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展开统编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了上一学期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初步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兴趣。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点多、记忆量大,部分学生可能仍感到学习吃力。因此,教师需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三、新旧教材变化分析(一)整体优化方向1、教材编排优化:如单元时间轴、单元目标设定、单元任务设定、图文导课方式优化等。2、教材表述的优化:(1)时空表述的优化——更准确、细致,符合历史真实。如第三单元目录“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特别强调“鸦片战争前”使学生有更准确的时间把握。“孟加拉换成孟加拉国”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空间把握。3、编排理念更加明确七下历史新教材继续贯彻七上新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理念。在课文的章节编排顺序、章节的内容(如突出民族交融部分内容)、正文部分的表述方面(如“元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体现。(二)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在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新教材的学术体系。七下新教材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构建了人类历史纵横交错的发展框架和主要线索,通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发展规律和大趋势2、运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结构化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或观念,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新教材采取通史体例,并围绕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设立教学单元,阶段性呈现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如七年级上下册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讲述从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起源、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3、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观念和历史方法论等素养,这其中就包括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历史思维教材编写旨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好坏”感性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辩证”(多维综合)理性思维转变。例如在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不能单纯地以好或坏来评判,像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既要他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贡献,又要看到隋炀帝暴政的危害,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增强文化认同各个朝代丰富历史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隋唐的繁荣开放、元朝的大一统下的多元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等,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具体内容对比分析2025年春季七下历史新教材目录有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两节课合为一节的、有调整课时时空表述的、有新增加章节的、有些课的目录位置有变动。其目的是使课时目录更加合理,适应“大概念主题教学”要求,突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趋势。具体如下:本单元课时目录变化有四种类型:1、标题全改;2、标题局部调整 3、课时顺序调整 4、新增章节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课题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调整为“隋朝统一与灭亡”,“读地图"栏目,针对性指导了“大运河”知识点的学习,设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第2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题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变成了《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删去了开元盛世的内容;子目小标改变,分别是: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第3课 “开元盛世” 课题从《盛唐气象》变成《开元盛世》,子目标题为盛世局面的出现、经济的繁荣、国际大都市长安,是原第3课“盛唐气象”和开元盛世内容的结合,从政治、经济、文化、都城、国际影响等多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的盛唐气象。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由原来的第5课,变为现在的第4课,子目标题与原教材相比未有变化,正文内容增加“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的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来基础”,注意了知识点的衔接,避免割裂感。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在原教材第3课《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与交融子目上的扩充。内容更详实涉及文成公主入藏、突厥、回纥、渤海和南诏等少数民族。内容的叙述上,更强调隋唐时期的连贯性、阶段性。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标题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变成了《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新增内容遣隋使、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等内容;与新罗的交往子目正文内容变化大,删去了“新罗物产位居唐朝进口首位”,增加“新罗人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并留在长安做官”,崔致远出现在正文。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增课文,系统介绍了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结构更完整。本单元课时目录变化有三种类型:1、章节合并 2、时空范围调整 3、课时位置调整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子目变化,变为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补充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具体时间和人物,条理更清晰;合并了原来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两个内容,“重文轻武”变成“崇文抑武”;王安石变法措施举例,删除农田水利法,增加青苗法。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子目小标改变,分别是辽与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文表述更加发生变化:明确出现辽的建立时间916年,西夏的建立时间1038年;原来“宋给西夏岁币”,变成“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原来“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变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第10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标题未变;子目小标有改动: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增加三个读地图问题等。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原教材10、11课的内容整合,子目小标: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元朝的民族交融;正文中未明确点明“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一目,行文按照“在中央”、“在地方”、“在边疆地区开头,编写逻辑性强,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搭建。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对应旧教材《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子目录不变,内容上增加元代相关内容。农业的发展一目,正文表述更加精简,原教材“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改为“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的表述。手工业的兴盛一目,正文明确指出“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替代了麻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增加“宋元时期的煤矿业”。商业的繁荣一目,原教材中的最大城市表述为开封和杭州,新教材改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明确提出了“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关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增加相关表述,突出南移完成的标准。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对应旧教材《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子目录变为:发达的中外交通、繁荣的海外贸易、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发达的中外交通一目涉及原教材第13课第三目内容;繁荣的海外贸易一目,涉及原教材第9课宋朝的海外贸易部分内容,在原内容上有扩充;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一目,基本是旧教材13课的最后一段正文,增加了《回回药方》。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对应旧教材《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内容,有六个子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天文学的发展”、“理学”、“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前两个子目都是旧教材有的知识点,新教材表述更精炼,第三子目为原教材拓展内容,新版教材引入正文;第四子目为新增内容,介绍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初高中衔接;第五六子目,为原教材内容。本单元课时目录变化有四种类型:章节合并 2、时空范围调整 3、文化内容单列出来 4、目录微调;改版后的单元标题在明清时期后加了两个限定词:封建和至鸦片战争前。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对应旧教材《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文标题未变,新增民族关系这一子目,原来的子目四“经济的发展”被挪到后面20课。正文中增加“靖难之役”、明朝对东北女真族的管理、明朝与蒙古的和战(隆庆和议)等知识点。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对应旧教材《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标题未变,新增援朝战争这一子目,涉及明朝与周边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的交往。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标题改变,是旧教材中《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子目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内容整合,内容涉及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调整后,本课的知识点更加完整,有逻辑。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对应旧教材《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正文内容减少一个子目,没有大删大改。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对应旧教材《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正文增加“奏折制度”,增加军机处内景的图片和介绍;原来“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改成“闭关政策”。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应《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大单元整体性,了子目标题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正文内容从明朝开始编写,增加明朝农业方面的举措及清朝前期的举措,增加《鱼鳞图》和相关史事的介绍;新增知识点:清朝的人头税、人口迁徙。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旧教材第16、21课的整合,了子目标题为: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明清的思想家、小说和戏曲。科技名著一目精简表述;明长城和北京城一目,删去了关于宫城的详细介绍;明清的思想家一目,新增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其主张,内容比较精炼;第22课 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 课名稍有变动,内容形式变化学史方法 (一)如何读懂文献史料 (二)如何把握史事要素 新增内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相关史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五、探究性学习引导深入研读新教材:教研组应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新教材,理解其核心理念和变化,确保备课工作与新教材保持一致。融合新课标理念: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小制作、历史讲座等活动。融合跨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六、教学评价与反馈综合运用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验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七、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通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计划,将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单元:隋代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改版前改版后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2课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第3课盛唐气象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改版前改版后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8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10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改版前改版后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第22课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第1-4周课程导入与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8周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11周期中考试复习与期中考试第12-16周期中考试复习与期中考试第17-19周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第20周期末复习与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