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写作高阶技巧指导专题讲练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解锁写作高阶技巧:“用字用词” 十二种方式方法与技巧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解锁写作高阶技巧:“用字用词” 十二种方式方法与技巧讲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准表意,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注重感情色彩,化用成语,巧用叠词,运用口语,借鉴古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精准表意:让文字直击靶心
(一)技巧阐述
精准表意是用字用词的核心要求,即所选用的字词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需要作者对字词的含义、用法有深入的理解,避免因用词不当而造成误解。在选择字词时,要充分考虑语境、语义的细微差别,力求用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思想。
(二)举例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里,“钝响”一词精准地描绘出远处爆竹声沉闷、厚重的特点,与“震耳”所形容的近处爆竹声的强烈形成鲜明对比。“幽微”则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火药香在空气中弥漫时那种若有若无、淡淡的感觉。这些字词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准确领会其中的氛围。
(三)解析
鲁迅先生对“钝响”“幽微”等词的运用堪称精准表意的典范。在写作中,精准的字词能够像一把锐利的箭,直直地射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靶心,读者无需过多揣测,便能迅速理解作者的意图。“钝响”比简单的“响声”更能突出声音的特质,“幽微”也比“微弱”“轻微”等词更能体现出火药香那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气息。精准的用词不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更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文章的传达更加高效、准确。
(四)注意事项
1.加强对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深入理解字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尤其是一些近义词、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避免用词的混淆。
2.在写作时,要反复斟酌字词,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确保所选用的字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产生歧义。
3.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参考优秀作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精准用词的能力。
二、生动形象:让文字跃然纸上
(一)技巧阐述
生动形象的字词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平淡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鲜明的画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运用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形象化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可以让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二)举例
朱自清在《春》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急切期盼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天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即将到来的动态感。“朗润”“涨”“红”等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春天里山、水、太阳的变化,让春天的景象如在眼前。
(三)解析
朱自清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字词和修辞手法,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感受到大自然在春天的滋养下逐渐苏醒、焕发生机的过程。这些生动形象的字词,文章富有诗意,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对春天充满向往。生动形象的用词能够打破文字的平淡,为文章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四)注意事项
1.运用生动形象的字词要自然贴切,不能为了追求生动而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否则会使文章显得矫揉造作。
2.要结合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主题来选择生动形象的字词,确保用词与文章的氛围相契合。比如在写一篇严肃的议论文时,就不宜过多使用过于夸张、形象的词汇。
3.可以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一些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以便在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
三、简洁明了:让文字言简意赅
(一)技巧阐述
简洁明了是指用最简洁的字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述。在写作中,要去除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虚词和重复的内容,使文章的语言简洁流畅,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关键信息。
(二)举例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描写祥子拉车的情景:“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杨宅的甜水有人送,洗衣裳的苦水归车夫去挑。这个工作在条件之外,祥子为对付事情,没敢争论,一声没响的给挑满了缸。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这段描写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清晰地展现祥子在杨宅拉包月时忙碌、辛苦的生活状态,以及杨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苛刻的主人们。
(三)解析
老舍用简洁的文字,将祥子在杨宅的一天经历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到故事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的处境。简洁明了的用词能够提高文章的信息传递效率,避免在冗长的文字中迷失。在写作中,要学会抓住重点,用简洁有力的字词表达核心内容,使文章简洁而不失内涵。
(四)注意事项
1.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词和虚词,如“的”“地”“得”“了”“着”等,除非这些词对于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2.检查文章中是否存在重复表达的内容,及时删除多余的部分,使文章更加精炼。
3.在确保表意完整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句子的长度,运用短句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流畅性。
四、注重感情色彩:让文字饱含深情
(一)技巧阐述
字词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写作中,根据表达的情感和态度,选择具有相应感情色彩的字词,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立场和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二)举例
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志愿军战士的描写充满了褒义词:“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通过“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美丽”“宽广”等一系列褒义词的运用,热情洋溢地赞美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而在批判一些不良现象时,会使用贬义词。比如:“他总是投机取巧,妄图不劳而获,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令人不齿”等贬义词,鲜明地表达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厌恶。
(三)解析
魏巍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通过褒义词的运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批判不良行为时,贬义词的使用则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态度,增强文章的批判性和说服力。注重字词的感情色彩,能够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强烈。
(四)注意事项
1.准确把握字词的感情色彩,避免误用。比如将“处心积虑”这个贬义词误用于形容正面人物的努力,就会造成表达的错误。
2.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合理运用感情色彩鲜明的字词,使字词的感情色彩与文章的整体情感氛围相契合。
3.在表达复杂情感时,可以巧妙地运用褒贬义词的组合,以达到更细腻、更深刻的情感表达效果。
五、化用成语:让文字底蕴深厚
(一)技巧阐述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具有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在写作中,巧妙地化用成语,能够使文字更加凝练、富有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化用成语可以采用直接引用、改变语序、替换字词等方式。
(二)举例
在形容一个人学习勤奋时,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成语“孜孜不倦”,如“他在学习上孜孜不倦,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和钻研。”也可以对成语进行巧妙改编,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知识的海洋中‘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可谓是‘废寝忘食’。”这里不仅直接使用“废寝忘食”,还将“披荆斩棘”化用在描述学习的语境中,形象地表现出他在追求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努力。
又如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说:“我们不能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通过化用成语,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三)解析
化用成语能够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含义,文章增色不少。直接引用成语可以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意思,而改编成语则能使成语更好地融入文章的语境,展现出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在写作中,恰当地化用成语能够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四)注意事项
1.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望文生义或误用成语。比如将“首当其冲”误解为“首先冲在前面”,就会造成表达错误。
2.化用成语要自然流畅,不能生搬硬套,要使成语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和语境相融合。
3.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成语典故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成语储备,提高化用成语的能力。
六、巧用叠词:让文字富有韵律
(一)技巧阐述
叠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如“悄悄”“慢慢”“红红”“绿绿”等。巧用叠词能够使文字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还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起到强调、渲染的作用。
(二)举例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荷塘和荷叶的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让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般优美。
(三)解析
朱自清笔下的叠词则为荷塘月色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巧用叠词能够使文章在听觉和视觉上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注意事项
1.叠词的运用要适度,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使文章显得拖沓、繁琐。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叠词。
2.选择叠词时要注意其与语境的契合度,确保叠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类型的叠词,如形容词叠词、动词叠词、拟声词叠词等,丰富文章的语言表达。
七、运用口语:让文字亲切自然
(一)技巧阐述
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通俗易懂、亲切自然、生动活泼等特点。在写作中,适当运用口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和亲和力。
(二)举例
贾平凹在《秦腔》中大量运用了陕西方言口语,如“额(我)”“咥(吃)”“克里马擦(形容做事干脆利落)”等,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比如:“额今儿个咥了一大碗油泼面,美滴很!”这样的表述,仿佛能看到一个陕西人津津有味吃油泼面的场景,感受到陕西方言的独特魅力和生活的质朴与真实。
再如在一些网络小说中,也常常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如“小伙伴们惊呆了”“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等,这些口语化的语句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时代感和趣味性,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活泼的阅读氛围。
(三)解析
贾平凹在《秦腔》里对陕西方言口语的运用,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让读者沉浸式感受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文化印记。网络小说中口语化表达的运用,则精准捕捉到当下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社交风格,使故事的讲述更加贴近受众,充满生活的烟火气,能让读者迅速融入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口语的运用能打破书面语的刻板与距离感,使文章变得生动鲜活,增强可读性。
(四)注意事项
1.运用口语要考虑文章的体裁和受众。在一些正式的文体如学术论文、商务公文等中,应谨慎使用口语,以免影响文章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而在记叙文、散文、小说以及面向大众的新媒体文章中,适当运用口语会更具优势。同时要根据受众的年龄、文化背景、地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口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2.避免过度口语化导致文章语言过于随意、粗俗。要对口语进行筛选和提炼,去除那些过于市井、不文明或表意不明的词汇和表达,保留口语中自然、亲切、生动的部分,使文章在具有口语特色的同时,仍保持一定的语言品质。
3.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要自然流畅。在一篇文章中,往往需要口语与书面语相互配合,要注意两者的转换不能过于突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巧妙地将口语融入书面语中,实现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
八、借鉴古词:让文字典雅厚重
(一)技巧阐述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和精妙的表达方式,借鉴古词能够为现代写作增添一份典雅、厚重的韵味。可以直接引用古诗词中的词句,也可以化用古词的意境、意象和词汇,使其与现代文的语境相融合,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二)举例
在描写春天的美景时,可以化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写道:“漫步于春日的原野,东风轻拂面庞,目之所及,皆是那烂漫的色彩,万紫千红,如诗如画,仿佛走进了古人笔下的春日盛景。”这里没有直接引用诗句,却巧妙地将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融入其中,同时也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又如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直接引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简洁而深刻地传达出岁月匆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这种引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使读者能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共鸣,体会到文字跨越时空的魅力。
(三)解析
通过化用和引用古词,文章能够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在现代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化用古词意境使现代文有了古典的美感,读者在熟悉的现代表述中品味到传统文化的含蓄与深邃;直接引用经典词句则能以古人的精准表达直击人心,瞬间唤起读者对古诗词的记忆和情感共鸣,为文章增添权威性和感染力。古词的运用让文章在语言的维度上实现古今对话,丰富文章的层次和内涵。
(四)注意事项
1.引用古词要准确理解其原意和背景,避免断章取义或误用。在引用之前,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确保引用的内容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
2.化用古词时要注重创新,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要结合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求,对古词进行巧妙的改造和融合,使其自然地融入文章的语境中,避免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3.古词的运用要适度,不能为了显示文化底蕴而过度堆砌。要根据文章的整体风格和表达需要,合理安排古词的使用频率和篇幅,保持文章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
九、巧用外来词:让文字多元新颖
(一)技巧阐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融入到汉语中。巧用外来词能够为文章增添一份时尚感和新鲜感,丰富文章的词汇表达,使文章更具时代特色。外来词的运用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翻译。
(二)举例
在描述时尚潮流时,常能看到“时尚达人”“秀场”“派对”等外来词的身影。“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意为在某方面非常精通、擅长的人;“秀场”是英语“shw”的音译,通常指展示时尚、艺术等的舞台;“派对”则是英语“party”的音译,代表聚会、社交活动。这些外来词的运用,简洁而准确地传达出时尚领域的相关概念,使文章更贴合现代时尚文化的语境,充满时尚感和活力。
又如在科技领域,“黑客”“克隆”“蓝牙”等外来词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黑客”源于英语“hacker”,指那些热衷于钻研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发现系统漏洞并进行攻击或利用的人;“克隆”是英语“cl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蓝牙”则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传输。这些外来词的引入,丰富科技领域的词汇表达,人们在交流科技信息时更便捷、准确。
(三)解析
外来词的运用为文章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多元文化特色。在时尚和科技等领域,外来词的使用能够精准地传达特定的概念和文化内涵,读者迅速理解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还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的关注。
(四)注意事项
1.准确理解外来词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有些外来词在进入汉语后,其含义和用法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要根据实际语境正确使用。同时,要注意外来词的书写规范,对于一些常见的外来词,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书写。
2.考虑文章的受众和语境。对于一些不太常见或专业性较强的外来词,如果文章面向普通读者,要适当进行解释说明,以免读者产生理解障碍。在一些正式的文体中,使用外来词要谨慎,确保其符合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要求。
3.避免过度依赖外来词,保持汉语的主体地位。外来词的运用是为了丰富汉语的表达,但不能本末倒置,要以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为基础,合理、适度地引入外来词,使文章的语言既富有时代特色,又不失汉语的韵味和美感。
十、运用新造词:让文字紧跟时代
(一)技巧阐述
新造词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变迁而产生的新兴词汇,它们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潮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写作中运用新造词,能够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出作者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对新事物的接纳态度。
(二)举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出现许多新造词,如“网红”“点赞”“打卡”“躺平”等。在一篇关于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他们通过‘打卡’各种热门景点和餐厅,展示自己的生活态度。同时,一些‘网红’也凭借独特的才艺和个性,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也有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表达对过度竞争的一种无奈和反抗。”这些新造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解析
这些新造词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网红”“点赞”“打卡”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社交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躺平”则反映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一种心态。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新造词,能够让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文章的鲜活与真实。新造词的运用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四)注意事项
1.新造词的使用要符合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虽然新造词具有创新性,但也不能违背基本的语法和语义规则,要确保其在文章中的使用是合理、通顺的。同时,要注意新造词的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
2.对新造词的含义要有准确的把握。新造词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使用背景,有些词的含义可能还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写作前要充分了解其确切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3.新造词的运用要适度,不能滥用。新造词虽然能为文章增添时代感,但过多使用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浮躁,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表达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新造词,使其与文章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十一、巧用动词:让文字富有动感
(一)技巧阐述
动词是句子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语,赋予文字生命力和动感,使文章生动、鲜活。巧用动词,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人物、事物的动作和变化,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事件的发生过程,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二)举例
在鲁迅的《故乡》中,描写闰土捕鸟的片段:“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段文字中,“扫”“支”“撒”“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感受到捕鸟的乐趣和紧张氛围。
又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描写:“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放下”“踩住”“举”“扎”“倚”“压”等动词,将老人与鲨鱼搏斗时的果敢、坚毅和奋力拼搏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老人顽强的意志。
(三)解析
鲁迅和海明威通过精准的动词运用,分别展现不同场景下的生动画面。鲁迅笔下的动词使捕鸟这一平凡的活动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海明威则用动词将老人与鲨鱼的生死搏斗描绘得惊心动魄,读者深刻感受到老人的力量和勇气。巧用动词能够让文字从静态变为动态,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注意事项
1.选择动词要准确、恰当,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动作的特点和程度。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要,仔细斟酌动词的使用,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不准确的动词。
2.注意动词的搭配和语法规则。动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和语法规范,否则会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语义的准确性。
3.可以通过运用一些修饰性词语来进一步强化动词的表现力,如“轻轻地”“迅速地”“用力地”等,使动作的描述更加细腻、生动。
十二、运用形容词:让文字细腻入微
(一)技巧阐述
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描述其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运用恰当的形容词能够使文章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细腻、生动,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举例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羞涩”这两个形容词,将荷花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荷花开放时的姿态和神韵,使荷花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姿态,展现出一种柔美、娇羞的美感。“粒粒”“碧天”“刚出浴”等形容词和短语,进一步从形态、颜色和整体感觉上对荷花进行细腻的刻画,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丽与清新。
又如在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对晚霞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橘红色”“红”“又红又亮”等形容词,准确地描绘出晚霞和被晚霞映照的大海的颜色,“霍霍燃烧着”“闪烁着”“滚动着”等词语则从动态和感觉上对晚霞进行生动的描写,使晚霞的壮丽景色如在眼前,读者仿佛置身于海滨仲夏夜,感受到那热烈而美丽的氛围。
(三)解析
朱自清和峻青通过巧妙运用形容词,将荷花和晚霞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形容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赋予事物独特的情感和氛围,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事物的魅力。运用形容词能够让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入微,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四)注意事项
1.形容词的运用要贴切、恰当,符合事物的实际特征和语境。不能为了追求华丽而堆砌过多的形容词,导致描写过于夸张或失真。
2.要注意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和修饰范围,避免出现修饰不当或歧义的情况。同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形容词的位置,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
3.可以通过运用一些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来突出形容词所表达的效果,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例如,在描写寒冷的冬天时,可以用“冰冷刺骨”与“温暖如春”进行对比,更强烈地表现出冬天的寒冷。
十三、结语:
1.持续学习与积累是提升用字用词水平的关键。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报刊、文章,无论是经典文学巨著,还是时新的网络文学、新闻报道,都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养分。在阅读过程中,留意那些精妙的字词运用,将其记录下来,深入分析其使用的妙处,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运用。同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从人们鲜活的口语表达中汲取灵感,将接地气的词汇融入到书面写作中,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
2.多写多练是将技巧转化为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写作练习时,不要害怕犯错,要勇于尝试不同的技巧和表达方式,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每完成一篇作品,都要认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在字词运用上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优秀作品进行对比,学习他人在字词运用上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创造力也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这些感受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看到美丽的风景、有趣的现象或感人的瞬间时,尝试用准确、生动的字词将其描绘出来。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语言思维定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创造一些新颖的词汇组合或表达方式,为文章增添独特的魅力。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好度,确保新的表达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语相互配合,要注意两者的转换不能过于突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巧妙地将口语融入书面语中,实现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解锁中考写作高阶技巧:“情感共鸣”17种 写作法讲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讲述亲身经历,描绘细节场景,使用情感词汇,设置情感冲突,引用经典语句,讲述他人故事,表达共同愿望,运用修辞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满分范文引领-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共11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单元作文导写-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审读“要求”,审读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