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回顾知识,作者简介,文体知识,读读写写,风雪载途,说明对象,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文的两种类型:说明文四要素: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4.说明文语言特点 :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①准确性、严谨性②生动形象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大自然的语言
预习提示 书本28页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介绍这门学科时,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
事理说明文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它的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萌发( ) 次第 翩然( )孕育( ) 农谚( ) 海棠( )悬殊( ) 销声匿迹( ) 周而复始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
强调排列的先后顺序,所以是“第几”的“第”。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农谚】【悬殊】【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文中指种子或孢子发芽。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文中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反应。
【思考探究二】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以四季物候的变化,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从全文的整体来看,作者使用了什么 说明顺序?
3.找出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说明顺序?作者是怎样安排的?有何作用?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运用举例子、引用的说明方法。以时间为序,列举三个例子,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用农谚,增强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1.读2-10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2段)
(2)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第3段)
作诠释点出“物候”,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
举例子、由表及里。从古至今,从起源到发展,并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内客和研究意义。"桃花开”照应上文“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上文"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3)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3段)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第4段)
打比方。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用引号表示强调和特殊意义。
作比较。 把物候观测使用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活生生的生物作为观测“仪器”(手段)的特性-复杂、灵敏。
(5)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第4段)
(6)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第5段)
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的重要性做铺垫。“左右”一词,表明推迟时间不一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7)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第5段)
举例子。举1962年北京地区农民因为没有注意到物候延迟,而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的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举例子、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8)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9)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第10段)
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并以此为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11段)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积累拓展四】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人们习见的现象,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这段文字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因此,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文本解读,作者简介,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三月海南,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二月海南,二月雪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课内容ppt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细节探究,逻辑顺序,课堂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 大自然的语言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课堂小结,玉门关,春夏两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