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高教版(2023)三 品质精品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三 品质精品精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一爿(pán) 褐色(hè) 赊账(shē) 鬈曲(quǎn)
B.趿拉(jí) 潜在(qián) 羞怯(qiè) 断炊(chuī)
C.蹙眉(cù) 诧(chà)异 簇新(cù) 打烊(yáng)
D.褶皱(zhě) 皮靴(xuē) 砧板(zhēn) 时髦(má)
2.选择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似乎也不可思义。
B.假如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礼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
C.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慢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D.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稀里糊涂。他常常断炊。他是个怪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______________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②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③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___了。
A.未免 荒僻 取缔
B.不免 荒僻 取消
C.未免 偏僻 取消
D.不免 偏僻 取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就被开通了自己并不需要的服务,稀里糊涂就被扣除了自己并不知情的费用——电信“影子服务”,就像是一个专门偷人话费的小偷。
B.即使有些意见是相互对立的,也要心平气和,争取在讨论切磋的深化过程中,各自都求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C.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D.荣华富贵并不一定永久快乐,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恰如其分地做其“本分”事,就是幸福。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多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决坚韧、不卑不亢的气概。
B.重访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景点到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留意并使我浮想联翩的,却是竖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半胸塑像。
C.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整赛前运动员常常出现的惊慌心情,快速消退他们的疲惫。
D.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未免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B.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C.城管形象被异化,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情绪:群众担心城管不正当执法可能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这一点令人十分担心。
D.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7.依次填入下句空缺处的三个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我还记得,要想说明橱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______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决不能容忍的。
①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
②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③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着意描述了格斯拉兄弟的手艺,他们把做靴子当作艺术。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也揭露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竞争下的生存危机。____,但他的品质却犹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
A.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冲击而悲惨死去
B.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使格斯拉悲惨死去
C.格斯拉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D.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今日聆听了诸位贤达的拙见,真是茅塞顿开。
B.令爱这次在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您的大作已收到,定当惠存,他日前往贵府,再当面致谢。
D.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以相见。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
C.文中的格斯拉兄弟是坚守传统品质的鞋匠,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
D.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有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我忍不住问他:“你的店铺怎么啦?”
他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
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
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
一个月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经常断炊。他真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最后,年轻人取代了格斯拉先生开了新店,却留着旧店橱窗中的那几双靴子,表现了年轻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尊敬与怀念。
B.小说借格斯拉先生最终的饿死,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小手工业者必将被大工业生产淘汰的主题。
C.“为王室服务”在文中多处出现,格斯拉先生的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说明他做的靴子难登大雅之堂。
D.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暗示了这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一味逐利。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5自然段的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着的性格,同时也点出了他的死板、僵硬,暗含贬抑。
B.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靴子和人物的命运密切相关,最后靴在人亡的结局令人唏嘘。
C.为了表现格斯拉先生年华的老去、生活的艰难,小说多次在外貌、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时,进行细节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本文善用侧面描写,如小说最后那个年轻人的话,侧面表现了格斯拉的精神。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13.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也揭露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竞争下的生存危机。__________,但他的品质却犹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上)( )
A.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冲击而悲惨死去
B.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使格斯拉悲惨死去
C.格斯拉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D.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14.下列对“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整个故事。
B.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C.加入“我”的见闻感受,有助于更全面地展示社会现实。
D.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15.下列对第五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段中的肖像描写,用皮革喻示格斯拉坚韧、实诚、谨严的性格,可谓形神兼备。
B.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所以顾客定靴时常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
C.格斯拉眼睛“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透露出他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
D.强调格斯拉兄弟“很相像”,暗示他们都具有朴实、严肃、勤苦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我还记得,要想说明橱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出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绝不能容忍的。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当然在后来才有这种想法,不过,在我大约十四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
……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他透过那副生了锈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你是不是——先生?”
……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 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的《品质》
16.下列有关《品质》一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是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长篇小说。
B.《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C.《品质》的作者借鞋匠格斯拉的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D.《品质》写于1911年,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形象地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17.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8.格斯拉活活饿死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选文进行回答。
19.结尾处“我”和年轻人都强调“他做了顶好的鞋子”,谈谈你的理解。
20.说说小说《品质》题目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鬈曲”的“鬈”应读作quán。
B.“趿拉”的“趿”应读作tā。
C.“打烊”的“烊”应读作yàng。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不可思义”的“义”应写作“议”;
B.“心安礼得”的“礼”应写作“理”;
C.“慢不经心”的“慢”应写作“漫”。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未免”,通常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评价,强调这种情况有点过分或不太合适;/“不免”,表示某种情况难以避免。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拖欠款项的人的行为有点过分,因此“未免”更为合适。
②“荒僻”,更强调荒凉、人迹罕至;/“偏僻”,更多指位置偏远、不易到达。从句子中“破破落落的大院”和“塌败的小屋”可以推断,这个胡同是荒凉且人迹罕至的,所以“荒僻”更为合适。
③“取缔”,通常用于政府或权威机构对非法或违规活动的强制停止;/“取消”则更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由于载客三轮可能是基于政策原因被禁止,因此使用“取缔”更为合适。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词句形容电信的“影子服务”,符合语境。
B.“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用在此处形容讨论的氛围,符合语境。
C.“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里形容“撒野动粗”,有愚昧或态度蛮横之意,不符合语境。应改用“不可理喻”。
D.“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此处形容人的幸福过程,符合语境。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前面主语是 “青青翠竹”,后面 “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决坚韧、不卑不亢的气概”主语变成了“竹画”,中途易辙,应删去“竹画”。
C.不合逻辑。强加递进关系,“治疗……新旧伤病”与“调整……心情”“消退……疲惫”之间没有语义递进,“不仅……而且”可删去。
D.搭配不当。“产量…… 发展” 搭配不当,可改为 “产量…… 增长” 。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比如说”是解释的内容,“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和“比如说”后面的内容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将“比如说”后的逗号改为破折号,起到连接作用。
B.“我要问问我的兄弟”引号里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做了句子成分,引号内部不再独立加标点,应将引号内的逗号放在引号外面。
C.“这一点令人十分担心”不是“社会情绪”的内容,冒号作用只管到“这一点”前,应将“这一点”前的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D。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因为”一词,解释为难的原因,所以③放在前面,“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与下文“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衔接紧密,所以①放在最后。
正确的排序为:③②①。
故选D。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从横线后面的内容看,陈述对象应该是“格斯拉”,B的主语为“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衔接不紧密,应排除;从整段话内容来看,横线上用主动句衔接更自然,故排除A;D为病句,“被……冲击”和“在……冲击下”句式杂糅,也应排除。
故选C。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拙见”不得体,该词是谦称,只能用于描述自己的见解,句中用来描述对方见解,不得体,应为“高见”。
B.“令爱”不得体,该词是敬辞,只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句中用来称呼自己的女儿,不得体,应为“小女”。
C.“惠存”不得体,该词是敬辞,用于向别人赠送礼物的场合,句中用于接受别人礼物,不得体,应为“珍藏”。
D.“久仰”得体,该词是敬辞,用于初次见面的问候,句中用于初次见面,使用得体。
故选D。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错误。《品质》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但并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
故选D。
11.D 12.A 13.C 14.D 15.B
【导语】这篇小说借助朴素但深刻的叙述,刻画了一位技艺精湛但最终被淘汰的小手工业者格斯拉,通过他的执着、诚实与困境,揭示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商业竞争对传统工匠的冲击。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尽管格斯拉所制作的靴子精美且持久,但市场的无情和他的经营困境终究导致他的贫困和逝去。小说通过这一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对被时代潮流碾压的传统手艺人的深切同情。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年轻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尊敬与怀念”错误。留着旧店橱窗中的那几双靴子,突出格斯拉高超的制作手艺,因为那几双靴子是模范品。
B.“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小手工业者必将被大工业生产淘汰的主题”错误,主题理解错。小说的主题是抨击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公司机器生产靠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都垄断去了。
C.“说明他做的靴子难登大雅之堂”错误。结合格斯拉的“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可知,“为王室服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宣传做法,此处突出的是格斯拉低调的经营方式,并不是说明他的靴子难登大雅之堂。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暗含贬抑”错误。应是寓褒于贬,“死板板”“僵硬”“迟钝”这些词语看似贬抑,实则褒扬,赞扬格斯拉对手艺、对品质的坚守。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C. “格斯拉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既描述了格斯拉的遭遇背景,又突出了其主体身份,且句式流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D.“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错误。在小说中,“我”通常是一个虚构的叙述者,其经历和见闻是作家为了构建故事而创造的。虽然“我”的某些特征和经历可能与作者相似,但不能简单地将“我”等同于作者本人。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格斯拉的哥哥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文中只是简单提到格斯拉兄弟合开一家店,并没有对哥哥的性格进行描述。
故选B。
16.A 17.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尊重底层劳动者、有观察力和判断力、有良好审美观和道德观的人。 18.格斯拉坚持只定做不售现,注重靴子品质而生产周期长,不擅长与顾客沟通导致顾客流失,以及个人性格固执、不懂变通,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失去了所有顾客,最终因饥饿而死。 19.结尾处“我”和年轻人都强调“他做了顶好的鞋子”,不仅是对格斯拉手艺和品质的肯定,更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商业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0.一方面是指鞋匠格斯拉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高品质;另一方面,也象征着鞋匠格斯拉坚守职业操守、追求品质至上的高尚品质。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鞋匠格斯拉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工业革命与市场竞争对手工业者的巨大冲击。故事借“我”的视角,展现了格斯拉对手工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品质的无条件坚持,从而赞美了他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作者透过简朴生动的叙述,刻画出格斯拉为了维护产品质量而付出的沉重代价,真实反映了在商业化浪潮中个体工匠的生存困境,表达出对传统手工艺的深切赞颂与忧思。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长篇小说”错误。《品质》是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我”与格斯拉的关系来看,“我”与格斯拉有多年的交往,对格斯拉非常了解,对格斯拉的手艺和品格有着深切的认同和赞赏,在格斯拉去世后,“我”还特意去店里探寻他的消息,并高度评价他的靴子,“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这显示出“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尊重底层劳动者的人。
从“我”对格斯拉去世原因的了解来看,“我”对格斯拉的生存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理解他坚守品质、不愿妥协的性格,这表明“我”是一个有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
从“我”对格斯拉手艺和品格的欣赏来看,“我”对格斯拉的精湛手艺和坚守品质的精神有着高度的评价和赞赏,这显示出“我”是一个有良好审美观和道德观的人。
综上所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尊重底层劳动者、有观察力和判断力、有良好审美观和道德观的人。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章主要讲述了鞋匠格斯拉的遭遇。关于他饿死的原因,文中有多处直接或间接的提及。首先,从格斯拉的经营方式来看,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这种经营方式本身就会流失一部分追求即时满足的消费者。
其次,从他对靴子的态度来看,他讲究诚信,绝不偷工减料,保证靴子的质量。文中说“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虽然赢得了口碑,但也会导致生产周期长,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从他与顾客的关系来看,他不擅长、不善于和顾客沟通,无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产品的优势,导致顾客流失。文中说“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最后,从格斯拉的个人性格来看,他性格固执、死板、倔强,不懂变通,不会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文中说“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综合以上几点,格斯拉坚持只定做不售现,注重靴子品质而生产周期长,不擅长与顾客沟通导致顾客流失,以及个人性格固执、不懂变通,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失去了所有顾客,最终因饥饿而死。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顶好的鞋子”是对格斯拉精湛手艺和卓越品质的直接肯定。无论是“我”还是年轻人,都认可格斯拉制作的鞋子是无可挑剔的精品。通过强调“顶好的鞋子”,作者表达了对格斯拉坚守品质、不为市场妥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这种精神在“我”和年轻人的话语中得到了体现,暗示着这种精神可能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了品质。通过“我”和年轻人的话语,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并强调了品质的重要性。格斯拉的“顶好的鞋子”成为了对现代商业社会的一种反思和警示。“顶好的鞋子”不仅是对格斯拉手艺的赞美,更是对他人性光辉的赞美。格斯拉坚守品质、不为金钱所动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善良、正直、坚韧的光辉。通过“我”和年轻人的共同强调,小说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值得尊敬和传承的。
综上所述,结尾处“我”和年轻人都强调“他做了顶好的鞋子”,不仅是对格斯拉手艺和品质的肯定,更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商业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品质”通常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或特性。在小说中,“品质”直接关联到鞋匠格斯拉制作的鞋子。因此,第一步是识别出“品质”在小说中指代的是格斯拉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高品质。
除了字面意思外,题目往往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品质》这篇小说中,“品质”不仅指鞋子的质量,更象征着鞋匠格斯拉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他坚守原则,不为市场妥协,追求品质至上,这种精神正是“品质”的深层含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题解,创作背景,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