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 将下列语句认真誊写在方格内。
如临深渊 自出心裁
2.(10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老吾老, 。(《孟子•梁惠王上》)
(2)山气日夕佳, 。(作者 《饮酒》)
(3)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4)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 》)
(5)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 ,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7)杜甫《春望》中“ , ”的诗句,描绘出战火连续不断、家书无比珍贵的现实状况,表现了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6分)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ㅤㅤ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我越过广场,踏着jú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瞻仰纪念碑。
(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
ㅤㅤ②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辅好座位。他瞩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
(朱自清《背影》)
ㅤㅤ③然而它仍然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置之不理,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
(法布尔《蝉》)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矗立
②jú黄
③瞻仰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3)将划横线的语句概括为一个成语: 。(1分)
4.(2分)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富贵不能淫》) 去:离开。
B.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平衡,周全。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将近。
D.介胄于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 介胄:披甲戴盔。
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 。
①当然,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自身的缺点或不足难免会有所暴露。
②表现自己,适当地张扬个性,更容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③况且缺点被发现或被指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可以促使我们完善自己。
④不过,这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②①③④
6.(10分)名著阅读。
(1)在下列图片中的昆虫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提示:
ㅤㅤ①时而轻声低吟,时而歌声嘹亮,是田园中的“小提琴家”。②在地下生活四年
——选自《昆虫记》
A.①蝉
B.②杨柳天牛
C.①蟋蟀
D.②蜜蜂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ㅤㅤ(它)对田园劳作一窍不通,但照旧在春回大地的时刻(它)这个税务官是如何卖力干活儿的。我是个主动纳税者,我任由(它)(它)所偏爱的植物种子。除了这不多几垄的豌豆而外,我没有任何别的可召唤(它),但(它)五月里便按时前来了。(它)知道在这个不适宜辟作菜园的荒石园里
语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 (国家)作家,该书是介绍知识的 小品,也是“公认的 经典”, (人名)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语段中“它”是指 。(昆虫名)
(3)请从生动形象的角度,赏析上述选段内容。(3分)
7.(7分)综合性学习。
(1)提取下列语句的主干,并指出划横线短语充当什么成分。(3分)
ㅤㅤ2023年春节,我国边防战士在4500米高原向全国人民送上新年祝福。
(2)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4分)
ㅤㅤ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二、阅读理解。(40分)■品味感悟
8.(6分)“作新”学习小组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盲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①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1)两首词都提到了梦,李词中的“ ”字和辛词中“ ”字,都表明了词人的梦境被现实所击破。(2分)
(2)梦是痛苦现实的写意,又是美好理想的寄托。两首词虽都提到了梦。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具体分析。(4分)
9.(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ㅤㅤ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ㅤ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链接】
ㅤㅤ陈子庄先生曰:“先大父居官,清谨自持。道光元年,摄泗州事。州地处下游,城处半成泽国,例请赈恤,民皆转徙,无可稽核。悉以虚册报销,公独不肯办,触怒上官,遂解州事。人皆以为愚,公但笑应之而已。尝谓余兄弟曰:“我虽不得此钱,以‘清白吏子孙’五字贻尔等
(节选自《后汉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①丈夫之冠也
②与民由之
③民皆转徙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行天下之大道。
②公但笑应之而已。
(4)你认为链接材料中“先大父”可以称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链接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阐述理由。(3分)
10.(7分)阅读课文《昆明的雨》选段,完成问题。
ㅤㅤ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ㅤㅤ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ㅤㅤ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ㅤㅤ我想念昆明的雨。
(1)选文中诗歌写出了那天什么样的情味?(2分)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选文中划横线的语句。(2分)
(3)“我想念昆明的雨”在选文最后单独成句,有何表达效果?(3分)
11.(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荷叶帽
于君字
ㅤㅤ①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ㅤㅤ②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聪明可人。
ㅤㅤ③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的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
ㅤㅤ④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ㅤㅤ⑤“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ㅤㅤ⑥“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ㅤㅤ⑦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唯恐掉了。
ㅤㅤ⑧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ㅤㅤ⑨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ㅤㅤ⑩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ㅤㅤ⑪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ㅤㅤ⑫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ㅤㅤ⑬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以“荷叶帽”为题有何作用?(4分)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3)文中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4)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4分
三、作文。(40分)■放飞个性
12.(40分)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40分)■学以致用
1.(3分) 将下列语句认真誊写在方格内。
如临深渊 自出心裁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属于基础题。
【解答】答案:
如临深渊 自出心裁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注意加强。
2.(10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2)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作者 陶渊明 《饮酒》)
(3)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4)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 雁门太守行 》)
(5)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7)杜甫《春望》中“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的诗句,描绘出战火连续不断、家书无比珍贵的现实状况,表现了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以及人之老
(2)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易错字:相)
(3)非是藉秋风(易错字:藉)
(4)半卷红旗临易水 雁门太守行(易错字:旗)
(5)东风不与周郎便(易错字:郎)
(6)芳草长堤
(7)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易错字:抵)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正确书写。
3.(6分)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ㅤㅤ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我越过广场,踏着jú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瞻仰纪念碑。
(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
ㅤㅤ②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辅好座位。他瞩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
(朱自清《背影》)
ㅤㅤ③然而它仍然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置之不理,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
(法布尔《蝉》)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矗立 chù
②jú黄 橘
③瞻仰 zhān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 辅 改为 铺 ;
② 瞩 改为 嘱 ;
(3)将划横线的语句概括为一个成语: 无动于衷 。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矗立”的“矗”读音为“chù”;②“jú黄”应为“橘黄”,“橘”字的拼音为“jú”;③“瞻仰”的“瞻”读音为“zhān”。
(2)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
①“辅好”的“辅”应为“铺”;
②“瞩”应为“嘱”。
(3)本题考查成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置之不理”,根据这个描述,对应的成语是“无动于衷”。
【解答】答案:
(1)①chù
②橘
③zhān
(2)①辅 铺
②瞩 嘱
(3)无动于衷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2分)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富贵不能淫》) 去:离开。
B.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平衡,周全。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将近。
D.介胄于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 介胄:披甲戴盔。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衡”是阻塞。
故选:B。
【点评】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句意正确判断。
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 。
①当然,在表现自己的时候,自身的缺点或不足难免会有所暴露。
②表现自己,适当地张扬个性,更容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③况且缺点被发现或被指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这可以促使我们完善自己。
④不过,这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②①③④
【分析】本道题要紧紧抓住“当然、况且、不过“等关键词来理清句子的顺序。
【解答】这段话是关于“表现自己”的话题的,①③④因为有“当然、不过“都不适合做首句,提出表现自己的总话题,应该是①,应该是④.未必…‘.综合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A。
【点评】拿到练习题时,不要急于下笔标序号。要先默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熟悉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仔细地读,根据其意知道这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
6.(10分)名著阅读。
(1)在下列图片中的昆虫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提示:
ㅤㅤ①时而轻声低吟,时而歌声嘹亮,是田园中的“小提琴家”。②在地下生活四年
——选自《昆虫记》
A.①蝉
B.②杨柳天牛
C.①蟋蟀
D.②蜜蜂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它)对田园劳作一窍不通,但照旧在春回大地的时刻(它)这个税务官是如何卖力干活儿的。我是个主动纳税者,我任由(它)(它)所偏爱的植物种子。除了这不多几垄的豌豆而外,我没有任何别的可召唤(它),但(它)五月里便按时前来了。(它)知道在这个不适宜辟作菜园的荒石园里
语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 法国 (国家)作家,该书是介绍知识的 科学 小品,也是“公认的 文学 经典”, 鲁迅 (人名)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语段中“它”是指 豌豆象 。(昆虫名)
(3)请从生动形象的角度,赏析上述选段内容。
【分析】《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时而轻声低吟,是田园中的‘小提琴家’”。根据“在地下生活四年,可以判断出:这是蝉。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根据情节,该书是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法布尔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它行文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豌豆象“对田园劳作一窍不通”,运用拟人手法。把豌豆象到豌豆园觅食说成是“急匆匆地奔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充满情趣。
答案:
(1)C
(2)法布尔 科学 鲁迅
(3)《昆虫记》描写豌豆象像个税务官,运用拟人手法,把豌豆象到豌豆园觅食说成是“急匆匆地奔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充满情趣,语调轻松诙谐。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7分)综合性学习。
(1)提取下列语句的主干,并指出划横线短语充当什么成分。
ㅤㅤ2023年春节,我国边防战士在4500米高原向全国人民送上新年祝福。
(2)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
ㅤㅤ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成分。“2023年春节”是时间状语,“我国边防”是定语,“战士”是主语,“在4500米高原”是地点状语,“向全国人民”是状语,“送上”是谓语,“祝福”是宾语。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题干,正方意见已给出,需要将反方的意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作答的时候,需要依据正方观点,明确提出反方的观点“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然后陈述理由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1:我认为“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示例3:我认为“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需要借助诸如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硬件设备的支持,无法像书本那样随时随地阅读。
【解答】答案:
(1)战士送上祝福。划横线短语的句子成分:地点状语
(2)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不能自拔。所以。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理解。(40分)■品味感悟
8.(6分)“作新”学习小组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盲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①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1)两首词都提到了梦,李词中的“ 谩 ”字和辛词中“ 觉 ”字,都表明了词人的梦境被现实所击破。
(2)梦是痛苦现实的写意,又是美好理想的寄托。两首词虽都提到了梦。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具体分析。
【分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独宿博山王氏庵的感受。上片以所见所闻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和气氛;下片写白发苍颜、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最后表现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可贵精神。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刻画都十分成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细读李清照的“我报路长嗟日暮,枉有妙句人称道。一个“谩”字。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被秋宵梦觉”意思是可知:布被单薄,从梦里醒来。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李清照的《渔家傲》这首词写的是“梦境”。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是全词的关键,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在幻想的境界中、关心民瘼的天帝,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寄寓着美好的理想,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环境如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眼前不是饥鼠蝙蝠,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他“梦中行遍,醒后犹自留连梦境。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如今苍颜白发,可心中所思所想。本词上片以所见所闻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和气氛、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答案:
(1)谩 觉
(2)①李清照的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②辛弃疾的词:壮志难酬,但壮心不已。
译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蒙蒙。银河欲转。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学作诗,却是空无用,大鹏冲天飞正高!请千万别停息,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蹿来蹿去。屋上松风裹挟着大雨汹涌而来,发出呼啦啦的声音。平生塞北江南辗转不定,容颜苍老,疾风骤雨的秋夜,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9.(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ㅤㅤ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ㅤ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链接】
ㅤㅤ陈子庄先生曰:“先大父居官,清谨自持。道光元年,摄泗州事。州地处下游,城处半成泽国,例请赈恤,民皆转徙,无可稽核。悉以虚册报销,公独不肯办,触怒上官,遂解州事。人皆以为愚,公但笑应之而已。尝谓余兄弟曰:“我虽不得此钱,以‘清白吏子孙’五字贻尔等
(节选自《后汉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 行加冠礼。
②与民由之 遵循。
③民皆转徙 都。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行天下之大道。
②公但笑应之而已。
(4)你认为链接材料中“先大父”可以称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链接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阐述理由。
【分析】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链接】
陈子庄先生说:“我的祖父做官时,清正廉洁,严格要求自己。道光元年,代理泗州的政务。泗州地处下游,每年春秋两季之间,城中大半都变成水乡泽国,按照惯例要请求赈济抚恤,然而应当赈济抚恤的地方,百姓都辗转迁移,没办法核查。(别的官员)都用虚假的册子上报开支,所以安徽省有了‘南漕北赈’的谣传,唯独祖父不肯这样做,触怒了上级官员,差点遭到弹劾,于是被解除了泗州的职务。人们都认为他很愚蠢,祖父只是笑着回应罢了。(祖父)曾经对我们兄弟说:‘我虽然没得到这笔钱,但把“清白吏子孙”五个字留给你们,不也是很丰厚的(财富)吗?’”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冠,行加冠礼。
②翻译: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③翻译:百姓都辗转迁移。皆,都。
(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张仪”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可单独断开,意思是“难道不是”,所以在其后断开、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之,的。翻译: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这里的“大道”指“义”)。
②重点词:但,只;而已。翻译:祖父只是笑着回应罢了。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我认为链接材料中的“先大父”可以称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理由如下: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从“富贵不能淫”来看,面对城中受灾需赈恤、无可稽核的情况,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这其实是被钱财利益所诱惑的表现,哪怕知道这样做会触怒上官,也坚决不随波逐流,没有被这种不正当的“富贵”所迷惑。其次,“先大父”因为不肯按照其他官员那样以虚册报销的做法行事,几致参劾,也就是面临着来自上级官员的权势压迫,但他依然不为所动,没有屈服于上官的权威。所以,“先大父”的行为表现与孟子所阐述的“大丈夫”应具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特质相符。
答案:
(1)①行加冠礼。
②遵循。
③都。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①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这里的“大道”指“义”)。
②祖父只是笑着回应罢了。
(4)我认为链接材料中的“先大父”可以称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理由如下:从“富贵不能淫”来看,失去谋取私利的机会,坚守自己为官清正廉洁的原则,符合“富贵不能淫”这一标准,“先大父”因为不肯按照其他官员那样以虚册报销的做法行事,没有屈服于上官的权威。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7分)阅读课文《昆明的雨》选段,完成问题。
ㅤㅤ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ㅤㅤ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ㅤㅤ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ㅤㅤ我想念昆明的雨。
(1)选文中诗歌写出了那天什么样的情味?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选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3)“我想念昆明的雨”在选文最后单独成句,有何表达效果?
【分析】文章节选自《昆明的雨》,这是一篇描写昆明雨的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在昆明期间对雨季的见闻和感受。文章开篇不落俗套,视角新颖,寥寥数笔,清新地勾画出昆明雨季的形象:明朗、丰满、浓绿、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接着作者仍不直接写雨,而是写昆明雨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整篇文章的描写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以此为衬托,将昆明的雨季写得饱满、切实、形象,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现实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解答】(1)本题考查对引用诗词的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判断引用诗词的作用。这里作者以一首诗作结,不仅彰显了作者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平淡质朴的散文风格,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写出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结合本段首句可判断这种“情味”首先应是“淡淡的乡愁”,所以也体现出一种幽静。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语句“一棵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使用准确的“爬”“遮”等动词;从修辞来看,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3)本题考查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如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自然收束全文而又韵味无穷。
答案:
(1)“情味”既包括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也含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2)“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3)内容上,深化主题;结构上。
【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11.(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荷叶帽
于君字
ㅤㅤ①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ㅤㅤ②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聪明可人。
ㅤㅤ③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的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
ㅤㅤ④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ㅤㅤ⑤“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ㅤㅤ⑥“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ㅤㅤ⑦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唯恐掉了。
ㅤㅤ⑧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ㅤㅤ⑨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ㅤㅤ⑩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ㅤㅤ⑪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ㅤㅤ⑫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ㅤㅤ⑬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以“荷叶帽”为题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文中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4)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
【分析】本文写儿子把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当帽子,大家都说好看,于是儿子就一直把它顶在头上,爸爸却不能理解孩子的童趣,不懂得荷叶能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扔掉并踩烂荷叶的故事。表现了儿童自有其独特感情及兴趣,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大家都说好看,爸爸却不能理解孩子的童趣,扔掉并踩烂荷叶的故事,即“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但因为了父亲的不理解与粗暴。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软软的。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渐近枯萎的外形特点、踩儿子的“荷叶帽”作铺垫。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那位父亲停了下来,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他拿下来。他拿下。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做父亲的也发了急,扔在路边,父亲的脚更快。小男孩还要去捡,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文中孩子的“父亲”抢,并不余遗力地将其踩得面目全非这些情节及描写,做法粗暴。
(4)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看到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粗暴,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也有对这位父亲的不满,伤感不当的家庭教育。
答案:
(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渐近枯萎的外形特点、踩儿子的“荷叶帽”作铺垫。
(3)不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做法粗暴。从文中父亲抢,并不余遗力地将其踩得面目全非可以看出。
(4)“我”泪水盈眶是因为同情这位孩子,伤感不当的家庭教育。
【点评】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三、作文。(40分)■放飞个性
12.(40分)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以“担当”为题进行写作。“担当”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审题时,我们需要思考在初中生活中,哪些经历可以体现出“担当”的精神。这些经历可能是一次勇敢的决策、一次负责任的行动,或是一次对错误的勇敢承担。在选材方面,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能够体现“担当”精神的具体事件。例如,可以选择一次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承担责任、组织活动的经历;或者选择一次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但勇于面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经历。这些事件都能够很好地展现“担当”的主题。在写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然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变化和行动决策,突出“担当”的精神。此外,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处进行适当的抒情和议论,总结“担当”的意义和价值,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综上所述,写作这篇作文时,我们要紧扣“担当”这一主题,通过具体的经历和生动的描写,展现出自己在初中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使文章既具有条理性,又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解答】
担当
成长是一次蜕变。在成长中学会担当。
伟大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幼时因为其父亲买了一把小斧头送给他,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时,而是勇于向自己的父亲承认了错误。因为华盛顿的勇于承担责任,华盛顿避免了父亲的责骂,也是必然的。
成长时有烦恼,有委屈,有失望,但是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有担当。
记得小时候过年在老家,我们小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玩的小爆竹,我和小伙伴们拿着鞭炮经过小姑家后园的菜地时。鬼灵精怪的我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不如我们来炸小鸭子吧,右手拿着鞭炮。“嘎,嘎,小鸭子吓得四处逃窜乱叫,我们都拍手称赞。
下午我回家时,是不是你们中哪个炸了鸭子,快老实交代,心中害怕了几分。我犹豫再三,用如细蚊般的声音说道:“小姑?平时你都是最乖巧懂事的啊,小姑,当时太无聊了。
小姑叹了一口气,看你这孩子平时最懂礼貌,下不为例,谢谢小姑,我觉得我长大了。
成长了的人不一定有担当,一定是成长了。
题号
4
5
答案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