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专题训练+单元测试AB卷+期中、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单元训练】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鉴赏(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训练】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鉴赏(含答案),共24页。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鉴赏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B.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两相比照,“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D.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犹厌言兵”四字,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B.“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C.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实笔,为下文对比铺垫;写扬州的今日,只用虚笔勾勒。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D.全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画描绘,写得空灵、疏淡,这样更能激起读者联想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4.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对姜夔《扬州慢》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残破,表达悲凉痛惜之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词人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移情手法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C.下阕运用杜牧的典故,杜牧虽是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D.本词造境清雅空灵,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6.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呢?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书愤宋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C.“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D.“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8.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9.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B.“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属对工稳,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两两相合便有开阔、壮盛之感。C.尾联用典,欲抑先扬。通过诸葛亮的事迹追慕先贤,表明虽已无法效仿诸葛亮,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D.《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句句是愤,字字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也暗示今日的壮志难酬。B.颔联撷取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充满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C.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D.尾联诗人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意在表明千百年来难有与之相提并论的佳作。12.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1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③。【注】①这首词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任江宁知府时。②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张丽华等妃子们寻欢作乐。③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D.本词以典作结,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15.下列各项对《桂枝查·金陵怀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B.上片未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竟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季节和天气,渲染出一种“悲秋”的氛围,为下片的怀古作了铺垫。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C.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画图难足”作结,用一连串意象、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金陵秋景图。D.“念往昔”四句,追忆六朝盛衰往事,以“念”字总领,“繁华竞逐”乃“悲恨相续”之因,而“门外楼头”便是六朝盛衰因果更迭的典型例证。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峭拔。C.下片“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片的优美之景,词人回忆过往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化用杜牧诗句,透露了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为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B.“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C.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D.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19.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雨霖铃①(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③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②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③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20.下列选项中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所描绘的“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21.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22.下列对《雨霖铃》中语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这一走,年复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叙述全篇文意,是词的主旨句。23.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24.《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的?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25.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B.“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C.“久作长安旅”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D.这首词下阕直抒胸臆,写出了家人对作者的思念。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呼”写出欢快的叫声,“窥”表现活泼的神态。B.“举”字富有动感,写风中之荷尤见精神,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C.“五月渔郎相忆否”直接抒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通过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思乡之情。D.词中虚实相生,实写客居在外所见的景象,虚写梦回家乡,营造出了清新明丽的艺术境界。27.下列对《苏幕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四句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抓住时间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一丝不苟。B.“叶上初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的形象。C.下片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跌宕,由虚转实,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D.这首词主要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姿,抒写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风韵。28.“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所称道,试分析其好在哪里。29.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题目。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宋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词中“过”“惊”“纵”这几个字有什么含意?请简析。31.词中“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析。32.请简析词人写《扬州慢》的意图。阅读《书愤》,完成题目。书愤宋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话典故用典明志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话用典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5.对陆游《书愤》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书愤》是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B.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C.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D.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阅读《苏幕遮·燎沉香》,完成题目。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36.这首词的词牌是 ,词人是宋代著名词人 。37.上片“燎沉香,消溽暑”句中的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鸟雀呼晴”句中的“呼”字如果换成“叫”字,效果会如何?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写景,请分析其中的妙处。39.下片“故乡遥,何日去”一句中,“故乡遥”中的“故乡”指哪里?“何日去”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40.词的上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41.“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2.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金陵昔日的繁华景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3.词中“念往昔、繁华竞逐”与“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有何联系?请写出其中缘由。44.请简要概括本词的主旨。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雨霖铃·寒蝉凄切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5.词的上片哪个字词写出了清秋雨后的凄凉、冷落?46.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营造了一种悲伤的氛围。B.“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描写了别离的场面和难舍难分之情,暗示了词人跟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了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与无奈。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表现了词人对未来生活的深深忧虑。4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C 2.C 3.A 4.C 5.B 6.(1)今昔对比,昔盛今衰,体现“黍离之悲”;(2)运用典故,寄托悲叹,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烘托“黍离之悲”。【导语】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对扬州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强烈对比,深刻表达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词中多次化用杜牧诗句,增强历史纵深感,并以清冷的意象营造出深沉的哀愁氛围,体现出“黍离之悲”,寄托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旧日的怀念。1.本题考查学生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的能力。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错误,应改成“虚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实写战争的创痛”。“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等,这些描绘都是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虚拟再现,展现了扬州曾经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这些描述直接展现了战争给扬州带来的破坏,城市萧条、人口稀少、环境荒凉,为实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实笔,为下文对比铺垫;写扬州的今日,只用虚笔勾勒”错误,“实笔”与“虚笔”理解反了,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勾勒,写扬州的今日,是眼前实景,属于实笔。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错误,应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错误。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这是直接抒情。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错误,应该是用昔日的“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衬托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本词通过今昔对比,揭示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开篇点出扬州是名都,昔日有“竹西佳处”和“春风十里”的繁华景象,而如今废池乔木、城池荒废,唯见“荠麦青青”。这种强烈的对比令读者倍感悲凉,正是“黍离之悲”的体现。(2)词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如“杜郎俊赏”“二十四桥”等,这些典故本身带有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与今日荒凉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3)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绘出空城内的萧条景象,如寒水碧、清角吹寒等,这些景物的描写无不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烘托出“黍离之悲”的情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历史变迁带来的伤感与无奈。7.C 8.C 9.B 10.C 11.D 12.D 13.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导语】陆游的《书愤》通过对青年时代壮志凌云的回忆与年老时壮志难酬的对比,抒发了无奈与愤懑之情。诗中用典丰富,语言沉郁顿挫,气韵雄厚,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尽的遗憾与悲愤。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错误。“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意思是“千年以来,有谁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错误,手法应是用典。通过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崇敬之情。陆游以此自况,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收复中原之志,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仍怀有恢复中原之志的豪情壮志。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错误,这里并没有自责,而是有些遗憾。“那知”在这里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无知和现在理解的对比,从而产生的一种遗憾情感,而非自责。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明虽已无法效仿诸葛亮”错误,应是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诗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作者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和悲愤。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意在表明千百年来难有与之相提并论的佳作”错误,诗人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意在用典明志,表明自己追慕先贤的业绩,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与李白的诗风相近”错误。李白的诗清峻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本诗感情沉郁应该是与杜甫诗风相近。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书愤”,即记述内心的愤慨,这里的“愤”指的是诗人陆游对自己终生抗金报国志向未能实现的强烈愤慨和不甘心。这种情感贯穿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行为的强烈不满。②首联回忆了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爱国热情,以及对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颔联通过描绘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报国愿望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颈联表达了诗人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悲愤,尾联则通过引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整体来看,《书愤》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③前半部分忆述早年对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经历,后半部分则感叹年老力衰、鬓发斑白,理想无法实现。诗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晚年的无奈悲愤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显了自己的志向未酬和报国无门的感慨。14.D 15.C 16.B 17.A 18.A 19.(1)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2)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3)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导语】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王安石通过描绘金陵晚秋的景象,借用典故,追忆六朝繁华与衰败,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忧虑。诗词用景寓情,意境深远,以古喻今,表达了兴亡无常、人事更迭的历史感叹。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D.“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错误。表面上是责怪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依旧演唱这靡靡之音《后庭花》,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现实。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总结上片内容”错误。“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并没有总结上片内容。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由景物写到人的活动”错误。此句中,澄江、翠峰、帆、棹、残阳、西风、酒旗都是景物描写,没有人的活动。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错误。“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壮丽的场面,并非“哀景”。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错误。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并非衰败之景。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对六朝覆亡的悲叹。词中通过回顾六朝旧事,如“念往昔,繁华竞逐。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描绘出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争逐繁华生活,最终却如流水般消逝的历史,作者悲叹这种因统治阶层的腐朽而导致朝代覆亡的命运。②对世人忘却历史教训的批评。“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古往今来人们登高面对金陵的历史遗迹,只是空空地发出兴亡的感叹,却没有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即使到了现在,歌女还在吟唱着象征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这表明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六朝亡国的教训,作者对此进行了批评。③对北宋王朝的不满。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对六朝历史的感喟,表达了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当时北宋存在类似六朝统治阶层的问题,如不能励精图治,而作者看到这种情况,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表达了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20.C 21.B 22.C 23.D 24.(1)《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虚设”的极度孤独、无聊。(2)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导语】柳永《雨霖铃》以凄切寒蝉、晚亭骤雨开篇,营造出凄凉氛围。离别场景刻画细腻,执手泪眼,无语凝噎,生动展现恋人难舍之情。下片设想别后情景,晓风残月,良辰虚设,将离情别绪推向高潮。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实写与虚写结合,层层递进地抒发了离别的痛苦与思念,堪称宋词中离别之作的经典。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杨柳在清晨的微风中摇曳,残月散发着清冷的光,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和寒冷之感,与词中离别的哀愁相呼应。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说法错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主要表现的是两人离别时悲痛至极,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来,并非是“不必用言语道别”。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错误。“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这两句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并非想象之景。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错误。“沉沉”着色并不轻淡,而是浓重地渲染了离别的哀愁,给人以压抑之感。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雨霖铃》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先写离别之时的环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接着描写一对恋人在都门帐饮,却无绪饮酒,留恋不舍,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想象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现出前路茫茫的孤独与惆怅。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不同:上片主要描写离别时的具体场景和人物的即时反应。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离别时的自然环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着重刻画了人物在离别瞬间的情感冲突和痛苦表现。上片的情景充满了现实感和紧迫感,让人深刻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悲痛。下片情景更多地是对离别后的想象和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自己在酒醒后的孤独处境,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了离人在孤独中的思念之情。“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进一步抒发了对未来漫长岁月中无人分享美好时光的哀愁,强调了离别的长久影响和思念的深沉。下片的情景更加虚幻和抒情,通过想象和感慨,深化了离别的主题。25.D 26.C 27.C 28.①荷叶清圆,上面是圆圆的雨滴,亭亭玉立的荷叶被荷茎举起,是垂直的,荷塘美景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②“一一”表现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有层次感,从整体上写景。③“风”描写了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举”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的姿态,修长。 29.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的手法。“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是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是虚写自己的梦境(或“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乡,用虚写的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写起)。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导语】《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上阕描绘了夏日清晨的自然景象,清新明丽,充满生机;下阕抒发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的能力。D.“这首词下阕直抒胸臆”错误。下阕从友人角度落笔,抒写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思念。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直接抒发”错误。应为从对方落笔,以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通过反问句加强语气”错误,应为带有疑问的揣测语气,作者猜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由虚转实”错误。“故乡遥,何日去?”紧承上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面前的荷花”是实写,“想到遥远的故乡”是虚写,所以应是由实转虚。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用词,成功地将荷塘的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①荷叶清圆的形态,上面点缀着圆圆的雨滴,亭亭玉立的荷叶被荷茎举起,呈现出垂直的姿态。荷塘美景因此具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给人以清新、雅致的视觉享受。②“一一风荷举”中的“一一”二字,表现了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从整体上写景,展现了荷叶的排列和分布,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③“风荷举”三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荷叶生命力,仿佛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而“举”字则形象地表现了荷叶出水的修长姿态,修长挺拔,仿佛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充满生机和活力,生动地展现了荷叶的动态美。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下片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是实写,具体交代了词人长期客居他乡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通过梦境回到了家乡,乘着小船在荷花盛开的水面上游荡,这一场景既是虚写的梦境。设问“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方的角度切入,虚写渔郎是否在思念自己,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抒情效果,还使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含蓄。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使词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切动人,还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虚写的梦境和实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既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展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伤。通过这种手法,词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词人的情感。30.过:既指自己来到扬州,又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深切感慨。惊:写自己想到杜牧当年对扬州的赞美诗篇,对扬州残破的情景感到吃惊。纵:写自己面对扬州破败的景象,难以表达忧国之痛。 31.作者描绘了月光下凄清的景象:桥下荡漾的江水映着冷月,如同无声的清波荡漾在空中,冷清至极,令人产生凄凉、渺茫心绪。 32.①抒发黍离之悲。②隐含了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批评。③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导语】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描绘扬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伤。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形成对比,突显了物是人非的悲凉。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幽远,展现了姜夔高超的艺术表现力。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①指诗人来到扬州,而“过春风十里”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用以描绘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而“尽荠麦青青”则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即扬州如今的萧条冷落,形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②“惊”:表示惊讶、震惊,结合“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可知,着如果杜牧再次来到扬州,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必定会感到震惊。这一句词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当前的荒凉,以及借助杜牧这一历史人物的视角,强化了词人对扬州变迁的感慨和对历史的缅怀。“纵”:即使、纵然,在这里表示让步,用于引出假设的情况。用于强调即使有再好的文采和美好的回忆,也无法表达出词人对扬州现状的深切感受,这一句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难以表达忧国之痛。。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绘场面的能力。“波心荡”,形容水面上波纹荡漾,这里可能是指二十四桥下的水面。“冷月无声”,形容月光清冷而寂静,没有声音,营造出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了一幅夜晚扬州城二十四桥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月光清冷,四周一片寂静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对扬州城荒凉景象的感慨。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①抒发黍离之悲,结合“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可知,词人通过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战争破坏的哀悼。②反映社会现实,结合“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可知,词中对扬州城荒凉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战乱导致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隐含了对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批评。③个人情感的寄托,结合“杜郎俊赏”可知,姜夔在词中提到“杜郎俊赏”,暗指杜牧,通过杜牧的诗作和生平,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33.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这既是描绘大散关、瓜洲渡等那次战斗的军事行动的过程,更是表达了自己早年向往复土、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可是年事已高,头发已经斑白,壮志也未实现,作者内心因感叹国事艰危、壮志难酬而无限悲愤。 34.用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这两句诗感慨痛惜功业未立,仰慕英雄,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以此自励,抒发以图恢复中原的壮志。 35.A【导语】《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诗中通过回忆早年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感叹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用典精妙,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用典的用意及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如今他年事已高,头发已经斑白,壮志也未实现,一“空”字表达了作者内心因感叹国事艰危、壮志难酬而无限的悲愤之情。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用典的作用的能力。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泻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北宋诗人陆游”错误。应是南宋诗人陆游。故选A。36. 苏幕遮 周邦彦 37.“燎沉香”点明词人室内焚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消溽暑”指词人消除夏日的暑热天气。“呼”有主动呼唤、期盼的意味,带有一种期盼和喜悦的情绪,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增强了词的情感深度。而“呼晴”则可能减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平淡。而“叫”字则只描写的是动作,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38.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夏日雨后初晴的美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荷叶在阳光下逐渐转干、变圆,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的情景,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39.“故乡遥”中的“故乡”指词人的家乡,即吴门(今江苏苏州)。而“何日去”则表达了词人对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的情感。【导语】《苏幕遮·燎沉香》通过描写夏日清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上片描绘了清晨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下片则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渔郎的问候,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归乡的渴望。全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3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苏幕遮·燎沉香》中“苏幕遮”为词牌,“燎沉香”为题目。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王国维认为他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上片“燎沉香,消溽暑”句中的“燎沉香”是点明词人室内焚香,燃点心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消溽暑”意指词人消除夏日的暑热天气。“鸟雀呼晴”这个句子中的“呼”字如果换成“叫”字,虽然意思相近,但艺术效果会有所不同。从意境来说,“呼”字在这里有一种主动呼唤、期盼的意味,仿佛鸟雀在积极地呼唤晴朗的天气,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而“叫”字则相对中性,更多地是描述鸟雀发出声音的动作,没有“呼”字那么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主动性。从语言风格来说,“呼”字在这里更符合古典诗词的韵味,它带有一种文人墨客的雅致和含蓄。“叫”字则更加口语化。从情感表达来看,“呼晴”带有一种期盼和喜悦的情绪,好像鸟雀也和人们一样喜欢晴朗的天气,这种拟人化的表达增强了词的情感深度。而“叫晴”则可能减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平淡。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重点句子的能力。“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雨后初晴的夏日荷塘景象。词句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描绘了清晨阳光照射在荷叶上,昨夜的雨珠逐渐被晒干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捕捉了光影的变化,还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天气的转变,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描绘了水面上清润圆正的荷叶,以及晨风吹动下荷叶轻轻摇曳的姿态。这里的“清圆”形容荷叶的形状和水面的明净,而“风荷举”则赋予了荷叶动态之美,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词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荷花的清新、纯洁和优雅,与词人的思乡之情相映成趣。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可知,“故乡遥,何日去”一句中的“故乡”指的是词人周邦彦的家乡,即吴门,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何日去”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期的无限期盼,结合“反映了词人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这一句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归乡的强烈渴望。通过提问,加深了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焦虑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40.词人先总览金陵的景象,有“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下文。接着紧扣“登临”,写远近所见。先写水,写出长川的“澄江”“翠峰”色彩鲜明;再写人,写出人群的熙熙攘攘;又写船,写出“归帆去棹”的从容悠闲;再写旗,写出“酒旗”的招展姿态;最后写云、写鹭,写出色彩美丽。景物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绚烂斑驳的秋色图。 41.这一句是个过渡句,它把词人的思绪从登临送目的写景中,进一步转到历史沉思之中了。 42.词人用“彩舟”“星河”等意象来表现金陵昔日的繁华景象。“彩舟”“星河”,描绘出金陵士女游赏喧闹的欢快景象。“云淡”“鹭起”,见出作者登临时极目远眺之景,也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之情。虽有“酒旗”“风帆”,但那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壮美之中透出一丝飘渺。 43.这两句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词中“念往昔”这一句下面所描述的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现实感受、亲身体验;“至今”这一句则将这种感受和体验浓缩到其周围所耳闻目睹的事物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表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权贵、朝臣们;下片主要写的是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现实的“荒凉”,由此体现了作者借古讽今的思想。“商女”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曲的简称。《玉树后庭花》曲是绮靡艳丽的曲子(尤其前奏曲)的代称。这种曲子自然是酒宴之上助兴取乐之物——这就是“时时犹唱”的社会现实(作者批评的核心)。“时时犹唱”,语气是比较缓和的,然而却给人以警醒的感觉:前朝亡国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吗?这里有着对歌女的微词和对最高统治者的指责,应当说是不为过的。 44.这首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色的赞美和历史兴衰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导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描绘金陵的秋景,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上片写景,展现了金陵的壮丽与萧瑟;下片抒情,追忆六朝繁华,感叹其衰败。全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索和无奈之情。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描写手法的能力。“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意为奔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夕阳之下,江上小船时而扬帆疾行,时而去棹停歇,岸后西风劲吹,酒旗倾斜直矗。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澄澈的长江比作白练,形象生动;诗人先看远处的长江、群峰、小船,视线继而又回到近旁的酒旗,体现由远而近的顺序;江水、群峰处于静态,小船疾行、西风吹酒旗则是动态,动静结合;“澄江似练”的白、“翠峰如簇”的翠体现了所观景物的色彩美。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念往昔,繁华竞逐”紧承上片对金陵自然景色的描绘,由景入情,自然过渡到对历史往事的追忆。引出下文对六朝时期奢华生活的回顾,为下文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和反思作了铺垫。“念往昔,繁华竞逐”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加深了词人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运用了多个意象来表现金陵昔日的繁华景象,包括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的繁荣与美丽。通过这些意象,词人抒发了对金陵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念往昔、繁华竞逐”回顾了六朝时期达官贵人争奇斗艳的奢华生活,表达了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揭示了尽管时代变迁,但亡国的教训似乎已被遗忘,透露出对现实社会忽视历史教训的忧虑和警示。“念往昔、繁华竞逐”通过回顾历史,为下文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作了铺垫,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通过化用前人诗句,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进一步强调了奢侈腐败的生活可能导致的国家衰败。4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感怀六朝旧事,既抒发对六朝统治集团奢靡荒淫导致亡国的悲叹,又批评宋人忘记六朝遗训、兴起靡靡之音,借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词人对北宋王朝不能以史为鉴、励精图治的愤懑、不满。45.凄切 46.D 4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他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句词用景语写情,借景抒情,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导语】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开头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由“清秋雨后的凄凉、冷落”可得出答案为“凄切”。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词人对未来生活的深深忧虑”错误。这三句主要是通过描写前路的迷茫、烟波浩渺和暮霭沉沉的景象,来表达离别时的惆怅、孤独和前途未卜的感慨,更多的表现一种离别的感伤情绪,而不是“对未来生活的深深忧虑”。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词人自问自答,设想了一个自己酒醒后的情景:杨柳岸边,独自一人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词人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而是通过描绘“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从而间接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词人酒醒后漂泊无依、孤独忧伤的情感。词人用景语写情,使得这种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