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孙权劝学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孙权劝学背景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东吴名将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春秋战国至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不可不学”。
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尊称。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开展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析他是如何劝说成功的?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现身说法,读书有益处)
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大?结合文句作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写鲁肃“大惊”的神态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话有什么作用?
吕蒙学习前后判若两人,“大惊”是鲁肃吃惊的表现,“卿令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发出的情不自禁的赞叹。鲁肃的表现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学习效果显著,才略大有长进。
“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开明、勤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关爱下属、对下属要求严格;
坦诚、虚心受教、善于学习、机敏精干;
教育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会有长进。
看待事物要时时更新观念,不能用老眼光。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开卷有益;②说话做事要讲究策略;③遇到问题不要找借口,不要轻言放弃;④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⑤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⑥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⑦待人应诚恳,有耐心。
卿今当涂掌事( )
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但当涉猎(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与“为”组成词组,可译为,认为
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而已”
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同时启发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芬奇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4 孙权劝学完整版ppt课件,文件包含4《孙权劝学》第二课时课件pptx、4《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4 孙权劝学备课课件ppt,共27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 孙权劝学优质复习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读法,掌握方法,人物简介,敬才爱才,积累拓展,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