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点总结-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点总结-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之”的意义和用法,“而”的意义和用法,“于”的意义和用法,“以”的意义和用法,“其”的意义和用法,“虽”的意义和用法,“乃”的意义和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也可以做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那”“那样”
①二世杀之(他,指扶苏)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它,指千里马)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指示代词,这样,作宾语)
技巧:在动词后出现的,作这个动词的宾语。
2、结构助词,的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技巧:偏正短语里面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③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技巧:主谓短语(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里面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4、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时人莫之许也;(《陈涉世家》)
技巧:宾语+之+谓语
5、音节助词,无意义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6、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马说》)
技巧:中心语+之+定语
7、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史被甲。
技巧:之+处所名词
二、“而”的意义和用法
1、表并列,“和”“或不译。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③博学而笃志《论语》)
2、表因果,相当于“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3、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上《论语》十二章)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4、表修饰,可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九下《鱼我所欲也》)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5.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①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表递进,译为“而且”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三、“于”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在”“到”“从”
在: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战于长勺 ③谤讥于市朝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到: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还于旧都
从: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休祲降于天
2、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给”“对、对于”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对于)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⑤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对、对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作“比”“胜过”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
②皆以美于徐公(九下《部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四、“以”的意义和用法
1、作介词:
(1)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④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依靠)
(3)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把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
③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用 = 4 \* GB3 ④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用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第一个是 因为,第二个是 把
⑥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拿
2、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①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表示结果,译作“因此”。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4)相当于连词“而”“来”,或者不译。
①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②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作副词,可译为“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1、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⑤既出,得其船。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那”“这些”“那些”。
①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个。)(《小石潭记》)
②下视其辙。(其:那些。)(《曹刿论战》)
3、作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的。后多为数词)(《狼》)
4.副词,可译为“可要”“难道”“恐怕”“大概”或省去等等。
①其真无马邪?(其: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要”。)
“为”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替”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 “为了”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介词,表示被动。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天子为动 《周亚夫军细柳》
4、动词,成为,变成。
卷石底以出,为坻 《小石潭记》
5、动词,做、担任、当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②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6、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知之为知之
③天下为公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九下《出师表》诸葛亮)
7、动词,以为,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8、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
①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②为坛而盟(修筑) 《陈涉世家》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二个“为”,译为:接受)
9、动词,译为“作为,当作”。
全石以为底。
“且”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而且”。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
(1)译为“将”“将要”“将近”。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八、“虽”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转折,译为“虽然”。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③虽有至道(八下《虽有嘉肴》礼记)
2.表示假设,译为“即使”。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③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九“与”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与”。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公与之乘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似与游者相乐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用作动词,给,给予;
①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用作动词,参与,欣赏、领悟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5.用作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跟/同/与……(相比)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6.通“举”,被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十、“乃”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
①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②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乃入见。……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
3.译为“才”
①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4.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②此乃真英雄(将军)也。 《周亚夫军细柳》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一、“则”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表承接,译作“就”“那么”。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④则汉室之隆 ⑤淫慢则不能砺精 ⑥蝉则千转不穷
2.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表假设,“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译为“就”“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何”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疑问代词,表疑问,什么。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何陋之有 ③同予者何人
④问今是何世 ⑤然则何时而乐耶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⑦何以战 ⑧子何恃而往?
2.疑问代词,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3.疑问代词,为什么
①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则凡可以辟患何不为也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疑问代词,哪,哪一个
何夜无月(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5.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原卷版doc、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19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件包含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原卷版doc、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