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01
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普及,大众的视听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大众的审美形态也趋向于影像化
和即时化。以良好的美学表达策略来提升大众审美评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增强出圈能力的有效
手段。其美学表达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和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
居民在家中窗前捕捉楼下的英歌舞表演,市民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记录游神活动……在抖音出圈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对真实民俗场景、日常传统技艺练习的直观记录式呈现。此类短
视频正在以充满现实主义的质朴气息,具有日常、真实、感性、草根的生活化审美趣味,打破传统社会实
践中审美的阶层化和区隔化,完成新审美范式——生活美学的建构与表达,使得原本界限分明、阳春白雪
的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开始相融共生,彰显出这一时代特有的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特征。受众能从
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脉动和大众生活的温度,获得更纯粹、质朴的审美体验。
在民俗文化、技艺传承的劳动中,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追求自身在文化生活中的
成就感。这种劳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如在出
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通手老茧的篆刻师一刀一刀完成作品、乡村集市上的皮影制作传承人现
第 1页/共 22页
场选皮制皮和画稿镂刻……这些诉诸多个特写镜头的劳动情节展现了劳动者在文化创作劳动中的自我愉悦
和热爱之情,建构了一种“劳动创造美”的审美价值。技艺高超、独具匠心的工艺制作过程,重塑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学。这类短视频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强调了现代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继承和
发扬,让大众在观看时体验到个体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美感。
而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向受众传递着信息,蕴含着文化角色的暗示。在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短视频中,场景可以是任意而不加修饰的真实生活空间,拍摄可以是随手而不必技巧化剪辑的记录,但
是主体人物的服饰一般是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特别搭配。
即使是在户外篮球场上随意表演一段武术,也要穿上象征习武之人的太极服;在家里练习茶艺的年轻
女孩,即使是以搞怪方式展现茶艺但仍然穿着古色古香的旗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日常化审美中
仍然坚持着对人物服饰的讲究,以服饰实现特定场景的构造与文化氛围的营造。服饰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极
具观赏性的价值传达语言符号所不易传达的审美和情绪,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美学表达的载体。
(摘自廖秉宜狄鹤仙《何以“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
材料二: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个体怀旧情感的驱动下,各平台的怀旧短视频应运而
生,成为乡村记忆的传播载体,唤起人们对过去乡村的深情回忆。它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构建起关于“乡村
记忆”的丰富图景的?
①场景还原:勾画传统村落与乡村自然
怀旧短视频的生产过程中,场景的还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创作者们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将传统村
落的风貌、乡村的自然景观以及季节变换等元素融入视频中,以此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这些场
景不仅仅是对乡村物理空间的再现,更是对乡村记忆的一种情感寄托。乡村物理空间的再现分为两方面,
一是传统村落的社会面貌,多通过乡村的青瓦白墙或红砖毛坯、乡间小道、乡村小卖铺等场景进行展示;
二是乡村自然环境,通过四季耕种、日出日落、田野风光等自然场景展示,以及夏季蝉鸣、狗吠、蛐蛐等
声音元素烘托。怀旧短视频打造的乡村记忆场域,不仅让乡村居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城市观众感受
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建构出的乡村景观充满了自然特征与年代感,唤起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渴望,打造出普适的乡村记忆。
②
如果说乡村场景是乡村记忆的载体,那么一个个年代物品和地域特色产品便是记忆的具象化,它们是
传递乡村记忆的重要符号。这些物品往往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如老式的农具、手工编织的
衣物、传统的节日装饰等。通过这些物品的展示,短视频不仅重现了乡村生活的点滴,也传递了乡村的历
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如方言、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也是乡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符号
第 2页/共 22页
元素的再现,不仅丰富了视频的内容,也增强了乡村文化的识别度和吸引力,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
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了对乡村记忆的理解和体验。从观众留言可以验证这点,例如,“满满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拜年带点白砂糖”“真怀念小时候大年三十下午洗完澡,然后穿上新衣服出去炫耀,拿着爸妈
给的压岁钱出去买烟花爆竹的年纪”“到底是年味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③
“乡土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的本质内涵是通过礼尚往来实现相互支持、互相提携,从
而产生较强社会关联并形成关系网络紧紧地将人们粘连在一起,构成命运共同体。这些视频往往聚焦于乡
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邻里间互助、节日欢聚、村里婚丧嫁娶等场景,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紧
密联系和深厚的情感。这种关系连接是乡村记忆的核心,它体现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例如抖音博主
“留年”,以彩色漫画的形式,回忆儿时正月农村拜年、邻里互相串门看电视、长辈们在家门口边聊天边
干活等场景。其次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家庭成员互相扶持、乡村邻里互帮互助成
为一种传统和习惯,使得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紧密的团结互助精神。怀旧短视频对于乡村人际关系的演绎
有邻居互帮互助、家庭幸福和睦、同宗同族互相扶持等多种类型,将乡村的人们相连接,展现出乡村社会
的温情时刻与生活气息。同时,这种关系连接也反映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劳朴实等传统
美德,传递了乡村的记忆,也传递了乡村的精神文化。
(摘自左苗苗冯霞《怀旧短视频中“乡村记忆”的生产机制与传播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抖音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半数以上都是日常、真实的直观记录。这类短视频充满现实
主义的质朴气息。
B. 在民俗文化、技艺传承的劳动中,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劳动不再具有实用价值,而更具有
审美价值。
C. 怀旧短视频中呈现的生动的乡村画卷,是创作者们对精心挑选的传统村落风貌、乡村自然景观和季节变
换等元素进行设计的结果。
D. 怀旧短视频常常聚焦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其展现的乡村社会中人们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是乡村
记忆的核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相同,都是总分总的思路:先引入话题,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并
列关系的论述。
B.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都用了举例论证,事例丰富,贴近日常生活。尤其是材料二的“观众留言”,增
强了说服力。
第 3页/共 22页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美学表达内容包含“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其主体人物的服饰一般具有鲜
明东方特色。
D. 材料二所提到 “‘乡土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观点
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相关论述一致。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游客去贵州旅游,随手拍摄“村 BA”赛事中场休息时极富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精彩表演。
B. 网红博主在西安街头随机挑选路人对诗时,身着唐装,戴上古代发饰,贴上象征着古人的长胡须。
C. 李子柒最新作品《紫气东来》还原漆器制作的复杂过程,展示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展现了非遗的独
特魅力。
D. 2024 年春节期间,小明带亲友去水东街游玩,拍摄了本地手艺人制作的一种名小吃“阿嫌叫”并在抖音
分享。
4. 怀旧短视频是通过哪些方式构建起“乡村记忆”的丰富图景的?请仿照材料二的小标题①,给其余两部
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5. 2024 年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要求拍摄一个与春节相关的短视频,如何让它的内容“出圈”?请结合材料一写出
短视频设计要点。
【答案】1. B 2. A
3. C 4. ②符号再现:展示年代物品与地方特色;
③关系连接:呈现人情社会与乡村人际。
5. ①随手拍摄春节的真实民俗场景。如日常传统技艺练习如舞狮、舞龙、李家拳的直观记录,从中能感受
到春节的真实脉动和大众生活的温度。
②精心拍摄与春节有关的工艺制作特写镜头。如拍摄具有春节特色的技艺高超、独具匠心的工艺制作过程,
体验民族创造力的美感。
③拍摄时主体人物的服饰设计要具有鲜明东方特色。如穿拜年服、汉服或民族特色服装,实现春节拜年场
景的构造与春节文化氛围的营造。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短视频在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
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美学、服饰美学三方面,展示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强调审美表达的多样性。
材料二则聚焦怀旧短视频如何通过场景重现、物品具象化和人情联结,构建丰富的乡村记忆图景。
【1 题详解】
第 4页/共 22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劳动不再具有实用价值”错。结合原文“这种劳动不仅具有实用价
值,更具有审美价值”可知,“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有。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相同,都是总分总的思路”错。材料一先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话题,
提出“以良好的美学表达策略来提升大众审美评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增强出圈能力的有效手段”
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和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三个方面进行并列
关系的论述;材料二先总述问题“它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构建起关于“乡村记忆”的丰富图景的?”,然后
从场景还原等三个方面进行并列关系的论述。据此可知,两则材料都是总分结构。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讨论的是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即通过技艺高超、独具匠心的工艺制作过程,展现劳动
者的自我愉悦和热爱之情,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学。
A.描述的是游客随手拍摄的民族特色表演,是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
B.描述的是网红博主身着古代服饰进行的活动,是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
C.描述了李子柒的作品还原漆器制作的复杂过程,展示了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这正好体现了劳动者在技
艺传承中的努力和热爱,以及工艺制作的高超和匠心,是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
D.描述的是小明拍摄的手艺人制作小吃的过程,是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所给①标题“场景还原:勾画传统村落与乡村自然”结构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宾语为两个并列名词),
冒号前后二者关系:前一个短语是“乡村记忆”生产方式的概况,后面部分是其具体途径和表现。
根据材料二第 3 段“如果说乡村场景是乡村记忆的载体,那么一个个年代物品和地域特色产品是记忆的具
象化,它们是传递乡村记忆的重要符号”“这些符号元素的再现”可提炼出,“符号再现:展示年代物品与
地方特色”。
根据材料二第 4 段“‘乡土社会 ’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的本质内涵是通过礼尚往来实现相互支持、
第 5页/共 22页
互相提携,从而产生较强社会关联并形成关系网络紧紧地将人们粘连在一起,构成命运共同体”“其次乡
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家庭成员互相扶持、乡村邻里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
使得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紧密的团结互助精神”可知, 本段有“人情社会 ”与“人际关系”两个层面,
并且侧重“关系连接”,据此可概括得出“关系连接:呈现人情社会与乡村人际”。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从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和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出圈能力 ”。第二段提到“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第三段提到“精工匠意的
劳动美学”,第四段提到“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因此,如何解决拍摄“与春节有关的优质短视频”需
要应用这三个观点去着手考虑。
①从“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方面入手,根据“对真实民俗场景、日常传统技艺练习的直观记录式呈现”
“充满现实主义的质朴气息,具有日常、真实、感性、草根的生活化审美趣味”“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脉动和大众生活的温度,获得更纯粹、质朴的审美体验”可以概括出,随手拍摄春节
的真实民俗场景。通过捕捉春节期间的真实民俗场景,如舞狮、舞龙、李家拳等传统技艺的练习,能够展
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采用日常随拍的方式,无需过度修饰或技巧化剪辑,保持视频的
质朴和真实感。
②从“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角度入手,根据“劳动情节展现了劳动者在文化创作劳动中的自我愉悦和热
爱之情,建构了一种‘劳动创造美’的审美价值”“技艺高超、独具匠心的工艺制作过程,重塑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学。这类短视频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概括出,精心拍摄与春节有关的
工艺制作特写镜头。通过特写镜头展现春节相关的工艺制作过程,如剪纸、写春联、制作灯笼等,这些技
艺高超、独具匠心的过程能够重塑春节中的劳动美学。使用多个特写镜头,捕捉劳动者在文化创作劳动中
的自我愉悦和热爱之情,强调现代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③从“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角度入手,根据“主体人物的服饰一般是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特别搭配”
“在日常化审美中仍然坚持着对人物服饰的讲究,以服饰实现特定场景的构造与文化氛围的营造”“服饰
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极具观赏性的价值传达语言符号所不易传达的审美和情绪”可以概括出,拍摄时主体人
物的服饰设计要具有鲜明东方特色。选择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服饰,如拜年服、汉服或民族特色服装,这
些服饰能够直接传达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第 6页/共 22页
史铁生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
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株老
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
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
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
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①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
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
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
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
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
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
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
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
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
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②“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
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
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
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
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
第 7页/共 22页
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
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
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
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
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
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
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
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
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
“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③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
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
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树切入,开篇点题,点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奠定了借物抒怀的感伤
基调。
B. 开头写“我”爬树的情景,凸显了“我”童年的无忧无虑;“海底捞月”的动作写出“我”的敏捷顽皮。
C. 奶奶求“我”帮忙糊纸袋,但“我”没帮忙,她最后不再吭声。这写出了“我”的年幼不懂事以及奶奶
对“我”的责备。
D. 奶奶在补花时让“我”帮忙的祖孙对话,多用反问句,语气强烈,写出她对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次出现的“张望”情景,是奶奶自身困境的写照,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期盼。
B. 句①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庄重典雅,节奏明快,写出“我”的多种感官体验。
C. 句②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奶奶自觉打扫的坚决语气,突出她自尊自强的个性
D. 句③多次出现“离开”等慢动作,强调了奶奶张望的动作细节和内心的迷茫空荒。
8. 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内容看似相同,但表现的心理状态不同。试简要分析。
9. 班级读书会要求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定的关键词组是“那树·那人”,请围绕关键词组写出你的
第 8页/共 22页
短评思路。
【答案】6. C 7. B
8. ①三个句子都是在“我”自知语出伤人后对奶奶的呼唤。
②第一声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语出伤人内心的忐忑不安;
③第二声写出“我”急于得到奶奶的谅解;
④第三声是没有等到奶奶的回应,声音拉长有哀求、希望得到谅解的意味。
9. ①标题为“老海棠树”,树即线索,本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用蒙太奇手法(场景的切换组合)描写
海棠树的四季之景,为奶奶的出场烘托了气氛。
②本文借物喻人,写树即写人,通过海棠树巧妙将奶奶和“我”连缀在一起,呈现“我”和奶奶的故事,
展开“我”对奶奶的思念和回忆。
③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形象是本文的核心意象,是“我永生的痛悔”的抒情载体。
【解析】
【导语】《老海棠树》通过叙述祖孙之间的生活片段,以老海棠树为线索,深刻反映了奶奶在特殊历史背景
下的内心挣扎与自我救赎。奶奶的张望象征着她对自立生活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时代的追随。文章通过
《我》的回忆,表现了对奶奶的愧疚与怀念。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刻画出奶奶深遂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
动人,令人唏嘘。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奶奶对‘我’的责备”错误。奶奶糊纸袋的行为是想证明自己也有挣钱的能力,不想一味依赖子女。
但面对家人的误解,奶奶有点无奈,并非“责备”。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语言庄重典雅”错误。由②句“我得劳动”“可谁能看得见?”“不能那样”“我得自觉”等可知,
画线句语言明快简洁,质朴清新。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①这三句对奶奶的呼唤都是出现在奶奶询问“我”报纸上那一段是什么意思,当时“我”看也没看就回答
“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这时候奶奶立刻不语,唯低
第 9页/共 22页
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之后。而“我”的话给奶奶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三个句子都是在
“我”自知语出伤人后对奶奶的呼唤。
②当“我”看到“我”伤人的话让奶奶立刻不语,只是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不移动的时候,“我”的内
心一下子收紧,内心是紧张忐忑的,于是呼唤奶奶,所以,第一声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语出伤人时内
心的忐忑不安。
③“我”知道“我”的话给奶奶带来伤害,内心虽然很紧张,并且呼唤第一声“奶奶”,奶奶并没有回应
自己,于是呼唤第二声“奶奶”,并且第二声“奶奶”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我”的内心是有丰富的情
感的,知道虽然已经无法弥补,但仍然想要得到奶奶的谅解。所以,第二声写出“我”急于得到奶奶的谅
解。
④当“我”两次呼唤奶奶的时候,奶奶没有回应“我”,而第三声“奶奶”后面用了破折号,破折号有表
示声音延长的作用。所以,第三声是没有等到奶奶的回应,声音拉长有哀求、希望得到谅解的意味。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艺术形象以及学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标题为“老海棠树”,树是串联起全文的线索。无论是“我”童年在树上的嬉戏时光,还
是奶奶在树下的四季劳作,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春天,繁花似锦,老海棠树见证了奶奶糊纸袋时与“我”
的互动;夏天,枝繁叶茂,它陪伴奶奶在浓荫下补花;秋天,果实累累又落叶纷纷,奶奶在树下扫院子,
开启了“我”对她内心世界的更深理解;冬天,枯干的枝条在寒风中作响,宛如奶奶在灯下学习时内心的
低语。它将不同时空的场景紧密相连,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富有条理。所以,本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用
蒙太奇手法(场景的切换组合)描写海棠树的四季之景,为奶奶的出场烘托了气氛。
②老海棠树是奶奶生命的忠实见证者,所以本文写老海棠树实际上是写奶奶,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
过海棠树巧妙将奶奶和“我”连缀在一起,呈现“我”和奶奶的故事。“我”对奶奶的情感在树的见证下愈
发深厚。奶奶在树下的种种经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又沉痛的部分。老海棠树成为情感的寄托,承载
着“我”对奶奶的思念、愧疚与敬意,这种情感在岁月中沉淀、升华。
③文章开篇就说到“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株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并且文章中多次写到奶奶在海棠树
下张望。如春天的时候,“我”在树上玩耍,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当“我”对
奶奶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的时候,奶奶又呆呆地张望。夏
天,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冬天,奶奶在灯下
学习,“我”的话带给奶奶伤害时,奶奶的目光张望着。所以,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形象是本文的核心意
象,是“我永生的痛悔”的抒情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第 10页/共 22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
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
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②成。厌其源,
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③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
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
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崇:同“终”。③县:同“悬”。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好善 A 无厌 B 受谏 C 而能 D 诚 E 虽欲 F 无进 G 得 H 乎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同“授”,与荀子《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的“受”词义不相同。
B. 乎,同“于”,与苏轼《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乎”词义相同。
C. 跬,指跨出一脚,与荀子《劝学》中“不积跬步”的“跬”词义相同。
D. 厌,指满足,与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厌”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古代学者求学必依师,教师职责在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若有惑而不求教于师,
则疑惑终不得解。
B. 材料一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无论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只要他们懂得的道理比我早,都可以成
为我的老师。
C. 材料二强调了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痛恨那些阿谀奉承
第 11页/共 22页
自己的人。
D. 材料二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悬殊,强调天赋的重要性。例如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而资质较差的劣马
跑十天才能到达。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4. 两则材料对于“择师标准”持何种不同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
【答案】10. BEG
11. D 12. D
13. (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道路虽然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14. 材料一:以道为师,不拘泥于年龄、地位或身份。
材料二: 以善为师,重视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探讨了学习与自我修养的主题。材料一强调学习离不开教师,通过拜师可以解决疑惑,
学习的关键是“道”,而非年长或辈分。材料二则重视自我反省与不断修身,指出即使天赋不足,吾辈通
过努力亦能有所成就,强调君子应亲近贤者而远离谄媚之人。两者共同倡导的是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过程,
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学习精神和道德修养的珍视。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能力。
句意:追求美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
“好善无厌”语意相连,不断开;“受谏而能诫”中间“而”字相连,也不断开,这两个句子是同一主语的
两个谓语部分,为两个并列句式,应各自成句,故 B 处和 E 处断;
“欲无进”是动宾结构,“无进”作“欲” 宾语,故 G 处断。
故选 BEG。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同“授”,传授/经受。句意: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所以木材
经过墨线比量后就能变得笔直。
B.正确。都是同“于”,在。句意:生在我后面。/(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第 12页/共 22页
C.正确。都是指跨出一脚。句意: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D.“词义相同”错。堵塞/满足。句意:塞住那水源。/山不满足于它的高度。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D.“强调天赋的重要性”错。原文“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说即使天赋不高的人,只要不断努力也能取得成就。空有才华不努
力则难成大器。由此可见原文强调的是“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骏马还是劣马,持续努力都能
达到目标,说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无”,无论;“所存”,所字结构,所存在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
断句。
(2)“虽”,虽然;“迩”,近;“为”,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结合材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
择师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掌握了值得学习的道理和知识,而不在于他们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高低或身份
尊卑。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先于自己懂得了道理,就可以向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据此可得出材料一择
师标准为:以道为师,不拘泥于年龄、地位或身份。
材料二:结合材料“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可知,
材料二强调了看到善良的行为要学习,看到不善的行为要反省自己。当遇到批评自己但批评得恰当的人时,
应视其为老师,因为这样的人能帮助自己认识到不足并改进。据此可得出材料二择师标准是:以善为师,
重视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
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么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
就最终不能解决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
第 13页/共 22页
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
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
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像有灾
祸一样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
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
人。追求美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
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能到达。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
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
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悬殊,
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
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但不做就
不能成功。那些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绝不会很远的。
(节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
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②?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③,泪落哀筝曲④。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⑤,碧云将暮,
谁劝杯中绿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抗金救国事业毫无进展,他遭到议和派的打击。
史致道,建康知府,与辛弃疾志同道合。②喷:吹奏。霜竹:竹笛。③谢安(安石)晚年受谗被疏。④桓
伊弹奏《怨诗》表达谢安忠而见疑的委屈,谢安泪下沾襟。⑤古铜镜能照人肺腑,鉴察人心,后不慎坠水
中遍寻不得。⑥绿: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开篇点题,“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临远眺,引起无限感慨,“闲愁”是作者故
第 14页/共 22页
作轻松之笔,其实愁绪满怀。
B.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一句,词人运用反问手法,强烈地表达出对建康古城昔日繁华不再、
只有兴亡遗迹的感慨与哀叹。
C. “柳外斜阳”五句,通过描写夕阳、柳树、水边归鸟、陇上乔木等自然景物,展现了建康如今的景象,
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楚的气氛。
D. 词人通过描绘建康古城周边的自然景象和回忆历史典故,巧妙地将自己的愁绪与对时局的忧虑融入其中,
形成了深沉悲壮的艺术效果。
16. 辛弃疾的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怀古之作,两者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
就其中一点来谈谈。
【答案】15. B 16. 示例一:①相似点:两首词都表达了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念奴娇》
用谢安被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是无奈之语,借此表达自己壮
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借用“宝镜”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报国之才无人鉴察。“谁劝杯中绿”,
通过反问,表达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③《永遇乐》借叙写大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历史英
雄孙权与刘裕,表达对英雄的追慕与缅怀;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
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示例二:①相似点:两首词都流露出词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②《念奴娇》中,“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
闲愁千斛”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③《永遇乐》则通过“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句,同样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受。两首词都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表达
了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示例三:①相似点: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追思与敬仰。②《念奴娇》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
吊,使用谢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同情与怀念。③《永遇乐》描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人道寄
奴曾住”中的刘裕,表达了词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忆。
示例四:①相似点:两首词都流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注。②《念奴娇》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
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不能运用人才的愤慨和失望,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③《永遇乐》则通
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句,对南宋朝廷北伐失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解析】
【导语】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词人通过对建康城遗迹与
自然景致的描绘,结合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愤慨。全篇以悲凉、无奈的情绪贯穿始
终,展现出词人的深沉忧患和家国情怀。
第 15页/共 22页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B.“词人运用反问手法”错。“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一句,词人并非运用反问手法,而是运用
设问手法,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对建康古城昔日繁华不再、只有兴亡遗迹的感慨与哀叹。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
示例一:本词中“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一句,借用了东晋名臣谢安的典故。谢安早年
隐居东山,后出山辅佐朝廷,功勋卓著,但晚年却受到谗言而被疏远。辛弃疾借此典故,暗喻自己虽有才
华和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只能空怀壮志,无奈叹息。“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两句,表达了
辛弃疾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将自己比作那些被忽视的英雄后代,将功名事业都付诸东流,只能整日消
磨在棋局之中,虚度光阴。这种无奈和愁苦,正是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真实写照。“宝镜难寻”一句,
借用了古铜镜能照人肺腑、鉴察人心的典故。辛弃疾用此典故,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和才华无人能够
鉴察,就像那失落的宝镜一样,再也无法找回。这种无人赏识的悲愤之情,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和无奈。
“谁劝杯中绿”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辛弃疾对知音难觅的苦闷。他渴望有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和
抱负,能与他共饮一杯,倾诉衷肠。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他只能独自面对这无尽的孤独和苦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句,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追慕
与缅怀。辛弃疾通过追忆孙权等历史英雄,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向往。然而,现实却是他自己
无法像这些英雄一样大展才华、建功立业。“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句,则是对南宋朝廷
北伐失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辛弃疾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朝廷腐败无能、不能运用人才的愤慨和失望。
他深知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但在这样的朝廷下,也只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综上可知,两首词都表达了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示例二:本词开篇即点出“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直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和对
过往岁月的深沉感慨。建康作为六朝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眼前所见皆是历
史的痕迹,心中所感则是无尽的愁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
句,同样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受。京口北固亭作为一处历史名胜,见证了无数英雄人物的辉煌与落
寞。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凭吊古迹,心中所感正是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综上可知,两首词都流露出词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示例三:本词中“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一句,借用了东晋名臣谢安的典故。谢安早年
隐居东山,后出山辅佐朝廷,功勋卓著,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辛弃疾借此典故,不仅表达了
第 16页/共 22页
对谢安才华和功绩的敬仰,更暗含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心系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追思与敬仰。他通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等句,追忆了东吴大帝孙权等历史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功绩和才华的敬仰之情。辛弃疾在词
中还赞美了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功绩。他通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句,生动
描绘了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气势磅礴的形象。这种赞美和向往,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上
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也暗含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综上可知,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追思与敬仰。
示例四:本词中,通过对比历史遗迹的辉煌与现实的衰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登上建康赏
心亭,眼前所见的是“虎踞龙蟠”的历史遗迹,心中所感却是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无法抵御外敌的困
境。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暗示了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辛弃疾对南宋朝廷北伐失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等句,揭示了南宋朝廷在北伐过程中的轻率与盲目,以及最终的失败结局。这种反思不仅是对历史
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综上可知,两首词都流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浩渺的宇宙之中,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与渺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让我们懂得要珍惜时光,让自
己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2)有些同学在阅读散文时,只关注优美的语言表达,而忽视了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丰富情感和独
特 视 角 , 用 俗 话 来 说 , 这 叫 “捡 了 芝 麻 丢 了 西 瓜 ”。 用 韩 愈 《 师 说 》 中 的 句 子 来 说 , 可 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惠州“悠然山居”民宿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意栽种
了多种树木,打造了宁静而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之中。
(4)七夕文艺晚会上,一位表演者在讲述牛郎织女跨越星河的爱情故事时,引用了秦观《鹊桥仙》中
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朝暮相守,而在于心灵的契
合与永恒的信念”的观点。
(5)猿猴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常被诗人用于抒发凄凉悲伤的情感,比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小学而大遗 ④. 吾未见其明也 ⑤. 榆
第 17页/共 22页
柳荫后檐 ⑥. 桃李罗堂前 ⑦.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⑧.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⑨.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⑩. 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蜉蝣”“沧”“粟”“荫”“渌”。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引得网友脑洞大开、造梗无数。对古诗文及其作
者的“玩梗”和“二创”,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见怪不怪。
甲 ?一方面,自孩提时代就开始耳濡目染,使得那些经典名篇早已成为了烙印在每个中国
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了谈笑间足以不言自明的集体语境。另一方面,深植于古诗文中的文人审美与
志趣,在书本和课堂中往往以严肃面目示人,这恰恰与被解构后产生的诙谐幽默形成极大反差,让网友的
“二创”更有成就感。张怀民走红的原因,当然也不外乎这两点——文人墨客的夜游雅兴被娱乐式解读,
加之学生时代要求的全文背诵让“睡不醒的怀民”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当然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博君一笑的解构狂欢, 乙 。①有网友写道“我愿意相信
他们那时是即使失志却依然浪漫的人”,②人们或是钦佩二人在人生失意时,③仍能以闲人自居一同出游
的豁达;④或是羡慕苏轼能拥有一位像张怀民这样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曲折,经历过深
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曾经年少时囫囵记下却未细细品读的文字再次涤荡在心头。思绪越千年酿成迟来的感
悟,在当年明月朗照之下,人们的心意得以与古人相通。
不止是张怀民。近些年,“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等相关话题屡次在社交媒体上引来热议。畏难心理
作祟时,想起“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的励志;陷入迷茫踟蹰不前时,想起“悟已往
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旷达;竭尽全力求而不得时,想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释
然……站在人生的关口回望,当下的许多境遇在记忆里的课本中,总能有所映照。那些词句中所凝练的内涵,
就像一枚时间的“回旋镖”,在多年后伴随着阅历的增长与岁月的沉淀,再次击中我们的内心。
18. 文中加点的词语“回旋镖”的引号的用法与下面哪项的用法相同( )
A.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拿来主义》)
B. “泥腿子专家”走进安江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喜看稻菽千重浪》
C.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百合花》)
D.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差序格局》)
19.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第 18页/共 22页
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甲、乙两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除了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C 19. ①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使”改为“尽管”,或者“却”改为“也”。
④成分残缺:“喜怒哀乐”后加“的朋友”。
20. 甲:玩梗何以青睐古诗文?
乙:更是内心感受的抒发(更是与古人产生共鸣)
21. 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②三个“……时,想起……”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增强语言表现力,强化了情感表
达。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排比句列举了课本中熟悉的句子与现实境遇的映照,突出今人的困境都能在古诗文中
得到慰藉,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回旋镖”中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示反语或讽刺。
B.表示特殊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即使失志却依然浪漫”关联词搭配不当,可改成“尽管……却”或者“即使……也”。
④处,“一位像张怀民这样可以分享喜怒哀乐”成分残缺,缺少“分享”的宾语,故可在“喜怒哀乐”后加
“的朋友”。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材料第一段引出“玩梗”,后文主要是在阐述网友们喜欢对古诗文进行“玩梗”的原因,从中国人
第 19页/共 22页
心中文化基因的形成以及“二创”与严肃风格形成反差带来的成就感等方面进行解释,横线后面是问号,
所以此处需要一个问句来引出后面的原因阐述,故可填:玩梗何以青睐古诗文?
乙处,根据空前“这不仅仅是一场博君一笑的解构狂欢”和空后“经历过深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曾经年少
时囫囵记下却未细细品读的文字再次涤荡在心头……人们的心意得以与古人相通”可知,此处是在说玩梗青
睐古诗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是人们经历世事之后的内心情感抒发或者是在经历世事后与古人产生了共鸣,
关联词照应前面,用“更是”,故可填:更是内心感受的抒发(更是与古人产生共鸣)。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在这句话中,“畏难心理作祟时,想起……”“陷入迷茫踟蹰不前时,想起……”和“竭尽全力求而不得
时,想起……”这三个句子结构相同,都遵循了“……(某种情境)时,想起……”的模式,形成了排比句。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排比句的使用使得整段文字在形式上更加整齐划一,节奏鲜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气
势,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语言冲击力;排比句通过重复相似的句式结构,突出了每个句子所
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在这段文字中,排比句列举了三
种不同的情境和对应的古诗文句子,每一种情境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情感或态度(励志、旷达、释然),排
比句的使用使得这些情感或态度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达,从而强化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③从文章内容上看,排比句列举了课本中熟悉的句子与现实境遇的映照,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屈伸,弗之怠”对应畏难心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应迷茫踟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对应竭尽全力求而不得。这些映照突出了今人在面对困境时都能在古诗文中找到慰藉和启示,
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付费自习室”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他们看重的就是那方静谧的天地。而曾国藩给弟弟的家书
中曾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自律与他律并重才是学习之道
在探讨学习的有效途径时,自律与他律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自律,即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与
管理;他律,则是外在环境或规则对个体的约束与引导。学习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二者相辅相成,
第 20页/共 22页
共同促进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自律是学习 基础。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展现了极高的自律精神。孔子坚持“每日三省吾身”,通过
不断的自我反思来提升自身的学识与修养。这种自律精神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
圣人。汉朝的董仲舒,家中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习,他做到三年不看一次花园,这就是
自律的力量。
然而,仅仅依靠自律是不够的。他律作为外在的约束力量,对学习同样至关重要。学校的规章制度便
是一种典型的他律形式。古代的私塾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完成作业,否
则将受到惩罚。这种他律机制确保了学习的有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自律与他律在学习中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为例,他们往往既具备高度的自
律精神,又善于利用他律资源。乔布斯在创业过程中既保持了极高的个人自律,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同
时,他也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规则制定,通过他律来确保公司的高效运转和产品的优质输出。在实际学习
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律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他律资源。一方面,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
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和监督,如与同学组建学习小组、参加每日打卡
等,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提升学习效果。
揆诸当下,真正将自律内化于心者可谓廖廖。当奋斗的号角渐渐被“躺平”的靡靡之音所掩盖,理想
便成了化石,自律的源泉被阻遏,这便是自律之难。也正因此,依靠他律手段进行干预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各类学习监督软件与服务的兴起,恰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不可否认的是,强有力的直接干预打消了定
力不足的顾虑,故而他律能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若长久依赖他律,而无法将其内化涵养为自
律,便会沦为“工具的附庸”,若前进的脚步仅仅仰赖于外部条件的规训,而非听从内心的召唤,便会缺
乏持久的驱动力。当他律手段暂时缺位,惰性卷土重来,难以达成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律为个体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方向,而他律则为个体提供了
外在的保障和激励。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正如古人
所言:“自律者强,他律者稳;自律与他律并重,方能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 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付费自习室”是强调环境对学习读书的重要性,而曾国藩给弟弟的家书“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
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则是强调学习读书更需要个人的意志和热情,这可引发学生
对学习态度的思考。
第 21页/共 22页
可以看出,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自律与他律在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付费自习室之所以受欢
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他律机制。在这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更容易受到周围氛围的
影响,从而专注于学习。此外,付费的形式也让学生在经济上有所投入,进而在心理上更加珍惜这一学习
机会,更加专注于学业。而曾国藩的话则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发奋自立,那
么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专注于读书学习。这种自律精神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它要求个体在面对各
种诱惑和干扰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结合这两者,
可以得出学习需要外在环境的约束,但关键在于自身的专注和意志力。环境虽重要,但内心的坚韧与专注
更为决定性。考生可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或者综合立意。
行文构思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学习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然后重点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自
律和他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客观上,他律提供了学习的物质条件,但主观上,自律精神
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根本因素。一个人即使身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如果没有自律精神,也很难取得真正
的学习成果。反之,一个具备自律精神的人,即使在没有好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和
约束,实现学习目标。可用例证法,如陋巷中,颜回读书不改其乐;陋室里,刘禹锡依然可以阅金经;“结
庐人境”,陶渊明读书而忘“车马之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强调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自己的自律精
神,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专注于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
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意:
1.环境虽重要,但内心的坚韧与专注更为决定性。
2.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专注和坚韧。
3.学习既要有安静的环境,也需要自我的专注力。
第 22页/共 22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