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0现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教师版).docx
    • 练习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 10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教师版)第1页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教师版)第2页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教师版)第3页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 10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第1页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 10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第2页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 10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0现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0现代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教师版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新闻实用类文章阅读
    总结::(1)对新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体裁上考查过新闻通讯、新闻评论与文化评论,且均考查的是文化评论,可将文化评论作为一个侧重点多加练习。
    题型题量上,新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题型均为客观题,共3道选择题,每道题3分,共9分。
    从考点上来看,在真题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与“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考查频率较高,需作为重点来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为循环考点,在备考中要有所侧重。
    一、 熟知文体特征
    1.新闻定义
    在我国,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特写、评论、电视新闻等体裁,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评论两种体裁。
    1)通讯
    通讯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段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写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如课文《“探界者”钟扬》。
    事件通讯,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阅读方法点拨:①区分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抓住中心事件,把握人与事的关系。②注意通讯的选材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处理,正面侧面等。③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以及相关修辞的运用。④组织材料的常用顺序与方式及行文的结构安排。
    2)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新闻评论的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记者点评、述评文章、系列评论等。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新闻文体特点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①准确。六要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式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②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③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时效性是指新闻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简明性是指语言简明,言简意赅,短小精悍。
    (2)新闻最主要的特征:用事实讲话。
    (3)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4)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新闻实用类文章阅读解题的方法
    新闻阅读属于实用文体范畴。考查包含三个层级的能力。
    (1)理解:①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②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③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鉴赏评价: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②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纲的要求,备考时我们应当注意阅读的重点在于对信息的准确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通读文章,牢牢抓住信息线索,对照题目,找准原文,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一项。
    三、新闻实用类文章高分突破方案
    1.文本特征类题型提问方式如下。
    (1)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是新闻构成的哪部分?分析它的作用。
    (2)记者访谈的思路或结构安排是怎样的?
    (3)被访谈者阐述观点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注意事项如下。
    (1)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考查方向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还是其他知识点。
    (2)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和结构特点,为作答做准备。
    (3)明确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题模式:文本特征+表达技巧十分析作用。
    2.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题型
    提问方式:这篇新闻/访谈的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注意事项如下。
    把握筛选的标准。
    (2)找准作答的区域。
    (3)直接或间接组合。(原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答题模式:选定区域+摘取要点十理出顺序十合理表达。
    3.鉴赏评价类题型提问方式如下。
    (1)如何理解文本中的“XX”?
    (2)请结合文本内容,鉴赏语句的含义。
    注意事项如下。
    (1)速读全文,找出问题所在区域。
    (2)依据上下文,分析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3)结合文本和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语境义+文本分析+分析作用。
    4.探究类题型
    要把握并提炼新闻的主题和观点,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并揭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和积极意义。同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对文章内容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而独到的观点。
    5.答题步骤
    按照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出新闻的记叙对象。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梳理文章的脉络、顺序,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第五步“挖内容主旨”,即正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正确概括、评价作者观点。一般用比对关系的方法: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说法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不当等问题。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作答时,一般应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常见的分析表现手法、探寻写作技巧的模式可以借鉴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从中搜寻和分析新闻文本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等。表现手法:对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正侧面描写等。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等。
    另外,更要记住以下几点,避免出现答题盲区。
    (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也要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题干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判断正误。
    (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第二节 科普类文章阅读
    (1)对科普类文章阅读的考查,题材多样,复习时可多关注时下科技创新领域的热门话题,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发现、发明等。
    题型题量上,科普类文章阅读共3道选择题。分值上,每道题3分,共9分。
    (3)从考点上来看,“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与“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必考点,需作为重难点来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为循环考点,在备考中要有所侧重。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文章。读这类文章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春季高考选这类文章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考阅读能力。科普文章常见的考点如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3)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鉴赏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说明方法。下面,就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一.熟悉科普类文章的基本情况
    1.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人文的层面,从科学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
    的科学精神。二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普类文章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阐述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 熟悉考题干扰设置方法
    1)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即所设置的选项不是从全文主旨的角度去理解内容,而是背离主旨,抽取只言片语,组合成貌似正确的理解,从而误导考生。
    2)混淆范围
    混淆范围,即命题者常夸大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引诱考生落人圈套。
    3)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即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4)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即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5)因果颠倒
    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6)误划类别
    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7)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即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此外,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衍生他意,错误整合等都是常见的设置方法。
    二、熟悉掌握文章内容、获取文章信息、根据文章内容或信息进行推断的方法
    1.借助逻辑常识,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掌握文章内容
    (1)了解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关系:①同一关系;②属种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3)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4)概念要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或转移偷换。
    2.借助语法常识掌握文章内容
    1)确认指代词的含义
    常用的指代词如“这”“那”“这些”"那些”“它”“它们”"此”等,作者为了行文简洁,常用这些代词替代文中的各种信息、观点、例证等,依据语境选取最接近代词的句子或内容.确认每一个代词的含义,并理清不同代词之间的关系,如并列、交叉、包含等。指代多是承前指代,如果把指代的内容代人原文,可以读通的一般是所指代的内容;有时指代的内容比较多,代人原文都可以读通,甚至能够理解通顺,就应该考虑最接近代词的内容,还可以与本段小论点对照,选出最接近论点的内容。如果指代内容含有修辞手法,就须推知修辞的具体含义。
    2)分析理解长句
    科普类文章多用有复杂附加成分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压缩了大量的内容,如一种事物或事理的时间、范围、性质、状态等,或用多个句子作修饰限制成分。这些长句往往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障碍,也是命题人设置考点之处。理解长句的有效方法,是区分主谓宾定状补,分解句子的语法成分,分成不同层次,化大为小。先提取主干,确定主谓宾,因为它们是句子的中心;然后确定并提取状语,注意每一个状语的位置;再确认并提取定语,注意定语的排列次序,句子强调的内容往往是靠近中心词的部分。分解长句一般采用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办法,在分解句子的基础上,把握各层次的含义,从而理解句意。
    3)敏感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
    因为科普类文章内容繁杂、长句多,表达要求准确,区分细微、分寸得当,所以词语的选择应用讲究精确细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要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提高敏感度。
    (1)关联词。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春季高考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应用方面设置障碍,如把原文的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把因果关系表述成条件关系等。
    (2)副词。科普类文章在表述科技成果时经常用“已经”“将来”“或许”“可能”“设想”等词语,要分清已成事实或未成事实,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3)否定词。此类文章常用来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有“不”“非”“没有”“否决”“推翻”“拒绝”“无条件”“严禁”“取消”等。其中要注意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意思,如果一句话中否定超过三个,先取出两个否定变为肯定,再理解全句的意思。还要明确一些表否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如“绝对”是“无任何条件的、不受限制的”,而“无条件”是“无要求限制”。
    (4)表示相反的词语。注意科普类文章中,常用词语如“降低”“缩小”“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等。首先要具体理解表相反词语的意义,具体到一句话中,要仔细分辨词语的细微差别。如果两句话表达的内容不同,要把原句仿写下来,对照主谓宾的区别,如“满月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气温有所升高,但中纬度地区情况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反”可仿写为“满月的时候中纬度地区气温有所降低”。
    (5)比喻词。由于科普类文章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常常用比喻修辞或词语的比喻义,理解时要找出“本体”,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借用了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修建的高速互联公路”一句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意思不是“互联的公路”,而是“下联的信息网络”。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审
    3.仔细阅读,准确获取文章信息
    科普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找要找‘准’”,就是一下子抓到重要的有效的信息,不要遗漏。“比要比‘狠’”,是说分析比较必须彻底,能够透过现象,从本质上比较分析出两种事物的异同。
    读文章: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直到读懂文章。
    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对照。
    4.根据文章内容或信息进行推断
    (1)全面理解文章整体内容,准确提炼基本信息。若采取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那将是既费时、又无法保证正确的不当做法。因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要内容,做题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
    (2)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的问法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3)注意一些关键的语言环节。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的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关系等。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等。
    (4)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5)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做题时联系所学知识找到思考问题的钥匙。
    三、了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1.粗读原文,粗读考题,明其大意
    对文章和考题形成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2.精读原文,精读考题,理解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3.回头确认,确保正确
    初步确定选择项后,再次对照题干要求,验证选项的正误。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往复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为保证阅读的“质量”,每一次都要认真细致,不要匆匆浏览,一带而过。每次做完题后,都要反思,不能只靠感觉,在多次阅读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不断领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背诵默写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曲唱传统与戏曲传播
    ①“曲唱”是由中国戏曲传承者和戏曲爱好者在舞台空间之外进行的一种戏曲唱段演唱形式。这种表演方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千百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演出传统。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特别标明"良家子弟有通于音律者,又生当太平之盛,乐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饰太平。所扮者.隋谓之康衢戏,唐谓之梨园乐,宋谓之华林戏,元谓之升平乐",由此可见,这种由普通人扮演的戏曲样式,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有着判若渭泾的差别,分别代表了传统社会中的普通人和艺人群体对于戏曲艺术不同的接受方式和传承形态
    ②不论是哪个群体,他们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实际都是以戏曲剧目为基础的曲牌,唱段和音乐等。也正是因为有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艺术不但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以供观众酣畅淋漓地观看听赏,也可以供戏迷票友在戏场庙台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自唱自赏。可以说,前者是由戏曲艺人进行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实践行为.后者则主要是由普通群体进行的艺术体验行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些戏曲剧种的曲唱群体颇具专业水准,有很多业余曲唱的传承者“下海"成为职业艺人,这充分说明“曲唱”是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一种极为传统有效的传承方式。
    ③戏曲曲唱是以唱段演唱、传习作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自然反映着戏曲声腔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曲唱唱段具有普及性,其传唱的内容基本都是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乐的唱腔唱段,不论是一段曲牌,还是一段板腔,都集大成地展现了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学成就。戏以曲传,一段流传甚广的曲唱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二是曲唱唱段具有代表性,鲜明地展示着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脍炙人口的唱段几乎等同于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的认同,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象是通过杰出的戏曲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得以彰显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正凝聚在曲唱唱段中。三是曲唱唱段具有可流播性,这主要在于其词文唱腔的契合度高,使得曲调流畅且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自然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对普通歌唱者而言,在适合的音域范围内展示简便、流畅的唱腔,是艺术欣赏与接受的重要条件。正基于此,“曲唱”当然会成为评价戏曲创作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市场标准,也自然会成为戏曲创作是否走向契合民众需求的一个艺术标准。
    ④当前戏曲创作需要重视“曲唱”对戏曲传承传播的作用。在当前的戏曲发展中,戏曲市场是衡量剧种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准,戏曲曲唱作为市场接受的重要方式,实际也为戏曲创作和传承提出更多的要求,能够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摘编自李春沐《曲唱传统与戏曲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唱”作为戏曲唱段演唱形式代代相传,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演出传统。
    B.“曲唱”与由戏曲艺人在勾栏做场演出的“娼戏”传习的艺术核心内容是一样的。
    C.因为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只能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供观众欣赏。
    D.流传甚广的曲唱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唱。
    【答案】C
    【解析】(C项中“戏曲只能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供观众欣赏”错误,范围缩小。原文表述为“也正是因为有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艺术不但可以在戏场庙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以供观众酣畅淋漓地观看听赏,也可以供戏迷票友在戏场庙台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自唱自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明确了“曲唱”的概念,引用材料追述其历史,辨析了它与“娼戏”的不同。
    B.第②段将戏曲艺人专业演唱与曲唱进行比较,强调二者对艺术传承同样重要。
    C.第③段分条阐述曲唱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曲唱可作为评价戏曲创作的重要标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曲唱在当前的重要意义,给戏曲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
    【答案】B
    【解析】(B项中“强调二者对艺术传承同样重要”错误,曲解文义。第②段突出的是“曲唱”对于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在业余时间学习曲唱,可见古人对戏曲的热爱和对戏曲艺人社会地位的尊重.
    B.曲唱唱段一般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它能表现某个戏曲行当、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
    C.曲唱唱段的词文唱腔契合度高,能够满足观听者的审美需求,曲唱唱段就可以流播。
    D.当前戏曲发展中.只要传承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中国戏曲就能够走向世界。
    【答案】B
    【解析】(A 项“可见古人对戏曲艺人社会地位的尊重”错误,古人不把“专业的戏曲艺人”看作“良家子弟”。C项,曲唱唱段具有可流播性,反映在观听者和普通歌唱者两个方面。D项“中国戏曲就能够走向世界”错误,于文无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等,而不是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一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答案】D
    【解析】(D项以偏概全,“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的是个别文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答案】C
    【解析】(A 项,未必所有的咏梅诗都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文中有“常常”一词限制。B项“俗客是欣赏不到的”表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梅花的香气“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D项“从而”因果关系不当,且“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错误,原文表述为“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诗重在写其果实;咏梅诗盛行后,文人们纷纷展现其“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重其韵,写了梅的清神逸韵;陆游重其格,突出梅花的高风亮节。
    【答案】B
    【解析】(B项强加因果,推论依据不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①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让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走进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影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装、语调、唱词、多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与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上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作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⑤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D.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应传承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识。
    【答案】A
    【解析】(B项“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并非就一定能“内化于心”,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条件关系。C项“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不正确,文中并没有将两者作比较。 D项“身体力行”不仅是“认识”,更应落实到行为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文章第③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通过生活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范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D.围绕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逐层深入”不正确,本文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途径.即通过教育内化于心,通过艺术传承美的观念,通过生活传承行为范式。
    B.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历法,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这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
    D.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共同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答案】B
    【解析】(B项以偏概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

    相关学案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5作文(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5作文(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5作文专题训练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5作文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4应用文(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4应用文(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4应用文训练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4应用文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2诗词鉴赏(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2诗词鉴赏(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2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2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