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查尔斯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1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单项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开普勒-186f是一颗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体积略大于地球,表层由岩石构成。它围绕质量只有太阳一半的红矮星运行,周期为130天,恒星系统内部环境与太阳系相似。据推测该行星表面均温低于地球,虽位于宜居带内,但不确定存在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开普勒-186f表面均温低于地球的主要原因是( )
A. 母星辐射弱 B. 表面反射强 C. 表层比热小 D. 公转周期短
2. 开普勒-186f若存在生命,除已知条件外,关键还取决于( )
A. 宇宙环境是否安全 B. 有害辐射量的多少
C. 行星质量体积大小 D. 拥有何种的大气层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开普勒-186f为行星,其热量主要来自红矮星,红矮星质量只有太阳的一半,可推测母星辐射弱,到达该行星的热量少,使得开普勒-186f表面均温低于地球,A正确;表面反射和表层比热小均对表面均温影响较小,公转周期也不影响获得母星的热量,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开普勒-186f若存在生命,除已知条件外,关键还取决于大气是否适合生物呼吸,即拥有何种的大气层,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红矮星恒星系统内部与太阳系相似,说明该行星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太阳辐射类似的辐射,AB错误;材料中提到,体积略大于地球,表层由岩石构成,说明对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已有所了解,且体现和质量也不是存在生命的关键条件,C错误。故选D。
2024年4月,湖北一村庄发现了罕见的石林,其中保存着2.9亿至2.5亿年前的海绵、水螅等海洋腔肠软体古生物化石(下图)。这些古生物以浮游生物为食,常附着于浅海礁石上享受阳光。该化石的形成与某种突发的地质现象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材料所述古生物出现在同一地质时期的地理事件是( )
A.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B. 各古陆合成泛大陆
C. 被子植物极度繁盛 D.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4. 推测海绵等软体古生物生存的海域( )
①水温较低②光照充足③深度较大④食物丰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形成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突发地质现象可能是( )
A. 浅海地壳突然抬升 B. 生物体瞬间被掩埋
C. 高温岩浆侵入岩层 D. 气候短期异常变冷
【答案】3. B 4. C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古生物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距今2.9亿至2.5亿年前,该时段为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繁盛、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新生代,ACD错误;各古陆合成泛大陆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早期,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海绵等软体古生物以浮游生物为食,享受阳光,说明生存的海域光照充足,食物丰富,②④正确;光照充足,浮游生物多,说明水温较高,为浅海地区,①③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根据材料描述,发现化石的是石林,而古生物生存环境为海域,可推测突发地质现象可能是浅海地壳突然抬升,形成陆地,后形成石林,A正确;生物体瞬间被掩埋、气候短期异常变冷均不能从海域变为陆地上的石林,BD错误;高温岩浆侵入岩层,古生物化石会被破坏而消失,C错误。故选A。
现代探空气球是人类研究大气层的重要工具,一般能飞行到3万米高空。气球下方悬挂着探空仪(下图),用于探测气象数据,并通过无线电波发回地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探空仪一般无法获得的气象数据是( )
A. 温度 B. 风速 C. 大气压 D. 降水量
7. 能够将气象数据通过反射无线电波信号形式发回地面的大气层是(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臭氧层
8. 气球从地面向上的飞行过程中,大气接受的能量相对增多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逆辐射 C. 地面反射 D. 地面辐射
【答案】6. D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探空仪能探测大气的相关指标,如温度、风速、大气压等,ABC不合题意;测量降水量需要利用雨量器等,在地面上收集雨水,D符合题意,故选D。
【7题详解】
反射无线电波信号的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C正确;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均不能反射无线电波,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气球从地面向上的飞行过程中,离地面的近地面大气越来越远,接受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地面辐射均减少,但随着海拔升高,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气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增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美国查尔斯河下游宽广的河道在早期城市建设中被大量侵占。19世纪末,当地恢复自然河道、建设沿河湿地公园、大坝中安装只能单向开启的潮汐闸门(下图),生态得以好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查尔斯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是( )
A. 海陆间循环 B. 海上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无法确定
10. 图示河段恢复自然河道、建设沿河湿地公园有利于( )
①扩大水域面积②防止海潮涌入③留足滞洪空间④有效增加下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潮汐闸门的工作原理是( )
A. 海水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闸门关闭,排出过量雨水
B. 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闸门打开,排出过量雨水
C. 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闸门关闭,防止海水倒灌
D. 海水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闸门打开,防止海水倒灌
【答案】9. A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查尔斯河下游与海洋相连,河水最终流入海洋,其主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A正确;该河不是只在海洋内部循环,B错误;不是只在陆地内部循环,C错误;可以确定其参与海陆间循环,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恢复自然河道、建设沿河湿地公园,会使河流的水面面积增大,水域面积扩大,①正确;建设沿河湿地公园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等,防止海潮涌入主要依靠潮汐闸门等设施,湿地公园对此作用不大,②错误;自然河道和湿地公园能够在洪水期储存一定的水量,留足滞洪空间,减轻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威胁,③正确;自然河道和湿地的存在,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增加地下水的补给,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潮汐闸门只能单向开启,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海水倒灌。当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闸门关闭,阻止海水进入河道,防止海水倒灌,C正确;海水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闸门打开,有利于河水排出,A、D错误;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闸门关闭,而不是打开,B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印度洋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分布。研究区内等值线发生了较大的弯曲,据悉,与某种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海水流动有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致使研究区内等值线发生较大弯曲的海水运动是( )
A. 海啸 B. 潮汐 C. 波浪 D. 洋流
13. 相较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海水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较高,水汽蒸发作用弱 B. 河流注入,海水稀释作用强
C. 海区开放,低盐度海水涌入 D. 人类活动,排入海中盐类少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研究区内等值线发生较大弯曲,“与某种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海水流动有关”。结合所学,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浪,无规律,A错误;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B错误;波浪主要是水面的波动,C错误;洋流指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孟加拉湾与阿拉伯海纬度相当,位于热带海域,蒸发强烈,A错误;结合图示,孟加拉湾河流注入淡水多,对海水稀释作用强,B正确;孟加拉湾海域主要朝南开放,南部海域盐度较高,流入主要为高盐度海水,C错误;孟加拉湾人类活动较多,不过海水盐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雪崩是重力作用下积雪沿坡面滑落的现象。2023年1月17日,西藏多雄拉隧道南出口遭遇了一场大规模雪崩,积雪、泥沙和碎石混合的雪崩堆积体掩埋了约7公里长的山谷公路。下图为多雄拉山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诱发多雄拉大规模雪崩的自然条件是( )
A. 积雪质量变大 B. 山谷风力变小
C. 山势坡度平缓 D. 积雪层变牢固
15. 行走在雪崩易发的山区路段时,应当( )
A. 从山谷下通过 B. 轻声慢速通过
C. 中午过后出行 D. 新雪过后出行
16. 测算雪崩堆积体的面积,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 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C. 数字地球;全球定位系统 D. 遥感;北斗导航系统
【答案】14. A 15. B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雪崩是重力作用下积雪沿坡面滑落的现象,诱发多雄拉大规模雪崩的自然条件是积雪质量变大,易沿坡面滑落,A正确;风力变小、坡度平缓、积雪层变牢固均不利于积雪滑落,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行走在雪崩易发的山区路段时,应轻声慢速通过,防止震动诱发积雪滑落,B正确;山区路段不一定在山谷下通过,中午过后和新雪过后,积雪不稳定,容易崩落,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测算堆积体面积,CD错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堆积体的影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估算,B正确;数字地球无法直接获取堆积体的相关数据,A错误。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风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一种热力环流,图1为长三角某特大城市城郊位置示意图,图2为该市城郊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判断A地为____(城市/郊区),在图中画出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过程____。
(2)易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___(A/B)地,从气流垂直运动角度加以解释____。
(3)请从政府、企业和市民层面各提一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建议。
【答案】(1)郊区
(2)B 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易冷却凝凝结形成降水,A地空气收缩下沉,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3)政府层面:加强城市规划,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与水域面积。企业层面: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废热排放。市民层面: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图2近地面等压面分布来看,A处等压面上凸,根据“高凸低凹”原则(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可知A处为高压。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所以A地为郊区。读图2,B地(城市)空气受热上升,即B处空气垂直上升到C处;A地(郊区)空气受冷下沉;由于C处空气聚集增多,形成相对高压,而D处(郊区上空)相对为低压,所以空气在高空从C处水平流向D处;A处(郊区近地面)空气不断聚集,相对B处(城市近地面)为高压,而B处为低压,所以近地面空气从A处水平流向B处,从而形成A→B→C→D→A 的逆时针热力环流。
【小问2详解】
从气流垂直运动角度,B地为城市,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空气上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空气中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A地为郊区,空气收缩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所以易出现阴雨天气的是B地。
【小问3详解】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政府层面可以加强城市规划,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比如规划建设更多公园、绿地等,这些绿色植物和水域能够吸收热量,调节气温,同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企业层面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排放。例如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热岛效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市民层面市民日常出行可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频率。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和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之一,绿色出行能有效降低这种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屹立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绿岛”,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区域绿色生态保护屏障。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不同草原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与黏粒比重等性状。
(1)描述保护区内随海拔升高草原土壤性状的变化特征。
(2)据材料分析林下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3)从下渗、地表保护及生物多样性角度,说明植被对该保护区的生态意义。
【答案】(1)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黏粒占比上升。
(2)草甸草原位于林下区域,有机质来源丰富;海拔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积累多。
(3)植被能增加下渗,涵养水源;雨季减少地表水并降低流速,减轻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抵御风沙,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提供栖息地(食物来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升高,3类草原植被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容重降低,黏粒占比上升。
【小问2详解】
土壤形成因素众多,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受有机质来源与分解的影响。从来源来看,草甸草原土壤位于林下,既有草甸,又有灌、乔木枯枝落叶作为有机质的来源,有机质来源丰富;从分解来看,海拔高,气温较低,且在林下,林木的遮荫作用强,土壤温度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因而有机质积累多。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植被的枯枝落叶层能够有效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的入渗量,提高了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植被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对土壤产生扰动,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多孔,提升了土壤的渗透性能;植被的树冠可以对降雨进行截留,减弱雨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降低土壤颗粒被溅蚀的风险;同时,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持了土壤肥力;在风沙较大的保护区,高大的植被能够降低风速,使风中携带的沙尘颗粒沉降下来,减少风沙对地表的侵蚀和堆积,保护地表免受风沙的破坏;多样化的植被类型能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微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衍和觅食场所,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和丰富度。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赣江发源于武夷山西麓,从河源至赣州段称为贡水,纳贡水后形成赣江。赣江过南昌分岔成三支汊流汇入鄱阳湖,某校地理研学小组于2024年11月考察了赣江的主要河流地貌(下图)。
在甲处,同学们见到了“两岸青山,水窄流急”的景观,记录地貌特征并讨论了形成过程。
(1)写出此处河谷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说明依据。
同学们来到乙处(贡江沿岸某生态公园),观察到这里的红岩山地身陡崖高,山体主要由沉积砂砾岩组成。
(2)指出沉积砂砾岩层的主要特征。
到达丙地,同学们发现河岸有大面积沙地,通过讨论认为,这是在枯水季节由东北风从河床搬运泥沙堆积而成。
(3)说明沙地是由东北风将泥沙搬运上岸堆积形成的理由。
在河流入湖口附近,同学们借助卫星影像,发现丁地附近形成了广阔的内陆三角洲。
(4)简述赣江入湖口附近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答案】(1)流水侵蚀或流水下蚀。 山区河流,地势起伏大;河道窄,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下蚀)为主。
(2)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岩层下老上新。
(3)沙地位于河床西侧,只有吹偏东风才能把河床泥沙搬运在河流西岸堆积;冬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泥沙出露水面时风力才能将河床泥沙搬运上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且风力较大,易将泥沙吹上岸,所以是东北风将泥沙搬运上岸。
(4)物质条件:上游赣江带来大量泥沙;动力与沉积条件:地势低平、水流分散、湖水顶托,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在甲处,同学们见到了‘两岸青山,水窄流急’的景观,记录地貌特征并讨论了形成过程”可知,此地是山区河流,地势起伏大,河道窄且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下蚀)作用为主。
【小问2详解】
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不同时期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成分、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形成明显的层理;在沉积过程中,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有可能被掩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漫长地质过程形成化石,不过,并非所有沉积砂砾岩层都有化石。
【小问3详解】
从区域环境可知,本区沙漠是由风力将河床泥沙搬运上岸堆积形成的。因沙地位于河床西侧,所以只有吹偏东风才能把河床泥沙搬运在河流西岸堆积;冬季降水少,地表干旱,风力又较大,冬季又处枯水期,河床泥沙出露水面,所以冬季风才易将河床泥沙搬运上岸;冬季又以吹偏北风为主,所以是东北风将泥沙搬运上岸。
【小问4详解】
形成三角洲必须要有大量的泥沙沉积,所以三角洲的形成关键条件是:有泥沙的物质来源,搬运泥沙动力减弱并使泥沙沉积的条件。物质条件:上游赣江带来大量泥沙;动力与沉积条件:赣江在入湖口附近地势低平、水流分散及湖水顶托等因素影响,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