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 同步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答案与解释版)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文件包含专题06第10课《小石潭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6第10课《小石潭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闯关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佁然不动 (2)以其境过清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本文写潭水很有特点,请赏析。
【答案】1.(1)静止不动的样子 (2)凄清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示例:本文写潭水由远及近,层次清楚。首先从听到悦耳的水声写起,引人探寻;再通过描写游鱼的姿态,表现潭水的清澈;最后写潭外水流曲折深远。寥寥数笔,运用了听觉、视觉、联想想象,让人身临其境。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2)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2)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从描写顺序来看,是由远及近。“隔篁竹,闻水声”是远闻。闻水声清脆悦耳,引人探寻。其后描写潭周围的树木,水中游鱼,潭水源头,潭上气氛都是近观。
从描写的内容来看,第二段写水中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鱼儿的快乐。第三段中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潭水的曲折深远。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综合运用听觉描写和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视觉描写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从所用手法来看,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如鸣珮环”“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邃:深
D.以其境过清 清: 穿透
5.下面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译文:水格外清凉。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C.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溪水)没有什么依傍的,缓缓流向远方,忽然间又静止不动,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隔篁竹”是探幽的结果,而“闻水声,如鸣珮环”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作者的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个字状写青树翠蔓。“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第②段没有直接描摹水,却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中使人感到水的澄澈透明。
D.本文的语言极为精练优美,“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更是为历代称颂。在写景过程中,作者又巧妙含蓄地暗寓着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4.D 5.C 6.A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D.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故选D。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C.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应翻译为:(鱼)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故选C。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理解错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是作者直接看到和听到的。通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故选A。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莈,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______。
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俶尔远逝
9.文章开篇连续的5个动词将我们带到了小石潭边,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10.作者在写游鱼时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任选一种谈谈作用。
11.一个小石潭,却让作者又“爱”又“恨”,根据文章内容,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7.子厚 8. 格外 穿透 大约 忽然 9.①写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荒僻幽静之处,不易被发现。②为下文写“其境过清”的环境会触发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埋下伏笔。 10.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②动静结合,从“日光下澈……往来翕忽”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否则游鱼难见。③拟人,“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写出任意一个即可) 11.爱即美景的陶醉,恨是想到自己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作文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选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2)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3)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4)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意为: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 条道路(走过去) 。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作者连用“隔”“闻”“伐”“取”“见”五个动词,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点明小石潭的地理位置,突出其地处荒僻幽静之处不易被发现的特点;同时为后文写“其境过清”的环境会触发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做铺垫。
10.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示例1:结合“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知,石潭中的鱼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由此可知,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形象描写出小石潭中鱼儿无忧无虑的情景,侧面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愉悦。
示例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正面写鱼好似在空中游动的画面,侧面写出水的清澈。
示例3:“似与游者相乐”,用“乐”把鱼拟人化,运用拟人修辞,表面写鱼的乐,实际上写作者的乐。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等内容可知,柳宗元被贬,到山水中派遣寂寞抑郁,自然山水固然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是痛苦、抑郁是内心深处无法派遣的情感,一经凄清环境出发,立即涌上心头,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因此,一个小石潭,却让作者又“爱”又“恨”。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B.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C.悄怆幽邃 邃:深D.日光下澈 澈:清澈
13.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来写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
B.本文的语言极为精彩。用“蒙络摇缀”这四个动词描绘了树藤的各种奇特状态,又用“佁然、俶尔、翕忽”这三个词分别反映了鱼儿的静态和动态。
C.课文前三段写石、水、鱼和曲折的源流,都应该读得欢快、活泼;四、五段则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D.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山水游记,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也是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抑郁之情。
14.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答案】12.D 13.C 14.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解析】12.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的能力。
D.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C.第五段是对随行人员的介绍,用一般的陈述语气朗读即可,“读得伤感些,低沉些”错误,故选C。
1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感情变化。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为了排解被贬的郁闷才四处游山玩水,在山水中寻找解脱。根据第一段中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和第二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水中欢快的游鱼,心中为之快乐。根据第四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作者感受到小潭凄清的环境氛围,联系到自己被贬的境遇,内心的凄楚又被勾起,于是心情由乐转哀。综合分析,乐是表象,忧才是实质。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 )
A.悄怆幽邃 邃:深
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
D.隶而从者 隶:跟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 )
A.斗折蛇行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潭西南而望D.凄神寒骨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潭水太过于清澈,不可以长久居住,就题字离去。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18.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 )
A.第①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②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③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第④段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悲凉之情。
【答案】15.C 16.D 17.A 18.C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像蛇一样。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B.名词作状语,向西;
C.名词作状语,向西;
D.使动用法,使……凄凉;
故选D。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A.清:凄清。居:停留。译文:因为这里的潭水太过于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去。
故选A。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第③段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错误;
故选C。
素养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①折东流;其颠委②势峻③,荡击益暴,啮④其涯⑤,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⑦游也,一旦款门⑧未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⑨,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⑪。”予乐而如其言。则崇⑫其台,延其槛⑬,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潈然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⑮。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有删改)
【注释】①屈:同“曲”,弯曲。②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③势峻:水势峻急。④啮:侵蚀。⑤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⑥轮:车轮般的漩涡。⑦亟(qì):经常,多次。⑧款门:敲门。⑨委积:累积的压力。⑩芟(shān):割草。⑪贸财以缓祸: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⑫崇:加高。⑬槛:栏杆。⑭潈(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⑮迥:遥远。
19.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
2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尤 与 中 秋 观 月 为 宜 于 以 见 天 之 高 气 之 迥
22.两篇选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写到了水,其中甲、乙两文水的共同特点是 ;不同点方面,甲文的水还具有 的特点,乙文的水还具有 的特点。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 之情。
【答案】19. 听到,听见 慢慢地 20.(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替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2)钴鉧潭水的起源本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溪水)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 21.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22. 水清(清澈) 凉(寒冷) 和缓 喜爱
【解析】这两篇文言文均为柳宗元的写景散文,具有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远的情感寄托。《小石潭记》借助描绘潭水的清冽、静谧和幽深,表达对自然而孤寂境地的欣赏与人生的思考;《钴鉧潭记》通过描绘水流激荡与潭边改建的美景,表达了因自然美景慰藉心灵,从而乐在其中、安居乐业的情怀。两文都对景物进行了美好讴歌,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课内迁移:“唯闻女叹息”,意思是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闻:听到,听见。据此,“闻水声”中“闻”可理解为“听到,听见”。句意:听到流水的声音。
(2)关联词语:徐徐上升:形容旗帜等物体缓慢上升。徐:慢慢地。据此,“然后徐行”中“徐”可理解为:慢慢地。句意:然后才缓缓而流。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源:源头。
(2)其:指冉水的源头。自:自。抵:碰到。屈折:曲折。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句意: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和“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是承接关系,故“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后应断开;“天之高”和“气之迥”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通。
2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甲文写出了水的清澈。据“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还写了水的寒冷、清冽;根据【乙】文“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可知,乙文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平缓。因此,两篇选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写到了水,其中【甲】【乙】两文水的共同特点是水清(清澈),不同点方面,【甲】文的水还具有凉(寒冷)特点,【乙】文的水还具有和缓特点。
根据【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知,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内心为之喜悦;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根据【乙】文“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然”可知,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因此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乙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厚①少精敏,无不通达。俊杰廉悍②,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率常屈③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④,为深博无涯矣。而自肆⑤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注释】①子厚:柳宗元,字子厚。②廉恽:此处意为廉洁勇敢。③屈:使……屈服。④泛滥停蓄:此处表达对子厚文章的赞美,可译为汪洋恣肆。⑤自肆:恣意纵情。
23.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2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5.甲文中,作者的心情从游览之初到离去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梳理。
26.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在永州时期达成的,《小石潭记》即为“永州八记”之一。请结合乙文说说他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
【答案】23. 道路 更加 24.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5.由游览之初的“乐”,到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慰藉,再到因周围凄清环境生发孤寂、哀怨的心境。 26.(示例)柳宗元在连续两次被贬的情况下,没有消沉颓废,而是更加刻苦学习,专心诵读,寄情山水,醉心创作,最终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他身处逆境,不断学习、不断创作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解析】本文通过选取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展示了柳宗元在文学与人格上的魅力。甲文《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石潭之景,传达出游览时的愉悦与孤寂。而乙文通过韩愈的生动描述,体现了柳宗元的学识渊博、才情出众,以及他在贬谪永州期间依然刻苦自勉、沉醉于山水之间,凸显其淡泊明志的品格。两者结合呈现出柳宗元作为文学大家的不凡成就,令人钦佩。
23.本题考查实词。
根据成语推断法:“分道扬镳”意思是“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道:道路。据此可知“伐竹取道”中“道”理解为“道路”。“伐竹取道”句意: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
根据课内迁移法:“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清幽”。益:更加。“益自刻苦”中的“益”理解为“更加”。“益自刻苦”句意:(柳宗元)更加刻苦地(学习)。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青:青葱,翠绿;蔓:藤蔓;蒙:蒙盖;络:缠绕;摇:摇曳;缀:牵连;披拂:随风飘拂。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①段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作者听到隔着竹林传来的潺潺水声,宛如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这美妙的声音让作者内心感到愉悦,直接表明“心乐之”,清晰地展现出游览之初作者轻松欢快的心情。
根据【甲】文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细致描绘了潭中鱼儿的姿态,它们仿若在空中游动,自由自在,时而静止,时而快速游开,仿佛与游人一同嬉戏。作者对自然景致的专注欣赏,沉浸在这鱼水之乐的氛围中,表明他从自然界中获得了慰藉,心情处于较为惬意的状态。
根据【甲】文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作者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这种寂静空旷的环境,让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深寂静的氛围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怨。“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表明这种凄清的环境使作者难以久留,进一步体现出他因环境而产生的孤寂、哀怨心境。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可知,柳宗元遭遇掌权者获罪,依例被贬为刺史,还没到任,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连续两次被贬,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挫折。但从后文可知,他并未因此消沉颓废,而是积极面对生活。
根据乙文“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矣”可知,在永州闲居期间,他“益自刻苦”,更加勤奋努力。“务记览”表明他专心致力于阅读和学习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矣”,说明他醉心于文学创作,其作品达到了汪洋恣肆、博大精深的境界。尽管身处逆境,却能在学习与创作上如此投入,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根据乙文“而自肆于山水间”可知,柳宗元在困境中,选择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游历山水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同时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在逆境中能找到寄托,并转化为创作动力的做法,展现了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大的内心,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点睛】参考译文:
【乙】子厚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才通人( )
(2)可百许头( )
(3)阡陌交通( )
(4)佁然不动( )
28.选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0.【甲】【乙】选文画横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27. 仅仅、只 大约。 交错相通 静止不动的样子 28.A 29.(1)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哪里。 30.(意思贴近即可。)【甲】文画横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画横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解析】《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都是文人寄情山水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通过描绘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境界,隐含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通过描写凄清幽静的景象,透露出孤寂与惆怅的情绪。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描写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丰富多样,折射出他们各自的思想境界和生活体验。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精巧的笔触和细腻的语言,塑造出令人向往的意境,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波澜。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2)句意: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3)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4)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A.句意: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复行”是谓语,“数十步”是宾语,中间应断开。故应断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故选A。
2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云,说;先世,祖先;乱,战乱;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重点词:势,形状;犬牙参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3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
【甲】文,根据第一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再联系第二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乙】文,作者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首段写作者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但是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时,便“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可见作者的“乐”是短暂的,“乐”的底色是“悲”,是“忧”,因此画线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悲凉凄怆)的心绪。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3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B.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C.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D.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32.文中加点字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像狗一样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C.负薪行歌 负:蒙受,遭受
D.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适逢,正赶上
3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潭中景物,然后写小潭源流,最后记录同游者。
B.【乙】文以时间为序,详细记录了作者游览三游洞的每一个细节。
C.【乙】文通过丰富而恰当的比喻,充分展现了三游洞的神奇与壮美。
D.【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反思和自嘲。
3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答案】31.B 32.D 33.B 34.(1)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流动,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下传出来的一样。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这里面有一块钟乳石向下垂着,敲击它,声音像钟声。
“其中一石”表示有一块石头,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乳而下垂”描述石头的状态;“扣之”是一个动作表述;“其声如钟”是敲击石头后的结果描述。
故断为: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故选B。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句意: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B.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C.句意:背着柴边走边唱歌。负,背着;
故选D。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乙】文并非以时间为序,本文第一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在介绍三游洞;本文也没有详细记录作者游览三游洞的每一个细节。第一段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三游洞的景观,第二段写这个洞得名的原因;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下,向下;泠然,形容声音清越。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间屋子一样。中间的洞室像厅堂,右边的洞室像厨房,左边的洞室像别馆。其中有一块钟乳石向下垂着,敲击它,声音像钟声。而在左边洞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兀地立着,呈正四方形,敲击它,声音像磬。这个地方的石头夹杂着泥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像鼓声一样的声音。后面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和两三个朋友在洞室中放声高歌,那声音轰轰然,就像有钟声和磬声相助一样响亮。向下看是深深的溪流,溪水声清脆地从地底传出来。溪流之外是高耸入云的翠绿石壁,下面有小路,打柴的人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断。
从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调任为忠州刺史,而元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北上返回,白居易带着他的弟弟白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饮酒非常高兴,留恋不舍得离去,于是一起游览这个洞,这个洞因为这三个人而得名。之后欧阳修和黄庭坚两位先生都因为被排斥流放,相继来到这个地方,有的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我看着自己发笑,是谁排斥我呢?是谁让我流离失所而来到这里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敛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的《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B.不可久居 居:居住
C.水抵两岸,悉皆怪石 悉:全,都
D.为之怅然 怅然:惋惜
3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3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作者延续了《永州八记》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乙】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
B.【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潭)水和(游)鱼;【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C.【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描写道州城西的小溪无人赏爱,表达作者怅然之情。
D.【甲】文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从侧面(间接)描写,写出溪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3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答案】35.B 36.A 37.D 38.(1)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城设置州郡以来,至今也没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为: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
“在山野”“在人间”构成并列,二者所领起的两个分句之间应断开。再看分句内部,“此溪若在山野”是一种假设情况,“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是前文假设的结论,二者之间应断开;第二个分句“在人间”是第二个假设,“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是第二个假设的两种结论,三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故选A。
3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D.【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特点,而不是正面描写;【乙】文中“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是直接描写溪水水流湍急的特点,而不是间接描写;
故选D。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源:源头。
(2)重点字词:置:设置;赏爱:欣赏,喜爱;徘徊:犹疑不决地来回走。怅然:失意、懊恼、惆怅的样子。
【点睛】参考译文: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
加点词语
方法
相关提示
写出词义
闻水声
课内迁移
唯闻女叹息
(1)闻:
然后徐行
关联词语
徐徐上升
(2)徐:
加点词语
方法
相关提示
写出词义
伐竹取道
关联成语
分道扬镳
(1)道:
益自刻苦
课内迁移
香远益清(《爱莲说》)
(2)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课时练习,文件包含专题10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0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一课一练,文件包含专题09名著导读《经典常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9名著导读《经典常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专题07第11课《核舟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7第11课《核舟记》-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与鉴赏通关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