中寻找安乐窝的,这叫最危险处最安全。黄黄的枣花在密密的荆棘中灿灿地开着,谁也不敢惹它。花多而果少,枣儿们总是等不到脸儿红就给打光了。
    莲花塘水草半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山冲屋后,婀娜的李树依依丛丛,素净的李花挤挤密密,黑色的树干粗糙皲裂如同,虬枝离奇,枝丫交叠。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雨,地上一片白;真正果实累累的李树,多生在港汉泽畔、塘边井口;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
    莲花塘的桃树数量不多,几乎生长在最好的位置。树态有些矜持,枝干精致光洁如同打了一层防护蜡。与梨树的团叶、李树的短叶相比,桃树的叶儿略长略窄。茂密的树冠,像少妇顶着刚烫的发。花期一到,枝放艳丽,蕊吐芬芳,满枝的桃花放肆地开,难见几片绿叶了。满溪满沟地簇拥,漫山漫坡地绽放,是穷山僻壤间的霓裳少女,用粉红点燃了春天的风情。桃花多而密,果儿却不多,但只要有果,就一定是绿叶不掩丹霞。有一年天热了,我和小伙伴窜进谁家的院墙,吱溜溜地爬上桃树冠,突然吱呀呀一声,木门开了,谁家老奶奶搬了竹椅在树荫下歌着。这可苦了我们,不敢下树,摘的几个毛桃塞在短裤背心里,毛茸茸的奇痒难耐。终于等到老太眯着了,赶紧如猿猴探润般蹑手蹑脚地溜之大吉。跳进莲花塘,衣裤一褪,酿着塘水啃青桃,嘻嘻哈哈,得意忘形。
    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是一大早走过岭上,前夜走过的梨树下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白得像老师的白粉笔,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清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味,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大人会说,睡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村口、山端里花粉潇潇,落红一片,踩着的,是一脚春泥。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采熟果落,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就像村里的庄稼、村里的毛头小子,一签又一茬在成长,留下显迹,走无涟漪。我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茬,只不过移裁到了北方的京城,但根须依然连着水草肥美的南方,枝丫依然向着遥远的山冲,仍然是莲花塘的味道。
    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像那对外国老人一样。院里亭立着几株桃李梨枣树、一丛的兰草花、一树的栀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语小散文的作者带着妻子找房子,当看到一座房子的庭院里有樱花盛开时,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于是决定买下那座房子。
    B.“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实质是流浪辗转的暮年人渴望解开潜植在心底的童年情结,获得心灵的抚慰。
    C.“我”的童年记忆印刻在老家各种树花开花落的情景中,其中,“我”对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记忆尤为深刻。
    D.村里的果树每年都会经历从开花到落果的过程,可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文人对此感叹和惆怅,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失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述的英语小散文,画面感强,情感细腻而真挚,巧妙地引出作者对故乡花树的回忆。
    B.作者通过对梨树、枣树、李树、桃树等不同树种的花的描写,展现了故乡自然美景,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D.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描绘“故乡的花开”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归乡的愿望。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9.王国维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即是“以我观物”,本文中的“物”有哪些“我之色彩”?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宽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枯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嘉祐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二:
    公①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待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张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夸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道?昔我先君,怀宝遭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城词千里,以寓一袁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节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①公:指欧阳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普有见A□B未能C言D今E见F是书G得H吾心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难道,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顾”意思不同。
    B.属,撰写,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C.欲,想要,与师说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欲”意思相同。
    D.厌,满足,与短歌行中“海不厌深”的“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苏轼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在礼部考试时,欧阳修怀疑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写的,便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名。
    C.材料二中,苏轼把欧阳修比作高山大川,称赞欧阳修德泽万物,功绩无法计算、周知。
    D.苏轼听闻欧阳修去世,不远千里前往吊唁,回去后,又写了一篇祭文,来表达对他的哀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4分)
    (2)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4分)
    14.苏轼对欧阳修的感情深厚,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竟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杜。
    【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早,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大城:成都。②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干旱,太城的秋苗到五月还没有栽种,即将离去的诗人对此感到忧虑。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的惊喜,他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大雨。
    C.第五句写诗人心情由愁到喜的转变,第六句写田翁劝慰诗人不要思念太深。
    D.本诗语言朴实无华,展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16.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张和同学一起登泰山,途中山雾弥漫,阶梯湿滑,让他体验到了姚鼐登泰山记中- ”两句所述的登山之难。
    (2)物是人非常常会引发文人的感慨,如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感。
    (3)杜甫擅长时空对举的手法,即从时空两个角度来描写景物,营造意境,如“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技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①,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②。
    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对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③。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形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央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大街小巷,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我们总能①。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②,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生机勃勃,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③,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做与自豪。有一些劳动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劝学》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样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他告诉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但陶行知《自立歌》中也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他则主张凡事都要依靠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共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25045A深圳高一-语文pdf、25045A深圳高一-语文da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