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1.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1.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页
    11.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设计,共5页。
    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本质。
    2.了解滑轮组的结构和特点。
    eq \a\vs4\al(学习内容一)
    定滑轮和动滑轮
    自主预习
    1.滑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能绕轴自由转动、周边还有槽的轮子。
    2.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3.工作时,轴发生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合作探究
    1.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你知道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吗?
    2.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利用滑轮提升重物。
    (1)图甲中:滑轮__不随重物一起__提升,不能__省力__,不能__省距离__,但可以改变力的__方向__,所以该滑轮是__定__滑轮;
    (2)图乙中:滑轮__随重物一起__提升,可省__一半力__,费__距离__,不能改变力的__方向__,所以该滑轮是__动__滑轮。
    3.使用滑轮的理论分析:外形相同的滑轮(不计动滑轮自重及所有摩擦)为什么使用方法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进一步论证:
    (1)定滑轮可以看成一种变形的杠杆,由图丙可知,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__等臂__杠杆,因此两力的关系是:__F1=F2__,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__力的方向__。
    (2)动滑轮在使用时,同样可以看成变形杠杆。由图丁可知,动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__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__的杠杆,因此两拉力的关系:F1=eq \f(1,2)F2。
    学习点拨
    1.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__乙__,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沿力F1、F2和F3方向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__F1=F3>F2__。
    2.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来提升一个物体,拉力F竖直向上。动滑轮其实就是一个变形的杠杆,请在图中标出它的支点O,并画出F的力臂l。

    题图 答图
    eq \a\vs4\al(学习内容二)
    滑轮组
    自主预习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就组成__滑轮组__。
    2.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__几分之一__。
    合作探究
    1.滑轮组有什么特点?__既能__省力,__又能__改变力的方向,但浪费__距离。
    2.完成下列各图的探究实验(不计动滑轮自重绳重及所有摩擦),探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拉力移动距离与物体移动距离有何关系?
    F=eq \f(1,2)G F=eq \f(1,3)G
    s=__2__h s=__3__h
    巩固练习
    1.通过滑轮组用200 N的拉力在20 s内将重为48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m(不计绳重和摩擦)。
    (1)求动滑轮重;
    (2)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为多大?
    (3)若重物再增加150 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至少多大?
    解:(1)绳子段数n=3,三段绳子一共能提升的重物:G总=200 N×3=600 N,
    动滑轮自重G动=G总-G物=600 N-480 N=120 N;
    (2)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 m×3=6 m,
    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v=eq \f(s,t)=eq \f(6 m,20 s)=0.3 m/s;
    (3)被提重物总重:G′=480 N+150 N+120 N=750 N,自由端拉力:F拉=750 N×eq \f(1,3)=250 N。
    2.如图所示,重500 N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以1 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已知F=100 N,不计滑轮自重、绳重及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求:
    (1)物体受到地面的阻力;
    (2)在5 s内,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解:(1)绳子段数n=2,
    物体受到地面阻力:f=2F=2×100 N=200 N;
    (2)物体移动的距离:s=vt=1 m/s×5 s=5 m,
    自由端移动距离:s自由=2 s=2×5 m=10 m。

    相关学案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三节 密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三节 密度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