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5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6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7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山水田园,羁旅思乡,爱国忧民,赠友送别,借物抒怀,即事感怀,咏史怀古,边塞征战,三白云泉①,二夜泊旅望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课外古诗词主题分类及训练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
    (一)江畔独步寻花①(其五)
    黄师塔②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③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①寻花:赏花。②黄师塔: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③可:表疑问,究竟,到底。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两句诗会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
    示例:黄师塔前桃花盛开,争妍斗艳;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
    1.“微风”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倚”?请谈谈你的理解。
    微风本不可倚,这里将微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微风相伴相亲,为春风所陶醉的情景。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天平山②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释】①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号称“吴中第一水”。②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2.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采用象征、寄情于景的手法,以云与水的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淡、闲适的胸怀,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令人困扰的事情,借此表达诗人渴望早日摆脱世俗束缚、坦荡淡泊的情怀。
    1.请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平山山腰上的白云泉清澈见底,泉水淙淙。抬头望去,天上云卷云舒,白云悠闲自在地飘荡,应着从容奔泻的泉水,闲静中透着雅致。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本诗颔联描写了树、  雨 ⁠、雁等景物,表达了诗人  孤独寂寞、思念家的心情。
    2.赏析“离心迸落叶”中“迸”字的妙处。
    迸,迸下,是动词。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迸下,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注释】①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2.请简要分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效果。
    颔联整体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既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下船上“如霜”般洁白的特征,也暗含了在这个离乡秋夜诗人内心“愁”如霜之情感。
    1.本文题目写望,实则写愁。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①羁旅漂泊之愁;②离井思乡之愁;③前路遥遥之愁;④前途难料之愁。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释】①卢纶(739-799),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是本诗的  颈 ⁠联,这一联分别写出了山川、宫阙的  浮云缭绕、遥不可及、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的特点。
    2.请分析这首诗尾联抒发的情感。
    “逢世难”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衰鬓”等表达了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客秦关”“独将”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浮云缭绕、遥不可及、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①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释】①三边:泛指边疆。②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③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从全诗看,“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作答。
    ①军容严整;②山川险要;③景色壮伟;④防守稳固。
    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①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②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③泪如雨。
    【注释】①青蛇:“八仙”中的吕洞宾曾于岳阳楼题诗,有“袖里青蛇”之语。后以“袖里青蛇”“袖剑”咏剑术的典故。②正昼:大白天。③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1.剑客本应豪情万丈,又怎会“泪如雨”?说说你的理解。
    这里的“泪如雨”是诗人的想象,由此表达了诗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痛心与无奈。
    2.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用意?
    荆轲、专诸都是战国时期勇武过人的剑客,诗人借用这两人的典故,表达对慷慨重义的豪侠的崇尚之心,以及对于实现复国抱负的赤诚之心。
    十年①驱驰海色寒,孤臣②于此望宸銮③。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释】①十年:指诗人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援福建,前后约十年。②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③宸銮:皇帝的住处。
    2.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抗击倭寇的坚定决心和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1.小明认为首句中的“寒”字意味深长,请说出你的理解。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
    水边杨柳曲尘丝①,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二)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①
    青枫飒飒②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③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兵部武选司杨继盛因弹劾权奸严嵩,被诬害处死。明卿即吴国伦倡议为杨继盛赠礼送葬,被严嵩贬为南康推官。此时作者正在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李攀龙写了这首七绝。②飒飒:风雨声。③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1.诗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哪些景物?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描写了飒飒青枫、凄凄冷雨、迷蒙秋色、邈远路途。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依依不舍、低回悱恻的离别之情(或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用白云代送友人渲染离别的凄凉,写出对友人的深切怜惜与不舍。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注释】①湘:指湘江。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有什么作用?
    暮霭、芦苇、田野。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回忆被贬胜过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2.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以及世界的变迁,回归后的畅想与生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3.坚信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4.感谢白居易的同情和勉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③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③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1.“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下面不是暮春之景的一项是( B )
    【解析】B.此句写的是早春景象。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世(或忠贞不渝)的节操的礼赞。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C.“刺”是为了突出小松的弱不禁风。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的不满。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拟人。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涧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诗人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①园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三、四两句是这首诗歌的点睛之笔,请就此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海棠拟人化了,娇嫩的海棠,居然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独立开放在寒风冷雨中,充分表现了海棠不惧风雨、坚强无畏、敢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②畎:田间小沟。③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写离别酒宴上的所见所闻,借助“春水”“棹声”“桃溪”等景物,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 示例二:使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 示例三:或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三)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1.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采用了移情于物(或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或凄黯迷惘)之情。
    2.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或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或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一)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
    1.“帘旌不动”“夕阳迟”分别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帘旌不动”指酒店或茶馆的幌子静止不动;“夕阳迟”指夕阳缓慢下沉,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xiàn )山:在今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河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包含了诗人对羊祜的敬仰之情,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的感慨,也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现在默默无闻、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③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③后庭花:即指《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1.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①对比。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跟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②情景交融。山川景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青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答对其中一种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吊古伤今之情;②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告当世;③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答对两点即可)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魏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赏析颈联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重要部分。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诗人利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出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本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也写出诗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霜日明霄水蘸空①,鸣鞘声②里绣旗红。澹烟③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 ①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②鸣鞘声:指从鞘里取刀、剑所发出的声音,词中指的是挥动马鞭发出的响声。③澹烟:烟雾稀薄。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对朝廷苟安的不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1.请概括这首词上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了边地(或战地、边塞)的自然景象和战争气氛。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相关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年考情·析规律,年真题·试锋芒,比得上,极极端的,知识清单·重积累,三题材分类,四感情分类,五修辞手法,六表现手法,四题材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古诗词阅读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古诗词阅读教学课件,共48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古诗词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古诗词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凌厉奔驰,车马喧,繁盛硕大的桃子,思绪之绵长无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