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共4页。
9 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涛”字,会写“漫、灭”等7个字,会写词语“藤萝、波涛”。2.学习《繁星》(一三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韵味,能背诵诗歌。3.理解短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导入:前两首都是表达对母亲的爱,那另一首短诗诗人在表达什么呢?(大海)板书课题:《繁星》(一三一)2.出示《繁星》(一三一),指导朗读。关注ɑ的读音:借助语音变化体会诗人的直抒胸臆,快意倾吐。关注标点,圈画三个反问句:注意反问句的特殊语气。关注句式:划出“哪一颗 哪一朵 哪一次”排比句3.感悟情感。提问:三个反问句如何变成陈述句? 预设1:所有的星都有光。 预设2:所有的花都有香。 预设3:在我所有的思潮里都有你波涛的清响。师提问:为什么作者用三个反问句?要点:起到了强调或突出情感的作用。(3)引导学生朗读“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抓住“大海”“星”“光”“花”“香”“清响”,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提问: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什么情感?(喜爱和赞美)(4)补充资料:那为什么作者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大海呢?这是要从她小时候说起。冰心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冰心小时候随父迁至海滨城市烟台,她经常到父亲的军舰上参观,她向大海倾诉心事与烦忧,她与大海分享快乐与忧愁。她曾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 庄严……”补充资料:《繁星》(七五)和《繁星》(一一三)诗人都有写“父亲”。(5)配乐朗读《繁星》(一三一),带着对大海的热爱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语气越来越强烈。(6)背诵指导。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哪一颗( 星没有光 ) ?哪一朵( 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 你波涛的清响 )?4.教师小结。学了三首短诗,你了解了现代诗的哪些特点?分行排列、格式自由、节奏感强、不拘泥韵律学写生字出示本课生字。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哪个字难写,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要点:“藤”“膝”的最后一笔都是点。“躲”左下部分撇不能出头。 重难点字“繁”书写指导:上部左边的“每”横折钩变成了横折,且不要超出竖折。“攵”第三笔撇要适当收缩,给下半部分留有空间,让布局更紧凑。下部比“系”少一撇。结构梳理主题概括《繁星(一三一)》通过描写星光、花香和大海的涛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 喜爱 之情。拓展延伸1.出示《繁星》(二)。2.出示《繁星》(五十五)。课堂演练七、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1.出示之前学过的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活动提示。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工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要点:收集诗歌,整理资料。3.交流方法。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搜集诗歌途径:报纸、电视、书籍、采访。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整理诗歌:收集不同题材的现代诗,如写景、写人、家乡...... 收集不同国家的现代诗,如中国、德国......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摘抄诗歌。注意要建立目录、字迹工整、注意格式、注明作者和出处。4.活动要求。每天收集、摘抄至少三首现代诗。还可以适当摘抄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为后续编写小诗集积累素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短诗三首》是“综合学习”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三首短诗均出自于冰心的《繁星》,冰心,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母爱”“童心”“自然美”是其三大创作主题。《繁星》共164首短诗,我们这篇课文主要学习的是其七一、一三一、一五九。那短小隽永的小诗激发了我们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诗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意象,关于诗歌的知识没有进行过度拓展,没有出现学术化和成人化的讲解评价,而是贴近了儿童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情感和继续学习、摘抄整理诗歌的兴趣。因为本册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对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承接,尽管学生此前已初步具备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经验,但因为学习内容和具体活动的变化,在教学时,还应当对于学习整理资料的一些方法给出整体规划和适用指导。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作者的思想,体会诗歌的韵味以及蕴含的情感。备课的时候,《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两首短诗都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爱的温馨和赞颂,所以我将这两首短诗放在了一起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