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梅州市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附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石灰石与稀盐酸
B.点燃蜡烛熄灭的白烟
C.肥皂遇到硬水起浮渣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2.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下列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合金B.塑料C.合成橡胶D.合成纤维
3.下列图标中属于“回收标志”的是
A.B.
C.D.
4.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符合实际的是 ( )
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使用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C.在实验室里可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
D.配制稀硫酸时,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搅拌
5.某科研团队发布消息洛匹那韦(化学式为C37H48N4O5)能对病毒有抑制效果,下列对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洛匹那韦属于混合物
B.洛匹那韦分子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洛匹那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0
D.洛匹那韦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6.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腾,会出现红色沉淀
B.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沉淀
7.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
8.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只发生物理变化是( )
A.实验室制取氧气
B.过滤液体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D.水的电解
9.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核电荷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34B.核外电子数为34
C.相对原子质量为79gD.中子数为45
10.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B.
C.D.
11.CCTV-2有一档节目《是真的吗?》。下列哪个选项是真的(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质子和中子
C.aL水和b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a+b)L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物质中表现出的化合价是唯一的
12.下图广口瓶里分别装入下列各组中的气体,滴管分别滴入各组中的液体时,玻璃管下端所系的气球能够鼓起来的是( )
A.氢气、浓硫酸B.氮气、苛性钠溶液
C.O2、水D.CO2、烧碱溶液
13.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食盐加入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的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B.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14.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CO2的性质实验
B. 电解水实验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铁丝在空气中的变化
二、综合题(6小题,55分)
16.稀土金属因其独特的性能而被誉为“新材料之母”。下图是钪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其离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钪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钪土(氧化钪)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钪的化学性质与铝相似,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钪和氢气,写出化学方程式 。
(3)工业上用钪土与酸反应制备钪盐。请写出钪土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图1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将T2℃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 (填“>”、“<”或“=”)NaCl。
(2)图2试管底部有未溶解的KNO3固体,向烧杯的水中加入物质M后,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M可能是____(填字母)。
A.氯化钠固体B.氢氧化钠固体
C.冰块D.生石灰
(3)60℃时,向装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3。
①ts时,烧杯中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60℃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 g。
18.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煤燃烧时排放出的 (填一种即可)等污染物会导致酸雨。
(2)氢气是清洁燃料,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 的使用。
(4)目前,很多家庭都已经使用了天然气作为燃料。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报警器应安装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 (填“上”或“下”)方。
19.【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实验室制氧气
ⅰ.写出仪器a的名称: 。
ⅱ.用高锰酸钾制取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ⅲ.如装置C所示,点燃沾有酒精的棉条,将其缓慢放入集满CO2的烧杯中,看到棉条上的火焰熄灭,再将其提起,棉条由上到下复燃。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电解水制氧气
设计并制作电解水简易装置,如装置D所示,将铅笔芯作为电极是利用铅笔芯中石墨的 性,接通电源后水中的两支铅笔芯电极附近的现象是 。
(3)光合作用制氧气
向装置E的水中通入适量CO2,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草表面有气泡产生,利用 法收集到少量氧气(如装置E图所示),此时试管内的气体压强比外界大气压 (填“大”“小”或“相等”)。
20.请回忆你和老师共同完成的酸和碱反应的实验探究,并下列要求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请你依据下图设计一个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2)我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三种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帮我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①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 。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
一个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
另一个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
21.用下列实验探究镁的性质。
(1)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镁条插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做燃烧的实验时,生成的白色固体中有少许淡黄色固体。
生成白色固体的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2)针对淡黄色固体,提出猜想:镁能与N2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将1.44g镁在N2中充分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2.00g。氮化镁的化学式为 。但在空气中燃烧镁条时很难观察到生成物中有淡黄色固体,原因是 。
(3)实验二:2.4g镁条与足量稀盐酸的反应,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发,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甲中看见大量气泡迅速冒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该气体为 。
(4)将实验甲得到的溶液进行实验乙,若得到固体为MgCl2,该固体质量是 g,实验甲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5)拓展延伸:在实验乙将溶液蒸干的过程中MgCl2会转变为MgO,蒸干后得到固体为MgCl2和MgO的混合物6.75g,该混合物中MgCl2和MgO的质量之比为 。
答案
【解析】【解答】A、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涉及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点燃后能继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肥皂中的物质遇到硬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二者反应生成沉淀,起浮渣,有新物质生成,涉及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解答本题时根据各选项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 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 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答案为:A。
【分析】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解析】【解答】A. 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所示标志是节能标志,故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不符合题意;
D. 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标志,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
【解析】【解答】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使用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防止腐蚀眼睛,选项正确;
C、药品不能品尝,所以不能在实验室里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选项错误;
D、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量筒不能用于稀释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实验室的安全常识分析。
【解析】【解答】A. 洛匹那韦是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洛匹那韦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不符合题意;
C. 洛匹那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4):(16×5)=7:10,故符合题意;
D. 洛匹那韦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B、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C、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D、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解析】【解答】A、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腾,会生成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会观察到产生红色沉淀,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试剂瓶口,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看到瓶口有白雾产生,选项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正确;
D、鸡蛋清中含有蛋白质,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沉淀,选项正确;
故选:B
【分析】A、D根据葡萄糖和蛋白质的性质分析;
B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解析】【解答】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选项正确;
B、由于酒精的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能闻到酒香,选项正确;
C、由于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D、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选项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碳的不同单质构成分析;
BCD、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分析。
【解析】【解答】A、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过滤是除去不溶物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
【解析】【解答】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A、硒的核电荷数为34,质子数为34,故A正确;
B、硒的核电荷数为34,核外电子数为34,故B正确;
C、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79,故C错误;
D、中子数为79-34=45,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解析】【解答】A、量筒读数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正确;
B、稀释浓硫酸是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选项错误;
C、过滤要注意一贴即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二低即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边缘、三靠即烧杯口紧贴玻璃棒,玻璃棒抵在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没有用到玻璃棒引流,选项错误;
D、天平称量药品质量应左物右码,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因此应在玻璃容器内称量,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量筒的使用分析;
B、根据浓硫酸稀释时放热且密度比水大分析;
C、根据过滤时玻璃棒的使用分析;
D、根据有腐蚀性的药品会腐蚀托盘分析。
【解析】【解答】A、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因此可能会加快也可能是减慢反应速率,选项错误;
B、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无中子,选项错误;
C、分子之间有间隔,因此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选项正确;
D、 一种元素在同一种物质中可以表现出的不同化合价,如硝酸铵中氮元素显现出-3价和+5价,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B、根据氢原子的构成分析;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分析;
D、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分析。
【解析】【解答】A、氢气和浓硫酸互相不能作用,因此气压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苛性钠即氢氧化钠溶液互相不能作用,因此气压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气压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烧碱溶液即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减少瓶内气压降低,因此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气球变鼓,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气体是否能和液体作用而减少,导致装置内气压低于瓶外则气球变鼓分析。
【解析】【解答】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将食盐加入水中,但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的质量不再改变,即使再加入食盐也不会溶解,故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的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不一定相等,选项错误;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不是溶解,选项错误;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说明饱和时10g水中溶解aq克该晶体,则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乙定相等,但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不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说明10克水中溶解晶体的质量大于a克,则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b克大于a克,故a、b不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B、根据乳化作用原理分析;
C、根据不同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结晶分析。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其中一氧化碳无法点燃,选项错误;
B、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则只能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无法得到氢氧化钠固体以及碳酸钠固体,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蒸发即可得到氯化钠固体,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无法鉴别,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B、根据分离需要分别得到原物质,以及盐碱反应分析;
C、根据酸的性质以及除杂原则分析;
D、根据现象不同则能鉴别以及指示剂变色规律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实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该实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因此不能产生气压差,则无法通过倒吸的水验证氧气含量,该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生锈,则消耗了气体是装置内气压减小,U型管左高右低,判断结论,该实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喝化学性质分析;
B、根据电解水实验装置分析;
C、根据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不能产生气压差分析;
D、根据U型管液面变化分析反应。
【解析】【解答】(1)根据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所在周期数,如图, 钪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和质子数还差3,因此钪原子核外有四层层电子,钪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四周期;
由图可知,1个钪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1个钪离子, 则钪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氧化钪的化学式为,其相对分子质量=;
(2) 钪的化学性质与铝相似,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钪和氢气,化学方程式 是:;
(3) 钪土(氧化钪) 是金属氧化物,根据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 钪土与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钪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以及离子原子结构示意图综合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条件,按照化学方程式书写格式分析;
(3)根据酸的性质以及按照化学方程式书写格式分析。
【解析】【解答】(1) 将T2℃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1℃,如图所示,二者的溶解度都减小,会析出晶体则形成T1℃时的饱和溶液,根据此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由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
(2)如图所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则加入M后固体的治疗增加说明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在减小,则说明M加入后使水温降低;
A、氯化钠溶于水水温不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水温升高,不符合题意;
C、冰块放入水中会使水温降低,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①由图可知,ts时, 析出固体质量为0,继续降温,会析出固体,说明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恰好饱和,为饱和溶液;
②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析出固体的质量为10g,则60℃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 100g+31.6g+10g=141.6g。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分析;
(2)根据硝酸钾降温其会析晶分析
(3)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解析】【解答】(1)煤中含有硫元素和氮元素,这些元素在煤燃烧时会生成相应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而造成酸雨的形成,故填: SO2(合理即可) ;
(2)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化学方程式是:;
(3)由于化石燃料主要含碳元素,因此化石燃料燃烧后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因此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处于空气的上层,因此天然气报警器应安装在墙的上方。
【分析】(1)根据酸雨的形成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空气的污染分析;
(4)根据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解析】【解答】(1) ⅰ. 根据仪器的器型判断a是长颈漏斗;
ⅱ. 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条件是加热,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即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ⅲ. 将其缓慢放入集满CO2的烧杯中,与氧气隔绝,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看到棉条上的火焰熄灭,再将其提起,棉条与氧气再次接触,棉条由上到下复燃,则说明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2) 将铅笔芯作为电极是利用铅笔芯中石墨的 导电性,使水通电;
电解水时在电极处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3)如图所示,二氧化碳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下转化为氧气,导入试管中将试管内的水排出,这种方法是排水法集气;
如图所示,试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的液面,说明试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试管中。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以及燃烧条件的探究分析;
(2)根据电解水实验分析;
(3)根据光合作用以及实验现象分析结论。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因此滴入酚酞试液能使酚酞变成红色,再向里面滴加稀硫酸,根据结论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可知氢氧化钠随着反应逐渐减少最终消失,则红色慢慢消失,当红色刚好褪去时,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是复分解反应;故填:红色;无色;复分解反应;
(2)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方案一中,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即使稀硫酸不过量,也会出现白色沉淀,因为溶液中有生成的硫酸钠,存在硫酸根离子;
方案二中,酚酞不变色,只能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如果硫酸过量酚酞也不变色,故得出恰好反应的结论不正确;
方案三中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方案三正确;
故答案为:三;
方案一中,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即使稀硫酸不过量,也会出现白色沉淀,因为溶液中有生成的硫酸钠,存在硫酸根离子;
方案二中,酚酞不变色,只能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如果硫酸过量酚酞也不变色,故得出恰好反应的结论不正确。
【分析】硫酸呢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于氢氧化钠能是酚酞变红,因此加入酸后能证明反应的就是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由于酸性溶液不能是酚酞变色,因此溶液刚刚变为无色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本题根据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水,根据离子的检验来分析硫酸是否过量。
【解析】【解答】(1)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2)设氮化镁的化学式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氮化镁中镁与氮的质量比是故化学式为;
空气中很难生成氮化镁是由于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而氧气化学性质活泼,因此生成的是氧化镁不是氮化镁;
(3)根据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而氢气不纯时点燃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故该气体是氢气;
(4)设氯化镁的质量是x,;
实验是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符号表达式是:;
(5)根据题意,氯化镁转变为氧化镁,则固体减少的质量是,设转化为的氧化镁质量为y,则, 该混合物中MgCl2和MgO的质量之比为。
【分析】 (1)根据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写出化学方程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元素质量不变,利用元素质量比求出化学式;
(3)根据氢气的验纯分析;
(4)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带入镁的质量列比例式求出氯化镁的质量
(5)根据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利用差量法列比利式求出氧化镁的治质量然后再求出氯化镁的质量进而求出二者之比。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
B
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D
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向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②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①溶液颜色 ;
②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 色为止。
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该反应属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酸、碱恰好反应
方案三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硫酸过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附参考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模拟预测化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七套(附参考答案),共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