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精美课件(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列夫·托尔斯泰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列夫·托尔斯泰备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物传记,文体知识,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
梳理文章写作脉络,了解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重点)
了解列失.托尔斯泰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虽出身名门贵族,却对平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无情批判。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在诗、文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为揭露社会现实、反对农奴制所做出的努力,深深折服于他卓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回国后,他写了此传记,表达了他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称为“他传”;亦有自述生平者,叫做“自传”。传记具有真实性、文学性。
胡髭(zī) 尴尬(gāng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侏儒(zhū) 粗糙(cà) 甲胄(zhòu) 纠缠(jiū) 广袤(mà) 无垠(yín) 掩饰(shì) 鬈发(quán)敦实(dūn) 颔首(hàn) 锃亮(zèng) 长髯(rán)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器宇】气概,风度。【禁锢】束缚,限制。【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第一段: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第二段: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第三段:表情:消沉、愚钝、压抑第四段:长相平平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第六段:目光犀利第七段:蕴舍丰富情感第八段:眼睛具有感力、第九段:眼睛的犀利与人生的不幸
1、阅读1-5自然段,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
2.第1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点:句段作用】
(1)第一句为全段的中心句,勾画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他面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须浓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副脸庞,引起下文的具体描写。
3.品析下面对托尔斯泰长相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妙处。【考点:修辞手法】
(1)肖像描写/比喻 把“胡髭”比喻成“植被”“植被多于空地”的形容,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尔斯奏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
(2)比喻/夸张 用“树皮”比喻脸上的皱纹多,用“树根”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这张脸除了邋遢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4.第2 段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考点:修辞手法】
(3)比喻。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4)比喻,“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陋。
5.第3段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考点:表现手法】
(1)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安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
6、如何理解第3段中“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两句话?【考点:句子含义】
(1)比喻,“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含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意思。这句话明贬实褒,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2)"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晚年面部神态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解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说其“悲凉之地解冻”就是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7、第4段开头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考点:内容理解】第4段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考点:句段作用】
(1)反复强调,突出托尔斯泰的伟大,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2)这句话是对上文肖像描写的总结、升华,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爱之情。
8、第 1-4 段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刻画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的?有何作用?【考点:写作手法】】
作者是采用了层层铺陈、反复渲染的方法,刻画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这既是对他的外貌做真实地刻画,也是为了强调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更是用他平庸、普通的外貌来反衬他非同寻常的眼睛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互相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9、第5 段中写来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心理落差,有什么作用?【考点:描写方法】
写来访者见到托尔斯泰的心理落差,进一步从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为下文写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蓄势。
1、阅读6-9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3、如何理解第8段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形象地写出了他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着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4、第9段中"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最大的痛苦。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地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
1、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从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日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欲扬先抑,相互衬托”的写作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首先用大量笔墨描绘了托尔斯泰看似平庸、粗陋的外貌,如多毛的脸庞、轮廓丑陋、长相普通等,这是“抑”的部分。然而,在后文中,作者笔锋一转,着重刻画了托尔斯泰那双充满感情、犀利无比的眼睛,以及他高贵的灵魂,这是“扬”的部分。 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的眼睛和灵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3、“欲扬先抑,相互衬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结合文本说说是如何体现的?
在那斑驳的光影交错间,有一张脸孔尤为引人注目,它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挥洒的一笔浓墨重彩。那是一张棱角分明、岁月镌刻的脸庞,皮肤被阳光和风沙共同雕琢出深深的纹路,如同古老城墙上的斑驳痕迹,记录着过往的风雨与晴日。高额之下,一对浓眉如剑,不羁地斜飞入鬓,为整张脸平添了几分英气与倔强。眼眸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时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而又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嘴角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笑里藏着几分自嘲、几分淡然,还有对生活无尽的热忱与坚持。这张脸,就像是一本未完待续的书,每一道皱纹、每一个表情都是一个故事,引人无限遐想,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倾听那些藏在岁月背后的低语与传奇。
本文通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木兰诗备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木兰辞》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土地的誓言备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写法借鉴,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孙权劝学备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好学必有得,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