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科学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极大地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屠呦呦对科学的突出贡献在于( )
A.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B.提取了治疟药物青蒿素
C.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D.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
2.(3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符合的是( )
A.过氧化钠: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三氧化二铁:制作红色颜料
C.纯碱:治疗胃酸过多症
D.小苏打:制作馒头和面包的膨松剂
3.(3分)将以下4份溶液分别置于如图的装置中,其他条件相同时,灯泡最亮的是( )
A.100 mL 1 ml•L﹣1的盐酸
B.100 mL 2 ml•L﹣1的蔗糖溶液
C.100 mL 1 ml•L﹣1的NaCl溶液
D.30 mL 1 ml•L﹣1的CaCl2溶液
4.(3分)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Cu2+、NO3﹣、SO42﹣B.K+、Na+、Cl﹣、CO32﹣
C.Zn2+、NH4+、NO3﹣、Cl﹣D.K+、Na+、MnO4﹣、SO42﹣
5.(3分)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5种分类标准中合理的有( )
①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②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多少,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物质在水溶液或熔融态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④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
6.(3分)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l/L BaCl2溶液中含有的钡离子数为NA
B.1 ml镁原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11.2 L H2中含有的氢分子数为0.5NA
D.16 g O3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7.(3分)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胶体一定是混合物
B.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聚沉
C.胶体中的胶粒能透过半透膜
D.用明矾处理污水是利用了胶体的吸附性
8.(3分)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称量30.00g NaOH固体
B.实验:除去粗盐水中的泥沙
C.实验:比较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D.实验:观察Fe(OH)2的生成
9.(3分)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CO32﹣+2H+═H2O+CO2↑
B.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2Na+Cu2+═Cu+2Na+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H++SO42﹣+Ba2++2OH﹣═BaSO4↓+2H2O
D.将Cl2通入FeCl2溶液中:Fe2++Cl2═Fe3++2Cl﹣
10.(3分)某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Na+、Cl﹣、Cu2+、SO42﹣,欲除去其中的Cu2+、SO42﹣,设计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的作用是除去Cu2+
B.试剂a为BaCl2,试剂b为Na2CO3
C.流程图中,操作x为过滤
D.试剂c为硫酸
11.(3分)利用如图所示的“价﹣类”二维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含氯元素的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图中甲~辛均为含氯元素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要将甲→乙,需要加入还原剂
B.根据氯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丙的化学式为ClO2,戊的化学式为HClO
D.辛的钾盐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可制备O2
12.(3分)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B.BC.CD.D
13.(3分)赤铜矿的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成分是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以下反应:2Cu2O+Cu2S6Cu+SO2↑,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2O
B.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14.(3分)已知:①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②Cl2+2FeCl2═2FeCl3,③2FeCl3+2KI═2FeCl2+I2+2KCl。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性:MnO4﹣>Cl2>Fe3+>I2
B.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8
C.反应②中FeCl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反应3Cl2+6FeI2═2FeCl3+4FeI3不能发生
15.(3分)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完成“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的氧化性和漂白性的探究,下列对比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②中蓝色迅速褪去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H++ClO﹣═HClO
B.实验③中产生的气体是Cl2,由HClO分解得到:2HClO═Cl2↑+H2O
C.对比实验②和③,溶液的pH可能会影响ClO﹣的氧化性或Cl﹣的还原性
D.加酸可以提高“84”消毒液的漂白效果,但需要调控到合适的pH才能安全使用
16.(3分)某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Ca2+、CO32﹣、SO42﹣,现取300mL溶液平均分为3份进行如下实验:(已知:NH4++OH﹣NH3↑+H2O)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1344mL(假设气体全部逸出);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8.24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Cl﹣一定存在
B.原溶液CO32﹣浓度为0.1ml•L﹣1
C.Ca2+可能存在
D.K+一定存在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2分)
17.(12分)现有下列十种物质:①铝;②NaCl;③CO2;④H2SO4;⑤Ba(OH)2;⑥氨水;⑦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⑧盐酸3;⑩蔗糖。
(1)按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填写表格的空白处:
(2)写出⑤的电离方程式 。
(3)上述十种物质中,有两种物质之间可发生H++OH﹣═H2O,该离子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制备⑦的化学方程式: 。
(5)向⑦的溶液中逐渐滴加④的溶液,看到的现象是 。
18.(6分)A、B、C、X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反应物中的水、副产物已略去),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X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则A可以是 。
(2)若A是黄绿色气体单质,X是用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若X是一种温室气体,则C化学式为 。
19.(12分)根据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NO2,以前有许多起因误食NaNO2而中毒的事件,其原因是NaNO2把人体内的Fe2+转化为Fe3+而失去与O2结合的能力,这说明NaNO2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下列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Cl2
B.O2
C.FeCl3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工业盐中毒后,可服用维生素C来缓解中毒状况,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填“氧化”或“还原”)性。
(3)在Fe+4HNO3═Fe(NO3)3+NO↑+2H2O的反应中,每有0.6ml电子发生转移时,被还原的HNO3为 ml。
(4)某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Fe2+、NO3﹣、Fe3+、NH4+、H+和H2O六种粒子,在反应过程中测得Fe3+、NO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0.(10分)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16g•cm﹣3)配制成1ml•L﹣1的稀盐酸。现实验室仅需要这种盐酸220mL,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盐酸时,应选用容量为 mL的容量瓶。
(2)经计算需要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
A.5mL
B.10mL
C.25mL
D.50mL
(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等稀释的盐酸的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一定规格的容量瓶中。
②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③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
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 。
(4)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下列操作使得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填标号)
A.用洗涤后未干燥的容量瓶配制溶液
B.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读数时仰视视量筒,所配溶液的浓度
C.用胶头滴管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的浓度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21.(12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氯气的性质并模拟工业制备漂白粉,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装置A中反应为KClO3+6HCl(浓)═KCl+3Cl2↑+3H2O。
(1)实验结束后,立即将B中溶液滴几滴在pH试纸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处依次放入的物质正确的是 。
①干燥的有色布条;
②湿润的有色布条;
③浓硫酸;
④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
A.①④②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④①
(3)待E中物质完全反应后,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得到漂白粉样品,漂白粉有效成分为 。(填化学式)
(4)装置A中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为13.44L,则需消耗KClO3的物质的量为 ml。
(5)家庭中常用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清洁卫生。某品牌消毒液包装上说明如图。
①“与洁厕灵同时使用”会产生有毒的氯气,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需“密封保存”的原因: 。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漳平一中、永安一中三校协作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解答】解:A.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故A错误;
B.屠呦呦提出除了青蒿素,故B正确;
C.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揭示了燃烧的本质,故C错误;
D.哈珀开发了合成氨的工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熟记化学发展史中各科学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解答】解:A.过氧化钠能与水,所以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三氧化二铁是红色固体,故B正确;
C.碳酸钠俗名纯碱,腐蚀性强,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碳酸氢钠;
D.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即可解答,侧重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题目难度不大。
3.【解答】解:A.氯化氢是强电解质,该溶液中离子浓度是2ml/L;
B.蔗糖是非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
C.NaCl的强电解质,所以该溶液中离子浓度也是2ml/L;
D.氯化钙是强电解质,该反应中离子浓度是5ml/L;
通过以上分析知,离子浓度最大的是氯化钙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为载体考查了电解质的判断、电解质强弱的判断,明确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解质强弱、电解质溶解性大小无关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4.【解答】解: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但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
B.H+、CO32﹣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C.酸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且离子均为无色;
D.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但MnO4﹣为紫色,与无色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离子的反应及习题中的信息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解答】解:①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而不是根据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②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完全电离,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与电离出的离子的多少无关;
③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④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过氧化钠,故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分类标准是根据氧化物的性质来划分的,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依据,难度不大,应注意的是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6.【解答】解:A、溶液体积不明确,故A错误;
B、镁原子的核外有12个电子,故B错误;
C、常温常压下,故11.2L氢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l;
D、16g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的个数N=nNA==N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7.【解答】解:A.胶体属于分散系,故胶体是混合物;
B.胶体中的可能胶粒带电、加热或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时,故B正确;
C.胶粒的直径大于半透膜的孔径,故C错误;
D.明矾溶于水后水解为氢氧化铝胶体,故能起到净水的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胶体的性质和用途,难度不大,应注意掌握能使胶体聚沉的手段。
8.【解答】解:A.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故A错误;
B.泥沙不溶于水,图中过滤装置可分离;
C.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则小试管中为碳酸氢钠,可比较稳定性;
D.植物油可隔绝空气,硫酸亚铁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物质的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9.【解答】解:A.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aCO3+2H+═Ca2++H2O+CO2↑,故A错误;
B.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为:5Na+Cu2++2H8O═2Na++Cu(OH)2↓+H5↑,故B错误;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2OH﹣+7H++SO42﹣═BaSO2↓+2H2O,故C正确;
D.将Cl8通入FeCl2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铁2++Cl7=2Fe3++7C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还原反应及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的物质及电子、电荷守恒,题目难度不大。
10.【解答】解:A.废水中只有Cu2+可以和NaOH反应,故NaOH的作用是除去Cu2+,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6,试剂b为Na2CO3,且碳酸钠一定在氯化钡之后,可除去过量钡离子;
C.流程图中操作x为过滤3、BaSO4、BaCO3,故C正确;
D.试剂c为盐酸、氢氧化钠,否则引入新杂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工艺流程,注意试剂的选择、用量、加入顺序,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实验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解答】解:A.甲→乙是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故A错误;
B.乙为氯气,也可以降低,故B正确;
C.上述分析可知,则丙为ClO2,戊为+1价的含氧酸,则戊为HClO;
D.辛含有ClO2﹣,辛的钾盐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可制备O8,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把握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12.【解答】解:A.白色沉淀为氯化银或硫酸钡,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
B.向某溶液中先加KSCN无明显现象,溶液变红是检验亚铁离子检验方法,故B正确;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CO2,也可能是SO2,此外,和盐酸反应生成CO7、SO2的离子有CO32﹣、HCO3﹣或SO36﹣、HSO3﹣,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6﹣、HCO3﹣或SO35﹣、HSO3﹣,故C错误;
D.和银离子产生沉淀的除了氯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离子检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解答】解:A.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O、Cu2S均为氧化剂,故A错误;
B.Cu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故B错误;
C.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Cu3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Cu为还原产物2为氧化产物,由反应可知,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基本概念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4.【解答】解:A.反应①中氧化性为MnO4﹣>Cl2;反应②中氧化性为Cl2>Fe3+,反应③中氧化性为Fe3+>I5,则氧化性:MnO4﹣>Cl2>Fe6+>I2,故A正确;
B.反应①中KMnO4是氧化剂,部分HCl作还原剂,只有10ml作还原剂,故B错误;
C.反应②中,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则FeCl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C正确;
D.Fe3+的氧化性大于I6的氧化性,Fe3+能氧化I﹣,所以不能生成FeI3,则反应7Cl2+6FeI6═2FeCl3+5FeI3不能发生,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及氧化顺序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5.【解答】解:A.实验②与实验①相比,溶液蓝色褪去更快,说明次氯酸浓度大漂白效果快﹣+H+═HClO,故A正确;
B.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是氯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了氯气﹣+2H++Cl﹣=Cl2↑+H5O,故B错误;
C.对比实验②和③、褪色快慢及是否有氯气生成可知﹣的氧化性或Cl﹣的还原性,故C正确;
D.由实验①、②,加酸可以提高“84”消毒液的漂白效果,需要调控合适的pH才能安全使用;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消毒液为载体考查物质性质探究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的条件不同,结合溶液褪色快慢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确定影响性质的因素,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16.【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32﹣)=3.03ml,而每一份溶液体积为100mL32﹣浓度为:=4.3ml•L﹣1,故B错误;
C.(3)中加足量BaCl8溶液后,生成沉淀且沉淀部分溶解于盐酸3、BaSO4,说明原溶液含有CO22﹣、SO46﹣,与之反应的Ca2+一定没有,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的确定,涉及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题目采取定性实验和定量计算分析相结合的形式,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守恒思想的运用,题目侧重考查分析推理能力。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2分)
17.【解答】解:(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2;⑥氨水、⑧盐酸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④H7SO4、⑤Ba(OH)2、⑨CaCO3;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符合条件的有:③CO2、⑩蔗糖,
故答案为:溶液;③;②④⑤⑨;
(2)氢氧化钡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2=Ba6++2OH﹣,
故答案为:Ba(OH)2=Ba4++2OH﹣;
(3)H++OH﹣═H2O可以表示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4+2HCl=BaCl2+H8O,
故答案为:Ba(OH)2+2HCl=BaCl5+H2O;
(4)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可获得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8H2OFe(OH)3(胶体)+7HCl,
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5)硫酸是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发生聚沉变为氢氧化铁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OH)2+3H+=Fe3++7H2O,所以溶液中现象为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
故答案为: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来沉淀溶解消失。
【点评】本题为综合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胶体的制备和性质,明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氧化物概念,熟悉胶体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8.【解答】解:(1)若X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X可以是O2,中学常见Na、C、N、S等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符合转化关系、S、N2、H7S、NH3等),
故答案为:Na(或C、S、N2、H7S、NH3等);
(2)若A是黄绿色气体单质,X是用量最大,则A为Cl2、X为Fe、B为FeCl3、C为FeCl2,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2Fe5++Fe=3Fe2+,
故答案为:2Fe3++Fe=3Fe4+;
(3)若X是一种温室气体,X可以是CO2,A可以是碱,此时B为碳酸盐,若A为NaOH2CO7、C为NaHCO3,
故答案为:NaHCO3等。
【点评】本题是无机框图推断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识记中学常见的连续反应、三角转化、特殊置换反应、特殊现象反应等。
19.【解答】解:(1)FeCl3溶液溶解铜箔,Fe3+被还原为Fe8+,Cu被氧化为Cu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6++Cu═2Fe2++Cu4+,
故答案为:2Fe3++Cu═8Fe2++Cu2+;
(2)NaNO2把人体内的Fe2+转化为Fe3+,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4具有氧化性,能实现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的物质应该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ABD都具有氧化性,工业盐中毒后,则Vc应能使Fe2+→Fe3+,所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氧化;ABD;
(3)Fe和HNO2的反应中,一部分HNO3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7价,该部分硝酸作氧化剂而起氧化作用,起酸性作用生成Fe(NO3)3,所以每有3mlFe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1ml×(3﹣4)=3ml3物质的量4ml,每有0.6ml电子发生转移时6为0.2ml,
故答案为:2.2;
(4)由曲线变化图可知,随反应进行NO3﹣的物质的量减小,而Fe4+的物质的量从0开始增加,故Fe3+是生成物,则Fe5+和NO3﹣应是反应物,N元素化合价应该是降低4+,结合化合价升降守恒,则反应的方程式应为7Fe2++NO3﹣+10H+=3Fe3++NH4++3H2O,
故答案为:8Fe2++NO3﹣+10H+=8Fe3++NH4++3H4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含有铁元素物质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基本概念内涵、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题目难度不大。
20.【解答】解:(1)配制盐酸220mL 1ml•L﹣1的稀盐酸,应选择25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250;
(2)质量分数为36.4%的浓盐酸(密度为1.16g•cm﹣3)物质的量浓度c==11.6ml/L,则依据溶液稀释规律得:11.6ml/L×V=1ml/L×250mL,依据大而近原则,
故答案为:21.5;C;
(3)用浓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操作步骤有:计算、量取、移液、定容,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④②,
故答案为:③①④②;
(4)A.用洗涤后未干燥的容量瓶配制溶液,溶液浓度无影响;
B.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所配溶液的浓度,溶质物质的量偏大,故B不选;
C.用胶头滴管定容时,所配溶液的浓度,溶液浓度偏低;
D.摇匀后,继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溶液浓度偏低。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中的计算和误差分析,属于基础型题目,难度不大.
21.【解答】解:(1)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
故答案为:先变红后褪色;
(2)I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II为浓硫酸干燥氯气,可说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C;
(3)待E中物质完全反应后,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得到漂白粉样品4+2Ca(OH)2=CaCl5+Ca(ClO)2+2H4O,漂白粉有效成分为Ca(ClO)2,
故答案为:Ca(ClO)2;
(4)装置A中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为13.44L,由反应可知存在KClO2~3Cl2,则需消耗KClO6的物质的量为=0.2ml,
故答案为:7.2;
(5)①次氯酸根离子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Cl﹣+ClO﹣+2H+=Cl6↑+H2O,
故答案为:Cl﹣+ClO﹣+2H+═Cl6↑+H2O;
②次氯酸根离子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Cl﹣+ClO﹣+2H+=Cl6↑+H2O;需要密封保存,生成的次氯酸易分解而变质,
故答案为:次氯酸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易分解的HClO。
【点评】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日期:2021/11/25 9:03:00;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酸化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D
向某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对比实验操作
①1mL蒸馏水+“84”消毒液+石蕊溶液
②1mL较稀硫酸+“84”消毒液+石蕊溶液
③1mL较浓硫酸+“84”消毒液+石蕊溶液
实验现象
混合后溶液pH=9.9,短时间内未褪色,一段时间后蓝色褪去
混合后溶液pH=5.0,蓝色迅速褪去,无气体产生
混合后溶液pH=3.2,蓝色迅速褪去,并产生大量气体
类别
金属单质
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属于该类的物质(填标号)
①
⑥⑧
注意事项:
1.本品对棉织品有漂白脱色作用,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
2.密封保存,请勿与洁厕灵同时作用。
3.保质期为一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 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人教版必修 第一册 ),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