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第1页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第2页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二,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粗糙(cā) 敕造(chì) 哂笑(shěn) 炙手可热(zhì)
    B.追溯(sù) 打烊(yàng) 笨拙(zhuó) 自惭形秽(huì)
    C.萌蘗(niè) 濒临(pín) 绛红(jiàng) 冠冕堂皇(miǎn)
    D.戏谑(xuè) 皱褶(zhě) 侍奉(shì) 扣人心弦(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稠密 烦燥 峥嵘 慷慨激昂B.滥用 浩瀚 雾蔼 混混沌沌
    C.睿智 灰烬 竹蒿 礼尚往来D.笑靥 点缀 跋涉 不可思议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1)他对我的观点 ,还是坚持己见。
    (2)不法商人以次充好,用假货来 利益,这是法律不允许的。
    (3)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说,他是 ,并号召美国人民帮助他迎接挑战。
    A.不以为意 牟取 临危受命B.不以为然 谋取 临危授命
    C.不以为意 谋取 临危授命D.不以为然 牟取 临危受命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五一”假期,来河南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不绝如缕。
    B.集合的号声已经响了,小明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着行李。
    C.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D.这篇获奖作文是他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座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人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深深体会到了成功道路上的坎坷与艰辛。
    D.临近高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三四个男仆声:“不成,不成,老爷睡觉呢。”
    B.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
    C.“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D.我们撒种、间苗、除草、捉虫、施肥、浇水、收获、晾晒……每一片叶子上都留下了我们的手印……但母亲却把它们一棵棵地卖掉了……我不由地大哭起来。
    7.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拟人)
    B.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反问)
    C.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借代)
    D.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唧唧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③⑥①②④B.⑤⑥③①②④C.⑤③⑥①④②D.⑤⑥③①④②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读书期间老师对他垂爱有加,因此他每次回母校看望,一定不会忘记带上老师最爱吃的蜂蜜。
    B.新居落成,明日搬迁,为答谢各位亲朋的厚爱,特于明晚六点在寒舍备下酒席,敬请您光临。
    C.小李因事请假,此次报道只得由我执笔,稿件于昨夜完成,天亮时就已拿给主编雅正了。
    D.能够在中国经典文化的宣讲与研讨会现场,聆听诸位先贤的讲座,真是荣幸之至,收获颇丰。
    10.下面这则招领启事,画线部分内容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AB.BC.CD.D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三峡工程完工以后,______可以使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______可以使万吨的船队溯流而上直达重庆,______为西南腹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A.因为 所以 而且B.既 又 从而
    C.既 所以 从而D.因为 又 而且
    12.与“要学好文化知识是要下苦功的”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谁说要学好文化知识非下苦功?
    B.难道学好文化知识要下苦功吗?
    C.为什么学好文化知识非要下苦功?
    D.难道学好文化知识不要下苦功吗?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过去,之前
    B.信可乐也。 信:实在
    C.臣之妻私臣。 私:私下告知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道路上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旦视而暮抚。(《种树郭橐驼传》)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B.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
    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C.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D.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种树答菜驼传)
    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种树郭橐驼传》)
    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B.李牧连却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则群聚而笑之
    16.下列对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省略句)B.既得其尸于井(状语后置)
    C.掭以尖草,不出(省略句)D.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
    17.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译文: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要收取三百户的谷物?
    B.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译文: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译文: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D.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如果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的行业大概也有区别吧?
    18.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对应有误的是( )
    A.《春之声》——王蒙——小说
    B.《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
    C.《哦,香雪》——汪曾祺——小说
    D.《废墟的召唤》——宗璞——散文
    19.下列诗文句子与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B.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C.于我心有戚戚焉——《孔子·梁惠王上》D.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
    2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蒙,中国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B.《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C.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
    D.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21.下列句子的内容与文学形象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王熙凤)
    B.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王小玉)
    C.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高松年)
    D.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C.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如:初次见面用“久违”。
    D.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
    2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雷雨》《骆驼祥子》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分别是曹禺、老舍。
    C.“再拜”指第二次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旧时书信末尾常用“再拜”表示敬意。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24.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25.对下列对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店门前悬挂的对联
    B.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悼诸葛亮联
    C.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茶馆门前悬挂的对联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故居题联
    2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尔斯华绥,英国作家,获得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
    B.古时,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天指晚上11时至凌晨1时。
    C.“因之以饥馑”中的“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熟。这里泛指荒年。
    D.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分为传记式、特写式和群像式三类。
    27.下列各项中,对官职变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免去,解除官职B.陟:提升,进用
    C.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8.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汉字称( )
    A.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有删改)
    29.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意境的规定性比意象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但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C.意象和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同等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30.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指的是“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即意境是对具体有限物象的无限超越。
    3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B.“意象”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C.对于“意境”之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持的情景交融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认为的观点并不一致。
    D.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三、古代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注] 陈沆
    (一)
    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
    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
    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
    (二)
    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
    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
    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
    [注]愚谷先生,指清代诗人陈沆的伯父陈光绪。燕支山,山名。
    32.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枉过”“赋呈”之语表达了诗人对造访之客的敬重和尊崇。
    B.第一首诗写伯父雪中来访,给深雪闭门独对寒梅的诗人带来了惊喜。
    C.第二首诗写论学与送客,表现了主客畅谈学问的充实感、快乐感。
    D.“好学”“高论”“夫子”等词塑造出好学善谈、狂妄不羁的长者形象。
    33.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写飞雪之大、梅林之寒、远山之隔,意在渲染诗人极度苦恼的心境。
    B.作者锤炼“先生杖”这一意象,蕴含着对长者论学之切、风度之高的赞誉。
    C.第二首诗“独许”一词,流露出伯父对诗人学识的赞许及对觅得知音的珍惜。
    D.诗人把对伯父道德和学问的赞许,融于“梅花香满林”之景,不落痕迹。
    A招领启事A
    本人在风雨操场拾到手提包一个,内装B一百六十元人民币、银行卡、钥匙等物,望失主尽快
    B来认领。
    C地点 :23 艺术15 班
    C
    电话:13812345678
    李顺
    D2024年10月15日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笨拙”的“拙”应读作zhuō。
    C.“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
    D.“扣人心弦”的“弦”应读作xián。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烦燥”的“燥”应写作“躁”。
    B.“雾蔼”的“蔼”应写作“霭”。
    C.“竹蒿”的“蒿”应写作“篙”。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放在心上。/“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句中是说他对我的观点不认同,故“不以为然”符合语境。
    第二空:“牟取”,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利益(金钱)。/“谋取”,设法取得。句中是说不法商人用假货来获得利益,是贬义词,故“牟取”符合语境。
    第三空:“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句中有“迎接挑战”的意思,奥巴马是就职演说,强调接受任命,故“临危受命”符合语境。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用于旅游的人,使用对象有误。
    B.“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不能形容单独一个人。此处只用到“小明”一个人身上,不符合逻辑。
    C.“刻不容缓”,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用于加强青少年的书写教育的迫切性,使用正确。
    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形容蓄谋已久,多含贬义。用于精心修改获奖作文,褒贬失当。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多项定语的顺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B.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应删掉。
    D.搭配不当。“态度提高”搭配有误,可改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让开,我要进去”是直接引用,应在“声音”后加上冒号。
    故选A。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正确。“蒙受了奇耻大辱”“悠闲”“若无其事”赋予废墟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正确。虽然没有直接的回答,但语气里有明确的答案“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
    C.“借代”错误。把荷花箭比作哨兵,是比喻里的暗喻。
    D.正确。连用三个“来得……”写出北国秋的特点,这是排比的手法。
    故选C。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通读句子可知,该语段主要介绍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⑤是总说,为首句;③⑥举例介绍动物的“准确报时”,⑥中的“还有”表明⑥在③后;①“不仅……也”为过渡句,承上启下,由动物过渡到植物;②接①后,举南非大叶树的例子加以说明;最后,④以古人的推断作为语段的小结。
    故正确的排序为:⑤③⑥①②④。
    故选A。
    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A.不得体。“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用于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使用对象有误,表达不得体。
    B.得体。“寒舍”对自己家的称呼,“敬请您光临”,恭敬的邀请其光临,符合语境。
    C.不得体。“雅正”,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语境指把稿件给主编审核,并非请对方指点,不符合语境。
    D.不得体。“先贤”,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聆听还健在的人的研讨会,表达不得体。
    故选B。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的格式和表达得体的能力。
    B.“一百六十元人民币”错误。丢失物品,尤其是金钱数量不能过于详细,防止有人冒领,可写人民币若干元。
    故选B。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既……又”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使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和“可以使万吨的船队溯流而上直达重庆”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既……又”;
    ‌“从而”表示因果关系,“而且”表递进关系,“为西南腹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是前面句子的结果,所以应该用“从而”。
    故选B。
    1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A.反问语气,意思是学好文化知识不需要下苦功。故不相同。
    B.反问语气,表达了学好文化知识不需要下苦功的意思。故不相同。
    C.疑问语气,意思是询问学好文化知识要下苦功的原因。故不相同。
    D.反问语气,强调了学好文化知识需要下苦功。意思相同。
    故选D。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过去所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成陈迹了。
    B.正确。句意:实在是很快乐。
    C.“私:私下告知”错误。“私”,偏爱。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D.正确。句意: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故选C。
    1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是。句意: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可是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B.“以”,介词,把,拿;/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意: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结果实早而且多。
    C.“焉”,都是语气助词。句意:不是过紧就是太松。/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D.“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连词,尚且。句意: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
    故选C。
    1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弱”,使动用法,使……削弱。句意:约定结盟,从而使秦国削弱。
    B.“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李牧连续使敌军退却。
    C.“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沛公第二天使一百多骑兵跟随着来见项王。
    D.“群”,名词活用作状语,成群地。句意:那么这些人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
    故选D。
    1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错误,应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B.正确。“于井”是“得”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既与井得其尸”。句意:在井中找到了他的尸体后。
    C.正确。省略宾语“之”,补充完整为“掭(之)以尖草,不出”。句意:用尖细的草去撩拨(蟋蟀),不出来。
    D.正确。“好事”是“村中少年”的定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好事者村中少年”。句意:村里有喜欢多事的青年。
    故选A。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区别”错误。“类”,相似。句意:如果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从事的种树这种职业也有相似的地方‌。
    故选D。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汪曾祺”错误。《哦,香雪》是铁凝的作品,不是汪曾祺的。
    故选C。
    1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诗文出处的能力。
    C.“《孔子·梁惠王上》”错误。此句出处应为《孟子·梁惠王上》。
    故选C。
    2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诗经》……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错误。“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
    故选B。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王熙凤”错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描写是对林黛玉的,而非王熙凤的。王熙凤的形象一般是泼辣果敢,与“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形象不匹配。
    故选A。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表达得体的能力。
    C.“初次见面用‘久违’”错误,初次见面用“久仰”“幸会”之类敬辞,“久违”多用于遇到好久不见的熟人。
    故选C。
    2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错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错误。《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小说,不是话剧。
    C.“‘再拜’指第二次拜”错误。“再拜”指拜了两拜,表示礼节隆重。
    故选D。
    2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乐”先“忧”;下联“揽大湖八百里”与上联“去老范一千年”结构上对应,名词“老范”对应“大湖”,“一千年”对应“八百里”。
    故选B。
    2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茶馆门前”错误。“弹冠”指的是理发后整理帽子,象征着准备做官的人;“搔首”表示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这里指的是理发后头皮不再发痒,不会有烦恼。整副对联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典故,表达了祝愿顾客生活顺利、没有烦心事的美好寓意。因此适合挂在理发店门前。
    故选C。
    2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一更天指晚上11时至凌晨1时”错误。一更天是晚上7时至9时。
    故选B。
    2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除:免去,解除官职”错误。“除”,任命,授职。
    故选A。
    2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即小篆。
    故选A。
    29.B 30.D 31.A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与“意象”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作者指出,意象指艺术作品通过情景交融所创造出的具体形象,而意境则是超越这些形象所传达的哲理性领悟。通过刘禹锡、王国维等的观点,文章强调意境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超越了具体物象。文章还通过中西方艺术比较,凸显中国艺术对意境的追求。整体论述简明,富有深度,引发读者的思考。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而意境是有限的”错误。以偏概全。“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确实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限定条件也比意象多,但是并不能因此得出“意境是有限的”这一结论。
    C.“意象和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同等概念”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可知意象和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并不是同等概念。
    D.“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可知,原文的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中“因而”变为因果关系。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误。说法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可知,西方艺术家也有与中国“意境”论相通的认识,所以不一定“恰恰相反”。另外“西方艺术家”这个概念不确切,因为在文中是分古代和现代的。
    B.“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错误。以偏概全。根据第二段“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可知,原文的表述是“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建筑本身的审美价值。
    C.“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错误。张冠李戴。根据第二段“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是中国艺术家。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错误。根据第三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可知,“这一点”指代上句“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而非其他方面的区别,范围不当。
    故选A。
    32.D 33.A
    【导语】这两首诗通过描写伯父雪中造访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伯父好学精神的钦佩和对知音难觅的欣慰。诗中以“梅花香满林”的意境,巧妙地融入对伯父品德的歌颂,情景交融,意境清新优雅。同时,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充满温情与敬意。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狂妄不羁”错误。体现的是伯父陈光绪的学识渊博和虚怀若谷的形象。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意在渲染诗人极度苦恼的心境”错误。是为了烘托伯父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仍能不辞辛苦来访的情景,以及二人相见交流学问的欣喜。
    故选A。

    相关试卷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九:

    这是一份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九,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八:

    这是一份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八,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七:

    这是一份2025河北省单招考试押题语文试卷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