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5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含答案,共5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6%,4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2.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能量流动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
    (2)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①输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图中的(填字母)。
    ②粪便中的能量(c)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③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图中的生物类群分别是: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次级消费者,⑤分解者。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2)图示中的E2/E1表示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①单向流动的原因
    a.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b.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无法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的原因
    a.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b.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在金字塔中如果表示的是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
    (3)数量金字塔:在金字塔中如果表示的是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典型例题1 围绕能量流动的过程考查生命观念
    1.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2.下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摄入量占初级消费者摄入总量的10%~20%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图中能量数值b=a+c
    D.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
    典型例题2 围绕能量流动的特点与应用考查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
    3.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①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③/②×100%的数值可表示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的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易错警示]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辨析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率
    ①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比值。
    ②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率越高。
    ③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1.能量流动概念模型解读
    (1)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
    (2)各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
    ①植物光合作用与同化的能量之间的关系:真光合=同化的能量,净光合=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为:真光合=净光合+呼吸;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②动物摄入量与同化的能量之间的关系:摄入量=动物同化的能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③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④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2个”“3个”“4个”去路:
    a.“2个”去路:
    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3个”去路:
    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c.“4个”去路:
    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去除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⑤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的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的原因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3.三种类型生态金字塔的比较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2)过程图解
    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植物(生产者),④动物(消费者),⑤呼吸作用,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物质循环
    2.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
    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①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②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典型例题1 围绕碳循环的过程与特点考查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
    5.低碳生活越来越被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6.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C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若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典型例题2 围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考查科学思维
    7.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D.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 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明确有关碳循环的四点内容
    (1)存在形式
    (2)流动形式
    (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4)返回非生物
    环境的途径
    2.辨析物质循环的三个易误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3.总结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4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种类、概念、传递形式及实例
    (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①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
    ②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
    ③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征
    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③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负反馈
    ①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②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②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典型例题1 围绕信息传递的类型、特点和作用考查生命观念
    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蚊子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属于行为信息
    B.有些植物例如莴苣、烟草等需要接受信息素刺激后种子才能萌发
    C.鸟类的求偶行为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典型例题2 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考查科学思维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②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③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④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2.如图是某个海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了5个生物种群组成的4条食物链
    B.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C.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
    D.图中生物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这些生物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依然清澈,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一定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引入新物种到一个生态系统使生物种类增加从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1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15.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16.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方法提炼] 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1)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2)方法:调节后
    1.判断生态系统信息类型的方法
    2.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3.(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判断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
    17.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18.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19.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 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0.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 。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m2•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2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23.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24.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 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
    25.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 ,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 。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2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27.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其中W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
    C.由生产者到一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等
    28.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某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B.只有在特定的区域才适宜建立该系统,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该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会改变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鱼可利用蚕粪中的能量,这说明了桑同化的能量可间接转化为鱼的能量
    29.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类。下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鱼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B.h中有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D.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30.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1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人工饲料中被同化的能量。图2所示为该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简图,其中甲~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
    B.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3条食物链
    C.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b2、c2
    D.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
    31.含铅汽油的燃烧、对铅的开采及提取等人类活动都可以增加大气和土壤中的铅含量。植物能吸收含铅物质,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在体内累积铅。铅在人体内聚集和浓缩可引发智力障碍、神经麻痹,甚至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吸收非生物环境中的铅
    B.非生物环境中的铅均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非生物环境
    C.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在生物体内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
    D.利用清洁能源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可对铅进行集中处理
    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33.生态缸是指在隔绝物质交换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的封闭式人工微型生态系统。下列会降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B.采用散射光照射生态缸
    C.向生态缸添加一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34.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建设实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落实科学绿化,推动退化林草修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北工程建设会影响当地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
    B.为提高物种丰富度而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乔灌混交林时应结合本地的环境
    C.砍伐林地中树龄过大的个体,可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并改善林内通风、光照状况
    D.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有利于提高三北工程的恢复力稳定性
    35.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1”表示有“0”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B.乙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将维持恒定
    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D.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
    36.孔雀的求偶是一种独特的行为,只有雄孔雀才具有鲜艳的尾羽。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写道:雄孔雀在遇见雌孔雀时,往往用叫声将附近的雄孔雀吸引过来,挨个并排站在雌孔雀面前,任由对方进行挑选。这种“利他”行为看似极为不妥,毕竟雌孔雀只会挑选尾羽最大的那只雄孔雀作为配偶。但有人发现,雄孔雀的独特叫声呼唤过来的都是自己的亲兄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雄孔雀鲜艳的尾羽是一种适应
    B.孔雀的叫声属于化学信息
    C.尾羽最大的雄孔雀生育的后代,都具有较大的尾羽
    D.这种“利他”行为的背后依然是“自私的基因”,因为亲兄弟可能拥有更多和自己一样的基因
    37.下表是对某小型森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 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值,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 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0 千焦/m2·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 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b→d→a→c
    C.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是 5.7%
    D.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减少
    三、非选择题
    38.请分析以下三种生态系统,并回答相关问题。
    (1)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可能是 。
    ②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③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
    ④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2)图3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如果该图表示能量流动,则不应有的箭头序号是 。
    (3)科研小组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KJ•cm-2•a-1,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X是指 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 K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请保留一位小数)。
    39.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图1为某总面积为6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图2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体现了 现象。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3600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 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这说明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称为生态系统的 。在分析图2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鸡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
    (3)该湿地在某个时期由于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说明 。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专家组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以上做法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修复后的湿地到处充满生机,阳光正好,微风徐来,“草色青青,散发着阵阵清香”,青草传递给食草昆虫的信息属于 信息。
    40.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如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
    回答下列问题:
    (1)“置位点”中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属于第 营养级,C和D的种间关系是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若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B最多可获的能量为 ,A到B能量减少的原因是 (写出2点)。
    (3)图中碳元素在P、E间以 形式传递。氮元素也参与物质循环,但农田生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许多被破坏的山水植被重塑了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
    41.科研人员为修复稻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对照区稻田按当地耕作习惯进行日常管理,人工控制区进行如下处理:
    ①稻田冬闲期种植豆科绿肥紫云英,并在盛花期全株翻耕还田;
    ②田埂全年保留禾本科杂草,并在控制区中部设置茭白种植区;
    ③水稻生育期不喷洒杀虫剂,并控制化肥使用。
    下图是人工控制区和对照区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及其两种天敌密度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中常用 法调查稻纵卷叶螟种群密度。蜘蛛和寄生蜂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它们与稻纵卷叶螟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2)与对照区相比,人工控制区中蜘蛛和寄生蜂的数量 ,主要原因:一是稻田田埂全年保留禾本科杂草、控制区中部种植茭白等可为寄生蜂和蜘蛛 ;二是不喷洒杀虫剂, 。
    (3)生态修复实施5年后,人工控制区和对照区效益调查比较如下表:
    ①从物质循环角度看,稻田生态系统需要施氮肥的原因是 。与对照区相比,控制区氮肥使用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②氮元素在水稻、稻纵卷叶螟、蜘蛛间传递的主要形式是 。
    (4)在实施稻田生态工程修复时,可以通过保护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提高生态系统的 ,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能 ,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与提高。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步递减
    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散,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
    碳循环为例)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有机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
    范围
    各生态系统
    生物圈(全球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④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项目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
    设计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溶液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斐林
    试剂
    B1
    变蓝
    B2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性,全球性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物质循环的动力
    能量流动的载体
    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看”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看”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看”影
    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看”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看”调节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看”实例分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生态瓶
    编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1
    1
    1
    1
    0
    1

    0
    1
    1
    1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X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Z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1.0
    处理
    杀虫剂使用次数/(次·季-1)
    氮肥使用量/(g·m-2)
    水稻产量/(g·m-2)
    经济效率/(元·m-2)
    控制区
    0.0
    18.44
    847.93
    2.59
    对照区
    4.0
    21.29
    786.31
    2.36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地输入又被输出,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的能量又可以流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D
    【详解】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而非摄入量之比,所以A错误;各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减粪便量是同化量,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B错误;图中a粪便量,能量数值b=呼吸散失量+c,C错误;c表示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能量,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会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下一营养级的粪便属于c而不属于自身的同化量,所以图中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D正确。
    3.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图中①是流入生产者的能量,图中乙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的能量②和输入的能量⑥,图中丙同化的能量是③,图中⑤代表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确;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故图中①是通过光合作用流入生产者的能量,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③,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②+⑥),故③/(②+⑥)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正确。
    故选C。
    4.C
    【详解】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即1250 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 C不正确。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5.D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燃烧,②是呼吸作用,③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详解】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
    B、③表示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③过程的生物为生产者,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可通过增加CO2的去路来减少大气中CO2,即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
    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即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由碳循环特点可知,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大气中的CO2,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也可以产生CO2,故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存在双向箭头,双向箭头中,大气中的CO2只能被生产者利用,故生产者只有一根箭头流入,所有箭头均会指向分解者,剩下的为消费者。则图1的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的CO2,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的A为生产者,C为大气中的CO2,E为分解者,C、D均为消费者;图3的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D、B、F为消费者。
    【详解】A、图1中的C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A正确;
    B、若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则大气中的CO2除了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还可以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 E为分解者,C、D均为消费者,则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
    D、图1的A为生产者,图2中A为生产者,图3的E为生产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系统结构中各组成成分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7.D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其传递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一般来说,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A正确;
    B、生物圈中的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能够自给自足,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能量,B正确;
    C、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
    D、D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成分,D错误。
    故选D。
    8.D
    【分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详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
    【点睛】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10.D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蚊子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有些植物例如莴苣、烟草等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光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鸟类的求偶行为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D。
    11.D
    【分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详解】①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①错误;
    ②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②正确;
    ③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③正确;
    ④由图可知,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④正确。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均错误,D正确。
    供选D。
    12.ABD
    【分析】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图中生产者为植物,食物链有4条,分别为植物→鼠→鼬→鹰;植物→鼠→鹰;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
    【详解】A、图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种植物属于不同的种群,其他生物也类似于植物,都有多个种群,因此图中的种群数量远远多于5个,A错误;
    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顺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B错误;
    C、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如鼬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而兔根据黄鼬留下的气味躲避鼬的捕食,C正确;
    D、当图中的生物以分解者为食物时,能量就从分解者流向图中所示的生物,D错误。
    故选ABD。
    13.C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详解】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以及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B错误;“野火”说明该生态系统已经遭受破坏,“春风吹又生”说明该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当引入适当的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生态平衡更稳定;但如果引入不当,则会减少当地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4.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乙偏离正常范围的幅度小,所以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A正确;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故b点左移,B正确;
    C、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
    D、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故选D。
    15.B
    【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早期由于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由于石油泄漏导致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生生物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故选B。
    16.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的增多会抑制乙的增多,丙的增多会抑制甲的增多,因此乙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所以图1所示生物可构成一条食物链为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图2所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详解】A、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1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7.A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可以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A正确;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食物网的同一营养级,不属于同一条食物链,B错误;
    C、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下宽上窄的正金字塔图形,但也有倒金字塔的,如英吉利海峡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金字塔,故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并非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C错误;
    D、生态金字塔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故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并非生产量,D错误。
    故选A。
    18.D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D。
    【点睛】要能据图判断出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再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作出准确判断。
    19. 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竞争
    【分析】1、本题中A是唯一的生产者,B是唯一的消费者,所以存在A→B的食物链。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最终去向: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1)A是蓝藻,是该湖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其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有该水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爆发和缺少其他生产者竞争。
    (2)该生态系统存在唯一一条食物链A→B,所以能量流动关系如图:

    (3)C和B都以A为食,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种群的知识,解答(1)考生可以结合种群增长中“J”型增长的模型,解答(2)需要考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0. 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2488 6.3 不能 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M同化的能量是3281+2826=6107,N同化的能量是386。
    【详解】(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 kJ/(m2•a);由 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点睛】本题解答时需要考生识记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群落结构的知识,根据图中数据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相关的计算,牢记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
    21.B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故选B。
    22.A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23.B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24. 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分析】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
    2、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 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固定为含碳有机物 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获取碳元素 碳释放 碳存储
    【分析】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点睛】本题借助时事政治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6.B
    【分析】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27.C
    【分析】析题图:图示为某同学绘制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1、A2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1、B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C2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1、D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据图分析,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为D1,即A2+B2+C2+D2,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B错误;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与生产者的同化能之比,即D1/W1,C正确;
    D、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W1-A1,D错误。
    故选C。
    28.B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2、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3、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详解】A、该生态系统提高了物质循环的能力,降低了环境污染,能量利用率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A正确;
    B、只有在特定的区域才适宜建立该系统,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该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但不会改变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正确;
    D、鱼可利用蚕粪中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桑的同化量,这说明了桑同化的能量可间接转化为鱼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29.A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草鱼摄入的能量,c表示草鱼同化的能量,f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h表示粪便,i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
    【详解】A、c表示草鱼的同化量,该能量一部分是生产者传递给的,一部分时饲料中有机物的输入,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与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因此草鱼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c/a×100%,A错误;
    B、h表示草鱼的粪便量,不属于草鱼的同化量,属于生产者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正确;
    C、若在自然水域,如果定时计量,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呼吸量等于同化量与生物量的差值,因此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D正确。
    故选A。
    30.D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每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的能量都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粪便中能量为非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者饲料中的能量。
    【详解】A、碳循环指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
    B、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未知,B错误;
    C、粪便是未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因此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b2,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该农场中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值为b3,第二营养级同化的全部能量为a2+d1,因此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D正确。
    故选D。
    31.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详解】A、溶液中的铅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也可以被叶片直接吸收,吸收量与环境中的铅浓度成正比,A正确;
    B、植物体和动物都可以吸收环境中的铅,即铅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分解遗体残骸等回归非生物环境,B错误;
    C、生物富集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植物不断吸收、积蓄铅,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可称作生物富集,C正确;
    D、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含铅汽油的利用,进而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D正确。
    故选B。
    32.D
    【详解】试题分析: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
    解:A、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B正确;
    C、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C正确;
    D、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D错误.
    故选D.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A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和生物的干扰;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得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4、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不宜装满,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得存储一定的空气;5、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
    【详解】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会减少生态缸的分解者,降低物质循环,可能会降低该系统稳定性,A正确;
    B、该生态缸中生态系统需要能量输入,给予散射光会增加稳定性,B错误;
    C、向生态缸添加一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供生态系统的生物利用,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34.D
    【分析】1、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丰富度越大,种群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结构越复杂。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详解】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会改变当地群落的物种数量及种间关系,出现新优势物种的替代,所以该措施影响了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B、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多种林木混种能使防护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砍伐树龄较大的个体,减少了种群中老年个体的数量,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同时该措施有利于通风通光,有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C正确;
    D、“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能使三北工程内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而非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35.AC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越强。
    【详解】A、丁瓶有泥沙(提供分解者),丙瓶中无泥沙,丁瓶物种比较丰富,抵抗力稳定性强于丙,A正确;
    B、乙瓶中无光照,缺少能量来源,生态系统将无法长久维持,故乙瓶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无法维持恒定,B错误;
    C、丙瓶中无泥沙(提供分解者),缺少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故丙瓶比甲瓶(含有泥沙)有较多的有机物,C正确;
    D、丁瓶比甲瓶多了消费者小鱼,消耗氧气,故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D正确。
    故选ACD。
    36.AD
    【分析】自私基因: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由于基因掌握着生物的“遗传密码”,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最终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
    【详解】A、雄孔雀开屏是吸引异性的一种必要手段,鲜艳的尾羽是自然选择导致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孔雀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仅雄孔雀具有鲜艳的尾羽,但尾羽最大的雄孔雀生育的后代,也可能出现较小的尾羽雌性,C错误;
    D、雄孔雀在遇见雌孔雀时呼唤自己的亲兄弟由雌孔雀挑选的“利他”行为,可能是亲兄弟拥有更多和自己相同的基因,使得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背后依然是“自私的基因”,D正确。
    故选AD。
    37.ABC
    【分析】1、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为太阳光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被分解者分解。能量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2、分析题图可知: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值,表中 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则依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b→d→a→c,可知,b为生产者,d、a、c为消费者,e 为分解者。
    【详解】A、由分析可知,b为生产者,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 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A正确;
    B、依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b→d→a→c,B正确;
    C、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是:0.9÷15.9×100%≈ 5.7%,C正确;
    D、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平衡,D错误。
    故选ABC。
    38.(1) 水草→甲→丁 丙和丁 捕食和种间竞争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2)②⑤
    (3)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80.5 13.7%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详解】(1)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
    ②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即次级消费者包括丙和丁;丁与丙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两者又共同捕食乙,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③除顶级消费者以外,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④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图2中,水草、藻类流向乙的能量有1900÷25000×100%=7.6%,而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因此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能供农作物利用,若图3表示能量流动,则不应有的箭头序号是②⑤。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分为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X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输入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8+0.5+7.2=14.5J•cm-2•a-1,其中有11个单位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为3.5J•cm-2•a-1,所以Z为3.5,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9.5+1.5+11+3.5=25.5J•cm-2•a-1,其中有5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Y为20.5J•cm-2•a-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4+5.0+95+20.5=164.5J•cm-2•a-1,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164.5+5.0+11.0=180.5J•cm-2•a-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3.5÷25.5×100%≈13.7%。
    39.(1) 生物富集 3 生物种群的繁衍
    (2) 营养结构 不同意;10%~20%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生物之间的。草鱼还有部分能量流入鹭,野鸡体内能量也不仅仅来自草鱼,还有来自其他食物的部分(草鱼天敌不唯一或野鸡能量来源不唯一),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矛盾。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自生、整体 物理和化学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图1为表示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结合图示可以看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物质a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逐渐升高,该现象体现了生物富集现象,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3600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K/2=3600/2=1800只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密度为1800÷600=3只/hm2。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种群方面的作用,即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分析水生植物→草鱼→野鸭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此观点不正确,因为草鱼体内的能量不仅仅流入野鸭体内,而有部分的能量流入鹭,且野鸭体内的能量也不仅仅来自于草鱼,还来自于鲫鱼和鲶鱼。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失调,进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专家组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多种水生植物的利用体现的整体原理),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运用的是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即以上做法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自生、整体原理。修复后的湿地到处充满生机,阳光正好,微风徐来,“草色青青,散发着阵阵清香”,草色提供的是物理信息,而阵阵清香来自化学物质,可见青草传递给食草昆虫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40.(1) 四、五 捕食和竞争 自我调节
    (2) (a-b)×20%或(c+d)×20% 一部分在A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随遗体残骸、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B利用
    (3) 有机物 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4)速度和方向
    【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题图分析,图中的P是生产者,A、B、C、D都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P是生产者,A、B、C、D均为消费者,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P→A→B→C→D,或P→A→B→D,因此D属于第四、五营养级,C和D有共同的食物B,且D以C为食,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这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若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A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b)或(c+d),因为要求B最多可获的能量,因此能量传递效率为20%,因此,B最多可获的能量可表示为(a-b)×20%或(c+d)×20%,A到B能量减少的原因可总结为:一部分在A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随遗体残骸、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B利用。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图中碳元素在P、E间的传递方式也不例外,也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氮元素也参与物质循环,但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形式输出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才能保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许多被破坏的山水植被重塑了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这是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改变的实例。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群落的种间关系的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41.(1) 样方 消费者 捕食、寄生
    (2) 更多 提供栖息地和产卵地 增加了寄生蜂和蜘蛛的食物(降低了其死亡率)
    (3) 大量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而缺失,同时氮循环过程十分缓慢,故需不断补充 控制区种植了豆科绿肥紫云英,豆科绿肥紫云英具有固氮的功能,且全株还田可以提供大量氮元素 含氮有机物
    (4) 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经济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1)稻纵卷叶螟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蜘蛛和寄生蜂间接以水稻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根据题干可知,蜘蛛和寄生蜂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植株会吃稻纵卷叶螟,寄生蜂会寄生在稻纵卷叶螟体内,因此它们与稻纵卷叶螟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捕食、寄生;
    (2)根据图示可知,与对照区相比,人工控制区中蜘蛛和寄生蜂的数量更多,结合题干对于人工控制区进行的处理可知,一是稻田田埂全年保留禾本科杂草、控制区中部种植茭白等可为寄生蜂和蜘蛛提供栖息地和产卵地;二是不喷洒杀虫剂,不会杀死稻纵卷叶螟,而稻纵卷叶螟是寄生蜂和蜘蛛的食物,故不喷洒杀虫剂,增加了寄生蜂和蜘蛛的食物,也降低了其死亡率;
    (3)因为稻田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不含氮肥,大量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而缺失,同时氮循环过程十分缓慢,因此稻田生态系统需要额外施氨肥。题干对于人工控制区进行的处理可知,控制区种植了豆科绿肥紫云英,豆科绿肥紫云英具有固氮的功能,因此对照区相比,控制区氮肥使用量较少。物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因此N元素在水稻、稻纵卷叶螟、蜘蛛间传递的主要形式是含氮有机物;
    (4)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保护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可减少害虫的数量,则水稻的产量增多,即通过保护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能提高经济,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与提高。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3讲群落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3讲群落试题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种群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32讲种群试题含答案,共44页。

    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26讲体液调节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实战高考一轮复习第26讲体液调节试题含答案,共37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