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同步练习(含答案)
语文职业模块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精品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职业模块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精品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花卉(huì) 譬如(bì) 吹嘘(xū) 竺可桢(zhēn)
B.循环(xún) 滹沱(hú) 觳文(hú) 送瘟神(wēn)
C.羌笛(qiáng) 推敲(qiā) 黄鹂(lí) 贾思勰(xié)
D.蜀东(shǔ) 瀼西(ráng) 锦城(jǐn) 瀛州(yíng)
2.下面的句子中有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后改正。
A.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声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B.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志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C.对于物侯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D.一经顾况的称赞,这首诗就被传颂开来。
3.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填入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②我母亲 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③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 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④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 地飞翔。
A.居然 管教 荒凉 高傲B.果然 管束 荒寒 勇敢
C.居然 管束 荒寒 高傲D.果然 管教 荒凉 勇敢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张老师很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B.登上南山,开县新城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C.清香扑鼻的新茶配上甘醇清洌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不同凡响。
D.初冬的清晨,田野上落叶缤纷,鸦雀无声,一切似乎都在睡眠中。只有你,故乡的小河,还在那儿昭示着生命的激情。
5.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季节,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天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天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冬天
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物候”的一项是( )
A.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D.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7.请在下列句子后的括号中写出该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
(2)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第二个因素……( )
(3)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8.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相传我国古代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注意的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删改)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花香鸟语,草木抽青。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10.下列表述与原文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但从这种语言中不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
B.白居易咏芳草的诗指出了芳草的荣枯一年一度循环和循环不随气候转移的物候学规律。
C.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在今天的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不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D.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一诗,其诗内容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另外他还用《鸟啼》一诗预告农时。
1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相传我国古代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注意的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删改)
1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花香鸟语,草木抽青。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13.下列表述与原文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但从这种语言中不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
B.白居易咏芳草的诗指出了芳草的荣枯一年一度循环和循环不随气候转移的物候学规律。
C.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在今天的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不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D.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一诗,其诗内容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另外他还用《鸟啼》一诗预告农时。
14.文中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的能力。
A.“譬如”的“譬”应读作pì。
B.“滹沱”的“滹”应读作hū。
C.“羌笛”的“羌”应读作qiāng。
故选D。
2.A.声——生B.志——至C.侯——候D.颂——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民生”,人民的生计。
B.“至理”,真理,最精深的道理。
C.“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
D.“传诵”,辗转传布诵读、称道(多指好的事迹、故事)。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果然”是意料之中。/“居然”是意料之外。根据“蚊子竟无从插嘴”可知,竟然表出乎意料,应填“居然”。
②“管教”指在严格限制下所实施的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管束”是加以约束,使人不越轨。句中是说母亲像严父一样约束我,应填“管束”。
③“荒凉”,人烟稀少而没有生气。/“荒寒”,既荒凉又寒冷。句中是说从大自然中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明不是没有生气的,应填“荒寒”。
④“高傲”,自高自大,极其骄傲。/“勇敢”,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句中是说海燕像闪电骄傲的飞翔,应填“高傲”。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句中是说让每个同学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成语符合语境。
B.“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句中是说景色让人心情愉悦,成语符合语境。
C.“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句中是说新茶配上山泉更加好,成语符合语境。
D.“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多用来指人。句中用来形容大自然,成语不符合语境。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春天”错误。此句写的是雪后美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梨花比作雪花,写的是塞外八月份的景色。
故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错误。这句诗主要表达了花的美丽和石头的沉默,虽然涉及到了花,但并没有明确体现出花的生长、发育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即没有体现“物候”的特征。
B.正确。这句诗明确描述了草在一年中的生长周期,春天茂盛生长,秋冬枯萎,符合“物候”的定义。
C.正确。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到来,草开始变绿,体现了随着季节变化生物的生长状态,符合“物候”的特征。
D.正确。这里描述了春天的景色,特别是柳树变绿,是“物候”的一个体现。
故选A。
7. 举例子、列数字 分类别 举例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说明方法的能力。
(1)“再如大丽花”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八个”“二三百年”“上千种”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影响物候的因素分为三类,句中说了两类:纬度、经度的差异。这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举“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的例子,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8.(1)清明节
(2)重阳节
(3)除夕
(4)中秋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诗句中直接点明“清明时节”,加之“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可见路人之哀思,可知此时为“清明节”。
(2)诗句中“登高”“插茱萸”等线索,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可知此时为“重阳节”。
(3)诗句中有“爆竹”“屠苏”等线索,除夕有放爆竹、饮屠苏酒的习俗,可知此时为“除夕”。
(4)诗句中有“婵娟”一词,“婵娟”代指月亮,中秋有赏月的习俗,可知此时为“中秋节”。
9.D 10.D 11.(1)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且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2)花木抽青也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物候是有区域性的;(3)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导语】本文通过分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自然现象,揭示了物候变化的规律。文章指出,诗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类等现象,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反映了物候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作者强调物候学的重要性,认为理解这些自然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大自然。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布谷鸟的叫声提示农民进行农事活动,这是物候现象,体现了物候与农事的关联。“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体现了物候的地域差异,是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木抽青”中的花香鸟语体现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草木抽青也是季节变化的体现,属于物候现象。故排除ABC。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从这种语言中不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错误。由原文第②段 “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可知,从这种语言中是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的。
B.“循环不随气候转移的物候学规律”错误。由原文第③段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可知,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
C.“在今天的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不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错误。由原文第④段说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可知,在今天的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根据原文第③段“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可概括出“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并且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2)根据原文第④段“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可概括出“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物候是有区域性的”。(3)根据原文第⑤段“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注意的是布谷”和第⑥段“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可以概括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2.D 13.D 14.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黄宗羲的名言,说明“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15.①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②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物候有区域性;③候鸟预告农时;④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揭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文章强调了物候学的重要性,展示了诗歌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由首段“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可知,春末夏初布谷鸟点明割麦插禾的时机,属于“物候”现象,排除。
B.由第⑤段“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注意的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可知,“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属于“物候”现象,排除。
C.由“花香鸟语,草木抽青”,联系首段“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第④段“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可知,“花香鸟语,草木抽青”属于“物候”现象,排除。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从这种语言中不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规律”有误。由首段“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可知,我们可以从这种语言了解到大自然规律的。
B.“循环不随气候转移”有误。由第③段“唐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可知,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
C.“花木抽青不再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错误。根据第④段“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可知,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由第②段横线前的提示“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可知,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根据画线句“诗人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可知,这里说明了后文“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的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①由“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可知,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
②由“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可知,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物候有区域性。
③由“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可知,候鸟预告农时。
④由“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可知,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题解,创作背景,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