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9月,重庆秀山发现了已灭绝近4.36亿年的双叉苗家鱼化石,其因特异的埋藏方式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数亿年前脊椎动物“远祖”的奇特面貌。下图为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绘制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的直接依据是( )
A. 地层厚薄 B. 水体环境 C. 相关化石 D. 当时气候
2. 从生物发展阶段看,比双叉苗家鱼更古老的物种是( )
A. 无脊椎动物 B. 两栖动物 C. 爬行动物 D. 哺乳动物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双叉苗家鱼已灭绝近4.36亿年,相关化石是绘制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的直接依据,化石是古生物学家复原古生物外貌和生活环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C正确。地层厚薄可以反映地质历史的长短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但它并不能直接用于复原古生物的外貌,A错误。水体环境可以帮助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但它并不是复原古生物外貌的直接依据,B错误。气候信息可以帮助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但它也不是复原古生物外貌的直接依据,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双叉苗家鱼是脊椎动物的“远祖”,比脊椎动物更古老的物种是无脊椎动物,A正确;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BCD错误。故选A。
2024年12月20日,上海的张先生乘坐飞机到西雅图,飞机巡航高度(指飞机完成起飞阶段进入预定航线后所保持的飞行高度)为1.2万米,航线见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该飞机巡航时所在的大气层是( )
A. 高层大气 B. 平流层顶层 C. 平流层底层 D. 对流层底层
4. 该航线沿线大气对流层厚度的变化是( )
A. 递增 B. 先减后增 C. 递减 D. 先增后减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该飞机的巡航高度为1.2万米,应是在平流层底层飞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对流层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上海至西雅图的飞机航线先向东北后向东南,即纬度先升高后降低,故沿线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先减后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渭河谷地(位置见图左)盛产苹果,但时常遭受自然灾害侵袭。果农用防雹网(见图右)覆盖果园,既抵御了雹灾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又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了倒春寒(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天气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5. 渭河谷地的雹灾( )
①一般出现在白天②源于空气中杂质多
③持续时间往往较短④发生时常与逆温现象相伴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 渭河谷地易发生倒春寒的主要原因是( )
A. 谷地地形,易导致冷空气积聚 B. 地势高,地面辐射强
C. 河网稠密,大量反射太阳辐射 D. 风力大,热量难以储存
7. 防雹网在预防倒春寒灾害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 吸收太阳紫外线 B. 吸收太阳红外线
C. 反射太阳辐射 D. 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5. D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雹灾源于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地表强烈受热有关,一般出现在白天,①正确;空气中的凝结核(杂质)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但其多少与雹灾的发生关系不大,②错误;强对流运动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多出现在局地范围,难以有持续的能量供应,一般持续时间较短,③正确;逆温现象发生时,大气结构稳定,不易发生强对流天气,④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倒春寒持续时间较长,渭河谷地为谷地地形,地势相对较低,风力相对较弱,寒冷气流经过时易在谷地内积聚,A正确,BD错误;该地水面面积较大,大气湿度大,易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较弱,C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防雹网设计主要目的是作为物理屏障来保护作物,其材料吸收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能力弱,AB错误;反射太阳光会降低地面温度,C错误;防雹网的网眼有一定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
近年来,昆明市以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原湖滨海绵城市为目标,从防洪排涝和助推滇池治理两个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见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昆明市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作用是( )
A. 减少城市降水量 B. 减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
C. 减少地下径流量 D. 增加地表蒸发(腾)量
9. 下列措施中对城市下渗环节增强作用最明显的是( )
A. 建设污水处理厂 B. 铺设沥青路面
C. 扩大绿地面积 D. 修建高楼大厦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当发生强降水时,海绵城市的相关设施可以减缓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例如雨水花园可以暂时储存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起到防洪作用,B正确;海绵城市可以增大空气湿度,可能增加降水量,A 错误;海绵城市可增加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错误;海绵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表蒸发(腾)量,但这不是其对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作用,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功能是处理污水,与雨水下渗环节无关,A错误;沥青路面不透水,会阻碍雨水下渗,B错误;植被可以截留雨水,增强下渗,C正确;高楼大厦的建设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但对下渗环节没有直接的增强作用,D错误。故选C。
海水的性质影响着人类活动及海洋生物的分布。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密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关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道附近水温高 B. 两极地区密度最小
C. 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D. 5°S附近盐度最高
11. 曲线②所代表的海水性质在副热带海域达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 温度最高,蒸发强烈 B. 降水丰沛,海水水质好
C. 炎热少雨,蒸发量大 D. 多河流注入,海平面高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曲线①表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海水温度,曲线②表示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的海水盐度,曲线③表示随纬度增高而增大的海水密度,由此并读图可知,大西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偏高,两极地区海水密度最大,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5°S附近不是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曲线②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与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相似,因此曲线②代表的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状况。赤道附近海域降水丰沛、较高纬度地区蒸发较弱,盐度较低,而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由于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该海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使得盐度最高,C符合题意,排除B;副热带海域的温度略低于赤道附近海域,排除A;如果有多河流注入,则河流淡水会稀释海水,海水盐度会偏低,海平面高低与盐度高无明显关系,排除D。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地典型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貌景观最可能分布在(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渤海沿岸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13. 该地貌景观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冲刷和侵蚀 B. 重力崩塌和滑落
C. 冰川搬运和堆积 D. 风沙的差异侵蚀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图示地貌景观为风蚀蘑菇,属于风成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A正确;西南地区、渤海沿岸、长江中下游地区均较湿润,风蚀蘑菇较少见,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西北地区风沙大,越接近地表,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多,磨蚀力越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力越弱,风蚀柱长期受到风沙的差异侵蚀,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即为风蚀蘑菇,D正确;风蚀蘑菇分布区一般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A错误;冰川作用对风蚀蘑菇的形成没有影响,C错误;与风力作用相比,重力作用不是风蚀蘑菇形成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仙客来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木栓质表皮(表皮失去透水和透气能力),花期为11月至翌年3月,夏季地上部分萎缩,地下根茎演变为块状。仙客来在中国多栽培于温室中,且冬季常在温室内补充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下面小题。
14. 仙客来的生长习性最可能是( )
A. 喜高温,怕潮湿 B. 极耐旱,怕潮湿
C. 喜凉爽,怕炎热 D. 极耐寒,怕高温
15. 仙客来木栓质表皮、块状根所起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
A. 散热、防晒 B. 保水、储水 C. 防沙、储肥 D. 防风、御寒
16. 冬季向温室中补充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仙客来生长和延长花期 B. 杀灭棚内细菌
C. 提高棚内温度和湿度 D. 增加棚内光照
【答案】14. C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仙客来花期为秋末至初春,冬季能开花,说明其喜凉爽,夏季地中海地区炎热干燥,仙客来地上部分萎缩,说明其怕炎热;仙客来花期正值地中海气候区的雨季,说明其不怕潮湿,;夏季植株地上部分萎缩,说明仙客来耐旱能力不强;仙客来在我国冬季需用温室栽培,说明其并不是极耐寒。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仙客来原产于地中海气候区,木栓质表皮可防止水分散失,仙客来为多年生植物,夏季炎热干燥,块状根可储水,B正确;木栓质表皮不利于散热,A错误;地中海气候区极寒天气和风沙天气少,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且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温室内环境封闭,仙客来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较大,补充二氧化碳可提高仙客来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补充二氧化碳对温室有保温作用,促进其生长和延长花期,A正确;臭氧能起到杀菌作用,B错误;二氧化碳可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但对大气湿度、光照强度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阳能光热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是指通过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如墙壁、窗户、屋顶等)来利用太阳能给室内供热。主动式是利用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装置、传递设备、控制部件与备用系统组成的太阳能采暖系统,将水或空气通过太阳能集热器输送到蓄热器或采暖房内,进行光热采暖。拉萨(29°36'N,91°06'E)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拉萨河中游的河谷平原,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气。在拉萨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采暖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下图为建筑光储系统示意图。
(1)说出影响拉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2)相较于被动式太阳能系统,简述主动式太阳能系统的缺点。
(3)说明光储系统供能的优势。
【答案】(1)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或海拔);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
(2)设施占地面积大;初期投资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后期维护困难。
(3)光伏、电网和蓄电池相互协同,供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强;余电入网可获得一定收入,减轻设备投资压力;供能末端控制方式灵活,可满足不同的用能需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拉萨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这使得该地区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能量;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使得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拉萨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晴朗天气较多,日照时间长,到达的地表的太阳能丰富;拉萨地区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杂质相对较少,大气污染物较小,大气透明度较高,太阳辐射能够更有效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进一步提高了该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度。综上所述,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或海拔)、天气状况以及大气透明度是影响拉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小问2详解】
相较于被动式太阳能系统,主动式太阳能系统的缺点应从占用空间、投入、维护等方面归纳叙述。材料信息表明,主动式是利用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装置、传递设备、控制部件与备用系统组成的太阳能采暖系统,这些设备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构建主动式太阳能系统需要购买较为昂贵的设备和材料,并且可能需要进行复杂的安装工程,这都导致了初期投入的资金较多;主动式太阳能系统涉及到多种技术和设备的协同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还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小问3详解】
光储系统供能的优势应从稳定供能、获取效益、满足个性需求等方面归纳说明。首先,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网作为备用能源可以在光伏供电不足时提供电力支持,而蓄电池则可以在光伏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需要时释放,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 其次,当光储系统产生的电能超过了自身的需求时,多余的电量可以并入电网,用户可以由此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为用户的投资回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再次,光储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用能情况进行精准的调控,无论是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还是工业用电,都可以通过灵活的控制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能源供应,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种场景下的用能需求。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8月,“桂林喀斯特”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桂林地处低纬,雨量充沛,以中山或中低山地形为主,河流众多。桂林喀斯特以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溶洞。下图为桂林溶洞景观图。
(1)说出桂林发育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条件。
(2)简述桂林溶洞的形成过程。
(3)分别列举桂林地表和地下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每类不少于3个)。
【答案】(1)石灰岩(可溶性岩石)广布;气候暖湿;流水溶蚀作用强。
(2)含有CO₂的水渗入地下;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与岩石发生反应,溶蚀岩石,形成裂隙;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最终形成地下洞穴,即溶洞。
(3)地表:溶沟、岩溶洼地、峰丛、峰林、孤峰、石芽、石林、钙华湖、钙华坝等。
地下:溶洞、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地下河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发育的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广布,石灰岩是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流水溶蚀和淀积形成喀斯特地貌,气候暖湿,水分较充足,流水作用较强。
【小问2详解】
地表水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含有CO₂的水,这些水分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继续与岩石发生反应,溶蚀岩石,使岩层形成裂隙;流水沿着裂隙继续溶蚀,最终在地下空间形成地下洞穴,即溶洞。
【小问3详解】
流水在地表溶蚀岩石,容易形成溶沟、岩溶洼地、峰丛、峰林、孤峰、石芽、石林等等。地表水下渗,在地下流水溶蚀容易形成溶洞,洞内经流水淀积容易形成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溶洞内地面也容易形成地下河。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拉维是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境内因海拔差异主要发育砖红壤(通常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赤红壤(通常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和燥红壤(通常发育在热带草原环境下),土壤肥力较低。该地很多农场主通过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来改良土壤。下图为马拉维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1)说出影响马拉维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
(2)简析马拉维土壤肥力普遍较低的原因。
(3)说明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改良土壤的原因。
【答案】(1)气候、地貌、成土母质、生物等。
(2)纬度低,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较多,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形起伏大,土壤养分容易流失;长期开展农事活动,土壤养分被大量消耗。
(3)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叶片、根系等部位的代谢活动可补充土壤腐殖质;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系可增大土壤疏松度,改善土壤结构;种植多年生植物可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马拉维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形成与海拔差异有关,不同的土壤对应的气候和植被不同,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不同的海拔差异对应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区岩石类型和风化程度不同,成土母质不同,故马拉维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貌、成土母质、生物等。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马拉维纬度低,气温高,可推测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快;根据土壤发育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可推测马拉维降水较多,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养分容易流失;材料中提到该国农业为主导产业,可推测长期高强度地开展农事活动,土壤养分被大量消耗,导致土壤肥力较低。
【小问3详解】
该国降水较多,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植被的特征可知,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保持水土能力强;植物是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多年生草本代谢快,叶片、根系等部位的代谢活动可补充土壤腐殖质;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系可增大土壤疏松度,改善土壤结构,利于土壤通气、透水;种植多年生植物,不需要每年都种植,可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养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