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单元分层过关检测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神经调节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神经调节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共24页。
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神经调节•单元测试( A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40分)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B.谷氨酸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外流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D.EAAT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2.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给离体神经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的Smax可能高于单根神经纤维B.坐骨神经的Smin可能低于单根神经纤维C.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所有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D.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其Smin等于Smax3.下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外流形成的C.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熊量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4.如图表示脊蛙反射实验过程: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均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电位计b处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处有电位波动,说明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在A实验的基础上,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C.该实验结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该实验的反射弧为皮肤上的感受器→电位计a所在的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电位计b所在的传出神经→骨骼肌5.高级神经中枢的不同部位受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下列受损部位和所导致的结果相互对应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B.小脑——保持身体平衡,但呼吸急促C.言语区的V 区——由于不能看到文字而无法进行正常阅读D.言语区的H 区——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无法进行正常言语交流6.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收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 脊髓→ ②的途径传导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无法完成排尿反射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大类B.神经中枢只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C.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D.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8.为揭示神经调节中动作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蟾蜍的神经细胞依次浸浴在低、中、高3种浓度的NaCl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膜电位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仍有离子的进出B.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主要依赖于Na+内流C.外界溶液中的Na+浓度与动作电位幅度呈正相关D.改变外界溶液中的K+浓度也会得到图中所示结果9.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数量极多,下图表示神经元连接的主要方式:单线式、环路式、会聚式和分散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单线式连接方式中信号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B.若环路式连接方式中的b神经元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会增强a神经元的兴奋作用C.会聚式有利于实现信号的整合,分散式有利于扩大反射的控制范围D.若体温调节中枢是分散式连接方式,则该中枢可直接调控的效应器有骨骼肌,甲状腺、立毛肌等10.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低,Na+浓度比细胞内高B.乙图,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高,K+浓度和组织液相等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11.图甲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B.④和⑤所处状态是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的结果C.a处在兴奋传到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始大量开放12.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 1、图 2 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B.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C.该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是“非条件刺激——气味”与“条件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D.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13.如下图①所示,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电表。当在图示神经的右侧一端给予一有效刺激时,电表依次发生了ABCD四图的变化。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 )A.未刺激时电表的读数为零,说明两个电极间的电位相等B.A、C两图表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同C.①、B和D图时,两个电极之间都没有兴奋存在D.此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14.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表和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代表神经元的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关于电表指针偏转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在b点刺激时,指针偏转两次,指针偏转一次②在b点刺激时,指针不偏转,指针偏转两次③在b点刺激时,指针不偏转,指针偏转一次④在f点刺激时,指针不偏转,指针偏转两次⑤在f点刺激时,指针不偏转,指针偏转一次⑥在f点刺激时,、指针各偏转两次A.②⑤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5.下面为膝跳反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B.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在3处施加适宜刺激会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D.若1处受损,膝跳反射无法完成16.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C.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17.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 、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中b 、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18.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方式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化学突触通过神经 递质传递信息,电突触以通道连接在细胞之间(突触两侧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可以发生电荷移 动)传递信息。为了解兴奋传导或传递的情况,某小组用神经纤维、带化学突触(释放兴奋 性递质)的神经纤维、带电突触的神经纤维和电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注:各组电表两电极的距离相等)A.在最左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三组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且丙组两次偏转间的 时间间隔最长B.在最右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甲、丙两组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乙组电表只发 生一次偏转C.在甲组最左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引起 Na+内流产生兴奋,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 向相同D.若要证明化学突触上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只需要乙组在最左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并观察电表是否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即可19.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 3 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①③⑧为抑制性神经元,其余为兴奋性神经元)A.模式Ⅰ中,①接受和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导致⑨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20.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是在核糖体合成的B.甘氨酸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计60分)21.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填字母),由 组成。(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填字母)。(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的原因是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 (向左/向右/不变)。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区段的变化。22.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电位为 ,C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3)乙酰胆碱与位于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是 。(4)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是治疗AD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 。23.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 。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mv 变为+30mv 的水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约为100mv ,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如图甲所示。 图乙表示该离体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段分析图甲中电位变化情况:① A点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 (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 。② 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 (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 。③ CE段时,K+通道打开,相应离子以 的方式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2)K+外流和Na+内流属于哪种运输方式? 需要借助什么类型的蛋白? 。(3)当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和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浓度时,对膜电位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图乙中,②区域表示 (填“兴奋”或“未兴奋”)区。兴奋会向 (填标号)方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与 (填“膜内”或“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4.下图是针扎刺激健康小鼠皮肤后,产生的反射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的反射弧中,a 是 。当兴奋到达E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突触F 处时,该处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2)针扎刺激生成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 反射,原因: 。(3)针扎刺激后,d 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主要与 有关。e 神经元发出的信号 (填“能”或“不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4)人在抽血被针刺时,能够控制骨骼肌不收缩,这说明 。25.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I、Ⅱ、III表示三个电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表I、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表I、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 (填“B” “C”或“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2)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另一些神经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I-的内流。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表Ⅲ,此时电表指针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点,若发生 的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 的现象,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甲:神经纤维乙:带化学突触的神经纤维丙:带电突触的神经纤维《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神经调节·单元测试( A卷)》参考答案:1.B【分析】胶质细胞中谷氨酸可以合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进入突触前神经元转化成谷氨酸,当细胞兴奋时谷氨酸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被胶质细胞和突触前神经元回收,若回收障碍导致谷氨酸浓度升高可发生癫痫。【详解】A、图中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B、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B错误;C、从图分析可知,突触前神经元和交织细胞都由EAAT,可回收谷氨酸,C正确;D、EAAT异常可导致谷氨酸回收障碍,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含量增高,诱发癫痫,D正确。故选B。2.C【分析】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给离体神经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详解】A、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以叠加,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坐骨神经的Smax可能高于单根神经纤维,A正确;BC、 坐骨神经的Smin为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是坐骨神经中最容易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可能低于单根神经纤维,B正确,C错误;D、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其动作电位幅值不可以叠加,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其Smin等于Smax,D正确。故选C。3.C【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正确;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B正确;C、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D、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D项正确。故选C。4.D【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详解】A、刺激电位计b处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处有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A正确;B、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B正确;C、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D、图示反射弧为皮肤上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而不是中枢神经, D错误。故选D。5.A【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 、大脑皮层受损,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A 正确;B、小脑受损,身体不能维持平衡,但由于呼吸中枢在脑干,因此呼吸正常,B 错误;C、言语区的V 区受损,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C 错误;D、言语区的H 区受损,能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内容,D 错误。故选A。6.B【分析】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详解】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至大脑皮层,A 正确;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B 错误;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C 正确;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从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 正确。故选B。7.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大类,A错误;B、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B正确;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C正确;D、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以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D正确。故选A。8.D【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 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神经细胞会发生K+外流,A正确;B、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膜电位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B正确;C、据图可知,高浓度的NaCl组、中浓度的NaCl组和低浓度的NaCl组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降低,因此推断,外界溶液中的Na+浓度与动作电位幅度呈正相关,C正确;D、改变外界溶液中的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因而不会发生图示的结果,D错误。故选D。9.D【分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传递信号;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判断,图中单线式连接方式中信号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向右,A正确;B、若环路式连接方式中的b神经元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a神经元,则会增强a神经元的兴奋作用,B正确;C、会聚式将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整合到一个神经元,有利于实现信号的整合,分散式将一个神经元传的信号分散到多个神经元,有利于扩大反射的控制范围,C正确;D、在体温调节中,骨骼肌和立毛肌是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调控的,下丘脑通过垂体对甲状腺进行间接调控,D错误。故选D。10.D【分析】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胞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是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引起的,二者转运方式都是协助扩散,所以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低,Na+浓度比细胞内高,A正确;B、乙图与甲图相比,动作电位增大,静息电位不变,电位值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动作电位的峰值越高,所以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高,K+浓度和组织液相等,B正确;C、丙图与甲图相比,动作电位为负值,静息电位不变,说明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C正确;D、丁图与甲图相比,动作电位不变,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说明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D错误。故选D。11.B【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b接受a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后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B、根据曲线左侧形状或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可判断⑤~④所处状态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的结果,B正确;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D、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钾离子通道开房,钾离子大量内流,D错误。故选B。12.C【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B、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B正确;C、反射建立过程中,气味为条件刺激,电击为非条件刺激;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击的情况下,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生学习和记忆,而在压力和睡眠条件下,释放的多巴胺减少,且多巴胺只和DAMB受体结合,说明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D正确。故选C。13.C【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兴奋时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图中刺激点在电表两个电极之外,当兴奋依次传导到两个电极时,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详解】A、电表读数为零,说明两个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A正确;B、实验中兴奋向左传导,当传导到b点时(A图),a电极处为正电荷而b电极处为负电荷,电流方向向右,图中电表也向右偏转;当兴奋传导到a点时(C图),a处为负电荷而b处已经恢复为正电荷,电流方向向左,图中电表也向左偏转,B正确;C、B图时兴奋在两个电极之间,C错误;D、整个实验中电表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实验中兴奋是一种电信号,D正确。故选C。14.A【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详解】刺激b点时,兴奋同时到达a、c处,因此指针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导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指针偏转两次,①③错误、②正确;刺激f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处,因此指针不偏转,指针偏转一次,④⑥错误、⑤正确。因此②⑤正确。故选A。15.C【分析】反射必须具备完成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在膝跳反射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A正确;B、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C、在3处(传出神经)施加适宜刺激会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D、若1处(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膝跳反射无法完成,D正确。故选C。16.B【分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该实验为我们研究记忆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实验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B、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的RNA,B错误;C、RNA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本实验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正确;D、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D正确。故选B。17.A【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详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 正确;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B 错误;C、b点位于突触前膜,刺激b 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点位于突触后膜,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D、图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 错误。故选A。18.B【分析】电突触中电荷移动的方向取决于突触两侧电位的大小,因此神经冲动在电突触中可以以电信号的方式双向传递。化学突触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在最左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三组兴奋均能先后传递到电表的两极,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因为乙组是带有化学突触的神经纤维,传递速度更慢,所以乙组两次偏转间的时间间隔最长,A错误;B、在最右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甲、丙两组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乙组产生的兴奋只能传递到电表的右侧一极,只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C、给予适宜强度刺激后,引起Na+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相邻部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D、若要证明化学突触上兴奋是单向传递的,除了在乙组最左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电表偏转情况,还需在最右端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并观察电表是否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故选B。19.D【分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鲀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膜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详解】A、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②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①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错误;C、模式Ⅲ中,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错误;D、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而舒张,说明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故选D。20.C【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分析题图: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详解】A、甘氨酸不是核糖体合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B、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21. B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h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AB 向左 B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1)根据图1中神经节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则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2)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3)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4)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时,该神经纤维Na+内流,膜内外电位分布为外负内正,指针往左偏。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BC区段的变化。【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电位变化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2. 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 减少 减慢 突触后膜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分析】据图分析:左图中共有5个轴突-胞体型的突触,A、B、C、三点位于突触前神经元,D位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传递是一个耗能过程,线粒体受损会减慢兴奋的传递,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刻灭活可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可以使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详解】(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处突触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2)由于病变个体中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提供的能量减少,所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作用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4)由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所以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使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传递等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相关知识,分析图示中相关信息,准确作答。23.(1) 静息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Na+内流 协助扩散(2) 都属于协助扩散 需要借助通道蛋白(3)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将使静息电位增大,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浓度将使动作电位减小。(4) 兴奋 ①③ 膜内【分析】1、分析图甲中电位变化情况:A点时,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膜上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K+的这种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C段时,由于膜上的Na+通道打开,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Na+的跨膜运输方式也是协助扩散。CE段时,K+通道打开,造成K+顺浓度梯度外流,以恢复静息电位状态,此时K+的跨膜运输方式还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膜上的K+通道和Na+通道都属于通道蛋白。2、分析图乙可知,①③区域为静息电位,表示未兴奋区;②区域为动作电位,表示兴奋区。【详解】(1)据分析可知:①A点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原因是K+外流。②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内流。③CE段时,K+通道打开,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2)K+外流和Na+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都属于协助扩散。(3)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细胞外K+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内K+的向外扩散增多,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细胞外Na+浓度降低,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减少,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4)图乙中,②区域电位为内正外负,表示兴奋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会向①③方向传导。膜内的电流方向是①←②→③,膜外的电流方向是①→②←③,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4.(1) 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 大脑皮层 不属于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3) Na+内流 不能(4)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能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分析】题图分析:由图可知,c侧连接骨骼肌,则c为传出神经。a含有神经节,则a为传入神经,由它们参与构成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同时脊髓接受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调控。【详解】(1)由于a 含有神经节,因此a 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E点时,Na+ 内流,此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信号的转变方式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2)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因此针扎刺激生成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痛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 内流有关。根据题图可知,e 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4)由于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能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因此人在抽血被针刺时,能够控制骨骼肌不收缩。25.(1) C 电表I指针不发生偏转而电表II指针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2) 电表指针向右偏转 电表指针向左偏转的幅度增大【分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若结论正确,可先刺激A点,兴奋可以最终传到肌肉,所以电表I、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到肌肉和电表Ⅱ的两端,但是不能通过突触传到传入神经,即不能传到电表I,因此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表I指针不发生偏转。(2)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点所处的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表Ⅲ,此时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刺激N点,若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发生Na+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若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Cl-的内流,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