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春秋战国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2.(2024•河北区模拟)荀子主张隆礼重教,以礼教为主;但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重。“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说是其学说的基本纲领。荀子的政治思想学说( )
    A.完全继承了儒家思想B.丧失了儒家基本立场
    C.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趋同于法家理论取向
    3.(2023秋•常州期中)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度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4.(2024•昆都仑区校级开学)孟子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富民必先“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司马光提出农乃“天下之首务”;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清康雍时期废除“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D.农为邦本的治理观
    5.(2024春•宁波期中)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教育上学在官府人才辈出
    B.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D.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开辟
    6.(2023秋•梅州期末)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7.(2023秋•宁河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当时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8.(2023秋•贺州期末)有学者认为,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荀子政治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兼言王霸。这说明( )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
    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9.(2024•成都开学)北魏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得到发展;水碾、水碓等工具也在洛阳和其他地方恢复起来。这得益于( )
    A.北方社会逐步安定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国家大统一的实现D.农业科技的显著进步
    10.(2024春•慈溪市期末)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项中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观点是( )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11.(2023秋•莆田期末)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2022秋•渝中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天下为公B.以民为本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13.(2023秋•宁河区期末)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4.(2023秋•贺州期末)《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5.(2024春•蓝田县校级期末)有学者在谈论百家争鸣时认为,随着贵族专政统治的崩坏,宗族已无力庇护士阶层,使得士在失去生活保障后需要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因此更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这反映出( )
    A.时代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可能
    B.春秋战国士阶层的衰落
    C.百家争鸣导致了社会的大动荡
    D.世卿世禄制度崩溃瓦解
    16.(2024•天津模拟)《管子》中提到,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中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这些记载反映了该时期( )
    A.商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B.仁政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诸侯争霸阻碍经济发展
    D.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
    17.(2023秋•青海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 )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8.(2023•兴化市学业考试)《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海外贸易的繁荣
    19.(2024•盐城学业考试)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20.(2023秋•涟源市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1.(2024•太原一模)战国初期,大夫田氏家族代齐而立,晏子认为“有德于民,民爱之”;庄子则评价“窃钓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反映出( )
    A.仁政理念得到认同B.齐国由此走向衰落
    C.社会转型趋势加强D.儒道思想逐渐合流
    22.(2024•汨罗市模拟)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卿大夫家族叫作三桓,三桓将鲁国原有的上下两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三桓各掌握一军。这种情况说明( )
    A.封建官僚体制确立
    B.分封制度已经全面崩溃
    C.政治权力下移明显
    D.争霸战争促使公室强大
    23.(2024•济南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思想中包含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24.(2024•山东模拟)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B.荀子C.庄子D.墨子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5.(2024春•蓝田县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期间,国家统一,黄河得到较好的治理。西汉时,黄河岁修堤防工程每郡达数千人,每年用于防洪抢险物料的经费也多达数千万之巨。汉武帝下定决心堵塞瓠子决河,并“自临决河”,命令群臣“皆负薪寞(填)决河”。经过努力,为患多年的瓠子决河被成功堵塞。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不但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此后,历800余年黄河没有大改道。
    ——摘编自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
    材料二: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特别是宋以后黄河水患不绝,常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又如,明末农民起义掘堤灌开封。
    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其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
    自元明以来,筑堤建坝,国库耗资巨大,但仍不胜其淤塞溃决,虽然用尽人力财力,但水患仍烈。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肆虐泛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每岁掷无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御,屡防屡泛,使无产民力之消耗牺牲,难以计数。
    ——摘编自钱穆讲授的“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以后“黄河水患不绝”的历史原因。
    26.(2023秋•蓝田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材料二“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春秋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3秋•酒泉期末)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主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该思想家主张清净寡欲,该思想家思想比较消极,可见这是春秋时期道家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为政以德”、“因材施教”等,但是孔子没有清净寡欲的主张,排除A项;
    墨子主要思想有“非攻”、“尚贤”、“兼爱”等,墨子没有寡欲主张,排除B项;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管理国家,他还主张“厚今薄古”,他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主张,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4•河北区模拟)荀子主张隆礼重教,以礼教为主;但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重。“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说是其学说的基本纲领。荀子的政治思想学说( )
    A.完全继承了儒家思想B.丧失了儒家基本立场
    C.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趋同于法家理论取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及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重,具有务实性,这是荀子主动适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体现,C项正确;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并非完全继承,排除A项;
    “丧失了儒家基本立场”说法错误,排除B项;
    荀子思想本质上还是儒家,不能说趋同于法家,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及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3秋•常州期中)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度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度的崩溃”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B.“商鞅变法的作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兼并战争的后果”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D.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2024•昆都仑区校级开学)孟子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富民必先“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司马光提出农乃“天下之首务”;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清康雍时期废除“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D.农为邦本的治理观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农乃‘天下之首务’”,以及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都注重农业、注意减轻农业负担可知,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农为邦本的治理观,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排除A项;
    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主要是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
    材料表述的与农业有关,不涉及商业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春•宁波期中)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教育上学在官府人才辈出
    B.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D.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变革的表现解答。
    【解答】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革,因此(1)涉及的是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的变革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下移,故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上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故A项错误;
    图示中已经涉及政治变革,B项错误;
    丝绸之路开辟是在西汉,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秋•梅州期末)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需要考生掌握隋唐大运河的影响。
    【解答】A.材料缺少对比信息,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
    B.材料缺少对比信息,没有体现水陆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
    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排除C;
    D.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唐朝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2023秋•宁河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当时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和法家思想的作用。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说明法家思想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适应了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故A项正确。
    B项中的成熟在材料缺乏依据,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和法家的融合,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激化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3秋•贺州期末)有学者认为,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如荀子政治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兼言王霸。这说明( )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
    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结合百家争鸣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虽然百家争鸣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可知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既相互批判,但同时又相互借鉴吸收,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C项正确;
    风气开放和本质相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项;
    材料反映的不仅仅只有争鸣,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成都开学)北魏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得到发展;水碾、水碓等工具也在洛阳和其他地方恢复起来。这得益于( )
    A.北方社会逐步安定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国家大统一的实现D.农业科技的显著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得到发展”可知,北魏中期以来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根据“水碾、水碓……恢复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现象源于社会的逐步安定,故选A项;
    材料“北魏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得到发展;水碾、水碓等工具也在洛阳和其他地方恢复起来”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但未涉及抑商,且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一直实施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出魏晋时期农业发展的时代性,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排除C项;
    材料仅显示出北魏中期以来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并未涉及科技方面,且显著进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2024春•慈溪市期末)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项中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观点是( )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考生可结合材料“下列项中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观点是”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变革的主张,主张变奴隶社会为封建社会,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故B正确;
    ACD均和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2023秋•莆田期末)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考生掌握大运河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和杭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扬州和杭州都处于运河沿岸,由此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
    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统一之后,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2022秋•渝中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天下为公B.以民为本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孔子的经济思想,理解这些经济思想的共同点即可。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孔子主张统治者节俭毋奢,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在商品交换中主张诚信和公正,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
    从孔子的经济思想中看不出“天下为公”、“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的内容,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经济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3.(2023秋•宁河区期末)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
    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B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3秋•贺州期末)《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结合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说明农业动力发生质的飞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B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与人民生活水平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5.(2024春•蓝田县校级期末)有学者在谈论百家争鸣时认为,随着贵族专政统治的崩坏,宗族已无力庇护士阶层,使得士在失去生活保障后需要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因此更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这反映出( )
    A.时代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可能
    B.春秋战国士阶层的衰落
    C.百家争鸣导致了社会的大动荡
    D.世卿世禄制度崩溃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随着贵族专政统治的崩坏,宗族已无力庇护士阶层,使得士在失去生活保障后需要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因此更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表明春秋战国贵族专政统治崩坏,使得士需要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联系所学知识,这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
    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士的崛起,“春秋战国士阶层的衰落”不符合材料主旨。
    C.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法体现百家争鸣的影响。
    D.“世卿世禄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6.(2024•天津模拟)《管子》中提到,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中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这些记载反映了该时期( )
    A.商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B.仁政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诸侯争霸阻碍经济发展
    D.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应重点分析材料信息。
    【解答】A、依据材料“修道途,便关市”说明修筑道路便于市场的发展,根据“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可知,减轻关税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故A正确;
    B、材料并未体现仁政思想,排除。
    C、诸侯争霸阻碍经济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说明关税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2023秋•青海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 )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合道家的思想主张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蕴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故C项正确;
    儒家主张仁和礼,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和变革,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3•兴化市学业考试)《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海外贸易的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根据材料“《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可知,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其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B.唐安史之乱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项错误;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D.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春秋战国的农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4•盐城学业考试)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从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节俭”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B正确;
    材料不是只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A排除;
    材料不是只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C排除;
    材料不是只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3秋•涟源市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根源”,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解答即可。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A项正确。
    B项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排除。
    C项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排除。
    D项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1.(2024•太原一模)战国初期,大夫田氏家族代齐而立,晏子认为“有德于民,民爱之”;庄子则评价“窃钓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反映出( )
    A.仁政理念得到认同B.齐国由此走向衰落
    C.社会转型趋势加强D.儒道思想逐渐合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解题关键信息是“有德于民,民爱之”“窃钓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解答】A.仁政是孟子提出,时间不符合,排除;
    B.说法错误,齐国还未衰落,排除;
    C.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针对田氏代齐,晏子认为田氏是有德于民才能代齐,庄子认为存仁义,可知都对田氏代齐持宽容态度,反映出当时社会转型趋势明显,正确;
    D.材料没体现合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2024•汨罗市模拟)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卿大夫家族叫作三桓,三桓将鲁国原有的上下两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三桓各掌握一军。这种情况说明( )
    A.封建官僚体制确立
    B.分封制度已经全面崩溃
    C.政治权力下移明显
    D.争霸战争促使公室强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春秋时期依然为贵族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
    B.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尚未全面崩溃,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中的“鲁国有个卿大夫家族叫作三桓,……三桓各掌握一军”可看出作为卿大夫的三桓掌握了鲁国的军事力量,意味着卿大夫掌握了诸侯国的实权,日益强过国君权力,这是权力下移的表现,故C项正确;
    D.三桓的壮大使得公室力量衰弱,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2024•济南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思想中包含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A项正确;
    孔子主张仁和礼,未体现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排除B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
    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和变革,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24•山东模拟)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B.荀子C.庄子D.墨子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提倡节俭”“兼爱”“非攻”,结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主张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故D项正确;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故A项错误;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用等思想,故B项错误;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崇尚逍遥,提出齐物论等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墨家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5.(2024春•蓝田县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期间,国家统一,黄河得到较好的治理。西汉时,黄河岁修堤防工程每郡达数千人,每年用于防洪抢险物料的经费也多达数千万之巨。汉武帝下定决心堵塞瓠子决河,并“自临决河”,命令群臣“皆负薪寞(填)决河”。经过努力,为患多年的瓠子决河被成功堵塞。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不但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此后,历800余年黄河没有大改道。
    ——摘编自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
    材料二: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特别是宋以后黄河水患不绝,常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又如,明末农民起义掘堤灌开封。
    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其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
    自元明以来,筑堤建坝,国库耗资巨大,但仍不胜其淤塞溃决,虽然用尽人力财力,但水患仍烈。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肆虐泛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每岁掷无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御,屡防屡泛,使无产民力之消耗牺牲,难以计数。
    ——摘编自钱穆讲授的“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以后“黄河水患不绝”的历史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黄河治理。第一问要结合黄河治理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黄河治理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影响类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可知黄河水患得到解决,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大一统;根据材料一“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可知黄河得到治理,使黄河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关系着北方农业发展,有利于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强大少数民族政权匈奴严重威胁着汉朝边疆安定,黄河得到治理,农民收入增加,充分保障了对匈奴的作战的物质基础。
    (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背景类题,时空是宋朝之后(中国)。根据材料二“特别是宋以后黄河水患不绝,常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可知黄河由于战争原因改道而导致水患不绝;根据材料二“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可知黄河水被人为因素截流;根据材料二“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肆虐泛滥”可知国家政治腐败,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导致水患不绝。
    故答案为:
    (1)黄河水患得到解决;使黄河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充分保障了对匈奴的作战的物质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大一统.。
    (2)黄河由于战争原因改道;黄河水被人为因素被截流;国家政治腐败,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
    【点评】本题考查黄河治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2023秋•蓝田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材料二“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韩非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解答】(1)异同:根据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原因: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进行分析阐述。
    (2)特点: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
    君主权威进行回答;成败: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3)意义: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
    (1)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1/5 14:53:01;用户:组卷62;邮箱:zyb062@xyh.cm;学号:41419025

    治民观
    赋税观
    节俭观
    生态观
    诚信观
    货值观
    居敬行简
    敛从其薄
    宁简毋奢
    取物有节
    无信不立
    待贾而沽
    治民观
    赋税观
    节俭观
    生态观
    诚信观
    货值观
    居敬行简
    敛从其薄
    宁简毋奢
    取物有节
    无信不立
    待贾而沽

    相关试卷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工业革命练习(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工业革命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26页。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抗日战争练习(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抗日战争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22页。

    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两汉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历史解密之考点篇 两汉时期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