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 (1)(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 (1)(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书的三种姿势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但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通常我们说“求知”“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文字的表面通常看起来是很完美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坐着钻研的时候,你的思路其实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这要靠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去“批判”它。这时候,你无需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读,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性地读。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只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的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由衷的微笑。
⑥例如,读《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应该这样读。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的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了。如文章快结束时,有没有必要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中那么长一段质量并不见佳的赋体骈文呢?余光中说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中学生水平!你同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整篇文章就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当时的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作家把孤独写成是一种自由,一种白天里群居时不可能有的自由。经过仔细的分析以后,你坚定地相信余光中不一定对,这比起慑于余先生的权威而轻易同意他的意见,要强得多了。
⑦这时,你就站起来了。
(1)下列对“躺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读书的姿势和陶渊明提倡的不求甚解同类,这样读可以博览群书。
B.这种读书姿势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根本不需要带着目的去读书。
C.这是用玩的态度来读书,读着顺畅就继续读下去,反之随时可以终止。
D.这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不过很难迅速提高自己的某些方面的能力。
(2)下列对“坐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读书姿势态度鲜明,目的明确,就是要通过读书“求知”“求学问”。
B.这种读书姿势在大中小学里非常普遍,它要求读书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C.这种读书方法的要领是对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反复钻研,准确背诵。
D.这种读书的方法要求读书者能刻苦钻研,尤其是要思考内容的前后关联。
(3)作者认为怎样读书才能让自己“站起来”?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①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叫名人传记的书。各种有文化的人,各领域的顶尖人士,在功成名就之时亲笔写下或由他人写下高光时刻,读者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像一个坐标系,让传主找到自己的由来和依靠,找到真正的自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让读《名人传》,高中很多人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大学很多人读黄永玉的《无愁河》。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便干涸了。
②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奶奶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老年痴呆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写完一称,手稿足足有8斤重。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之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③我妈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意外飞来一对朱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了写作。
④我妈常自嘲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和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
⑤现在朱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来阳台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说: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涉,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也鼓励她写更多。
⑥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都有河,都可以写,也都能被看见。我们得认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能力,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最近出现了一类“打工诗歌”,但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的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如果要以社会身份来归类写作者,也许还应有学生诗歌、消费者诗歌,事实上并没有,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默认。
⑦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写的诗歌算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名片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的独立主体之上是缺乏尊重的。而艺术在绝对比例上被精英话语主控。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在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肌理中,我常常不敢轻易说出底层这两个字,我说不出哪里算底,最底是什么样。看见一层肌理的完整方式,除了一个外在的冷静眼光,也更需要由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⑧我不知道传说中那个人人写诗的1980年代是什么样的。很多前辈一提起,总是一种梦回的姿态。或许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才有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作为文化形式的电影、电视、漫画、游戏都闪着光。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1)第①段中说“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阅读③~⑤段,简要概括母亲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状态特点。
(3)第⑥段中说“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造成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一说如何才能让“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阅读《简•爱》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第二天开始了,同以前一样,穿衣起身还是借着灯草芯蜡烛的微光,不过今天早晨不得不放弃洗脸仪式了,因为罐里的水都结了冰。
那天我被编入第四班,给布置了正规任务和作业。在此之前,我在罗沃德不过是静观一切进程的旁观者,而现在已成了其中的一名演员。
这是一堂英国历史课,我注意到在读书的人中,有一位是我在游廊上相识的。开始上课时,她位于全班首位,可是由于某些发音错误及对句号的忽视,她突然被降到末尾去了。即使在这种不起眼的位置上,斯卡查德小姐也继续使她成为始终引人注目的对象,不断用这样的措词同她说话:“彭斯,彭斯,你鞋子踩偏了,快把脚趾伸直。”“彭斯,你伸着下巴,多难看,收进去。”“彭斯,我要你抬起头来,我不允许你在我面前做出这副样子来。”等等。一章书从头到尾读了两遍,课本便合了起来,姑娘们受到了考问。这堂课讲的是查理一世王朝的一个时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船舶吨位税呀,按镑收税呀,造船税呀,大多数人似乎都无法回答,但是一到彭斯那里,每一道小小难题都迎刃而解。她像已经把整堂课的内容都记在脑子里了,任何问题都能应对自如。我一直以为斯卡查德小姐要称赞她专心致志了,谁知她突然大叫起来:
“你这讨厌的邋遢姑娘!你早上根本没有洗过指甲?”
彭斯没有回答,我对她的沉默感到纳闷。
“为什么,”我想,“她不解释一下,水结冰了,脸和指甲都没法洗?”此刻,史密斯小姐转移了我的注意力,她让我替她撑住一束线,一面绕,一面不时跟我说话,问我以前是否进过学校,能否绣花、缝纫、编织等。直到她打发我走,我才有可能进一步观察斯卡查德小姐的行动。
我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那女人正在发布一道命令,命令的内容我没有听清楚。但是彭斯立刻离开了班级,走进里面一个放书的小间,过了半分钟又返回来,手里拿着一束一头扎好的木条。她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屈膝礼,把这个不祥的刑具递交给了斯卡查德小姐。随后,她不用吩咐,便默默地解开了罩衣。这位教师立刻用这束木条狠狠地在她脖子上揍了十几下。彭斯没有掉一滴眼泪。见了这种情景,我心头涌起了一种徒劳无奈的愤怒,气得手指都颤抖起来,而不得不停下手头的针线活。她那忧郁的面容毫不改色,依然保持着平日的表情。“顽固不化的姑娘!”斯卡查德小姐嚷道,“什么都改不掉你邋遢的习性,把木条拿走。”彭斯听从吩咐。她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我细细打量了她,她正把手帕放回自己的口袋,瘦瘦的脸颊闪着泪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彭斯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唐】李白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选自《全唐诗》第173卷)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和首联可以得知诗人的从弟在宣州辅佐郡守。
B.颔联中的“夸”和“邀”包含着兄弟俩昔日同游的回忆。
C.颈联中的“五落”和“未还”说明诗人长年在外乡远游。
D.尾联中的“相思”和“叹息”体现兄弟两人的深厚情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歇恐一举兵而灭楚,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①受其弊,不如善楚。”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②。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完不得归。而太子完与秦相③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⑤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王若崩,太子不在,必不得奉宗庙④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言谢病。度太子己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昭王大怒。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注】①驽犬:劣犬。②与国:盟国,友邦。③相:丞相。④奉宗庙:继承大统。⑤楚太子之傅:楚国太子的师傅,即黄歇。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A.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B.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C.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D.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游说秦昭王与楚国结为盟友,成功阻止了一场秦国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的战争。
B.黄歇知道秦国的相国应候心地善良,就请应候出面劝说秦昭王让太子完回楚国继承王位。
C.黄歇为太子完献上脱身妙计,而自己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留在秦国为太子完拖延时间。
D.黄歇主动向秦昭王请罪,秦昭王开始很恼火,后来采纳应侯的意见,把黄歇遣送回楚国。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①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②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换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 )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乙】当然,南北文化悄悄地一直在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 )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③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置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暄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④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丙】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 )。【丁】
(1)下列字词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在文中的括号处依次填入以下词语,下列最恰当的是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
B.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
C.南北文化悄悄地一直在融汇。
D.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
(4)文中①到④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将下列语句还原到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A.【甲】
B.【乙】
C.【丙】
D.【丁】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ㅤㅤ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ㅤㅤ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永不满足,再接再厉,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ㅤㅤ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 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7小题)
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但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通常我们说“求知”“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文字的表面通常看起来是很完美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坐着钻研的时候,你的思路其实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这要靠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去“批判”它。这时候,你无需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读,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性地读。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只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的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由衷的微笑。
⑥例如,读《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应该这样读。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的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了。如文章快结束时,有没有必要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中那么长一段质量并不见佳的赋体骈文呢?余光中说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中学生水平!你同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整篇文章就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当时的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作家把孤独写成是一种自由,一种白天里群居时不可能有的自由。经过仔细的分析以后,你坚定地相信余光中不一定对,这比起慑于余先生的权威而轻易同意他的意见,要强得多了。
⑦这时,你就站起来了。
(1)下列对“躺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种读书的姿势和陶渊明提倡的不求甚解同类,这样读可以博览群书。
B.这种读书姿势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根本不需要带着目的去读书。
C.这是用玩的态度来读书,读着顺畅就继续读下去,反之随时可以终止。
D.这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不过很难迅速提高自己的某些方面的能力。
(2)下列对“坐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种读书姿势态度鲜明,目的明确,就是要通过读书“求知”“求学问”。
B.这种读书姿势在大中小学里非常普遍,它要求读书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C.这种读书方法的要领是对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反复钻研,准确背诵。
D.这种读书的方法要求读书者能刻苦钻研,尤其是要思考内容的前后关联。
(3)作者认为怎样读书才能让自己“站起来”?
【考点】概括论据;提取论点.
【答案】(1)B
(2)C
(3)用实际情况去分析和检验书中的问题,敢于批判(不轻易认同权威的观点)。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姿势。第一种是躺着读,第二种是坐着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三者是逐渐深入的关系。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这种读书方法只是没有固定的目的,并非没有目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分析,选项以偏概全,文中并未要求每一句都要求背诵。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你得站起来读,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性地读”分析,作者认为以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姿态读书,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分析书上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做到辨伪去妄去伪存真。
答案:
(1)B
(2)C
(3)用实际情况去分析和检验书中的问题,敢于批判(不轻易认同权威的观点)。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能够认真阅读文本,对每一段落内容理解透彻,包括每段分论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思路。只有读懂、读透文本,熟练掌握议论文有关知识,才能准确解答问题。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①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叫名人传记的书。各种有文化的人,各领域的顶尖人士,在功成名就之时亲笔写下或由他人写下高光时刻,读者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像一个坐标系,让传主找到自己的由来和依靠,找到真正的自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让读《名人传》,高中很多人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大学很多人读黄永玉的《无愁河》。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便干涸了。
②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奶奶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老年痴呆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写完一称,手稿足足有8斤重。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之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③我妈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意外飞来一对朱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了写作。
④我妈常自嘲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和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
⑤现在朱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来阳台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说: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涉,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也鼓励她写更多。
⑥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都有河,都可以写,也都能被看见。我们得认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能力,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最近出现了一类“打工诗歌”,但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的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如果要以社会身份来归类写作者,也许还应有学生诗歌、消费者诗歌,事实上并没有,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默认。
⑦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写的诗歌算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名片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的独立主体之上是缺乏尊重的。而艺术在绝对比例上被精英话语主控。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在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肌理中,我常常不敢轻易说出底层这两个字,我说不出哪里算底,最底是什么样。看见一层肌理的完整方式,除了一个外在的冷静眼光,也更需要由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⑧我不知道传说中那个人人写诗的1980年代是什么样的。很多前辈一提起,总是一种梦回的姿态。或许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才有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作为文化形式的电影、电视、漫画、游戏都闪着光。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1)第①段中说“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阅读③~⑤段,简要概括母亲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状态特点。
(3)第⑥段中说“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造成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一说如何才能让“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
【答案】(1)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没有被记录。
(2)认真;投入或者专注;主动或者自发;快乐
(3)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
(4)社会能尊重每一位有表达意愿和能力的普通写作者;人们能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家族的丰富的经历。
【分析】文章以“流过血汗的土地”为题,指有着丰富经历的人生,它能让人认识真正的自己,记录下自己的人生。作者要通过争取自己的地位,用文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同时希望社会尊重每一位主动争取写作权利的写作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结合“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便干涸了”分析,通过写名人会被记住,反问妈妈奶奶的河在哪里,表明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没有被记录,表达了作者认为不应该只是名人的河被流进人们的视野,妈妈奶奶的河一样应该被记住。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和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概括为:认真、投入或者专注、主动、自发、快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默认”分析,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结合“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写的诗歌算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名片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的独立主体之上是缺乏尊重的”,概括为: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结合“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都有河,都可以写,也都能被看见。我们得认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能力,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概括为: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分析。“流过血汗的土地”寓意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记录下了人生,也让人人情自己是什么样子。“流过血汗的土地”就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人认清自己,记录历史;作者要通过争取自己的地位,用文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答案:
(1)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没有被记录。
(2)认真、投入或者专注、主动、快乐。
(3)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
(4)社会能尊重每一位有表达意愿和能力的普通写作者;人们能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家族的丰富的经历。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阅读《简•爱》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第二天开始了,同以前一样,穿衣起身还是借着灯草芯蜡烛的微光,不过今天早晨不得不放弃洗脸仪式了,因为罐里的水都结了冰。
那天我被编入第四班,给布置了正规任务和作业。在此之前,我在罗沃德不过是静观一切进程的旁观者,而现在已成了其中的一名演员。
这是一堂英国历史课,我注意到在读书的人中,有一位是我在游廊上相识的。开始上课时,她位于全班首位,可是由于某些发音错误及对句号的忽视,她突然被降到末尾去了。即使在这种不起眼的位置上,斯卡查德小姐也继续使她成为始终引人注目的对象,不断用这样的措词同她说话:“彭斯,彭斯,你鞋子踩偏了,快把脚趾伸直。”“彭斯,你伸着下巴,多难看,收进去。”“彭斯,我要你抬起头来,我不允许你在我面前做出这副样子来。”等等。一章书从头到尾读了两遍,课本便合了起来,姑娘们受到了考问。这堂课讲的是查理一世王朝的一个时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船舶吨位税呀,按镑收税呀,造船税呀,大多数人似乎都无法回答,但是一到彭斯那里,每一道小小难题都迎刃而解。她像已经把整堂课的内容都记在脑子里了,任何问题都能应对自如。我一直以为斯卡查德小姐要称赞她专心致志了,谁知她突然大叫起来:
“你这讨厌的邋遢姑娘!你早上根本没有洗过指甲?”
彭斯没有回答,我对她的沉默感到纳闷。
“为什么,”我想,“她不解释一下,水结冰了,脸和指甲都没法洗?”此刻,史密斯小姐转移了我的注意力,她让我替她撑住一束线,一面绕,一面不时跟我说话,问我以前是否进过学校,能否绣花、缝纫、编织等。直到她打发我走,我才有可能进一步观察斯卡查德小姐的行动。
我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那女人正在发布一道命令,命令的内容我没有听清楚。但是彭斯立刻离开了班级,走进里面一个放书的小间,过了半分钟又返回来,手里拿着一束一头扎好的木条。她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屈膝礼,把这个不祥的刑具递交给了斯卡查德小姐。随后,她不用吩咐,便默默地解开了罩衣。这位教师立刻用这束木条狠狠地在她脖子上揍了十几下。彭斯没有掉一滴眼泪。见了这种情景,我心头涌起了一种徒劳无奈的愤怒,气得手指都颤抖起来,而不得不停下手头的针线活。她那忧郁的面容毫不改色,依然保持着平日的表情。“顽固不化的姑娘!”斯卡查德小姐嚷道,“什么都改不掉你邋遢的习性,把木条拿走。”彭斯听从吩咐。她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我细细打量了她,她正把手帕放回自己的口袋,瘦瘦的脸颊闪着泪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彭斯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考点】《简·爱》;名著人物;名著情节.
【答案】(1)斯卡查德小姐无理提问和无理指责彭斯,但彭斯却不加以解释。
(2)聪明、倔强、隐忍、善良。
【分析】《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便是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结合“斯卡查德小姐也继续使她成为始终引人注目的对象,不断用这样的措词同她说话:“彭斯,彭斯,你鞋子踩偏了,快把脚趾伸直。”‘彭斯,你伸着下巴,多难看,收进去。’‘彭斯,我要你抬起头来,我不允许你在我面前做出这副样子来。’等等”“彭斯没有回答,我对她的沉默感到纳闷”概括为:斯卡查德小姐无理提问和无理指责彭斯,但彭斯却不加以解释。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彭斯听从吩咐。她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我细细打量了她,她正把手帕放回自己的口袋,瘦瘦的脸颊闪着泪痕”“她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屈膝礼,把这个不祥的刑具递交给了斯卡查德小姐。随后,她不用吩咐,便默默地解开了罩衣”“她位于全班首位,可是由于某些发音错误及对句号的忽视,她突然被降到末尾去了。即使在这种不起眼的位置上”等可知,她聪明、倔强、隐忍、善良。
答案:
(1)斯卡查德小姐无理提问和无理指责彭斯,但彭斯却不加以解释。
(2)聪明、倔强、隐忍、善良。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唐】李白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选自《全唐诗》第173卷)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和首联可以得知诗人的从弟在宣州辅佐郡守。
B.颔联中的“夸”和“邀”包含着兄弟俩昔日同游的回忆。
C.颈联中的“五落”和“未还”说明诗人长年在外乡远游。
D.尾联中的“相思”和“叹息”体现兄弟两人的深厚情谊。
【考点】诗.
【答案】B
【分析】诗中夸赞了李昭为政清廉,感激他邀请自己去敬亭山游玩,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你任宣州长史,为官清闲。经常向我夸耀敬亭山的云月多么美丽,邀请我去游玩。已经看到洞庭湖好几次落叶,历经数个秋天,依然在三江游历。相思却不能相见,叹息我的容颜已经老去了。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ACD.正确。
B 有误,颔联的意思是:从弟经常夸宣州的风光好,邀请诗人去敬亭山游玩、结合最后两联,可知诗人之前并没有和从弟一起去过。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歇恐一举兵而灭楚,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①受其弊,不如善楚。”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②。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完不得归。而太子完与秦相③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⑤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王若崩,太子不在,必不得奉宗庙④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言谢病。度太子己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昭王大怒。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注】①驽犬:劣犬。②与国:盟国,友邦。③相:丞相。④奉宗庙:继承大统。⑤楚太子之傅:楚国太子的师傅,即黄歇。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A.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B.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C.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D.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黄歇游说秦昭王与楚国结为盟友,成功阻止了一场秦国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的战争。
B.黄歇知道秦国的相国应候心地善良,就请应候出面劝说秦昭王让太子完回楚国继承王位。
C.黄歇为太子完献上脱身妙计,而自己却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留在秦国为太子完拖延时间。
D.黄歇主动向秦昭王请罪,秦昭王开始很恼火,后来采纳应侯的意见,把黄歇遣送回楚国。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
【考点】人物传记;文言翻译.
【答案】(1)D
(2)C
(3)B
(4)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
【分析】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事奉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口才好,派他出使秦国。秦昭王已下令白起同韩、魏两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未出发,恰好楚王派黄歇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秦王说:“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秦昭王说:“真好。”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了韩、魏两国。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
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
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抵挡他们。”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不如逃离秦国。亡:逃跑。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故断为: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是因为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而不是“黄歇知道秦国的相国应候心地善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立,立为王。事,事奉。句意为: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
答案:
(1)D
(2)C
(3)B
(4)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①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②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换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 )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乙】当然,南北文化悄悄地一直在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 )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③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置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暄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④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丙】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 )。【丁】
(1)下列字词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在文中的括号处依次填入以下词语,下列最恰当的是 B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
B.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
C.南北文化悄悄地一直在融汇。
D.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
(4)文中①到④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5)将下列语句还原到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D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词义辨析;病句辨析与修改;标点符号.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有误,峦:应读“luán”。“换散”应为“涣散”。
B.正确。
C.有误,薄:应读“bó”。“暄哗”应为“喧哗”。
D.有误,倘:应读“tǎng”。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服从:强调在原则或纪律约束下无条件的接受支配。遵循:意思是“遵照”,后面可以跟“原则”“道路”“路线”等。根据“天理和祖制”可以选择:遵循。
妨碍:是人为的,法律之中多用词汇。阻碍:是客观的,没有故意或者过失。根据“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尤其是一些富宅”可以选择:妨碍。
伤心:其一指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其二指极甚之词,犹言万分。伤感:指人的一种感情思绪,通常当人受到打击或者遇到很难过的事时容易产生这种感觉。因感触而悲伤:对景思人。一种有关于时间的失意感觉。根据“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句选择“伤感”。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病的修改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悄悄地”放到“一直”后边。
故选:C。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BD.正确。
C.有误,分号换句号。
故选:C。
(5)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第二段中“南北文化悄悄地一直在融汇”表明后面讲的是关于文化的内容。“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句告诉我们此段的内容介绍的是南国宅院。综合可知符合给句中的“汉文化”“南国宅院”的意思。再结合“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句分析,可知“咳血和低吟”句符合情境。所以作为最后的总结,放到丁处。
故选:D。
【解答】答案:
(1)B
(2)B
(3)C
(4)C
(5)D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ㅤㅤ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ㅤㅤ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永不满足,再接再厉,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ㅤㅤ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 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考点】材料作文.
【答案】见解答
【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句是:下一个。最好的、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个球,这就是说贝利认为自己可以更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更高的追求。故可以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永无止境。注意的是,这里的“永不满足”不是贪婪,而是积极健康的追求。在学习、工作、个人的成长、理想等方面,有着永不止步、永无止境的态度和行动。本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无论哪种文体,都是要展现为什么要永无止境的追求,如何做到永无止境的追求。记叙文通过自己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具体展现,而议论文则通过论述来证明。人为什么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因为学习和工作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时候保持原状就是退步,因为周围的其他人在进步,社会在进步,而自己的原地踏步会让自己慢慢地落后;因为人在永无止境的追求中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心中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能够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所以不断地追求是外在环境和内在成长的共同要求。如何做到永无止境的追求呢?要有高远的目标,目标定的高远了,才能够有清晰明确的大方向,才不会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要有自律能力,永无止境的追求不是空想,要落在实际的行动上才能有效果,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只有坚持、毅力、清醒的头脑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地追求、进步。
【解答】
超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生活中,我们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还是破旧立新,敢于超越呢?
我想,只有超越,才能推动历史更好地前行;只有超越才能完善提高自己。
超越首先是超越前人,超越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才能为社会创立新技术、新方法,开拓新道路、新局面,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完善和发展。蔡伦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造纸术;毕升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李时珍敢于超越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造福万代的《本草纲目》……他们的这些贡献,是集中了前人的智慧而且敢于超越前人而取得的,推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
自然科学领域是这样,社会科学领域也莫不如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超越别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港澳问题上,也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实行“一国两制”,实现了港澳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统一事业又推进了一步。
超越还要敢于超越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后一个脚印一定要超越先一个脚印,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巴西球王贝利,别人问他哪个球踢得最好,他答:“下一个”。
只有超越,才有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才会有干劲、有活力。否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多数时候是顽固保守的。清朝时闭关锁国,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违,所以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体制的极大落后,也导致了被外族侮辱局面的出现。
现代社会已到了地球村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敢于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点评】本文扣准材料和题目立意,用设问引出自己的观点,在古今中外的人物和事件中寻找有力论据,谈什么是超越、怎样超越和超越的意义,总体来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A.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
谢:辞谢
B.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质:当人质
C.返而后图之
图:谋划
D.不如亡秦
亡:灭掉
A.山峦(nuán)
换散
B.俨(yǎn)然
正襟
C.稀薄(bá)
暄哗
D.倘(chǎng)若
宝卷
A.服从
妨碍
伤心
B.遵循
妨碍
伤感
C.遵循
阻碍
伤心
D.服从
阻碍
伤感
A.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
谢:辞谢
B.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质:当人质
C.返而后图之
图:谋划
D.不如亡秦
亡:灭掉
A.山峦(nuán)
换散
B.俨(yǎn)然
正襟
C.稀薄(bá)
暄哗
D.倘(chǎng)若
宝卷
A.服从
妨碍
伤心
B.遵循
妨碍
伤感
C.遵循
阻碍
伤心
D.服从
阻碍
伤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与运用,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