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专题复习】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2诗词鉴赏(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2诗词鉴赏(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2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2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总结:(1)来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考查,题型题量稳定,均为1道选择题,分值稳定在2分。
(2)从诗歌选材上来看,有山水田园类、边塞类、抒怀言志类、送别类和山水田园类,朝代多以唐诗宋词为主。
(3)在对考点的考查上,诗歌鉴赏部分涉及“鉴赏文章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其中“鉴赏文章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考查难度一般较大,不易掌握,因此在复习中需作为重难点来复习。“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具体题目的考查中往往与“鉴赏文章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一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1.诗歌
1)概念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特点
阅读和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点。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谐的韵律节奏,是诗歌的四大特点。这些特点在一首诗中是互相关联、有机统一的。根据2021年语文考试说明,我们将诗歌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并做深入了解。
(1)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题靠语言来表达,其语言特点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凝练,即用最精练的语句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有时是一字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雁点青山字一行”的“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典范。
因此,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着力剖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它并不一定是难解的或用法特殊的词语,而是指在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人把这些关键词语称为“诗眼”。有的以数句为眼,有的以一句为眼,有的以一字为眼。
(2)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是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而抒情就要借助于想象以及各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即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常运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古诗还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以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使内容更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产生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诗歌的思想感情。诗人对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与感受,有了情思,才会进行创作。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及其社会意义。
(4)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主题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是诗歌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触景生情,二是融情于景,三是情景交融。
总之,欣赏诗歌要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的积累,只要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3)诗歌的分类
(1)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①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是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旬仅为四句两联,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另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律诗格律极严,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领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2)按内容分,可分为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2.词
1)概念
词,又称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一种诗的别体,始于南朝,兴起于唐,发展于五代,流行于宋。
2)词的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即词牌。
(2)一般而言,词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所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4)词的声韵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牌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产生与发展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乐府诗,始于南朝,兴起于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到了宋代,经过长期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4)词牌与词的题目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题目就是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如苏轼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称,“赤壁怀古”是标题。
5)词的流派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等。
婉约派在创作上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严密,重视音律和谐,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在创作上题材广阔,一般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约为能事。
3、曲
1)含义
曲,又称“词余”,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元代成就最高;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这里主要讲散曲。
特点
可以在规定的字数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
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只供清唱。
3)分类
散曲,或称“清曲”“今乐府”。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二、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1. 揣摩诗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表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2.推敲词句
理解古代诗歌的词句要克服较多的语言障碍。首先,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省略现象,这需要根据语境,借助联想、想象,填补出省略的内容,从而获得确切的理解。其次,古代诗歌在音律、对偶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使得诗句常常以倒装形式出现,产生一种错位的美,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误解诗意。
3.体味意境
诗歌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4.明辨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的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时必须把握这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5.结合背景
直接从诗的本身入手,默读品味,分析鉴赏,是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但适当地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的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因素和作者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及其风格流派等因素进行分析鉴赏,也有助于深入理解,评价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江小渡[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前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后两句直抒胸臆,揭示诗歌主旨。
B.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把“交情”比作“山溪渡”。
C.首句与尾句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希望友情恒久不变的美好愿望。
D.诗人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抒发了友情经不起风吹浪打的感慨。
【答案】D(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细节的掌握。“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都在,表现的是友情禁得住风吹浪打,和D项的意思正好相反。诗歌中“不管风波去又来"是不管风吹浪打,友情永远都在的意思。)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宋]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 ①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A.从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实则紧扣题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答案】D(“‘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误,“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
3.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秋雨夜眠[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A.首联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凄凉悲苦的基调。
B.颔联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窗外秋雨淅沥,屋子里“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淡泊的情怀。
C.颈联写燃料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写添燃料暖被再睡,生动地描绘出闲适的老翁形象。
D.尾联写一夜秋风秋雨,树叶飘零满阶,然而老翁对此漫不经心,心境清静淡泊。
【答案】D(“‘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误,“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
4.对下面这首元曲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元]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开头两句采用对偶,言家乡路途遥远;强调“孤帆”,愈见羁旅之寂寞与孤独。
第三句写作者倚船窗自叹,悲从中来。“飘泊”与上文“孤帆”相呼应,愈见伤感。
作者写更鼓声、波涛声、晚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环境,又使抽象的情感有了具体依托。
全曲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渲染了寂寞凄凉的气氛,抒发了对恋人深切的相思之情。
【答案】D(一个“愁”字是这首元曲的诗眼,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而非“对恋人深切的相思之情”。)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漫成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披刺鸣。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第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第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答案】C(第二句的意思是“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属于静景,所以C项理解有误,应该是第一、二、三句的“静”与第四句的“动”对比鲜明.)
6.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灞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A.诗歌前两联写出了西晋灭吴时的进攻路线,双方攻守的方式,以及战争的结局。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B.颈联中,诗人不去具体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险要,而是突出“依旧”二字,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C.尾联慨叹西塞山要塞既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D.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同时又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答案】D(D项,把这首诗营造的意境概括为“雄浑开阔”不准确,应为“萧瑟苍凉”。)
7.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江南[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A.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本词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
B.本词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中的哀情。
C.最后两句写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
D.这首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以醒写梦”“以愁写乐”“以少写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答案】D(这首词通过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来表达自己处境的无限凄凉。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梦写醒,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蕴寓了极深的用意,引人回味。所以,D项“以醒写梦”“以愁写乐”的说法不恰当。)
8.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村[宋]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的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知,“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写该回忆诗的时间,而非作者“叩门求浆”的时间。)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读山海经(其一)[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中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答案】B(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样身林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所以,B项所说的“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的说法太牵强,理解错误。)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A.这首即兴小诗写的是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B.诗的前两句采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息之情。
C.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D.这首七言绝句,选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答案】C(后两句没有夸张,而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蜂蝶以人的智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5作文(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5作文专题训练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5作文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14应用文(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4应用文训练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14应用文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专项复习讲义-专题09背诵默写(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09背诵默写教师版docx、中职语文专项复习-专题09背诵默写含答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