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必修二单元分层过关检测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B卷)含答案,共26页。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检测(B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茎豌豆花的成熟期去雄B.高茎豌豆为父本,矮茎豌豆为母本C.过程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授粉D.①②操作后不需要套袋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罐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每个罐中D、d小球数量相等)。下列对其做法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玻璃球数量多的罐可代表雄性生殖器官B.两个罐中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C.该实验模拟了不同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D.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罐重新开始3.兔子的毛色是由4个基因C、Ch、Cch、C+决定的,其中CC为白化兔,ChCh为喜马拉雅兔,CchCch为灰色兔,C+C+为野生型兔。杂合子C+C、C+Cch、C+Ch为野生型兔,CchCh为体端黑色的浅灰色兔,CchC为浅灰色兔,ChC为喜马拉雅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C、Ch、Cch、C+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控制兔子毛色的基因型共有10种,两只兔子杂交后代最多会出现3种表型C.任选一只兔与白化兔杂交,都可根据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判断其基因型D.浅灰色兔雌雄交配的F1中相同毛色的兔相互交配,F2中灰色兔占1/44.控制南瓜重量的基因有A/a、B/b、E/e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每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重量程度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aabbee、AaBbEe的南瓜重量分别是90克、120克。今有基因型AaBBEe和AaBbEE的亲代杂交,则有关杂交子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表现型有5种B.基因型有12种C.果实最轻约110克D.果实最重的个体出现的几率是1/85.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型不一定相同;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实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相等;③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短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④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⑥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A.2项 B.3项 C.4项 D.5项6.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性别影响的现象,称为从性遗传。安哥拉兔的长毛和短毛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从性遗传。如表为安哥拉兔交配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控制长毛和短毛的基因在遗传上遵循分离定律B.兔毛的长度可能与性激素的种类及含量有关C.实验二F2的长毛雄兔中杂合子占2/3D.实验二F2中短毛兔随机交配,后代中纯合子占1/37.某单子叶植物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①AAddTT、②AADDtt、③AAddtt、④aaddt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分离定律,亲本的选择组合有6种(正反交只记为1 组)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组合只有1 种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择亲本①和②杂交D.将②和④杂交所得 F₁ 的花粉不用碘液处理,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结果能看到四种花粉粒,比例为1∶1∶1∶18.某雌雄同株植物的野生型个体(AABBdd,3对基因独立遗传)含有成分R,科研人员通过诱导获得了3个无成分R的单基因突变体纯合子甲、乙、丙。现用它们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均为隐性突变,丙为显性突变B.实验一中F1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中F1基因型不能确定C.实验二中F2无R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13D.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R∶无R=1∶29.某同学利用下图4个烧杯中的小球进行模拟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关于烧杯中小球数量,①与②须相等,③与④须相等B.任意从①②或③④中各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任意从①③烧杯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先从①③和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分别记录字母组合;然后将①③和②④中抓取的小球再结合,也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10.某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 、 和 控制,且 、 和 之间为共显性(即 、 和 任何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如图为基因对该动物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每个化学反应一旦发生反应物没有剩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 的个体背部皮毛颜色为白色B.有关背部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种,背部皮毛颜色为褐色的个体均为杂合子C.背部皮毛颜色为棕色或黑色的个体一定为杂合子D.某背部皮毛颜色为白色的雄性个体与多个背部皮毛颜色为黑色的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三种表型,则该背部皮毛颜色为白色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1.科研人员在种植野生型玉米的田间,发现两株隐性矮秆突变体X和Y(X和Y均为单基因突变),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是同一位点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后,F1再自交(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两突变基因为同一位点基因突变导致,则F2均为矮杆B.若两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点的基因,则F2为高秆∶矮秆=9∶7C.若两突变基因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点的基因,则F2为高秆∶矮秆=1∶1D.若两突变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植株中矮杆纯合子占3/7。12.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a与B/b中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①过程,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②过程B.子代中重组型所占的比例为3/8C.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D.M、N、P分别代表16、9、313.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1产生的雌雄雄配子数量相等,是F2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C.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圆粒个体混合种植,后代绿色皱粒的比例为1/81D.从F2的绿色圆粒植株中任取两株,这两株基因型不同的概率为4/914.肝豆状核变性是13号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负责Cu2+转运的蛋白功能减弱或消失,使Cu2+在肝、肾等中积累而损害健康。一对表型正常夫妇生了一个表型正常女儿和一个患肝豆状核变性儿子。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该对父母生育第三胎,则此孩子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B.Cu2+可能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肝、肾等细胞C.女儿和一个正常男性(母亲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结婚,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5/12D.图中 为阳性, 为阴性,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为2/31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和灰色,尾巴有短尾和长尾,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短尾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黄色的基因是显性基因B.灰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C.让F1中黄色短尾鼠与灰色长尾鼠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2:1:2:1D.让亲本中黄色短尾鼠和灰色长尾鼠交配,后代中不会出现表现型之比为1:1:1:116.现有四个转Bt基因的抗虫棉纯合品系(基因型为BtBt),为研究Bt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不考虑致死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甲与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乙与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乙与丁的Bt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甲与乙杂交组合的F2中约1/2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17.将编码δ-内毒素的一个D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得到抗虫棉植株,不含D的染色体可看作d。受D基因的影响,抗虫棉杂合子可正常产生雌配子,但是产生雄配子时,有一半含基因d的配子死亡,其他基因型个体产生的配子正常。现将某转基因棉花杂合子自交得到F1,再分别让F1自交和自由交配各自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子棉花亲本产生的雌配子D:d=2:1B.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2:3:1C.F1进行自交得到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5:1D.F1进行随机受粉获得的F2中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比例为5/2418.某动物的耳型有折耳和立耳两种表型,现欲研究该动物耳型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实验二: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3: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立耳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B.实验一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5种,且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C.若实验一F1与立耳个体杂交,则子代基因型及表型均与实验二的F2相同D.若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19.某动物体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当A基因不存在且B基因存在时,赤鹿才会表现为白色B.让多对基因型为Aa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出足够多F1,其中白色有斑所占比例为1/8C.选用白色无斑雌、雄个体交配,可能产生赤褐色有斑的子一代D.赤鹿种群中赤褐色无斑的基因型有20种20.在孟德尔的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中,子代出现3∶1或者9∶3∶3∶1的前提是F1产生的各种配子比例相同且都存活,但在杂交或者自交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精子或者卵子不育或者部分不育导致性状分离比特殊化。下列有关特殊比例的出现,推测不合理的是( )A.若基因型Aa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可能显性纯合子致死B.若基因型Aa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可能含a的精子或卵子有4/5致死C.若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7∶1∶1,可能含ab的精子或卵子致死D.若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3∶3∶1,可能含AB的精子和卵子致死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计40分)21.野茉莉花为二倍体植物,花的颜色有白色、浅红、粉红、大红和深红五种颜色,但其遗传基础并不清楚,科研人员做出了不同的假设:①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5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1(深红),A2(大红),A3(粉红),A4(浅红),a(白色),且A1>A2>A3>A4>a,即A1对A2显性,以此类推。A1A2、A1A3、A1A4、A1a个体的花均为深红色。②该性状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显性基因决定红色,效果相同,且具有累加作用。(1)①若为第一种假设,野茉莉花的花色相关基因型共有 种,彼此之间遗传时遵循 (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若粉红色花进行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型及比例为 。(2)若为第二种假设,野茉莉花色的相关基因型共有 种。①让纯合的深红个体同白色个体交配,如果后代全部为 色,则第一种假设成立;如果全为 色,则第二种假设成立。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将F1个体进行自交,如果自交后代性状及其比例为 ,则第一种假设成立;如果自交后代性状及其比例为 ,则第二种假设成立;还可选择 (填表型)的纯合子植株进行杂交也可得到上述完全相同的结果。22.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 基因位于 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mm 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 MM、Mm 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 基因位于 5 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RR、Rr、rr 的植株表现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1)欲判断一株大花番茄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2)基因型为 Mm 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 中雄性不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雄性不育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晚熟红果杂交种的基因型为 ,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则 F2 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 。23.某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B/b,D/d)控制,其机理如图所示,已知在B基因存在的情况下,D基因不能表达。(1)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要检验某黄花植株的基因型,选择 花植株与之杂交。杂交过程中 (是/否)需要对母本去雄,理由是 。若杂交结果为全为黄花,且该黄花植株不含D基因,请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 。(2)某黄花植株自交,F1植株中黄花:紫花:红花=10:1:1。形成这一比例的原因是该植物产生的配子中某种基因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①致死配子的基因型为 ,上述F1黄花植株中纯合子占 。②要利用上述F1植株,可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探究致死配子是雌配子还是雄配子,若已证明致死的是雄配子,某群体中基因型为BbDd和BbDD的个体比例为1:2,该群体个体随机授粉,则理论上子一代个体中紫色植株占的比例为 。24.某植物茎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以紫色高茎植株为亲本,自交产生的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请回答:(1)以上两对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F1中绿色高茎的基因型为 ,其中杂合子占 。(3)①分析F1表型比例异常的原因,某同学提出三种假设:假设一:基因型为 和 的受精卵或个体致死;假设二: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假设三: 。②请设计杂交实验对假设二、假设三进行探究:实验思路;选择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与F1中的 进行正交、反交实验,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实验结果分析:Ⅰ.若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子代中表型及比例表现为 ,反交子代中出现 种表型,则假设二正确。Ⅱ.若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 ,子代中出现和杂交实验Ⅰ相同实验结果,则假设三正确。25.水稻(雌雄同株)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学者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雄蕊发育异常,简称不育株),并且确定该不育性状由细胞核中的显性基因A控制,在对不育植株进行杂交实验时,科学家发现了不育植株后代会出现可育植株,对于育性恢复的现象,科学家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说:假说一:育性性状由复等位基因决定,A+为育性恢复基因,a为可育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A>a。假说二:存在非等位基因R/r,R基因可以使不育植株恢复育性,r基因无此效应。为了探究育性恢复的遗传机制,科学家利用纯种雄性不育植株进行了多次实验,部分实验过程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雄性不育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的优点是 。(2)若育性恢复现象符合假说一,则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 。(3)科学家将实验一、实验二中的F1可育株分别进行自交,F2均出现了可育:雄性不育=13:3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判断水稻育性恢复机制符合假说 ,可育株2的基因型为 。若让实验一F1中的所有植株进行随机授粉,F2中可育株所占的比例为 。(4)水稻的抗稻瘟病菌(简称抗病)性状由T基因控制,为判断T基因和育性相关基因的位置关系,科学家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方案如下,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一)选择纯种不育抗病植株,让其和基因型与可育株2相同的纯种可育感病植株杂交获得F1,F1的基因型为 。(二)将F1和基因型为aarrtt的植株杂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表型及比例为 ,则T基因和育性相关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若F2表型及比例为 ,则T基因和R/r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实验一:纯合长毛(雌)×纯合短毛(雄)实验二:F1雌雄个体交配F1雄兔全为长毛F2雄兔长毛:短毛=3:1雌兔全为短毛雌兔长毛:短毛=1:3编号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株数实验一甲×乙有R有R(630株)、无R(490株)实验二甲×丙无R有R(210株)、无R(910株)杂交组合F1F2(F1自交后代)甲×乙全部为抗虫植株抗虫301株,不抗虫20株乙×丙全部为抗虫植株抗虫551株,不抗虫15株乙×丁全部为抗虫植株抗虫407株,不抗虫0株基因型A_____aabbE_aabbeeaaBB__aaBbE_aaBbee表现型赤褐色赤褐色赤褐色白色白色白色无斑无斑有斑(胚胎致死)无斑有斑亲本F1实验一雄性不育株×可育株1可育株:不育株=1:1实验二雄性不育株×可育株2全为可育株《必修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B卷)》参考答案:1.C【分析】据图分析:操作①叫去雄,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操作②为人工传粉(人工授粉),在雌蕊成熟时进行。【详解】A、去雄是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然后套袋,A错误;B、操作①叫去雄,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因此图示杂交中矮茎为父本(♂),高茎为母本(♀),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故①为去雄;将矮茎豌豆花的发粉授到高茎豌豆花的柱头上,则②为人工授粉,C正确;D、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故①②操作后需要套袋,D错误。故选C。2.A【分析】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详解】A、由于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数量,因此玻璃球数量多的罐可代表雄性生殖器官,A正确;B、两个罐中玻璃球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每个小罐内两种颜色的球的数量相同就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B错误;C、该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错误;D、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一定要放回原罐中,这样可以保证抓取每种配子的概率相等,D错误。故选A。3.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兔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C、Ch、Cch、C+控制的,其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兔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C、Ch、Cch、C+控制的,根据题意可知,显隐关系为C+>Cch>Ch>C,控制兔子毛色的基因型共有10种,两只兔子杂交后代最多会出现4种表型(CchC与ChC杂交),B错误;C、根据题干给出的各种基因型对应的毛色,任选一只兔与白化兔(CC)杂交,都可根据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判断其基因型,C正确;D、浅灰色兔(CchC)雌雄交配得到的F1为1CchCch、2CchC、1CC,相同毛色的兔相互交配,F2中灰色兔(CchCch)占1/4+1/2×1/4=3/8,D错误。故选C。4.D【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A、由于每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重量程度相同,故子代重量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基因型AaBBEe和AaBbEE的亲代杂交,子代最多含有显性基因6个,至少含有显性基因2个,因此表现型有5种,A正确;B、基因型AaBBEe和AaBbEE的亲代杂交,考虑Aa×Aa,子代基因型有3种,考虑Bb×BB,子代基因型有2种,考虑Ee×EE,子代基因型有2种,故子代基因型共有12种,B正确;C、AaBbEe比aabbee多3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ee、AaBbEe的南瓜重量分别是90克、120克,推测一个显性基因果实能增加10g,子代至少含有显性基因2个,则子代最轻者为90+10×2=110g,C正确;D、最重者的基因型为AABBEE,这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4×1/2×1/2=1/16,D错误。故选D。5.B【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详解】①表型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型不一定相同,①正确;②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等,所以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②正确;③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所以兔的白毛与黑毛是相对性状,狗的卷毛与短毛不是相对性状,③错误;④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④错误;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而不是只含一个基因,⑤错误;⑥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⑥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三项,故选B。6.D【分析】表格分析,纯种安哥拉兔进行杂交实验,子一代雄兔都是长毛,雌兔都是短毛,与性别有关。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二代雄兔长毛∶短毛=1∶1,而子二代雄兔中长毛∶短毛=3∶1,雌兔长毛∶短毛=1∶3,因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从性遗传。雌兔中AA为长毛,Aa、aa为短毛,雄兔中AA、Aa为长毛,aa为短毛,子一代基因型是Aa。【详解】A、由F2性状分离比3:1可知,控制长毛和短毛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A正确;B、F1中雌雄兔的基因型相同,但兔毛长度不同,可能与雌雄兔中性激素的种类及含量有关,B正确;C、F2长毛雄兔有两种基因型,可用AA和Aa表示,二者比例为1:2,因此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C正确;D、F2短毛雄兔的基因型可用aa表示,短毛雌兔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因此F2中短毛兔随机交配,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3,D错误。故选D。7.B【分析】1、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①可选择F1代(基因型为Aa__ __)的花粉,滴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棕色花粉=1:1。②可选择F1代(基因型为__ __Dd)的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长形花粉:圆形花粉=1:1。2、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F1代(基因型为Aa__ Dd)的花粉, 滴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蓝色长形:蓝色圆形:棕色长形:棕色圆形=1:1:1:1。【详解】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②和④、③和④、①和②、②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因此亲本的选择组合有5种,A错误;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可以选择亲本组合只有1 种,B正确;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C错误;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结果有2种,花粉粒长形与圆形比例为1:1,D错误。故选B。8.D【分析】1、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又知无成分R的纯合子甲、乙、丙之间相互杂交,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实验二F2有R与无R之比为3:13,推测同时含有A、B基因才表现为有成分R,D基因的存在可能抑制A、B基因的表达,即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无成分R。2、由于实验一F1均为有R且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推测实验一甲、乙基因型可能为AAbbdd或aaBBdd,实验二F1均为无R,推测丙的基因型一定含有DD基因,又因为实验二F2有R与无R之比为3:13,推测丙的基因型为AABBDD。【详解】A、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D基因的存在可能抑制A、B基因的表达,由于实验一F1均为有R且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推测实验一F1基因型为AaBbdd,实验二F1均为无R,推测丙的基因型一定含有DD基因,因此甲、乙均为隐性突变,丙为显性突变,A正确;B、由于实验一F1均为有R且实验一F2有R与无R之比为9:7,推测实验一F1基因型为AaBbdd,由于甲的基因型不确定,实验二中F1基因型不能确定,B正确;CD、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实验二F1基因型为AABbDd,又因为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R,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无成分R,因此无R的个体中纯合子占3/13,若让实验二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有R(AABbDd)∶无R(AABbdd、AAbbDd、AAbbdd)=1∶3,C正确,D错误。故选D。9.A【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分析题图: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字母为同种字母,则两个烧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这两个烧杯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如果两个烧杯中小球上标有的为不同的字母,则这两个烧杯表示同一生殖器官。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③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详解】A、①与②中所含小球相同,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③与④中所含小球相同,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①②与③④中的小球模拟生殖器官中产生的两种配子,雌雄生殖器官产生的雌雄配子数不同,小球数可以不相等。每个桶中的两种小球模拟该生殖器官产生的两种配子,杂合子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相等,所以每个桶中含不同字母的小球数要相等,A错误;B、①②或③④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或R和r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C、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③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D、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则①③一起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之一;②④所示烧杯中所含小球情况与①③相同,可以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中的另一方。所以将①③和②④中抓取的小球再结合,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正确。故选A。10.B【分析】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本题图中体现了第一条途径。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1、A2和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三种,共有6种基因型,白色(A2A2、A3A3和A2A3)、褐色(A1A1)、黑色(A1A3)、棕色(A1A2)。【详解】A、基因型为A2A2个体缺少酶1,表现为白色,A正确;B、根据分析,A1、A2和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三种,所以背部的皮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褐色个体均为纯合子(A1A1),B错误;C、背部的皮毛颜色为棕色(A1A2)或黑色(A1A3)的个体一定为杂合子,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三种毛色,即黑色(A1A3)、棕色(A1A2)、白色(A2A2、A3A3和A2A3)个体,说明亲本中白色个体必定含有A2基因,其基因型只能是A2A2或A2A3,若为A2A2,子代只能有A1A2棕色和A2A3白色两种类型,若为A2A3,则子代会有A1A2棕色、A1A3黑色和A2A3白色三种类型,D正确。故选B。11.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若两突变基因为同一位点基因突变导致的,突变体X和Y可设为a1a1和a2a2,让两种突变体杂交后,F1(基因型为a1a2)自交,则F2均为矮秆,A正确;BD、如果两种突变体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突变所致,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突变体X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Y基因型为AAbb,则X和Y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基因型为A-B-∶(A-bb+aaB-+aabb)=9∶7,即F2高秆∶矮秆=9∶7,F2植株中矮秆纯合子(AAbb、aaBB、aabb)占3/16,B正确,D错误;C、如果两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突变所致,假设突变体X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Y基因型为AAbb,则X和Y杂交F1为AaBb,由于两对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则F1自交产生的F2基因型为2AaBb∶AAbb∶aaBB=2∶1∶1,表型为高秆∶矮秆≈1∶1,C正确。故选D。12.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生物性状表现,其中M、N、P分别代表16、9、3。【详解】A、A、a与B、b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①过程,A错误;B、由表现型为12:3:1可知,亲本的类型是双显性(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的重组型即是非亲本类型,占4/16,即1/4,B错误;C、由表现型为12:3:1可知,只要含有A基因或者只要含有B基因即可表现为一种性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C错误D、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M是4×4=16种,基因型N=3×3=9种,表型比例是12:3:1,所以表型P是3种,D正确。故选D。13.D【分析】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获得F1,表现为黄色圆粒豌豆,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F2中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为双杂合子,控制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A、连锁的两对等位基因也都遵循分离定律,故不能依据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得出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结论,A错误;B、F1产生的雄配子总数往往多于雌配子总数相等,B错误;C、若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圆粒植株混合种植,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只有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才会产生yyrr的绿色皱粒豌豆,故后代出现绿色皱粒的概率为4/9×1/16=1/36,C错误;D、从F2的绿色圆粒植株yyRR或yyRr中任取两株,这两株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3+2/3×2/3=5/9,故不同的概率为4/9,D正确。故选D。14.D【分析】通过题干以及图示可推测出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豆状核变性是13号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负责Cu2+转运的蛋白功能减弱或消失,使Cu2+在肝、肾等中积累而损害健康,涉及到了Cu2+的跨膜运输。【详解】A、肝豆状核变性是13号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一对表型正常夫妇生了一个表型正常女儿和一个患肝豆状核变性儿子,说明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用a表示,则该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若该对父母生育第三胎,则此孩子携带该致病基因(Aa、aa)的概率是3/4,A正确;B、据题干可知,肝豆状核变性是13号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负责Cu2+转运的蛋白功能减弱或消失,使Cu2+在肝、肾等中积累而损害健康,说明Cu2+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正确;C、该对夫妇所生的女儿的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3AA、2/3Aa,其和一个正常男性(母亲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结婚,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1-2/3×1/4]×1/2=5/12,C正确;D、女儿表型正常,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为1/3AA、2/3Aa,故图中 为阳性, 为阴性或阳性,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故选D。15.C【分析】根据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亲本是黄色而后代出现了灰色,且黄色:灰色是3:1,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亲本是短尾而后代出现了长尾,且短尾:长尾=2:1,说明短尾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且后代中显性纯合在致死。【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短尾也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A错误;B、已知短尾显性致死,灰色是隐性性状,所以灰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只有一种,B错误;C、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A_Bb):黄色长尾(A_bb):灰色短尾(aaBb):灰色长尾(aabb)=6:3:2:1,让F1中黄色短尾鼠(A_Bb)与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黄色短尾(AaBb23×12):黄色长尾(Aabb23×12):灰色短尾(aaBb13×12):灰色长尾(aabb13×12)=2:2:1:1,C正确;D、让亲本中黄色短尾鼠(AaBb)和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D错误。故选C。16.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根据甲和乙杂交结果分析,F2中抗虫:不抗虫=15:1,该比值是9:3:3:1的变形,可知甲与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乙和丙杂交,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既有抗虫植株又有不抗虫植株,但是抗虫植株远多于不抗虫植株,可推测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C、乙与丁杂交,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也全为抗虫植株,乙与丁的Bt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C正确;D、结合A选项的分析,甲与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用A表示甲的Bt基因,用B表示乙的Bt基因,F1为AaBb,含Bt的基因为抗虫,不含Bt的基因不抗虫,所以F2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不只是纯合子,除了纯合子外还包括AaBB(2份)、AABb(2份),故甲与乙杂交组合的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2AaBB+2AABb)/16=1/2,D正确。故选B。17.B【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抗虫棉杂合子可正常产生雌配子,故杂合子棉花亲本产生的雌配子D:d=1:1,A错误;B、根据亲代(Dd)含基因d的花粉有1/2死亡,即雄性亲本水稻产生含d基因的花粉存活概率为1/2,因此产生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D:d=2:1,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D:d=1:1,故可得F₁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2:3:1,B正确;C、F1自交,3/6Dd×Dd→1/12dd,1/6dd×dd→1/6dd,得到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D、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DD:Dd:dd=2:3:1,则DD=2/6,Dd=3/6,dd=1/6,故产生的雌配子含D=7/12,雌配子d=5/12,Dd植株产生含d基因的花粉1/2死亡,则雄配子含D=2/3,雄配子含d=1/3,因此F2中基因型dd个体所占的比例为5/12×1/3=5/36,D错误。故选B。18.D【分析】据实验一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为9∶3∶1∶1的变式,说明折耳与立耳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的,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折耳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_,立耳基因型为aabb。【详解】A、由实验一可知,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为9∶3∶1∶1的变式,说明折耳与立耳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的,故立耳性状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B、实验一亲本为折耳(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其自由交配所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其中基因为aabb的个体为立耳,其余基因型个体均为折耳,故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5,B错误;C、若让实验一F1(AaBb)与立耳个体(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表型为折耳:立耳=3:1,表型与实验二F2相同,但基因型不完全相同,实验二亲本为折耳(AAbb或aaBB)、立耳(aabb),F1为立耳(Aabb或aaBb),F1自由交配,所得F2基因型及占比为1/4AAbb、1/2Aabb、1/4aabb或1/4aaBB、1/2aaBb、1/4aabb,C错误;D、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8:1,故子代的立耳个体所占比例为1/9,D正确。故选D。19.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当A基因不存在且B基因存在时,赤鹿才会表现为白色,A正确;B、让多对基因型为Aa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出足够多F1,其中aaBB_ _=1/4×1/4×1=1/16致死,白色有斑(aaBbee)所占比例为(1/4×1/2×1)/(1-1/16)=2/15,B错误;C、白色无斑(aaB_E_)雌雄个体交配,如基因型为aa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可产生赤褐色有斑(aabbee)的后代,C正确;D、由表格信息可知,赤褐色的基因型是A_____、aabbE_,由于3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赤褐色无斑的基因型是2×3×3+2=20种,D正确。故选B。20.C【分析】正常情况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或者两对相对性状,子代出现3:1或者9:3:3:1,是因为F1产生的配子比例是一致的,并且配子都存活下来。若有配子不育或者致死情况出现,子代的表现型或者基因型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详解】A、基因型Aa的植株自交性状分离比为2:1,可能显性纯合子AA致死,A正确;B、基因型Aa的植株自交性状分离比为11:1,aa占1/12=1/2×1/6,雌配子或雄配子中A与a的比例为5∶1,可能a精子或者卵子有4/5致死,B正确;C、若ab的精子或卵细胞致死,则基因型AaBb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8:2:2,C错误;D、若含AB的精子和卵子致,基因型AaBb植株自交后代9:3:3:1中A-B-中会减少7份,其余不变,则基因型AaBb的植株自交性状分离比为2:3:3:1,D正确。故选C。21.(1) 15 分离 全为粉红色或粉红色∶浅红色=3∶1或粉红色∶白色=3∶1(2) 9 深红 粉红色 深红色∶白色=3∶1 深红色∶大红色∶粉红色∶浅红色∶白色=1∶4∶6:4∶1。 粉红色(AAbb和aaB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详解】(1)若为第一种假设,即该性状由同一位点的5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1(深红),A2(大红),A3(粉红),A4(浅红),a(白色),则该野茉莉的相关基因型是5种纯合子,杂合子是C52=10种,所以共有15种基因型。由于这些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彼此之间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依据题意,粉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3A3、A3A4、A3a,则粉红色花进行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型及比例为全为粉红色,粉红色∶浅红色=3∶1,粉红色∶白色=3∶1。(2)如果符合②假说,即该性状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则野茉莉花色的相关基因型共有3×3=9种;①若为第一种假设,则纯合深红色的基因型为A1A1,白色的基因型为aa,则二者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1a,表现为深红色;若为第二种假设,则纯合深红色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粉红色,因而可判断出哪一种假设正确;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将F1个体进行自交,如果符合第一种假说,则F1的基因型是A1a,都表现为深红色,自交子二代深红色A1_∶白色aa=3∶1,若假说二正确,则F1AaBb自交得到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深红色(AABB)∶大红色(AABb、AaBB)∶粉红色(AaBb、AAbb、aaBB)∶浅红色(Aabb、aaBb)∶白色(aabb)=1∶4∶6:4∶1。还可选择亲本为粉红色(AAbb和aaBB)的纯合子植株进行杂交,而后F1自交也可得到上述完全相同的结果。22.(1)该植株自交(2) 1/6 MmRr 5/12【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基因型为 MM、Mm 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欲判断一株大花番茄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2)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 mm ,只产生可育雌配子,不能自交。基因型为 Mm 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MM∶Mm∶mm=1∶2∶1,其中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为1/3MM、2/3Mm,进而推知F2中雄性不育植株(mm)所占比例为2/3×1/4=1/6。雄性不育植株(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Mm)晚熟红果(Rr)杂交种的基因型为MmRr;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即自由交配,因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MR∶Mr∶mR∶mr=1∶1∶1∶1,F1中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1MMRR、2MMRr、1MMrr、2MmRR、4MmRr、2Mmrr、1mmRR、2mmRr、1mmrr,F1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1∶1∶1∶1,F1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2∶2∶1∶1,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M_Rr )所占比例为1/4×3/6+1/4×3/6+1/4×2/6+1/4×2/6=10/24=5/12。23.(1) 6 红 否 该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 (2) bD 1/5 5/84【分析】分析图示,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1的合成进而将红色前体物质转变成黄色物质,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2的合成进而将红色前体物质转变成紫色物质,由于B基因存在的情况下,D基因不能表达,可推测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dd,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_D_,B_dd,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D_。【详解】(1)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有BBDD、BBDd、BBdd、BbDD、BbDd、Bbdd,共6种;要检验某黄花植株的基因型,选择该黄花植株与红花植株(bbdd)杂交;由于该植物是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所以杂交过程中不需要对母本去雄;若杂交结果为全为黄花,且该黄花植株不含D基因,说明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是BBdd,该杂交的遗传图解是: (2)①某黄花植株自交,F1植株中黄花:紫花:红花=10:1:1,说明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是BbDd。自交后代黄花(B_D_,B_dd):紫花(bbD_):红花(bbdd)=10:1:1,可以写成B_D_:B_dd:bbD_:bbdd=7:3:1:1,是9:3:3:1的变式,说明基因型为bD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F1黄花植株BBDD和BBdd是纯合子,F1黄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5。②已证明致死的是雄配子,某群体中基因型为BbDd和BbDD的个体比例为1:2,该群体个体随机授粉,产生的雌配子为BD:Bd:bD:bd=5:1:5:1,产生的雄配子为BD:Bd:bd=5:1:1,则理论上子一代个体中紫色植株(bbD_)占的比例为5/12×1/7=5/84。24.(1)遵循(2) aaBB和aaBb 2/3(3) AABb AaBB 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 绿色矮茎(aabb) 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 4 母本【分析】已知该植物紫茎对绿茎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让紫色高茎植株自交,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由于F1中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且推测亲本紫色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A_B_紫色高茎:aaB_绿色高茎:A_bb紫色矮茎:aabb绿色矮茎=5:3:3:1。【详解】(1)分析题意,让紫色高茎植株自交,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由于F1中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推测亲本紫色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A_B_紫色高茎:aaB_绿色高茎:A_bb紫色矮茎:aabb绿色矮茎=5:3:3:1,绿色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中杂合子为2/3。(3)①F1表型为5:3:3:1,说明A_B_紫色高茎中减少了4,推测其比例异常的原因可能有:假设一: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或个体致死,F1的A_B_紫色高茎中只有AABB和AaBb存活,导致F1的表型为5:3:3:1;假设二: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假设三: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②设计杂交实验对假设二、假设三进行探究,两种假设的区别在于致死的AB配子是雄性还是雌性,故可以设计正反交进行探究。实验思路:选择亲本紫色高茎植株(AaBb)与F1中的绿色矮茎(aabb)进行正交、反交实验,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实验结果分析:Ⅰ、若假设二正确,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AaBb)为父本,产生的正常雄配子为Ab:aB:ab=1:1:1,绿色矮茎(aabb)为母本,雌配子为ab,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反交以紫色高茎植株(AaBb)为母本,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ab=1:1:1:1,后代有4种表现型;Ⅱ、若假设三正确,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AaBb)为母本,产生的正常雌配子为Ab:aB:ab=1:1:1,绿色矮茎(aabb)为父本,雄配子为ab,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反交以紫色高茎植株(AaBb)为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ab=1:1:1:1,后代有4种表现型。25.(1)无需去雄(2)AA×A+A或AA×A+a(3) 二 aaRR 23/32(4) AaRrTt 可育抗病:可育感病:不育抗病:不育感病=3:3:1:1 可育抗病:可育感病:不育抗病=1:2:1【分析】复等位基因是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多个,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产生的,复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也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套上纸袋→挂标签,雄性不育植株雄蕊无法形成,所以进行杂交实验的优点是无需去雄。(2)由题意可知,不育性状由细胞核中的显性基因A控制,A+为育性恢复基因,a为可育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A>a,雄性不育植株为纯种个体,基因型为AA,要让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杂交方式应该为AA×A+A或AA×A+a。(3) 由于两者F1的可育株自交后代分离比均为13﹕3,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水稻育性恢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假说二;F1中的可育株基因型均为AaRr,而雄性不育株基因型为AArr,故可育株2的基因型为aaRR。实验一雄性不育株(AArr)×可育株1,F1中可育株:不育株(A_rr)=1:1,则可育植株1基因型为aaRr或者Aarr,假定可育植株1基因型为aaRr,F1基因型为AaRr:Aarr=1:1,F1中的所有植株进行随机授粉,能产生雌配子为Ar:ar:AR:aR=3:3:1:1,雄配子为Ar:ar:AR:aR=1:1:1:1,因此F2中可育株所占的比例为1-A_rr的概率=1-(3/8×1/4+3/8×1/4+1/4×3/8)=23/32。(4) 由题意可知,亲本是纯种不育抗病植株和基因型与可育株2相同的纯种可育感病植株,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rrTT和aaRRtt,故F1的基因型为AaRrTt。F1与aarrtt测交,若T基因和育性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测交实验结果为:可育抗病:不育抗病﹕可育感病﹕不育感病=3﹕1﹕3﹕1。若T基因和育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测交实验结果为:可育抗病:可育感病:不育抗病=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