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艺术创制的核心法则时,早期道家在此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法则之中,最根本和最盛行的两个法则,影响古今,持续不断。其一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理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蜓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所说的车轮、器皿与居室,其构成特点乃是呈现有与无辩证关系的典范。作为一组二元对立概念,有与无也映射出老子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相比之下,老子赋予“无”以更多要义,因为他认为“无”在功用或功能方面更具决定性。有与无两者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绵延不绝。譬如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与无本是两个可分的范畴,却经由画面上的“实”(着墨部分)与“虚”(留白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虚实相生”的效应。作为一种艺术创制法则,“虚实相生”不仅应用于绘画与书法,而且应用于戏剧、建筑、园林以及诗歌。
另一艺术创制法则,源自“道法自然”的理念。此乃道家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根基,涉及道所拥有的固有属性或潜在秘密,当然也是“自然为美”的理据出处。所谓“自然”,就是性本自然、自自然然或自然而然。而“自然为美”,既是艺术创制的关键法则,也是艺术评价的标准要求。唯此,方可引致人类情感表现的真诚性、独自性。在庄子眼里,“法天贵真”,如其所述:
真者,精诫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这种自自然然的特性,发展成为艺术创制的重要法则,艺术评价的至高标准,乃至“自然为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自然然的“自然”,演化为自然的趣味,自然的真诚,自然的质朴等等。其对艺术的影响,绵延古今。譬如,诗歌所追求的自然诗境,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园林所追求的自然画境,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需要指出的是,儒道两家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据主流,其互动互补关系,贯穿后来的中华艺术史。这方面的见解如下所述:
表面上,儒道两家看似截然对立。一入世,一弃世;一乐观进取,一消极退隐。但事实上,儒道两家彼此形成互补谐和的整体……在实践中,应当如何看待儒道之间的“对立互补”呢?我的建议是:假定道家与庄子倡导“人的自然化”,礼乐传统与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这两者是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材料二:
这里涉及几对关系,值得揣摩:
一是新与故。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唤起人惊奇、陌生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回归,体验只是发现本来属于自我的东西。对于新与故这对矛盾,王夫之的话对我们颇具启发,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地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中国艺术就是以瞬间体悟永恒为根本宗旨。从体道的角度看,艺术的新颖生命其实是对故我的发现。然而,以艺体道,道虽同,而生命呈现形式不必同。故此,王国维将审美意象视为“须臾之物”。
二是己与受。新颖的意象是人的生命和外物交融的结果。在己与受这对矛盾中,己是根本。桃花更鲜艳,溪涧更清澈,这种对象的超越,是在主体生命浸染下完成的,一如王夫之所言:“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怅,寓意则灵。”人把对象变成了生命实体。故中国艺术论强调艺术之新的根本是生命体验之新。但古代艺术家又总是强调归于自然,彻底向客体的彼岸靠近,主体通过一种“被动的感悟”而达到精神涅槃。不过这并不是削弱主体的作用,而是要在外在生命刺激下更好地调整心灵节奏,从而以花落鸟飞为自己的性灵。因此,新颖的艺术生命是内成和外生结合的产物,其中以内成为主。
三是群与孤。美国当代美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指出,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绝不重复。这样,艺术品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孤立的艺术。而中国艺术理论也强调孤立性,整个审美体验过程被描绘成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过程,但中国艺术论又强调艺术的“群体功能”,“诗可以群”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宗旨,这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由此,独与群构成一对矛盾。中国艺术家要创造“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人人胸中所有”是说其共通性,“人人笔下所无”是说其独创性。如何实现共通和独创的统一呢?审美体验若能归复自己的真实生命,就是归其性,性是共通的,人能归复于本性,即使是单个的感知也具有普遍性。芸芸众生,纷纷世态,均可以一己之心去沟通之,以已之心推及他人之心,以人之情推及天地之情。宋张来说:“夫诗之兴,出于人之情,喜怒哀乐之际,皆一人之私意,而至大于天地.至幽之鬼神。”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无相生”和“道法自然”对后世艺术创制影响深远,这使它们成为道家在此领域最根本和最盛行的法则。
B.老子认为“有”为我们提供便利,“无”则提供实际用途,二者彼此对立,但互为因果,各自成就对方。
C.庄子通过对比真实感情和刻意表现之间的不同,得出了最真诚的表现才是最动人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结论。
D.材料二认为个体审美也具普遍性,通过个体情感,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和反映人类情感变化及自然界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内的“虚实相生”法则在中国山水画中将可分的“有”与“无”牢牢相扣。
B.依材料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主阵地的道儒两家思想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
C.材料二认为,审美意象具有瞬时性和主观性特点;它不是长久存在实体,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D.“诗可以群”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体现了艺术的“群体功能”,被中国艺术论强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新与故”论据的一项是( )
A.“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西晋·陆机《文赋》)
B.“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C.“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D.“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作为艺术生,小艺对艺术领域中的主客观关系感到茫然。请你依据两则材料,写出为她释疑的提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是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僖宗诏,统骑军数千同谋破贼,与帝①合势于中牟北邀击之,贼众大败于王满渡,多束手来降。时贼将霍存等皆匍匐于马前,悉宥而纳之。
五月甲戌②,帝与晋军振旅归汴,馆克用于上源驿。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会大雨雷电,克用因得于电光中逾垣遁去,惟杀其部下数百人而已。
(选自《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一》,有改动)
材料二:
李克用至晋阳,大治甲兵,遣李承嗣奉表诣行在,自陈:“有破黄巢大功,为朱全忠所图,仅能自免,将佐已下从行者三百余人,并牌印皆没不返。全忠仍榜东都云臣已死行营兵溃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漏失,将士皆号泣冤诉,请复仇雠。臣以朝廷至公,当俟诏命,拊循③抑止,复归本道。乞遣使按问,发兵诛讨,臣遣弟克勤将万骑在河中俟命。”时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务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赐优诏和解之。克用前后凡八表,称:“全忠妒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惟乞下诏削其官爵,臣自帅本道兵讨之,不用度支粮饷。”上累遣杨复恭等谕指,称:“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体。”克用终郁郁不平。时藩镇相攻者,朝廷不复为之辩曲直。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畏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有改动)
材料三:
朱温夜袭李克用,其凶狡固不待论,虽然,克用、温之曲直,亦奚足论哉!盖克用、温自决雌雄以逐唐已失之鹿而不两立,犹之乎袁绍、曹操之争夺汉也。故曰曲直不足论也。
当是时,温目无唐之君臣,克用之目更无温,又岂复有唐之君臣乎?使克用不得脱于温之锋刃,则温之篡也必速。然而篡之速,则其败也可立待也。为贼初降,无功可纪,未得一见天子、受朝廷之命,一旦而袭杀援己之功臣,早已负不直于天下而为众所指攻,即逼天子而夺之,亦黄巢之续,不旋踵而亡。唐尚可存也。且沙陀之众为克用效命也久矣,存勖、嗣源俱年少而有雄才,温亦奚足以逞哉?藉此以正温之罪,奋起而诛权藉未成之奸,而唐亡一贼矣;克用死,而唐固亡一贼矣。唯其袭杀之不克也,迟温之篡以养其奸,挫克用之逆而归谋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后亡,一亡而不可复。若夫二人之曲直,亦恶足论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有改动)
【注】①帝指后梁太祖朱温。其本是黄巢部下,归唐后赐名朱全忠。②时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③拊循:安抚,抚慰。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全忠仍榜A东B都C云臣D已死E行营F兵溃G令所H在邀遮屠翦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馆,住宿,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瓮牖绳枢”的“瓮”用法相同。
B.从,跟从、跟随,与《届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含义不同。
C.为,替、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天下笑”的“为”意思不同。
D.恶,怎么、哪里,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克用与朱温在王满渡取得大胜,很多敌兵自己捆住自己来投降;对于霍存等,朱温赦免他们并收容。
B.上源驿之变中,在朱温围攻时,正遇上天下大雨雷鸣电闪,李克用得以在闪电光亮中翻越围墙逃走。
C.李克用请求朝廷派遣使臣审查讯问事件并讨伐,而唐宗只是派遣宦官赐其嘉奖诏书,劝二人和解。
D.王夫之认为朱温是第二个黄巢,因为他袭杀援己之功臣,必定会受到众人指责攻击,很快就会灭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畏矣。
(2)挫克用之逆而归谋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后亡。
10.材料三中,王夫之指出“克用、温之曲直,亦奚足论哉”,请简要分析围绕此观点王夫之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瘦马行(节选)
李端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
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
陆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
路人识是名马衰,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
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
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四句写景由面到点,先看见群马,再看见一匹老马,对老马进行了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
B.“路人识是名马衰”此句突转,老马前后境况不同,强烈的落差给人无尽凄凉之感。
C.老马对享用朝廷赐给的槽中草食的生活感到欣喜,对没想到要与劣马一块荒老此间感到无奈悲愤。
D.全诗以物喻人,卒章显志;老马希望有一天能借着陇上之风,长鸣于塞上,驰骋沙场,报效国家。
12.全诗善于运用反问句式,请简要分析节选部分“岂意”与“有谁知”两个反问句式的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在上《诗经》课时,引用了《十二章》中两处孔子之语来鼓励学生学习这部经典。一处是孔子督促弟子要研修《诗经》的话:“?”一处是学习《诗经》可以拓展自然视野的话:“。”
(2)学校举办“中华名将展”活动,其中“蒙恬”展板的标签下我们可用贾谊《过秦论》“,”来表述他对匈奴的威慑力。
(3)自曹操东临碣石写下《观沧海》后,“碣石”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物象。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逻辑知识中蕴含着想象、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甲):一场足球赛的输赢,今天走哪条路回家,警察如何办案,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逻辑的网格进行切割。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自觉使用逻辑,可以更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当下,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乱。中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备,如果不具备一些逻辑知识,就会缺乏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在大数据的引领下,很有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例如,网络上常常出现的“跟风”“反转”现象,(乙)?这正是因为网民们没有足够的逻辑知识,所以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A ,被一些言论带偏。
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逻辑知识,可以替小伙子这样反驳:“_____________。”
与此同时,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成为人们通向成功的钥匙。例如,腾讯企业在招聘游戏英文文案翻译时要求应聘者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人们成功找到工作 B 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的逻辑基本规律可以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1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5.班级成立了“标点符号作用”兴趣小组,拟对下列两处画波浪线的引号进行作用探究。作为小组成员,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在大数据的引领下,很有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
②(带工头)“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夏衍《包身工》)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请运用以下逻辑知识,简要替小伙子完成反驳之话。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9.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如此增长》(高岳 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C 4.①从创作角度,美国美学家闵斯特堡提出以孤立心灵观照对象,使其从诸多联系中孤立,艺术品形成后也具此特性,不可重复。
②从中国艺术理论看,审美体验过程强调孤立性,作品形成后,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其他作品区分,有独特艺术价值。 5.①艺术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②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是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内涵。
③艺术家需要在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创作出既有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二者彼此对立,但互为因果”错误。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 “有” 和 “无” 互为因果,而是强调它们相互依赖和成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占主阵地的道儒两家思想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错误。原文是“表面上,儒道两家看似截然对立……但事实上,儒道两家彼此形成互补谐和的整体……这两者是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所以并不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新与故”的相关论述为: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回归。艺术的新颖生命其实是对故我的发现。
A.“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要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观览古今、触及四海,不符合“新与故”的论述。
B.“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说的是通过事物的形貌来探求,用心去应和道理,没有涉及“新”与“故”。
C.“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流水今日”有当下新颖之意,“明月前身”有对过往、故我的追溯之感,体现了“新”与“故”的融合,最适合作为“新与故”的论据。
D.“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强调的是“我”对物的影响,与“新与故”的内涵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 材料二提到“美国当代美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指出,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绝不重复” 。这里阐述了创作时的观照方式,以孤立心灵对待对象,让对象脱离普遍联系。由此可推知,经此过程形成的艺术品,也继承了这种从众多关联中脱离、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特性。
②材料二表明“中国艺术理论也强调孤立性,整个审美体验过程被描绘成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过程” ,强调审美体验有孤立性。而艺术品是审美体验的成果,所以作品形成后,基于这种孤立性的审美体验,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自然会与其他作品有所区分,进而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故得出此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 “己与受” 关系中提到 “新颖的意象是人的生命和外物交融的结果”,表明主观情感(人的生命)与客观现实(外物)相互交融,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因此得出此关系。
②从材料二对 “新与故”“己与受”“群与孤” 等关系的分析可知,艺术创作既涉及主观情感对艺术新的影响,如 “中国艺术论强调艺术之新的根本是生命体验之新”,又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如 “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 等,二者共同构成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
③材料二提到 “中国艺术家要创造‘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人人胸中所有” 体现艺术的普遍性,与客观现实及人类共通情感相关,“人人笔下所无” 突出艺术的个性,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独特体验,只有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所以得出此要点。
【答案】6.CEG 7.A 8.D 9.(1)由此各藩镇互相吞并,只看重力量,都无所畏惧了。
(2)遏制李克用的叛逆行为而让他谋求自保,因此唐朝又过了两代皇帝后才灭亡。 10.①类比论证,将李克用、朱温争夺天下与袁绍、曹操争夺汉朝进行比较,表明其曲直不足论。
②假设论证,假设李克用被朱温杀掉分析唐朝可能存在的两种结果。表明二人曲直不足论。
③对比论证,设想李克用被杀和朱温快速篡位后迅速失败的情形,与实际李克用逃脱对唐延续一定时间的作用做对比,进一步分析曲直问题的无意义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朱全忠仍然在东都张贴榜文,宣称我已经死了,行营的士兵溃散,并命令各处拦截捕杀。
“榜”是动词,张贴告示,“东都”是地点,“榜东都”为状语后置句,C处断开;
“臣已死”“行营兵溃”为两个主谓结构,中间E处断开;
“令所在邀遮屠翦”为兼语句,主语为“全忠”,G处断开。
故选CEG。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用法相同”错误,名词作动词,住宿/名词作状语,用翁。句意:(朱温)在上源驿安排李克用住宿;/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户枢。
B.正确。跟从、跟随/“从”通“纵”,合纵。句意:将官、辅佐官员及其以下跟随李克用出行的三百多人;/齐国和楚国联合抗秦,关系亲密。
C.正确。替、给/表被动,被。句意:况且沙陀的部众为李克用效力已经很久了;/被天下人嘲笑。
D.正确。怎么、哪里。句意:又哪里值得去谈论呢;/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王夫之认为朱温是第二个黄巢,因为他袭杀援已之功臣……”错误,材料三说“一旦而袭杀援己之功臣,早已负不直于天下而为众所指攻,即逼天子而夺之,亦黄巢之续,不旋踵而亡”,这是假设,并非说朱温袭杀援己之功臣,是第二个黄巢。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由是”,由此;“吞噬”,吞并;“惟力是视”,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惟视力”。
(2)“挫”,遏制;“逆”,叛逆行为;“自固”,自保;“再世”,两代皇帝。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言文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类比论证:“犹之乎袁绍、曹操之争夺汉也”,王夫之将李克用、朱温争夺天下的局势与袁绍、曹操争夺汉朝进行比较,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争斗如同历史上类似的诸侯争霸,都是为了争夺天下,其曲直难以评判,以此论证“克用、温之曲直,亦奚足论哉”的观点。
②假设论证:“使克用不得脱于温之锋刃,则温之篡也必速”,假设李克用被朱温杀掉,分析得出朱温若如此行事,会因袭杀功臣背负恶名,即使篡权也会像黄巢一样很快灭亡,唐朝或许还能存在;同时也指出若李克用未被杀,唐朝也能因遏制李克用的叛逆行为而多延续两代。通过这种假设不同情况得出的结果,表明二人之间的曲直对于唐朝的存亡影响不大,进一步论证了观点。
③对比论证:“藉此以正温之罪,奋起而诛权藉未成之奸,而唐亡一贼矣;克用死,而唐固亡一贼矣。唯其袭杀之不克也,迟温之篡以养其奸,挫克用之逆而归谋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后亡”,设想李克用被杀和朱温快速篡位后迅速失败的情形,与实际李克用逃脱对唐延续一定时间的作用做对比,突出他们之间的争斗对唐朝兴亡的影响并非关键,从而说明二人的曲直不足以评判,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唐僖宗诏令,统领数千骑兵共同谋划击破贼军,与太祖朱温在汴水以北联合兵力截击贼军,贼军在王满渡大败,很多人都束手投降。当时贼军将领霍存等人都在李克用马前匍匐请降,朱温全都赦免并接纳了他们。
五月甲戌日,朱温与李克用的晋军整顿军队返回汴州,在上源驿安排李克用住宿。不久后,朱温准备了犒劳宴请的礼节,李克用借着酒劲任性使气,朱温对此感到不满。当天夜里,朱温命令披甲的士兵包围并攻打李克用。恰逢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李克用因此得以在闪电的光亮中翻墙逃走,只是他的部下几百人被杀。
材料二:
李克用回到晋阳后,大力整治武器装备和军队,派遣李承嗣奉表前往皇帝所在地,自行陈奏说:“我有击破黄巢的大功,却被朱全忠图谋陷害,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跟随我出行的将官、辅佐官员及其以下三百多人,连同令牌和印信都没能返回。朱全忠仍然在东都张贴榜文,宣称我已经死了,行营的士兵溃散,并命令各处拦截捕杀,不要让一个人漏网逃脱。将士们都痛哭流涕,申诉冤屈,请求为我报仇。我认为朝廷最为公正,应当等待诏令,所以安抚劝止了他们,让他们回到本道。恳请朝廷派遣使臣审查讯问,发兵讨伐朱全忠,我已派遣弟弟李克勤率领一万骑兵在河中待命。”当时朝廷因为黄巢大乱刚刚平定,正致力于采取姑息政策,收到李克用的表章后,十分恐惧,只是派遣宦官赐给李克用嘉奖诏书,劝他与朱全忠和解。李克用前后共上了八次表章,声称:“朱全忠嫉妒有功有能的人,阴险狡诈,是国家的祸害,他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忧患。只求朝廷下诏削去他的官职爵位,我自行率领本道军队讨伐他,不需要朝廷供给粮饷。”皇帝多次派遣杨复恭等人传达旨意,说:“我深知你受了冤屈,只是当前事务繁多,姑且顾全大局。”李克用始终郁郁寡欢,心中愤愤不平。当时藩镇之间相互攻伐,朝廷不再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由此各藩镇互相吞并,只看重力量,都无所畏惧了。
材料三:
朱温夜袭李克用,他的凶狠狡诈固然不必多说,即便如此,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是非曲直,又哪里值得去谈论呢!李克用与朱温为了争夺唐朝已失去的天下,一决雌雄,势不两立,就如同袁绍与曹操争夺汉室天下一样。所以说他们之间的是非曲直不值得讨论。
在那个时候,朱温眼中没有唐朝的君臣,李克用眼中更是没有朱温,又哪里还会有唐朝的君臣呢?假如李克用没能从朱温的刀刃下逃脱,那么朱温篡位必定会加速。然而篡位加速,他的失败也会立刻到来。因为朱温刚刚投降朝廷,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记录,还没有见过天子、接受朝廷的任命,一旦就袭杀援助自己的功臣,早就已经在天下人面前背负了不义之名,而被众人指责攻击,即便他逼迫天子夺取皇位,也不过是黄巢的延续,很快就会灭亡。这样唐朝或许还能存在。况且沙陀的部众为李克用效力已经很久了,李存勖、李嗣源都年轻且有雄才大略,朱温又怎么能够得逞呢?借助这个机会来治朱温的罪,奋起诛杀这个权势尚未形成的奸贼,唐朝就除去了一个祸害;李克用若死了,唐朝也同样除去了一个祸害。只是因为朱温没能成功袭杀李克用,延缓了朱温篡位的进程,从而助长了他的奸恶,同时也遏制了李克用的叛逆行为,让他谋求自保,因此唐朝又过了两代皇帝后才灭亡,一旦灭亡就无法复兴了。至于他们两人的是非曲直,又哪里值得谈论呢!
【答案】11.C 12.① “岂意今朝驱不前”,用反问表达出对名马如今不能前行的意外和困惑,强调了其现状与往昔的巨大反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②“追奔获兽有谁知”,通过反问突出了名马曾经的功绩如今被遗忘的悲哀,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名马的落寞和无奈。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享用朝廷赐给的槽中草食的生活感到欣喜”错误,“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意思是老马现在只能终老在槽枥之间,与驽马平庸地生活在一起,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感到欣喜”。
故选C。
12.①“岂意”即“哪里想到”,是一种反问语气。它将诗人对名马如今状态的惊讶和不解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动。往昔这匹马在汉地驰骋追逐,“如雨如风过平陆”,速度飞快,气势如虹,而如今却“驱不前”,这种鲜明的对比通过反问句式被进一步强化。读者在反问中,更能体会到名马今昔境遇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了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对名马的遭遇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和感慨。
②“有谁知”这一反问,直接将名马曾经辉煌功绩被遗忘的现实摆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被忽视、被遗忘的悲哀,通过反问的形式,更加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反问句让读者意识到名马的落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衰老和困境,更因为曾经的荣耀无人铭记。这种双重的悲哀和无奈,通过反问句式得以凸显,使读者更能与名马产生情感共鸣,对其命运感到惋惜和痛心。
13.【答案】 小子何莫学夫《诗》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日抱扶桑跃 天横碣石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藩、篱、潇。
【答案】14.甲: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乙: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5.①“信息茧房”: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将在大数据引领下人们所处的局限信息环境称作“信息茧房”。
②“懒虫”: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非指真正的懒虫,而是带工头对包身工的蔑称。 16.A:人云亦云
B:不可或缺 17.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指爱情的价值,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意义上的价值,而你所说的“价钱”是指物质层面的价格,二者概念不同。你不能偷换概念,用裴多菲的话来为你追求物质的行为辩解。 18.它涉及的逻辑基本规律可以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逻辑知识中蕴含多种思维活动,后文举例说明生活中如足球赛输赢、走路、警察办案等各种事情都能用逻辑网格切割,所以甲处应是对逻辑知识与生活关系的概括,故填“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乙处:前文指出网络上“跟风”“反转现象,后文分析原因是网民缺乏逻辑知识,所以乙处应是“跟风”“反转”现象产生原因的提问,故填“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信息茧房”:在特定的语境中,“信息茧房”是对大数据时代下一种特定信息现象的专门称呼,它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茧房”,而是通过引号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用于描述人们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因大数据推送等因素,被局限在相似信息范围内的状况,所以此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②而“懒虫”并非指真正意义上懒惰的虫子,在文中是带工头对包身工带有轻蔑、侮辱性质的称呼,具有特殊的含义,所以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前文提到网民因缺乏逻辑知识产生从众心理,此处强调网民盲目从众,故填“人云亦云”。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B.文中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对人们成功找到工作很重要,此处突出逻辑思维能力在找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故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要保持同一。姑娘故意将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表示爱情价值的“价”,偷换为物质层面的“价钱”概念。反驳时需指出姑娘这种偷换概念的错误,强调二者概念不同,说明不能用裴多菲的话来为自己追求物质价格的行为辩护,这样的反驳遵循了同一律的要求,指出了姑娘言论中的逻辑错误。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成分赘余。“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到”的意思,所以应删去“到”。
②搭配不当。“提高”通常与“水平”“能力”等搭配,而“意识”一般与“增强”搭配,所以将“提高”改为“增强”。
19.【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漫画作文题。
材料描述了网络主播在吃播中制作“黑暗料理”糟蹋食物等浪费现象,这些行为不仅违反相关法律,还存在诸多不良影响,如不尊重食物、起到错误示范作用以及污染网络风气。这反映出当前社会在网络环境下,部分人为追求流量而忽视道德和法律,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不良社会影响。
在社交平台上,网络主播们通过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展现各种美食、促进餐饮消费。然而,为了吸引流量、博人眼球,有的主播在探店时将各式菜品摆满桌面,每道菜却只吃一两口,直播完直接倒掉;有的主播以荒诞、怪异的方式,将好好的食材做得无法下咽。浪费粮食、糟蹋食物,种种另类“吃播”行为,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某些网络主播不顾食物能不能吃完、好不好吃,或超量点菜、或烹饪“黑暗料理”,折射出一种扭曲的食物观。胡吃海喝、“奇葩烹饪”、暴饮暴食等直播,看似新奇、有趣,实则既浪费食物,也有损主播身体健康,不利于改善网络生态、培厚社会文明。材料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食物浪费和不良网络行为,思考背后的道德、法律以及社会风气问题,需要考生从批判这种不良现象出发,挖掘深层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写作时,开头可通过描述漫画场景引入话题,直接点明网络吃播中食物浪费这一不良现象,吸引读者注意力。然后简要阐述这种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性,为下文论述做铺垫。中间部分展开深入议论。可以先从法律层面分析,指出吃播浪费食物违反民法典和反食品浪费法,强调法律的约束性;再从道德层面剖析,论述对食物不尊重是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接着分析这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误导,对网络风气的破坏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抵制食物浪费和不良网络行为的重要性,提出倡导性的建议,如加强网络监管、提高公众意识等,升华文章主题。
立意:
一是抵制吃播浪费,净化网络风气。
二是杜绝食物浪费,守法律道德底线。
三是向吃播浪费说“不”,还网络风清气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冬季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